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免疫促进剂对中国对虾血细胞数量、形态结构以及酚氧化酶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汪小锋 樊廷俊 +1 位作者 丛日山 胡国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3,共8页
为了弄清免疫促进剂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的作用机理,利用脂多糖(LPS)、β 葡聚糖(β 1,3 glucan)、灭活哈维氏弧菌和灭活鳗弧菌对中国对虾血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以及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产量与活性在刺激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为了弄清免疫促进剂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的作用机理,利用脂多糖(LPS)、β 葡聚糖(β 1,3 glucan)、灭活哈维氏弧菌和灭活鳗弧菌对中国对虾血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以及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产量与活性在刺激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β 葡聚糖、脂多糖、灭活哈维氏弧菌和灭活鳗弧菌刺激后,中国对虾总血细胞的数量分别增多了83.4%、52.0%、73.4%和111.3%,其中,小颗粒细胞的数量分别增多了100.4%、67.3%、57.2%和102.9%,大颗粒细胞的数量分别增多了47%、10%、127%、和173%;同时,PO的产量分别提高了81.3%、104.7%、29.2%和40.4%,但PO的单位酶活性在刺激前后没有显著变化。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显示,中国对虾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免疫刺激前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β 葡聚糖和脂多糖刺激下,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内糙面内质网(RER)和游离核糖体数量明显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加,细胞内分泌颗粒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而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多糖刺激前后除RER及线粒体数量略有增加、核孔复合体数量明显增加外没有显著差异。经灭活哈维氏弧菌刺激后,对虾大颗粒细胞中RER增生显著并发生泡状化,核质比明显降低;小颗粒细胞中的RER也发生增生且呈泡状化,核质比略有降低;透明细胞中RER数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Β-葡聚糖 多脂糖 哈维氏弧菌 鳗弧菌 血细胞 酚氧化酶
下载PDF
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湾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2
作者 林贞贤 汝少国 杨宇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8-134,共7页
近年来,我国诸多海湾富营养化严重,海湾赤潮和大规模的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海湾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海带、裙带菜、紫菜、龙须菜等大型经济海藻,生物量大、生产力高,在生长过程中能大量吸收C、N、P等营养物质,栽培大型海藻是吸收、利... 近年来,我国诸多海湾富营养化严重,海湾赤潮和大规模的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海湾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海带、裙带菜、紫菜、龙须菜等大型经济海藻,生物量大、生产力高,在生长过程中能大量吸收C、N、P等营养物质,栽培大型海藻是吸收、利用营养物质,防治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规模化栽培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湾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富营养化 生物修复 海湾
下载PDF
日本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部分生物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玲玲 樊廷俊 +5 位作者 丛日山 汤志宏 孙文杰 刘光兴 孟祥红 朱丽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5,共7页
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从日本(Charybdis japonica)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出了酚氧化酶,并以L-二羟苯丙氨酸(L-DOPA)作为特异性底物对其生化性质和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酚氧化酶和酚氧化酶原的分子质量分别为64.5 k... 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从日本(Charybdis japonica)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出了酚氧化酶,并以L-二羟苯丙氨酸(L-DOPA)作为特异性底物对其生化性质和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酚氧化酶和酚氧化酶原的分子质量分别为64.5 ku和69.5 ku。以L-DOPA为底物对酚氧化酶纯品进行研究发现,其最适pH值为6.0、最适温度为40℃。对底物L-DOPA和儿茶酚的米氏常数Km值分别为3.41和7.97 mmol/L。该酶对亚硫酸钠、苯硫脲极为敏感,对硫脲、苯甲酸非常敏感,表明该酶很可能是一种儿茶酚酶型的酶。此外,EDTA,DETC,Zn2+,Mg2+和Cu2+均能显著抑制该酶活性,且10 mmol/L Cu2+能有效地回复该酶被DETC所抑制的酶活性,表明该酶确为一种Cu-金属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蟳(Char ybdis ja ponica) 酚氧化酶 L-DOPA(L—dihydroxyphenylalanine) 儿茶酚酶 金属酶
下载PDF
海星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韩力挥 袁文鹏 +1 位作者 丛日山 樊廷俊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10,共7页
海星中含有蛋白、酶、甾类糖苷、神经节苷酯、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星中已分离纯化出的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这些提取物中,蛋白具有免疫活性,促细胞生长活性;甾类糖苷有细胞毒性、溶血、抗病毒、抗炎症、鱼毒素等活性;神经节... 海星中含有蛋白、酶、甾类糖苷、神经节苷酯、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星中已分离纯化出的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这些提取物中,蛋白具有免疫活性,促细胞生长活性;甾类糖苷有细胞毒性、溶血、抗病毒、抗炎症、鱼毒素等活性;神经节苷酯类有抗肿瘤活性;生物碱类有细胞毒性、抗病毒、抗真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生物活性物质
下载PDF
蓝藻氢代谢相关酶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学成 张晓辉 徐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5,共7页
综述了蓝藻中催化氢代谢反应的2种关键酶—固氮酶和氢化酶的生物学特征、分子基础及其编码基因和转录等最新研究进展。蓝藻在固氮细胞中的净产氢量是固氮酶和氢化酶(包括吸收氢化酶和双向氢化酶)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非固氮情况下的产氢... 综述了蓝藻中催化氢代谢反应的2种关键酶—固氮酶和氢化酶的生物学特征、分子基础及其编码基因和转录等最新研究进展。蓝藻在固氮细胞中的净产氢量是固氮酶和氢化酶(包括吸收氢化酶和双向氢化酶)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非固氮情况下的产氢则主要是由双向氢化酶催化的。可通过有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产氢相关酶基因进行改造,改进生物产氢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产氢 蓝藻 固氮酶 氢化酶
下载PDF
WSSV感染中国对虾肌肉与鳃膜蛋白变化及差异蛋白的鉴定
6
作者 刘庆慧 黄健 +2 位作者 杨冰 陈婷 王清印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00-1205,共6页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了WSSV感染中国对虾后鳃膜蛋白和肌肉组织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WSSV感染中国对虾12h后,鳃膜蛋白...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了WSSV感染中国对虾后鳃膜蛋白和肌肉组织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WSSV感染中国对虾12h后,鳃膜蛋白27kD蛋白增强,至72h,27kD蛋白增强显著。肌肉组织蛋白在感染48h后,出现1条明显差异分子量为22kD的蛋白带。通过对该差异蛋白进行MALDI-TOF/MS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及其生物信息分析,鉴定为钙离子结合蛋白,其在对虾抗病毒感染免疫中的功能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WSSV感染 MALDI-TOF/MS 钙离子结合蛋白
下载PDF
开拓创新 加快“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步伐
7
作者 樊廷俊 董双林 +1 位作者 李八方 温海深 《高等理科教育》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文中简称“基地”)的建设,是推动学校面向产业办学思想的重要实践。中国海洋大学“基地”经过五年的研究与探索,确立了建设思路与规划,在国内首次创立了“3+4”人才培养方案、科技研发方案和科技...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文中简称“基地”)的建设,是推动学校面向产业办学思想的重要实践。中国海洋大学“基地”经过五年的研究与探索,确立了建设思路与规划,在国内首次创立了“3+4”人才培养方案、科技研发方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方案,通过实践取得了理想的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 科技研发 产业化
下载PDF
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鉴定(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佃亮 姜合作 +3 位作者 王瑞玲 刘万顺 张艳梅 孙晋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2-51,共10页
单环刺螠生活在近海泥沙地区的潮间带和低潮带,自1940年分类后曾归属于螠虫动物门,但是现在越来越认为它是多毛纲环节动物的一个分支。系统研究表明,单环刺螠的体腔液和内脏中含有高活性的溶栓物质,并从这两种组织中通过离心、过滤、硫... 单环刺螠生活在近海泥沙地区的潮间带和低潮带,自1940年分类后曾归属于螠虫动物门,但是现在越来越认为它是多毛纲环节动物的一个分支。系统研究表明,单环刺螠的体腔液和内脏中含有高活性的溶栓物质,并从这两种组织中通过离心、过滤、硫酸铵盐析、超滤、Q.Sepharose Fast Flow、Sephadex G-75、Sephacry S-100等步骤分离到了一种纤溶酶UFE,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分子量为10.38kDa.利用尿激酶和PBS作对照的功能研究表明,UFE主要是直接降解纤维蛋白,但也表现部分激酶活性,这跟来自环节动物蚯蚓的蚓激酶一样,靠将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酶降解纤维蛋白。研究表明,UFE是一种免疫原性小、纤溶能力强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溶栓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螠 海洋蠕虫 纤溶酶 溶栓剂 血栓性疾病
原文传递
大菱鲆鳍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21
9
作者 樊廷俊 耿晓芬 +7 位作者 丛日山 姜国建 于秋涛 付永锋 王晶 于苗苗 杨秀霞 吴建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9-766,共8页
建立大菱鲆(Scophthalus maximus)鳍细胞系,文中采用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启动大菱鲆鳍组织的原代培养,并通过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进行大菱鲆鳍细胞的继代培养。研究结果显示,在pH=7.0-7.4、温度20-24... 建立大菱鲆(Scophthalus maximus)鳍细胞系,文中采用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启动大菱鲆鳍组织的原代培养,并通过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进行大菱鲆鳍细胞的继代培养。研究结果显示,在pH=7.0-7.4、温度20-24℃的培养条件下,培养于含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羧甲基壳多糖、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的Leibovitz-15培养液(20%胎牛血清)中的大菱鲆鳍细胞,其生长分裂状况最好,细胞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经继代培养后,细胞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第60代大菱鲆鳍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2.4 h,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仍为44条。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后仍保持有原有形态和较高存活率。现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大菱鲆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65代。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查清病毒对大菱鲆细胞的感染途径与感染机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病毒疫苗研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鳍细胞 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 细胞系
下载PDF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99
10
作者 王印庚 荣小军 +1 位作者 张春云 孙素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首次对中国养殖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疾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育苗期的主要疾病有烂边病、烂胃病和化板症,而越冬保苗期和养成期则以腐皮综合症的危害最为严重。详细描述了以上主要病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总... 首次对中国养殖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疾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育苗期的主要疾病有烂边病、烂胃病和化板症,而越冬保苗期和养成期则以腐皮综合症的危害最为严重。详细描述了以上主要病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出当前海参疾病的病原以细菌为主,兼有霉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此外,针对主要病症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和综合预防措施,以指导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海参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疾病 细菌 防治
下载PDF
仿刺参水溶性海参皂苷的分离制备及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丛日山 袁文鹏 +4 位作者 樊廷俊 郭瑞超 宣昭 张春阳 蔡慧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9-964,共6页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天然抗真菌新药的开发,从冻干海参加工废液中提取了水溶性海参皂苷,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水溶性海参皂苷,经Libermann Burchard反应等对提取物的性质进行鉴定后,利用管碟法对所...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天然抗真菌新药的开发,从冻干海参加工废液中提取了水溶性海参皂苷,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水溶性海参皂苷,经Libermann Burchard反应等对提取物的性质进行鉴定后,利用管碟法对所得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所得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物在Molish反应、沉淀反应和泡沫实验中均为阳性,说明提取物中确含有皂苷类成分;在Libermann Burchard反应中,液体的颜色处在红色与紫色之间,显示提取物可能是1种三萜类皂苷。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浓度为0.5~4mg/mL的范围内,其抑菌活性与所用浓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在浓度为4mg/mL时,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抑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裂殖酵母菌、啤酒酵母菌、白色念珠菌、葡萄炭疽病原菌、黄瓜枯萎病原菌和黑曲霉,海参皂苷对6株真菌的MIC值依次分别为0.002,0.016,0.063,0.063,0.125.0.250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水溶性海参皂苷 三萜类皂苷 抗真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
下载PDF
水溶性海参皂苷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袁文鹏 丛日山 +5 位作者 杨秀霞 杜玉堂 荆昭 王卫卫 张春阳 樊廷俊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3,78,共6页
从冻干仿刺参加工废弃液中分离纯化出水溶性海参皂苷,筛选并纯化出其强抗真菌活性组分,为利用水溶性海参皂苷研制高效抗真菌药物创造条件.先后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和硅胶柱层析对水溶性海参皂苷进行了纯化,并对各种纯化组分的抗真菌活性... 从冻干仿刺参加工废弃液中分离纯化出水溶性海参皂苷,筛选并纯化出其强抗真菌活性组分,为利用水溶性海参皂苷研制高效抗真菌药物创造条件.先后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和硅胶柱层析对水溶性海参皂苷进行了纯化,并对各种纯化组分的抗真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在30%,50%,70%,80%,95%乙醇溶液的大孔树脂柱层析洗脱组分中,70%乙醇溶液洗脱组分对裂殖酵母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活性最强.70%乙醇溶液洗脱组分经硅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后,得到了SC-1、SC-2、SC-3和SC-4四种纯化样品,除SC-1无抗真菌活性外,其它3种纯化样品对裂殖酵母菌和白色念珠菌均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活性,且组分SC-2和SC-3的抗真菌活性高于SC-4.SC-2纯化样品在高压液相柱层析(HPLC)图谱中仅显示为单一洗脱峰,且在旋转蒸发后可形成结晶,表明其纯度极高,可用于高效抗真菌药物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海参皂苷 抗真菌活性 大孔树脂柱层析 硅胶柱层析 高压液相柱层析
下载PDF
雌雄文昌鱼同工酶的表型差异 被引量:19
13
作者 庞秋香 张士璀 +2 位作者 王长法 王昌留 张永忠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2-67,共6页
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生化染色方法分析了雌雄文昌鱼中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酯酶四种同工酶的酶谱。首次发现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表型在文昌鱼雌性和雄性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而在同一性别不同... 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生化染色方法分析了雌雄文昌鱼中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酯酶四种同工酶的酶谱。首次发现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表型在文昌鱼雌性和雄性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而在同一性别不同个体之间无差异。酯酶表型较复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苹果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 酸性磷酸酶 酯酶
下载PDF
褐点石斑鱼三种组织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11
14
作者 樊廷俊 魏云波 +2 位作者 徐晓辉 孙爱 姜国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1-964,1004,共5页
为建立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组织细胞系,本文利用不同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对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组织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在24℃培养于含有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样生长因子、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20%胎... 为建立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组织细胞系,本文利用不同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对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组织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在24℃培养于含有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样生长因子、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pH=7.2)中的3种细胞,均为成纤维样细胞,其生长分裂状态最佳,可以持续稳定传代。第60代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50.6 h、40.3 h和43.3 h,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均为48条。目前鳍、心脏和鳔细胞已分别传至第90代、第70代和第75代,已成功建立了3种细胞的连续性细胞系,为鱼类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等鱼类病毒学基础研究,以及鱼类病毒的分离、鉴定、繁殖及病毒疫苗研制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点石斑鱼 鳍细胞 心脏细胞 鳔细胞 细胞系
下载PDF
大黄鱼鳍细胞系的建立及久效磷对其毒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樊廷俊 孙爱 +3 位作者 杨秀霞 姜国建 徐晓辉 郭雪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4-70,共7页
为了建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鳍细胞系,为其细胞毒理学、病毒学与细胞工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采用酶消化法使用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Leibovitz L-15和DMEM培养液(pH7.2)在22~28℃分别启动了大黄鱼鳍组织的... 为了建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鳍细胞系,为其细胞毒理学、病毒学与细胞工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采用酶消化法使用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Leibovitz L-15和DMEM培养液(pH7.2)在22~28℃分别启动了大黄鱼鳍组织的体外培养,通过添加促细胞贴壁和分裂的物质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对大黄鱼鳍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并研究了久效磷对大黄鱼细胞系鳍细胞的毒性作用。体外培养结果显示,大黄鱼鳍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20%FBS-DMEM/F12,最适培养温度为25℃,体外培养鳍细胞的形态主要为成纤维细胞样,22 d后便可形成汇合细胞单层,经过连续继代培养成功建立了大黄鱼的连续性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112代;对第60代大黄鱼鳍细胞系细胞的鉴定结果显示,其群体倍增时间为50.96 h,分裂状态十分旺盛,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仍为48条,并具有正常的6m+6sm+36t二倍体核型,证明所建立的细胞系确为大黄鱼鳍细胞系。不同浓度久效磷处理的检测结果显示,大黄鱼鳍细胞对久效磷敏感,20~160μg/mL久效磷可引起鳍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持续性显著降低,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显著升高并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久效磷对该细胞系细胞的48 h半抑制浓度(IC50)为43.05μg/mL,证实久效磷对大黄鱼鳍细胞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鳍细胞 细胞系 久效磷 毒性作用
下载PDF
水溶性海星皂苷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樊廷俊 张铮 +3 位作者 袁文鹏 丛日山 王卫卫 荆昭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共5页
为了分离纯化出具有强抗真菌活性的水溶性海星皂苷,以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腕为实验材料,利用水抽提方法获得水溶性海星皂苷粗品,依次利用大孔树脂和硅胶柱层析对水溶性海星皂苷进行了纯化,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研... 为了分离纯化出具有强抗真菌活性的水溶性海星皂苷,以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腕为实验材料,利用水抽提方法获得水溶性海星皂苷粗品,依次利用大孔树脂和硅胶柱层析对水溶性海星皂苷进行了纯化,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发现,在30%、50%、70%、80%、95%乙醇溶液的大孔树脂柱层析洗脱组分中,70%乙醇溶液洗脱组分对白色念珠菌和裂殖酵母菌的抗真菌活性最强。70%乙醇溶液洗脱组分经硅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后,得到了SF-1、SF-2、SF-3和SF-4四种纯化样品,其中SF-1纯化样品没有抗真菌活性,SF-2纯化样品具有极弱的抗真菌活性,SF-3和SF-4纯化样品均具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SF-3纯化样品在高压液相柱层析(HPLC)图谱中仅显示单一洗脱峰,表明其纯度很高,可应用于高效抗真菌药物的研制。研究结果为利用水溶性海星皂苷研制高效抗真菌药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水溶性海星皂苷 抗真菌活性 大孔树脂柱层析 硅胶柱薄层层析
下载PDF
短蛸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类型、细胞化学特性及其吞噬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晶 樊廷俊 +4 位作者 姜国建 吴子秋 杨秀霞 丛日山 于苗苗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5,共7页
血细胞作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软体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头足类动物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物学性质及其免疫学功能,实验利用活体染色、细胞化学和电镜技术等对短蛸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类型、细胞化学性质... 血细胞作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软体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头足类动物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物学性质及其免疫学功能,实验利用活体染色、细胞化学和电镜技术等对短蛸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类型、细胞化学性质及其弧菌吞噬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短蛸血细胞具有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4种类型.大透明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22.6%,平均直径为11.64±0.82μm,胞质中没有或仅含有很少量的颗粒,细胞表面光滑无伪足伸出;小透明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1.7%,平均直径为8.88±0.88μm,胞质中仅含有少量颗粒,细胞核对台盼蓝呈阳性反应,核质比较大;小颗粒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50.7%,平均直径为12.82±1.54μm,胞质中具有许多大小较为均一的嗜碱性小颗粒,有些细胞内还含有小空泡,不为中性红所着色,疑为颗粒脱内容物所致,细胞表面有较短伪足伸出;大颗粒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25.20%,平均直径为13.66±1.50μm,胞质中具有大小不匀的许多嗜碱性颗粒,有些细胞内也含有不为中性红所着色的较大空泡,细胞表面有许多长伪足伸出.颗粒细胞中所含有的大量嗜碱性颗粒可能与蛋白质等分泌物的活跃合成有关.大颗粒细胞还具有全质分泌的特性,小透明细胞极可能是大颗粒细胞全质分泌后的一时性残余胞体.弧菌吞噬实验结果表明,两类透明细胞均没有弧菌吞噬活性,两类颗粒细胞均具有弧菌吞噬活性,暗示这两种颗粒细胞很可能是短蛸发挥细胞免疫功能的关键性细胞,不仅与某些物质的活跃合成与分泌有关,而且可能还直接参与了外来病原的吞噬及清除.研究结果为揭示短蛸血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对于丰富软体动物免疫学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蛸 血细胞 透明细胞 颗粒细胞 吞噬活性
下载PDF
野生和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遗传差异的RAPD和ISSR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房新英 张全启 +2 位作者 齐洁 王志刚 包振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利用RAPD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山东威海近海野生和养殖牙鲆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用10个RAPD引物对两个样本各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10个重复性好且带谱清晰的扩增位点,片段大小在200—2500bp之间,野生样... 利用RAPD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山东威海近海野生和养殖牙鲆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用10个RAPD引物对两个样本各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10个重复性好且带谱清晰的扩增位点,片段大小在200—2500bp之间,野生样本和养殖样本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59.09%和60·91%,Shannon多样性值分别为16·563和16·917,野生样本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7427,养殖样本为0·17553,样本间遗传距离为0·17419。用6个ISSR引物共在两样本中检测到161个位点,野生样本有111个(68·94%)为多态位点,养殖样本有112个(69·57%)为多态位点,野生和养殖样本的样本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9996和0·20007,样本间遗传距离为0·20002,Shannon多样性值分别为29·254和29·688。平均位点多态率显著性检验标明,无论是利用RAPD还是ISSR技术,两群体间平均位点多态率皆差异不显著,说明第一代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ISSR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姬松茸提取物组分体外抗病毒感染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樊廷俊 钱冠兰 +2 位作者 杜玉堂 袁文鹏 吕雅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5-780,840,共7页
为了探明姬松茸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感染活性及其作用方式,进而为水产养殖鱼类高效抗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感染活性物质的开发和鲆蝶类淋巴囊肿病的防治奠定基础,利用热水浸提和酒精沉淀法得到了5种姬松茸提... 为了探明姬松茸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感染活性及其作用方式,进而为水产养殖鱼类高效抗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感染活性物质的开发和鲆蝶类淋巴囊肿病的防治奠定基础,利用热水浸提和酒精沉淀法得到了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E1~5),并利用MTT、细胞病变程度观察等方法研究了5种组分对LCDV感染体外培养大菱鲆鳍细胞(turbot fin cells,TF细胞)的影响作用。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5种组分对体外培养TF细胞均无毒性。细胞病变程度结果表明,本文所得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尤其是E5组分具有显著的抗LCDV感染TF细胞的活性。不同方式感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抗LCDV感染TF细胞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直接灭活病毒和/或阻断病毒吸附细胞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松茸提取物 淋巴囊肿病毒(LCDV) 大菱鲆鳍细胞(TF细胞) 感染
下载PDF
圆斑星鲽连续性鳃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5
20
作者 樊廷俊 郭雪阳 +3 位作者 姜国建 徐晓辉 孙爱 徐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9-74,共6页
为建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鳃细胞系,本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组织的体外培养,并通过对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地进行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 为建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鳃细胞系,本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组织的体外培养,并通过对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地进行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液最适pH值为7.2,最适培养温度为22℃;通过向20%FBS-DMEM/F-12培养液(pH=7.2)中添加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在22℃成功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的贴壁、生长和分裂状态良好,为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30 d即可形成汇合的细胞单层;经连续继代培养后,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现已继代培养至第76代;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复苏后仍保持其原有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其贴壁生长状态和增殖速度也与冻存前无差异;生长特性鉴定结果显示,第60代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6 h,表明细胞的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细胞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仍为46条,并具有其典型的二倍体核型特征(46 t),表明所建立的细胞系确为圆斑星鲽鳃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及病毒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原代培养 继代培养 细胞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