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研一体创新型人才探索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涛 张宪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51期386-388,共3页
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资源,如何发挥其在本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实践,总结了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研一体创新型人才实... 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资源,如何发挥其在本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实践,总结了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研一体创新型人才实施方法和效果。提供验证性实验和科研体验条件,激发低年级本科生对专业的兴趣;结合大创项目为高年级本科创新探索提供平台;通过系统的科研实践,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实现本研一体全程育人。提出要发挥科研实验室在本研一体招生中的筛选作用以及加强科研实验室团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实验室 本研一体培养 创新型人才
下载PDF
地层油气藏主要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领域 被引量:21
2
作者 朱如凯 崔景伟 +4 位作者 毛治国 曹正林 王兴志 高长海 刘永福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4,共13页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评价地层油气藏资源潜力。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和石炭系、中国三大克拉通盆地(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震旦系顶—奥陶系以及松辽盆地基岩等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油气当量均在亿吨级或十亿吨级。②大型地层油气藏受盆缘或盆内隆起周缘长期继承性古斜坡、区域不整合和输导体系控制,发育准层状集群式巨型—大型地层油气聚集,存在风化壳和内幕2类地层油气藏,均可大规模成藏。③地层油气藏勘探重点领域为中国三大克拉通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间或层内不整合风化壳、准噶尔盆地6个斜坡区二叠系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地层、火山岩或变质岩为主的基岩。④未来勘探技术可加强盆地内部多级不整合的识别、成藏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集成,围绕纵向上发现新含油气层系、平面上扩展新含油气区,构建大型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并推动中国地层油气藏勘探。该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勘探技术发展、地层油气藏重点领域部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勘探进展 富集规律 未来领域 地层油气藏
下载PDF
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基于工程案例的探究性实验建设
3
作者 付帅师 朱永春 +5 位作者 韩继凡 李爱芬 肖志朋 刘诗琪 樊冬艳 王增宝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7-244,共8页
基于挥发性油藏注CO_(2)混相驱开发时出现采收率异常的工程问题,探索研究了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通过高压物性和油气分离实验,解释了采收率异常的原因是脱气时较大的压差使挥发油中轻质组分蒸发严重,导致... 基于挥发性油藏注CO_(2)混相驱开发时出现采收率异常的工程问题,探索研究了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通过高压物性和油气分离实验,解释了采收率异常的原因是脱气时较大的压差使挥发油中轻质组分蒸发严重,导致实测地面脱气油量减少。地面油气分离时采用多级脱气可以有效降低油气分离时挥发油中轻质组分的蒸发程度,减少地面脱气油损失。实验得出了挥发油在地面多级分离时的最优分离器压差,在该压差下分离油气时原油中的轻质组分蒸发程度最小。该研究结果对挥发性油藏地面分离条件的确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原油 高压物性 多级脱气 油气分离条件 探究性实验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深层高变温背景下储层成岩作用与低渗致密化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远光辉 彭光荣 +4 位作者 张丽丽 孙辉 陈淑慧 刘浩 赵晓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64,共21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和物性恢复等技术,系统分析了白云凹陷西北部低隆起-中部洼陷带古近系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砂岩储层的成岩过程及差异,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地层埋藏史和现今物性数据,研究了影响储层物性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珠海组下段-恩平组储层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2期碳酸盐胶结、3期硅质胶结和3期长石溶解作用。储层成岩作用过程中,地温梯度变化导致压实速率不同,经历不同开放-封闭体系的水-岩反应过程是不同区带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进一步增强了储层致密程度,溶解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从低隆起到洼陷带,伴随地温梯度升高和埋藏深度增加,低隆起储层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2期,斜坡带为中成岩B期,洼陷带为晚成岩期,成岩强度不断增加;成岩作用的差异使得储层物性演化显著不同。洼陷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前已致密化,斜坡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阶段逐渐致密,而低隆起区储层目前仍为低渗储层。斜坡带整体埋深小于5 km,且上覆地层具备良好封盖能力,是下部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化 差异成岩作用 深层储层 古近系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电容层析成像垂直环空气液两相流动实验
5
作者 尹邦堂 王树龙 +3 位作者 张绪亮 张旭鑫 王志远 孙宝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共5页
为了研究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溢流期间井筒环空中的气液两相流动规律,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垂直井筒环空气液两相流动实验装置,创建了电容层析成像(ECVT)和含气率分析的流型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表明:该实验揭示了含气率随气液相表观速度、黏度... 为了研究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溢流期间井筒环空中的气液两相流动规律,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垂直井筒环空气液两相流动实验装置,创建了电容层析成像(ECVT)和含气率分析的流型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表明:该实验揭示了含气率随气液相表观速度、黏度的变化规律;实现了对不透明井筒环空内气液两相流动过程的实时可视化和定量化表征。该实验装置可作为垂直井筒环空中气液两相流动特征、气体运移、流型转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也可用于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层析成像 气液两相流动 垂直环空 可视化 定量化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6
作者 田磊 宋璠 +1 位作者 张世奇 杨悦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40,I0002,I0003,共14页
以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根据岩心、薄片、储层物性和测井数据等资料,分析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并进行综合表征,明确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齐古组自下而上分为1~6小层,粒度韵律和渗透率韵律以正... 以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根据岩心、薄片、储层物性和测井数据等资料,分析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并进行综合表征,明确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齐古组自下而上分为1~6小层,粒度韵律和渗透率韵律以正韵律为主,在层内非均质性方面,3小层的非均质性最强;在层间非均质性方面,1~3小层砂体展布面积大且连通性好,3小层砂体最发育;在平面非均质性方面,1~4小层具有较强非均质性。3小层的非均质性最强,其次分别为2小层、4小层和1小层的。沉积作用影响砂体展布及物质组成,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基础,成岩作用能够改善孔隙结构和类型,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该结果对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永进地区 侏罗系 齐古组 深层 致密砂岩储层 非均质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究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徐忠正 赵明伟 +1 位作者 刘佳伟 戴彩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45-4858,共14页
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突破领域。压裂是实现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超深层压裂面临的苛刻条件对压裂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从增稠剂、交联剂和延迟交联技术三方面对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 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突破领域。压裂是实现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超深层压裂面临的苛刻条件对压裂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从增稠剂、交联剂和延迟交联技术三方面对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回顾国内外常用稠化剂和交联剂对于提升压裂液耐温性能的发展历程,明确现有深层/超深层压裂液的耐温界限。目前在压裂液延迟交联的技术方法中依靠环境响应的延迟交联技术最具有应用潜力,但耐温压裂液仍然存在“用剂浓度高、分子结构复杂、井筒摩阻高”的问题。研发具有低伤害、高减阻、低成本的耐高温延迟交联压裂液将是超深层压裂液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压裂工作液技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压裂液 耐高温 延迟交联
下载PDF
白云岩化作用与白云岩孔隙的形成——来自实验模拟交代反应的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广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2-642,共11页
【意义】白云岩是一种常见的碳酸盐岩和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96%的探明地质储量来自于白云岩储层。因此,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孔隙成因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有关白云岩化作用对孔隙的... 【意义】白云岩是一种常见的碳酸盐岩和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96%的探明地质储量来自于白云岩储层。因此,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孔隙成因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有关白云岩化作用对孔隙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方法】通过归纳总结白云岩孔隙成因的主要理论观点,结合多种类型交代反应的实验模拟结果,阐明白云岩化过程中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并对白云岩孔隙成因的研究提出了展望。【进展】已有理论表明,白云岩的孔隙可以继承于原岩,也可形成于等摩尔交代、白云岩化过程中的方解石溶解或者白云岩形成之后的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可以增加、保持或者降低储层孔隙,取决于交代反应的环境、时间和流体性质。【结论与展望】综合实验模拟结果的共性特征发现,交代反应是一个溶解—运移—沉淀的微过程;新孔隙的形成贯穿交代反应的整个过程,并提供了流体、离子交换的通道,以保持交代反应的持续进行;新孔隙的形成并非受矿物摩尔体积控制,而是受控于相对溶解度,即反应物的溶解量大于生成物的沉淀量。交代过程中产生的新孔隙以微孔隙为主,对储层有效孔隙度的贡献仍待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孔隙演化 实验模拟 交代作用
下载PDF
中国典型陆相盆地致密油成储界限与分级评价标准 被引量:17
9
作者 周能武 卢双舫 +9 位作者 王民 黄文彪 肖佃师 焦晨雪 王璟明 田伟超 周磊 陈方文 刘薇 汪志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9-949,共11页
基于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头组和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砂岩、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和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混积岩等中国典型陆相盆地致密储集层微观孔喉表征结果,利用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试油产能法、力学平... 基于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头组和上白垩统青山口组砂岩、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和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混积岩等中国典型陆相盆地致密储集层微观孔喉表征结果,利用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试油产能法、力学平衡法对致密油的理论下限、成藏下限、有效渗流下限和成储上限进行厘定;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比不同致密储集层孔喉结构差异,确定致密储集层分级界限,并分析与成储界限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致密储集层与常规储集层的分级界限对应物性上限,Ⅱ类与Ⅲ类致密储集层的分级界限对应有效渗流下限,Ⅲ类与Ⅳ类致密储集层的成储界限对应成藏下限,理论下限对应致密储集层和非储集层的界限。分级评价标准实际应用结果显示,致密油产量受控于致密储集层类型,Ⅰ类和Ⅱ类致密储集层是致密油高产的有利层段。图8表3参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致密储集层 成储界限 分级评价标准 甜点评价 松辽盆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模拟的油气区地热开发井网布局 被引量:14
10
作者 段忠丰 李福来 +2 位作者 巩亮 杨永红 李晓燕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6-162,共7页
我国不少含油气沉积盆地同时也赋存着大量的地热资源,探讨地热田不同开发情景下热储温压场的变化,对于确定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策略至关重要。为此,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东营城区地热田为例,综合各类地质、钻探和岩心资料,系统... 我国不少含油气沉积盆地同时也赋存着大量的地热资源,探讨地热田不同开发情景下热储温压场的变化,对于确定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策略至关重要。为此,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东营城区地热田为例,综合各类地质、钻探和岩心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储盖组合、地层热导率、温压场等地热地质特征,进而采用以Tough2为核心的Petrasim软件建立了地热田成因概念模型,研究了开采、回灌条件下热储的温压场响应,确定了采灌量等井网布局参数的限制条件,最后提出了地热资源开发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地热田最大开采量为63 m3/h,回灌量为32 m^3/h;②要实现100%回灌,需采取“一采两灌”的布井方式,最优采灌井距为400 m。结论认为:①合理的地热田概念模型是进行数值模拟的前提,油气田在长期的勘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温和岩心测试数据资料,为正确认识油气区的地热资源分布和热储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撑;②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是地热田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确定开采量、回灌量、采灌比、采灌井距等布井关键参数,有利于优化地热开发模式,进而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东营凹陷 地热田 井网布局 水热耦合模拟 可持续开发 采灌井距 地热地质模型
下载PDF
陆相湖盆致密油气储层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11
11
作者 操应长 葸克来 +3 位作者 李克 刘可禹 朱如凯 杨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0,共10页
陆相湖盆致密油气是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最为现实的重要类型之一,储层研究是实现其高效勘探开发的核心与关键。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以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及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等典型致... 陆相湖盆致密油气是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最为现实的重要类型之一,储层研究是实现其高效勘探开发的核心与关键。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以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及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等典型致密油气藏为例,厘定沉积成岩综合相的概念,形成沉积成岩综合相的测井识别技术,实现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气储层储集物性极低,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发育微纳米级孔喉系统,孔喉连通性差;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相结合,实现孔喉半径及分布的全面表征,原油优先充注于半径较大、连通性较好的原生孔隙中;将储层埋藏演化、成岩演化过程、物性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过程相结合,建立成岩-油气成藏系统,划分“先成藏,后致密”和“先致密,后成藏”两种致密油气藏类型;“先成藏,后致密”型致密砂岩油气储层,成藏期储层物性好,现今为大孔细喉特征,孔隙度是储层评价的较优参数;“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油气储层,成藏期储层物性差,现今为小孔细喉的特征,储层品质指数可以作为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储层有效性控制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形成致密油气定量评价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 物性 致密砂岩 陆相湖盆
下载PDF
柳江盆地髫髻山组凝灰岩地球化学与熔体包裹体水含量特征
12
作者 赵汇珍 陈勇 +1 位作者 涂聪 冯艳伟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1,共14页
水作为岩浆体系中最主要的挥发组分,对岩浆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的影响,柳江盆地髫髻山组岩浆岩是燕山期火山活动的重要产物,尽管前人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柳江盆地燕山期岩浆中的水含量仍不清楚。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原始... 水作为岩浆体系中最主要的挥发组分,对岩浆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的影响,柳江盆地髫髻山组岩浆岩是燕山期火山活动的重要产物,尽管前人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柳江盆地燕山期岩浆中的水含量仍不清楚。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原始岩浆信息,是获取岩浆水含量特征的最直接样品。本文基于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利用标准样品建立了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定量熔体包裹体水含量的标定曲线,并对柳江盆地髫髻山组下部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中石英斑晶内的原生熔体包裹体进行了水含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髫髻山组下部凝灰岩样品具有富Si、Al、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负Eu异常、Sr含量低等特点;熔体包裹体中水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为0.99%~4.98%,平均水含量为2.62%,与前人统计的酸性岩浆水含量基本一致。地球化学特征和熔体包裹体水含量分析结果共同揭示了研究区髫髻山期早期为富水酸性岩浆。结合髫髻山期样品的熔体包裹体水含量测定结果及其早期的大规模火山喷发背景,本文认为岩浆中高含水量增强了岩浆系统的喷发动力,是诱发研究区髫髻山期早期大规模火山爆发的有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江盆地 髫髻山组 凝灰岩 熔体包裹体 水含量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华 李君 +3 位作者 冯月琳 郝雪峰 林红梅 袁飞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3-1091,共9页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渤南洼陷沙三段富含油气且超压普遍发育,深洼带剩余压力较大,剩余压力梯度最高,其次为陡坡带和断阶带,缓坡带剩余压力较小,梯度最低。受超压中心分布的影响,各地区油气运移动力条件及其油气富集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超压中心区油气运移动力较强,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油气多富集在渤深4断层附近;近超压中心区砂体侧向输导阻力不同,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出现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地层中,剩余压力梯度较低的地区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区;而远离超压中心的地区剩余压力较小,油气运移浮力作用明显占主导,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剩余压力梯度 剩余压力 油气分布 沙河街组三段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跃参地区YJ1X井超深层油藏演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鹏 刘可禹 +2 位作者 LI Zhen MCINNES Brent Ian Alexander 刘建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2-273,共12页
基于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原油与储集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南部跃参地区YJ1X井奥陶系一间房组超深层油藏的充注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 基于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原油与储集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南部跃参地区YJ1X井奥陶系一间房组超深层油藏的充注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对应的烃源岩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中形成;②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成熟度,计算得到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为0.80%~0.96%;③储集层中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油包裹体组合,其中Ⅰ类代表充注过程中最初进入圈闭、气体相对饱和的原油,Ⅱ类代表油藏发生轻微轻烃泄漏后残留的欠饱和原油;④该油藏在距今约425 Ma的早泥盆世发生过1期油充注,尽管在中泥盆世发生过部分轻烃泄漏,但之后一直保存完好。该研究表明在盖层发育良好、构造相对稳定的含油气盆地超深层中存在潜在的古老油气藏,可为下步的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保存 方解石U-Pb定年 流体包裹体 奥陶系 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藏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在套管中激发环向传播的准SH波的有限元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雪莲 庄妍 +2 位作者 夏飞月 殷晓康 唐晓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19-1527,共9页
目前评价固井质量的声波测井方法均是在井内泥浆中辐射声波,再耦合到套管中激发套管波,这种测量方式在重泥浆或含气的井筒内应用时受到了限制.本文将电磁超声换能器引入到套管井中,无需井内介质的声耦合直接在套管中激发沿着套管轴向偏... 目前评价固井质量的声波测井方法均是在井内泥浆中辐射声波,再耦合到套管中激发套管波,这种测量方式在重泥浆或含气的井筒内应用时受到了限制.本文将电磁超声换能器引入到套管井中,无需井内介质的声耦合直接在套管中激发沿着套管轴向偏振、周向传播的准SH波.利用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技术优化设计了磁盘阵列式的偏置磁场和跑道型线圈结构的电磁超声换能器,基于洛伦兹力机理实现了在铁磁材料的套管中激发和接收环向传播的准SH波的电磁超声转换技术.根据优化设计结构在实验室研制了电磁超声换能器,有限元模拟和实验室测量均观测到了沿套管环向传播的零阶及一阶准SH波.有限元模拟结果还显示在胶结良好的套管井中,准SH波一边沿着套管环向传播,一边向水泥环中辐射准SH波;在水泥和地层界面准SH波还会发生反射,再耦合到套管中被接收器接收到,通过对比硬地层和软地层两种套管井模型中接收的反射波信息,可观测到反射的准SH波相位相反,反射波和直达波的相位变化充分验证了准SH波的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超声换能器 洛伦兹力 准SH波 套管井
下载PDF
面向在线教学的野外地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宪国 张涛 林承焰 《中国地质教育》 2020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在疫情期间大学课程全面转向线上的背景下,针对在线教学中的野外地质实验与实践环节需求,依托综合实验室开展测绘、地质与地球物理多学科协同,面向野外地质综合实践和专业课程知识点教学两种在线教学应用场景,采用无人机测绘、地质踏勘... 在疫情期间大学课程全面转向线上的背景下,针对在线教学中的野外地质实验与实践环节需求,依托综合实验室开展测绘、地质与地球物理多学科协同,面向野外地质综合实践和专业课程知识点教学两种在线教学应用场景,采用无人机测绘、地质踏勘与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对野外地质信息采集与处理,构建精细的虚拟仿真地质模型和远程应用平台,解决了地质类课程在线教学中的野外地质环节实现难题,改善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虚拟仿真 野外地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成藏期次和过程——来自储层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芷晴 刘华 +2 位作者 马立驰 刘景东 郭志扬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储量巨大,但成藏过程复杂,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为了探明其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过程,以大王庄潜山带为例,利用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烃包裹体丰度分析等技术,对古生界油气成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储量巨大,但成藏过程复杂,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为了探明其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过程,以大王庄潜山带为例,利用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烃包裹体丰度分析等技术,对古生界油气成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古生界储层烃包裹体发育,奥陶系烃包裹体呈淡黄色、蓝绿色荧光,沿方解石脉及颗粒愈合缝分布,沥青包裹体与油质沥青仅在大古671油藏少量分布,均一温度主峰为80~90℃和100~110℃;石炭—二叠系储层烃包裹体呈蓝绿色荧光,赋存于石英颗粒微裂隙及次生加大边,均一温度主峰为100~110℃。结合烃源岩生排烃期可以得出,研究区古生界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晚期(27~25 Ma),为古生界小规模成藏,以奥陶系为主;第二期发生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末期(5~2 Ma),为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大规模成藏。大古671井区附近沥青包裹体的发育以及含烃包裹体有效网格(EGOI)显示古油水界面低于现今油水界面的现象,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2 Ma)大1断层的活动有关,导致油气藏发生了局部调整,范围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古油水界面 油气成藏期次 潜山油气藏 古生界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建良 刘可禹 桂丽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4,共12页
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测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合单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度史模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油气充注历史。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生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3大类、7个亚类,烃类和CO_2包裹体... 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测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合单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度史模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油气充注历史。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生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3大类、7个亚类,烃类和CO_2包裹体发育序列为黄色荧光烃包裹体→蓝色荧光烃包裹体→CO_2气包裹体→甲烷气包裹体;上古生界烃源岩在盆地南部最早进入生烃阶段,演化程度也最高,从南向北,烃源岩进入生烃的时间依次变晚,演化程度也逐渐降低;上古生界储集层主要经历两期油气充注,中晚三叠世,盆地中南部开始进入生油阶段,原油在中侏罗世早期充注到陕360和苏325地区,形成发蓝色荧光和少量黄色荧光的液态烃包裹体,未能形成工业性油藏,早白垩世中期,大量天然气生成,由南向北充注到伊陕斜坡北部,且持续到早白垩世晚期构造抬升之前,形成多个大规模工业性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盆地模拟 油气充注历史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宏 闫伟超 +4 位作者 刘航 孙建孟 韩红林 贺洪举 王勇军 《测井技术》 CAS 2020年第5期462-467,共6页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震旦系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缝洞发育等特点,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及孔、洞、缝的多种耦合作用使得储层孔隙结构复杂,表现出强非均质性,造成测井评价储层渗透率困难。针对研究区储...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震旦系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缝洞发育等特点,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及孔、洞、缝的多种耦合作用使得储层孔隙结构复杂,表现出强非均质性,造成测井评价储层渗透率困难。针对研究区储层特点,通过数字岩心实验及配套岩石物理实验,开展储层连通性分析和渗透率建模技术攻关,明确连通性好坏主要由大孔与中孔、微孔的连通方式和连通效率决定,建立基于多重孔隙耦合作用的渗透率计算新模型,实际应用中较原有模型计算精度提高21.6%,测井解释评价精度和可信度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深层碳酸盐岩 数字岩心 核磁共振 压汞实验 连通性分析 渗透率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海平 吴承美 +3 位作者 张金风 徐田录 肖佃师 郭雪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价模型。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集空间。粒间孔型发育在粉—细砂岩相和砂质白云岩相中,可动性最好;溶蚀孔型主要发育在白云质粉砂岩相中,可动性中等;其他类型主要发育在泥岩相、泥质白云岩相和石灰质砂岩相中,可动性稍差。厘定页岩油可动孔喉下限为20 nm,可动性明显提高的孔喉界限为60 nm和150 nm,试油产能与之对应较好。页岩油赋存特征和孔喉结构共同影响页岩油可动性,粉—细砂岩相和白云质粉砂岩相的孔喉及页岩油赋存均最佳,为芦草沟组页岩油最有利开发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混积型页岩 储集层 可动油占比 孔隙组合类型 可动孔喉下限 原油可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