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斜井防偏磨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奚运涛 李曼平 +3 位作者 侯正孝 孙雨来 付彩利 任福建 《天然气与石油》 2012年第6期55-57,9-10,共3页
随着长庆油田大斜度井和井眼轨迹复杂井的日益增多,导致油井管杆偏磨严重,修井频繁,而常规扶正防磨技术不适应这类井况。为解决以上问题,研发出一种自润滑抗磨耐蚀内涂层油管,介绍了该涂层的配方、加工工艺及特点,采用高温高压腐蚀试验... 随着长庆油田大斜度井和井眼轨迹复杂井的日益增多,导致油井管杆偏磨严重,修井频繁,而常规扶正防磨技术不适应这类井况。为解决以上问题,研发出一种自润滑抗磨耐蚀内涂层油管,介绍了该涂层的配方、加工工艺及特点,采用高温高压腐蚀试验对涂层油管的耐腐蚀性能进行评价,用球盘磨损试验机和往复磨蚀试验机对涂层油管的耐磨损性能进行评价,用扫描电镜对耐磨涂料、试验前后涂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涂层组织细密,耐蚀性能突出,具有减摩和抗磨作用,提高油管寿命4倍以上,显著延长油管磨损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 偏磨 自润滑 涂层 油管
下载PDF
长庆姬塬油田罗1长8油藏调剖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马红星 胥元刚 +2 位作者 魏江伟 李曼平 姚春林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3年第5期57-59,71,共4页
罗1长8区块为长庆油田所辖的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区块中部、中北部局部裂缝较为发育,目前中部小范围连片见水,北部及西南部个别井组油井见水,截至2011年底共有见水井38口,占全厂20.5%,单井产能损失2.2t。为改善区块开发效果,2012年在该区... 罗1长8区块为长庆油田所辖的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区块中部、中北部局部裂缝较为发育,目前中部小范围连片见水,北部及西南部个别井组油井见水,截至2011年底共有见水井38口,占全厂20.5%,单井产能损失2.2t。为改善区块开发效果,2012年在该区实施整体调剖综合治理。采用以"弱凝胶+预交联颗粒+无机体系"为主体段塞的注入工艺,共调剖17口井。调剖后17口注水井注水压力平均上升1.6MPa,吸水指示曲线、压降曲线等测试资料表明优势水流通道得到了有效封堵。17口调剖井对应93口油井,见效36口,见效比例38.7%。累计增油2733t,累计降水1894m3。区域开发指标变好,整体调剖改善了该区注水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工艺 效果评价
下载PDF
二甲醚辅助CO_(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可行性实验——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卢子建 钟陵 +2 位作者 段晓苗 王新星 吕占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明确了DME作用下CO_(2)对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特征。结果表明:相比纯CO_(2),摩尔分数为20%的DME−CO_(2)混合溶剂能够将CO_(2)-原油的界面张力降低45百分点,混相压力降低33百分点,原油黏度降低80百分点,可动用孔隙孔径下限由7.7 nm降至3.2 nm,页岩油采收率提高35.9百分点;并可显著提高CO_(2)动用小孔隙(0.9 nm<r<101.0 nm)和大孔隙(101.0 nm≤r<7088.0 nm)的能力,动用程度分别提高了3.3倍和1.9倍;CO_(2)混合溶剂中DME最佳摩尔分数为20%,最大不超过30%。研究成果为探索页岩油藏新的开发方式和新策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二甲醚(DME) 核磁共振(NMR) CO_(2)驱 界面张力
下载PDF
姬塬油田马家山地区长4+5_(1)亚段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4
作者 沈明玲 冯小勇 +2 位作者 张志鹏 时保宏 崔郑曦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14,共8页
为了加深对姬塬油田马家山地区长4+5_(1)亚段油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的认识,从烃源岩构造、优势砂体及物性特征等方面对其作了对比分析。分析认为:研究区位于长7段烃源岩生烃中心,具有成藏的有利基础;叠置的优势砂体,促成了长7段烃源岩向... 为了加深对姬塬油田马家山地区长4+5_(1)亚段油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的认识,从烃源岩构造、优势砂体及物性特征等方面对其作了对比分析。分析认为:研究区位于长7段烃源岩生烃中心,具有成藏的有利基础;叠置的优势砂体,促成了长7段烃源岩向长4+5_(1)亚段排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分流河道交汇处高渗砂体与近东西向排状鼻隆构造的匹配形成了石油聚集的有利场所;长4+5_(1)亚段油藏在多因素的共同控制下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其纵向上的砂体结构决定了石油富集于长4+5^(2)_(1)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油田 马家山地区 长4+5_(1)亚段 油藏特征 油藏构造 储层物性 油藏展布
下载PDF
姬塬油田黄3长8油藏欠注井治理对策 被引量:9
5
作者 薛婷 肖波 +3 位作者 刘云飞 林鑫 白景彪 褚会丽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0-102,共3页
黄3区块作为姬塬油田重要的增储上产区块之一,其主力开采油层三叠系长8油藏属典型的超低渗透油藏,近年来注水井欠注现象尤为明显。为了有效补充黄3长8油藏地层能量,降低油层产量的递减,通过对长8储层特征、注入水配伍性、井筒治理、注... 黄3区块作为姬塬油田重要的增储上产区块之一,其主力开采油层三叠系长8油藏属典型的超低渗透油藏,近年来注水井欠注现象尤为明显。为了有效补充黄3长8油藏地层能量,降低油层产量的递减,通过对长8储层特征、注入水配伍性、井筒治理、注水系统进行研究,从地层、井筒、地面注水系统三方面分析了导致注水井欠注的原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为下步治理同类油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油田 水井欠注 原因分析 治理对策
下载PDF
宁东油田延安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闫金鹏 焦滔 吕玉杰 《录井工程》 2013年第2期84-88,94,共5页
宁东油田是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主要的石油勘探区块之一,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在延安组和延长组都已获得工业油流,但是延安组的油源问题一直没有明确,客观上影响了延安组下一步勘探开发决策。确定延安组油源的关键在于客观评价宁东油田... 宁东油田是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主要的石油勘探区块之一,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在延安组和延长组都已获得工业油流,但是延安组的油源问题一直没有明确,客观上影响了延安组下一步勘探开发决策。确定延安组油源的关键在于客观评价宁东油田中生界尤其是延安组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为此通过对延安组和延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化指标分析,评价延安组烃源岩的生烃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湖相泥岩和延安组泥岩加煤层为宁东油田两套重要烃源岩,宁东油田延安组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母质以Ⅲ型为主,达到生烃门限,具备一定的生烃能力,是延安组主要油源之一。这一研究成果为延安组油藏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东油田 延安组 烃源岩 有机地化指标
下载PDF
安塞油田套管腐蚀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姜毅 贺文 +1 位作者 董晓焕 刘锐 《低渗透油气田》 2010年第3期132-135,共4页
安塞油田油水井套损严重。通过套损井工程测井、水质分析、侧钻拔套管分析、井下挂片试验以及腐蚀监测等手段,明确了安塞油田套管穿孔主要以外腐蚀为主;安塞延安组富含C02、洛河层含02气体是主要腐蚀源,内腐蚀轻微。并提出了相应的... 安塞油田油水井套损严重。通过套损井工程测井、水质分析、侧钻拔套管分析、井下挂片试验以及腐蚀监测等手段,明确了安塞油田套管穿孔主要以外腐蚀为主;安塞延安组富含C02、洛河层含02气体是主要腐蚀源,内腐蚀轻微。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损井 腐蚀机理 外腐蚀
下载PDF
姬塬油田H117区块长8油藏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张道法 胡永全 +1 位作者 李寿武 孙建新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2年第4期13-16,共4页
重复压裂技术在造缝机理、选井评层原则、工艺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获得良好的矿场效果。文章考虑裂缝诱导应力场、生产诱导应力场,根据应力叠加原理模拟确定姬塬油田H117区块长8储层重复压裂仍然以延伸原有水力裂缝为主(小角... 重复压裂技术在造缝机理、选井评层原则、工艺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获得良好的矿场效果。文章考虑裂缝诱导应力场、生产诱导应力场,根据应力叠加原理模拟确定姬塬油田H117区块长8储层重复压裂仍然以延伸原有水力裂缝为主(小角度转向)。采用油水两相渗流数值模拟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确定该区长8油藏重复压裂技术界限为:地层压力>19MPa、Sw<50%、Ke>0.5×10-3μm2。基于要求的裂缝参数和储层特征参数优选重复压裂施工工艺参数,推荐压裂施工排量3~4m3/min;基于地应力分布特征和储层厚度进行裂缝模拟,推荐加砂量50~60m(310m厚度)和50~70m(320m厚度)。现场应用效果良好,为实现该区增产稳产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压裂 裂缝延伸 重复压裂时机 地应力 姬塬油田 长8油藏
下载PDF
LNG在油田洗井清蜡设备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伟 张怀杰 《石化技术》 CAS 2020年第5期319-320,共2页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对传统燃油与CNG设备进行合理的创新,改变其技术应用理念,形成LNG洗井清蜡设备,与传统的设备相对比更具有优势,如充装时间较短,作业时间较长,在应用过程中安全性较高,可以有效的提升其经济性,满足当前时代发...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对传统燃油与CNG设备进行合理的创新,改变其技术应用理念,形成LNG洗井清蜡设备,与传统的设备相对比更具有优势,如充装时间较短,作业时间较长,在应用过程中安全性较高,可以有效的提升其经济性,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本文从LNG燃料的优点入手,深入进行分析,明确其在设备中应用内容与应用流程,根据实际情况探索LNG在油田洗井清蜡设备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洗井清蜡设备 安全性 经济性
下载PDF
姬塬油田长6油藏超前注水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慧 韩继勇 +2 位作者 乔光辉 郑锡 《辽宁化工》 CAS 2013年第3期283-284,286,共3页
姬塬油田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采用超前注水技术。针对长6油藏采收率下降的现状,研究分析了超前注水的时机、地层压力、井底流压、注水强度和采液速度5个方面,确定了合理的超前注水参数。研究认为地层压力低、井底流压不足... 姬塬油田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采用超前注水技术。针对长6油藏采收率下降的现状,研究分析了超前注水的时机、地层压力、井底流压、注水强度和采液速度5个方面,确定了合理的超前注水参数。研究认为地层压力低、井底流压不足和采液速度低于合理值是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超前注水 姬塬油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
11
作者 斯尚华 喻意 +3 位作者 王小龙 王新星 赵玉涛 吴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7,共11页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气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两期原油充注成藏,第1期发生在嫩江组末期77~74 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第2期发生在明水组末期67~65 Ma期间,对应第2幕、第3幕和第4幕充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第2期(明水组末期)致密油充注对现今油藏贡献率为83%,第1期(嫩江组末期)致密油充注贡献率为17%;可见明水组末期充注的原油对今油藏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致密油气 充注期次 成藏贡献 扶余油层 三肇凹陷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砂体类型及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39
12
作者 张莉 鲍志东 +4 位作者 林艳波 陈玉明 林晓海 窦鲁星 孔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36,共10页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由活动水道、边滩及汊口浅滩组成的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和复合砂体,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末端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在河口建设作用和随后的河流冲刷改造作用控制下逐步推进,早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并被分流河道沉积改造,在前方河口部位不断沉积形成新的三角洲前缘。在上述沉积过程控制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的主干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减小、河口坝保存程度逐渐变好,不同类型砂体组合形成受分流河道控制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乾安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内部的边滩和活动水道砂体储集条件最好,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 姚家组 浅水三角洲 砂体类型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曲流河废弃河道走向判定与单砂体构型表征——以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牛博 赵家宏 +9 位作者 付平 李军建 鲍志东 胡勇 苏进昌 高兴军 张弛 于登飞 臧东升 李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1-901,共11页
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模式与砂体厚度,对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三油层组第2小层古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特征开展研究。针对目前废弃河道形态存在多解性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利用水平井电阻率曲线计算砂... 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模式与砂体厚度,对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三油层组第2小层古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特征开展研究。针对目前废弃河道形态存在多解性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利用水平井电阻率曲线计算砂泥岩界面产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随钻探测半径、界面倾角、曲线变化段长度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对砂泥岩界面产状进行定性定量计算,以确定废弃河道的真实走向,是对现有曲流河砂体构型解剖技术的补充与完善。利用经验公式、水平井等方法对研究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与侧积体规模进行定量研究,确定点坝内部侧积层的空间分布。利用界面搭建相关构型要素,采用非均匀粗化对侧积层、侧积体分别施加不同的网格密度,对研究区多点坝复合曲流河砂体进行精细三维构建,实现构型级别数值模拟的工业化应用。研究结果对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挖潜以及油田优化注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曲流河 水平井电阻率曲线 侧积层 侧积体 构型建模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新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建仪 张婧 +2 位作者 张广东 张文洪 戚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114,共4页
在天然气开采及储运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会导致井筒堵塞、气井停产、管道停输等严重事故。为有效防止天然气水合物在设备和管道中生成,常需添加水合物抑制剂。通过筛选合成,研制了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环保的新型动力学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 在天然气开采及储运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会导致井筒堵塞、气井停产、管道停输等严重事故。为有效防止天然气水合物在设备和管道中生成,常需添加水合物抑制剂。通过筛选合成,研制了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环保的新型动力学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实验采用自制设备,探讨了系统压力、过冷度、抑制剂浓度、凝析油、甲醇等对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下新型抑制剂的抑制水合物生成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抑制剂最佳抑制浓度为1.5%,在一定过冷度下,系统压力越高,抑制效果越差;一定压力下,过冷度越大,抑制效果越差;少量凝析油对抑制性能影响不大;甲醇使其过冷度大大提高;气体流动易使水合物的生成加快,降低了水合物生成过冷度。新型抑制剂在现场试验中,采用合理的加注工艺能有效控制水合物堵塞,为气井生产中防治水合物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开发 天然气水合物 抑制剂 动力学 评价 实验 应用
下载PDF
页岩气研究新进展及开发瓶颈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邵晓州 余川 +1 位作者 付勋勋 史立川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64-766,共3页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页岩气的核心期刊文章,在详细分析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页岩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加快我国页岩气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页...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页岩气的核心期刊文章,在详细分析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页岩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加快我国页岩气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大量调查,成果集中体现在页岩气成藏条件方面,但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在钻井开发方面,主要借鉴类比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方案,水平井分段压裂等核心技术还未掌握;在制定配套政策方面,尚未形成体制化和标准化的管理。针对页岩气开发面临的困难,建议应加强资源评价、增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使我国页岩气的研究及其开发利用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理论 开发技术 研究进展 制约瓶颈
下载PDF
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唐东林 吴凡 +1 位作者 贾品元 曾志春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0-304,333,共6页
为准确预测含气油液在空气分离压下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值,基于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定义和质量守恒定律,依据含气油液中气相成分随压力的变化过程,推导出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 为准确预测含气油液在空气分离压下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值,基于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定义和质量守恒定律,依据含气油液中气相成分随压力的变化过程,推导出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B-p曲线与现有理论模型及实验数据拟合曲线基本吻合,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特别是在低于大气压的极低压区,有效体积弹性模量预测值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分析了初始含气量、压力、升压时间对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空气分离压范围内,初始含气量增大,有效体积弹性模量减小;在一定范围内,升压时间增大,有效体积弹性模量小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油液 有效体积弹性模量 初始含气量 空气分离压 升压时间
下载PDF
油气田硫化氢气体浓度光纤消逝场传感检测技术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东林 柯志军 +2 位作者 代志勇 窦春霞 贾品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针对光纤消逝场硫化氢(H2S)气体浓度传感器存在的光源波动噪声、灵敏度低等问题,设计了双光路光谱吸收式检测系统,分析了消逝场光功率与气体浓度、检测灵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光纤腐蚀过程中消逝场功率与光纤剩余直径之间的关系;研... 针对光纤消逝场硫化氢(H2S)气体浓度传感器存在的光源波动噪声、灵敏度低等问题,设计了双光路光谱吸收式检测系统,分析了消逝场光功率与气体浓度、检测灵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光纤腐蚀过程中消逝场功率与光纤剩余直径之间的关系;研制消逝场功率比不同的传感光纤进行H2S气体浓度检测实验,探讨了小范围温度变化对气体浓度检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传感光纤消逝场功率比为10%时,灵敏度高达4.4W·L/mol,最低检测H2S气体浓度可达5.1×10-6,且温度在273~333 K范围内变化时对H2S气体浓度检测的影响很小。光纤消逝场传感器制作成本低、灵敏度高、精度高,可用于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H2S气体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逝场 光纤传感器 光谱吸收 差分检测 硫化氢气体浓度
下载PDF
管道液压冲击压力振荡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凡 唐东林 +1 位作者 曾志春 贾品元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76-179,共4页
针对液压系统中液压冲击引起管道压力振荡的问题,以两端分别连接容腔和换向阀的等直径水平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管道物理模型的空间离散化,考虑频率相关摩擦,建立管道有限分段集中参数模型,考虑复杂流体现象,合理选择管道子模型,采用AM... 针对液压系统中液压冲击引起管道压力振荡的问题,以两端分别连接容腔和换向阀的等直径水平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管道物理模型的空间离散化,考虑频率相关摩擦,建立管道有限分段集中参数模型,考虑复杂流体现象,合理选择管道子模型,采用AMESim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管道压力振荡特性。并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了管道参数对压力振荡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MESim法计算所得峰值压力与理论计算相比误差为1.5%,与Simulink法相比误差为6.8%,且在动态过程中AMESim法和Simulink法压力曲线吻合良好,证明了建模与仿真方法的正确性,为管道液压冲击压力振荡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冲击 压力振荡 频率相关摩擦 AMESIM
下载PDF
电位法裂缝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邝聃 郭建春 +2 位作者 李勇明 胡晋 李志刚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3期127-129,共3页
电位法裂缝测试技术是通过测量压裂注入到目的层的工作液所引起的地面电场的变化来解释相关压裂裂缝参数,可识别裂缝方位、形态、对称性等参数。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测量仪器系统、测试工艺、数据处理及现场应用情况等。通过在长度油... 电位法裂缝测试技术是通过测量压裂注入到目的层的工作液所引起的地面电场的变化来解释相关压裂裂缝参数,可识别裂缝方位、形态、对称性等参数。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测量仪器系统、测试工艺、数据处理及现场应用情况等。通过在长度油田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应用于重复压裂裂缝方位的监测,可以得到有关压裂数据,为压裂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位法 重复压裂 裂缝 监测 数据处理
下载PDF
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实验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江 高宇 +3 位作者 陈沥 雷艳 张洁 刁广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将CO_(2)注入页岩,不但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还能达到埋存CO_(2)的目的,但CO_(2)吞吐和埋存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为搞清楚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特征,通过开展页岩岩心CO_(2)吞吐、吸附实验,定量评价了CO_(2)注入压力、CO_... 将CO_(2)注入页岩,不但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还能达到埋存CO_(2)的目的,但CO_(2)吞吐和埋存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为搞清楚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特征,通过开展页岩岩心CO_(2)吞吐、吸附实验,定量评价了CO_(2)注入压力、CO_(2)相态类型、储层温度、闷井时间、裂缝、吞吐次数对CO_(2)吞吐效果以及颗粒直径、CO_(2)注入压力、储层温度对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增大注入压力不但有利于CO_(2)吞吐,还能增大吸附量;增加注入压力会诱导天然微裂缝的扩展、延伸,有利于扩大CO_(2)波及面积,减小原油渗流阻力;当储层温度小于50℃时,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吞吐采收率,但会降低CO_(2)吸附量;当温度大于等于50℃时,温度升高不利于CO_(2)吞吐和埋存;在超临界条件(7.4 MPa、31℃)下CO_(2)吞吐采收率最大,最佳闷井时间为10 h左右;裂缝扩展有助于提高吞吐采收率,CO_(2)吸附量受页岩颗粒直径影响很小。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CO_(2)吞吐及埋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CO_(2)吞吐与埋存 影响因素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