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产学研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
作者 刘培 李健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0-47,共8页
高校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能够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智力支持。该文通过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产学研发展历史的梳理,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高校的角色属性有所区别。在产学研起步阶段,主要以出售技术和知识服务为主,其后曾一度... 高校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能够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智力支持。该文通过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产学研发展历史的梳理,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高校的角色属性有所区别。在产学研起步阶段,主要以出售技术和知识服务为主,其后曾一度跨出科教领域代替市场主体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是校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得校办企业问题频发,对学校本身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产学研合作平台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高校逐渐认清自身定位,退出市场竞争,走上了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科技资源集聚平台,提供各类科技服务,助力企业创新成长的道路。中国高校未来的产学研工作应当聚焦于始终从自身定位出发、释放“人”的活力、扩大职能范围三个方面,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产学研 校办企业
下载PDF
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丁兆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404,共11页
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学术领域之一。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竞争,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论述了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 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学术领域之一。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竞争,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论述了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国家、单位、个人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量子信息科技之所以能快速起步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信息 郭光灿 潘建伟 杜江峰
下载PDF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的背景与动因浅析 被引量:7
3
作者 丁兆君 柯资能 《科学文化评论》 2015年第1期69-83,共15页
"文化大革命"中,地处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辗转迁至合肥。作为全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该校的下迁备受社会关注,也在科技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导致科大下迁的历史背景与内外动因,指出在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 "文化大革命"中,地处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辗转迁至合肥。作为全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该校的下迁备受社会关注,也在科技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导致科大下迁的历史背景与内外动因,指出在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感召下创办教育革命试验基地的热情、中苏关系恶化导致的战备疏散、与中国科学院关系的微妙变化、本校当权派的盲目等几个因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科大的下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大 五·七基地 战备疏散 搬迁
下载PDF
杨承宗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培 张志辉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5期56-67,共12页
杨承宗是我国著名的放射化学家,我国放射化学学科奠基人,天然铀工艺领域的重要开拓者。杨承宗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学校创建、迁址合肥到第二次艰苦创业,他无不积极策划、参与,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杨承宗是我国著名的放射化学家,我国放射化学学科奠基人,天然铀工艺领域的重要开拓者。杨承宗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学校创建、迁址合肥到第二次艰苦创业,他无不积极策划、参与,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论述了杨承宗在科大三十余载的科教历程,探讨了他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承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放射化学
下载PDF
为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出人才 被引量:2
5
作者 熊卫民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3期52-69,共18页
创立才6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经历过几次起伏: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立,在几年内即崛起成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1970年迁到合肥后,不但远离首都,而且基本失去中国科学院的支持,资深教师大多流失,而物质条件又变得和草创时同样艰苦,经... 创立才6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经历过几次起伏: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立,在几年内即崛起成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1970年迁到合肥后,不但远离首都,而且基本失去中国科学院的支持,资深教师大多流失,而物质条件又变得和草创时同样艰苦,经过改革,又在几年内再次崛起,发展势头甚至超过第一次创业;1987年后,因为学潮等的影响,它再次走进低谷;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的支持下,心气很高、不甘人后的它又逐步恢复了元气。60年来,它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其经验值得总结;它尚未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的人才,也有教训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 出人才 教育规律
下载PDF
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科技史多维度研究——科技史家万辅彬教授访谈录
6
作者 陈彪 万辅彬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万辅彬教授长期从事铜鼓、少数民族科技史、科技考古、口述史以及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他带领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学科同仁经过30多年的努力,使科技史学科点成为中国科技史界南方重镇;他长期效力的《广西... 万辅彬教授长期从事铜鼓、少数民族科技史、科技考古、口述史以及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他带领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学科同仁经过30多年的努力,使科技史学科点成为中国科技史界南方重镇;他长期效力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辟了“科技史”专栏,对80余位中国科技史家进行了系列访谈。万辅彬教授还组织过10余次科技史国际会议或全国性的会议,为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万辅彬作为资深教授一直活跃在讲台上,坚持亲自指导研究生,为中国科技史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万辅彬教授的治学思想、教育思想与创新风格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辅彬 铜鼓 少数民族科技史 科技考古 口述史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陶瓷科技考古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7
作者 王安轶 刘霁樟 范安川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335,共16页
1928年,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在所长周仁的带领下,该所将陶瓷业作为最早谋划开展研究的工业领域之一,旨在尝试以实验室和试验场相结合的工业实验室模式,用科学的方法改良中国经验制瓷传统。文章借助新史料,通过考察该所对南宋官... 1928年,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在所长周仁的带领下,该所将陶瓷业作为最早谋划开展研究的工业领域之一,旨在尝试以实验室和试验场相结合的工业实验室模式,用科学的方法改良中国经验制瓷传统。文章借助新史料,通过考察该所对南宋官窑古瓷的发掘和工艺总结、全国瓷土原料调查分析、古瓷釉料分析和仿制等工作,分析该所尝试改良陶瓷工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发现,工程研究所将科学分析实验的设计视为古陶瓷研究的基础,运用包括化学成分分析、物理性质分析等方法为改良中国陶瓷工业提供科学依据,并由此形成了中国陶瓷科技考古方法的早期实践。虽然工程研究所在其早期发展的十年间未能彻底实现改良传统陶瓷工业的目标,但其对古陶瓷理化研究的尝试,无疑为中国传统考古工作带来了新方法,推动了现代陶瓷科技考古研究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古陶瓷考古与科技研究的先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研究院 工程研究所 陶瓷 科技考古
下载PDF
科教联结: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探索
8
作者 王安轶 林思纯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中国科学院是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拓者。1977年中国科学院在率先请示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同时先行开展了包括建立全国首个研究生院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事实上,这种率先恢复是作为基础科学“火车头”的中国科学院敏锐把握... 中国科学院是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拓者。1977年中国科学院在率先请示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同时先行开展了包括建立全国首个研究生院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事实上,这种率先恢复是作为基础科学“火车头”的中国科学院敏锐把握国家基础科学发展需求的体现,更是为了解决院里基础科学人才梯队断层问题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还表明,中国科学院在研究生制度重建过程中通过研究生院集中师资教学、开设研究生班汇聚专家教学、依托分院集合教学资源、联合院属大学教学力量等方式扩充自身的教育职能,充分发挥研究所的科研优势以科研课题带动学生培养,借鉴国际前沿经验探索出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走向科研化的理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模式示范,加速了高层次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理学研究生 基础科学 科研 教育
下载PDF
“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特点 被引量:3
9
作者 章梅芳 胡化凯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7-82,共6页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研究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与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的群众运动,这是一场为满足政治需要而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进行考查和总结的带有学术意味的活动。本文在分析整理有关资...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研究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与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的群众运动,这是一场为满足政治需要而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进行考查和总结的带有学术意味的活动。本文在分析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状况及其特点,以期为中国科技史的史学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科技史 “批林批孔”运动 政治性 史学研究
下载PDF
科技手段在纸质文物断代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玥玮 付小航 +1 位作者 王燕 陈彪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4,105,共9页
为更好地阐释纸质文物内涵及其承载的相关信息,断代成为了纸质文物研究中广受关注的问题。除了传统的目鉴与考订等方法之外,科技手段已逐渐应用于纸质文物的断代研究,其基本原则是无损或微损地提取与年代相关的物质信息。其中显微分析法... 为更好地阐释纸质文物内涵及其承载的相关信息,断代成为了纸质文物研究中广受关注的问题。除了传统的目鉴与考订等方法之外,科技手段已逐渐应用于纸质文物的断代研究,其基本原则是无损或微损地提取与年代相关的物质信息。其中显微分析法、^(14)C测年法和建立纸张年龄相关性模型的方法,是基于纸张本体的断代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可以对纸质文物上的墨、颜料、印泥的种类进行判断,在结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给定纸质文物的年代的上限;红外线摄影法可以对纸质文物隐藏的与年代相关的物质信息进行提取。关于纸质文物断代研究中的科技方法,现阶段还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科技手段用于纸质文物的断代研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质文物 断代 科技手段 文物信息
下载PDF
晚清“科学士绅” 西方科技在中国体制化发展的最早践行者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凯 叶雪洁 《科学文化评论》 2014年第5期99-113,共15页
鸦片战争以降,传统中国社会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士绅社会身份群体的组成成分和角色发生了变化。至洋务运动时期,以徐寿为代表的新兴知识职业群体运用西方科技发挥社会功能,并因此取得"科学士绅"社会身份群体成员资格。这一... 鸦片战争以降,传统中国社会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士绅社会身份群体的组成成分和角色发生了变化。至洋务运动时期,以徐寿为代表的新兴知识职业群体运用西方科技发挥社会功能,并因此取得"科学士绅"社会身份群体成员资格。这一社会身份群体的形成同时也是西方科技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体制化发展开端。"科学士绅"亲身实践科技以整合社会、领导公共事务,西方科技由此借道于中国传统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乃至社会体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对社会成员具有规制性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士绅 洋务运动 西方近代科技 社会身份群体 社会体制化
下载PDF
“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人的科技史观
12
作者 章梅芳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2,共5页
通过对我国“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发表的大量与中国科技史相关的论文以及少量著作进行分析研究 ,从科技史研究的意义、科技的创造者、科技的来源与发展、科技史与政治活动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技史观 ,并简要对其... 通过对我国“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发表的大量与中国科技史相关的论文以及少量著作进行分析研究 ,从科技史研究的意义、科技的创造者、科技的来源与发展、科技史与政治活动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技史观 ,并简要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科技史观 “批林批孔”运动 政治活动 科技来源
下载PDF
科学服务人民--“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流变
13
作者 刘德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54-65,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学家的事迹和形象在国家层面的宣传报道中获得丰富呈现,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化表达,体现了国家科学观与媒介宣传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主流报纸、画报、宣传画等图文材料的整理,并结合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学家的事迹和形象在国家层面的宣传报道中获得丰富呈现,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化表达,体现了国家科学观与媒介宣传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主流报纸、画报、宣传画等图文材料的整理,并结合科技史料对“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学家形象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科学家形象的呈现随人才政策的转变而逐步分化,其分化始终围绕“科学服务人民”的主流国家科学观展开,与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紧密呼应。科学家形象的展示承载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美好愿景,但是由于对科技人才工作的浅层理解,形象呈现趋于样板化和模式化。研究对于当下追溯科学家精神,选树榜样人物,做好主流宣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科学家形象 科学服务人民 科学观念
下载PDF
浙江金衢盆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上山文化陶器科技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玉璋 张茂林 +2 位作者 蒋乐平 李为亚 张居中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2,共7页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的特征,且P元素含量较高,但不同遗址样品中熔剂氧化物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综合岩相分析结果,推测上述5处遗址制陶原料为普通易熔黏土且胎体中羼杂了大量植物茎叶等有机质,胎料物质来源为当地广泛存在的河湖相沉积岩、少量火山岩地层风化产物以及第四纪红土。陶器烧成温度普遍在800~900℃,高于同时期南北方多数遗址,胎体吸水率较高,多在10%~20%之间,这一现象应与陶胎夹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衢盆地 上山文化 陶器 制陶原料 烧成温度 吸水率
下载PDF
贾湖史前人类迁移行为的初步研究--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24
15
作者 尹若春 张居中 杨晓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7,共8页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是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800~9000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人和动物的骨骼与牙齿,这为研究史前时期中国中部地区人类的迁移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本次研究中,共分析了26个人和动物样品,包括12个...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是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800~9000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人和动物的骨骼与牙齿,这为研究史前时期中国中部地区人类的迁移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本次研究中,共分析了26个人和动物样品,包括12个人体骨密质样品、9个人牙釉质样品和5个猪牙釉质样品。测定了每个样品的锶同位素浓度和87Sr/86Sr比值,结果表明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浓度(平均值为196±51ppm,n=5,1σ)高于人牙釉质的浓度(平均值为110±61ppm,n=9,1σ),人骨骼的锶同位素浓度(平均值为444±173ppm,n=12,1σ)明显地高于人牙釉质的浓度。根据5个猪牙釉质样品87Sr/86Sr平均值±2倍的标准偏差确定的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0.712205~0.712420),发现14个人类个体中有5个是外来迁入的,并且从第1期到第3期人口的迁移率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在国内首次利用锶位素分析方法对古人类的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表明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判断古人类迁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锶同位素 人类迁移 贾湖遗址
下载PDF
一生为纸——科技史家王菊华研究员访谈录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彪 王菊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10,F0002,共11页
王菊华研究员19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轻工业部制浆造纸科学研究所,此后一直从事与纸有关的研究.她在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上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她坚持造纸起源的蔡伦发明说,并一直为之而努力研究和宣传.此外... 王菊华研究员19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轻工业部制浆造纸科学研究所,此后一直从事与纸有关的研究.她在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上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她坚持造纸起源的蔡伦发明说,并一直为之而努力研究和宣传.此外,她在造纸纤维分析方面以及造纸纤维显微分析仪的研发上都做出重大贡献.她主编的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爲和爯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纤维图谱爲,对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和造纸原料纤维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王菊华研究员在中外学术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菊华 访谈录 造纸技术史 纤维分析 纤维仪
下载PDF
独辟蹊径探幽微——科技史家金正耀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彪 金正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6,111,共6页
金正耀先生198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专业,师从钱临照院士、李志超教授进行科技考古的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国内首次将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应用于上古青铜文明金属资源的研究,在分析商代青铜器的工作中发现地质与地球化... 金正耀先生198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专业,师从钱临照院士、李志超教授进行科技考古的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国内首次将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应用于上古青铜文明金属资源的研究,在分析商代青铜器的工作中发现地质与地球化学上罕见的高放射成因铅,并据此提出安阳前期青铜生产中大部金属原料产地的"西南说".90年代他与美日学者合作,持续这一研究.2006年金正耀先生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将研究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金属资源考古和金属史研究以及现代释光技术的考古应用,在引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金正耀先生曾师从任继愈教授进行道教科技史的学习和研究,也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正耀 访谈录 同位素考古 高放射性成因铅 西南说
下载PDF
《科技考古概论》课程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03-105,共3页
为全面了解《科技考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选修过本课程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教材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和意见与建议七个方面,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思考,以... 为全面了解《科技考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选修过本课程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教材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和意见与建议七个方面,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思考,以期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科技考古 课程 调查
下载PDF
科技考古课程中原子光谱分析教学初探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彪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3-157,共5页
掌握原子光谱分析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与本科所学专业差别非常大的实际情况,对原子光谱分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 掌握原子光谱分析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与本科所学专业差别非常大的实际情况,对原子光谱分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教学内容上,不但强调学生掌握原子光谱分析的基础知识,而且强调掌握原子光谱分析在科技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主讲,启发性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学生普遍反映能较好地掌握原子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较深刻地理解原子光谱分析在科技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并能初步培养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光谱分析 教学 改革 学习能力 研究能力
下载PDF
科技考古课程中拉曼光谱法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彪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8-192,共5页
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差别非常大的实际情况,对拉曼光谱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索.在教学内容上,在做好拉曼光谱法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教学的同时,强化其在科... 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差别非常大的实际情况,对拉曼光谱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索.在教学内容上,在做好拉曼光谱法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教学的同时,强化其在科技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性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主讲方式,将启发性教学贯穿全过程.通过启发性教学、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及课后交流,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地掌握了拉曼光谱法的基本原理,较深刻地理解拉曼光谱法在科技考古中的应用,并具有初步的学习、研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法 教学 改革 学习能力 研究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