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4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兴路上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新青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不畏艰险 勇攀高峰
1
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现有成员23人,其中党员人数16人。突击队秉承李四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数次前往高海拔的藏北羌塘无人区进行科考。突击队员们无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现有成员23人,其中党员人数16人。突击队秉承李四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数次前往高海拔的藏北羌塘无人区进行科考。突击队员们无数次挑战个人生理极限,在风雪中扎营、在低温中踏勘,成功获取大量第一手地层古生物资料,对探索重要科学难题、开展羌塘地区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双碳”目标及人类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气候提供了地质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矿产资源勘探 生理极限 党员人数 极端气候 突击队员 历史借鉴 李四光
原文传递
牛绍武研究的部分叶肢介化石模式标本移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模式标本库
2
作者 李罡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457,共3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牛绍武研究员自1983年起发表文章描述了大量有关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叶肢介化石(如卢进才等,2018;牛绍武,1983,1984,1985,2008;牛绍武等,2002,2003,2005,2010;牛绍武、田树刚,2008;田树刚等,2004,2008;...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牛绍武研究员自1983年起发表文章描述了大量有关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叶肢介化石(如卢进才等,2018;牛绍武,1983,1984,1985,2008;牛绍武等,2002,2003,2005,2010;牛绍武、田树刚,2008;田树刚等,2004,2008;牛绍武、辛后田,2017;张文堂等,1987),这些叶肢介化石模式标本原保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现称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调查 叶肢介化石 中国科学院 绍武 张文堂 模式标本
原文传递
中国双壳类古生物学研究近百年来的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沙金庚 《江苏地质》 1999年第1期1-9,共9页
近百年来,中国化石双壳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资料的积累到向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和关门自守到走向世界的过程,逐渐摆脱了“标准化石”和从属地位,走上古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几代双壳类古生物学工作者们... 近百年来,中国化石双壳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资料的积累到向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和关门自守到走向世界的过程,逐渐摆脱了“标准化石”和从属地位,走上古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几代双壳类古生物学工作者们的努力,中国各地质时期的双壳类组成总貌和双壳类化石的层序地层学已经得到揭示和确定,双壳类的起源、演化、埋葬、古生态和古生物地理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或探讨。双壳类古生物学已经并正在积极而有效地指导或支持地质生产。顾知微院士是我国化石双壳类学科最重要的承传和奠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纲 古生物学 化石 中国 寒武纪 地层
下载PDF
古生物学数据库现状与数据驱动下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邓怡颖 樊隽轩 +3 位作者 王玥 史宇坤 杨娇 鲁铮博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1-383,共23页
化石数据是了解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古生物学家已经发表了海量的古生物学数据。过去三、四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古生物学数据库,彼此间的目标、... 化石数据是了解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古生物学家已经发表了海量的古生物学数据。过去三、四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古生物学数据库,彼此间的目标、体系架构、数据组织方式和服务对象通常存在显著差异,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领域主要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数据表结构、数据特征和数据量等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了其数据整理方式、核心在线功能、数据共享特点和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同时,结合近年来数据驱动下的古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实例,提出一站式全生态链数据平台的建设设想,为深时数字地球(DDE)建设多学科融合、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大数据平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学 数据库 大数据 数据驱动科学发现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沉积水体环境演变的古生物学证据 被引量:5
5
作者 吕丹 王华建 +6 位作者 李罡 张江永 付秀丽 刘畅 王晓梅 朱如凯 张水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7-868,共12页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目的层和有利区优选对页岩沉积水体环境恢复提出了新要求。以古生物群落作为古湖泊水体环境演变的示踪指标,对古页8HC井白垩系青山口组古生物组合(包括鱼、叶肢介、介形类、藻类)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目的层和有利区优选对页岩沉积水体环境恢复提出了新要求。以古生物群落作为古湖泊水体环境演变的示踪指标,对古页8HC井白垩系青山口组古生物组合(包括鱼、叶肢介、介形类、藻类)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满洲鱼和叶肢介仅出现在Q7油层,丰度高但属种单一;介形类在Q7—Q9油层的种属数目和丰度相较于Q1—Q6油层均显著增加;沟鞭藻丰度在Q1,Q2和Q7油层存在3个峰值。古生物组合指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期整体为淡水-微咸水的古湖泊环境;Q7油层中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增加和沟鞭藻的峰值丰度,则指示比较明确的海侵事件;Q1和Q2油层的沟鞭藻峰值丰度可能指示了湖平面上升初期的海侵事件。通过与现代马拉开波湖的对比,提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期虽出现了海洋生物,但海侵可能只是在独特古地理位置和气候背景下的暂时性或偶发性湖-海连通,并未显著改变松辽古湖泊整体的水体属性和生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体环境 海侵事件 古生物 黑色页岩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西沙群岛西琛一井中新世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玉净 勾韵娴 +3 位作者 章炳高 许红 蔡峰 龚建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5-223,共9页
根据壳状珊瑚藻、海相底栖介形类和有孔虫资料,西琛一井井深346.92-802.17m的地层分别被归为下中新统西沙组下段(井深550-802.17m)和上段(431-550m),中中新统宣德组(353.40-431m)... 根据壳状珊瑚藻、海相底栖介形类和有孔虫资料,西琛一井井深346.92-802.17m的地层分别被归为下中新统西沙组下段(井深550-802.17m)和上段(431-550m),中中新统宣德组(353.40-431m)。西沙组下段包括3个介形类组合,自下而上为:①Aurilaxishaensis-Tenedocytherexishaensis,②Tenedocytherexishaensis-Radimellapalycosta-Aurilaxishaensis,③Neonesideaventrocaudata-N.yongleensis。下、中中新统的大有孔虫总称为Nephrolepldina-Miogypsina带,又细分为2个亚带,即西沙组的Miolepidocyclina-Miogypsinoides亚带和宣德组的Cycloclypeus亚带。壳状珊瑚藻有2个化石组合带,即西沙组上段的Aethesolithonnanhaiensis-A,guatemalaensum带和宣德组的Mesophyllumiraqense带。这些壳状珊瑚藻、大有孔虫和介形类Radimella和Neonesidea所有的属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古生物群 古环境 中新世 西沙群岛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昆特依凹陷始新统下干柴沟组微体古生物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吉利明 乔子真 +1 位作者 张海泉 孟凡巍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8,共7页
昆2井是柴达木盆地北部昆特依凹陷区潜伏Ⅰ号构造上的第一口勘探井,为了建立该地区地层层序,对该井的岩屑及岩芯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仅在下干柴沟组发现少量轮藻化石和零星的介形类化石。下干柴沟组下段出现的轮藻类Gyrog... 昆2井是柴达木盆地北部昆特依凹陷区潜伏Ⅰ号构造上的第一口勘探井,为了建立该地区地层层序,对该井的岩屑及岩芯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仅在下干柴沟组发现少量轮藻化石和零星的介形类化石。下干柴沟组下段出现的轮藻类Gyrogona qianjiangica和Lamprothamnium? brevis是我国中始新世最常见的化石。该层段的轮藻类可命名为Gyrogona qianjiangica-Lamprothamniumcurta-L. brevis组合,时代为中、晚始新世。本文以Gyrogona qianjiangica分布的顶、底界作为昆2井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标志,划分结果与其它轮藻及介形类化石的对比结果基本一致。氯离子含量分布显示,轮藻类化石产出的下干柴沟组是整个地层剖面中含盐度最低的沉积阶段,表明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该地区处于水域比较广阔的淡水湖泊环境,但在个别层段出现咸化环境,产出以喜盐的Austrocypris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组合 介形类 始新统 下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石炭—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带及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玉净 杨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7-345,共9页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ima带共15个放射虫生物带可与中国同期发育的17个放射虫生物带对比,代表泛大洋(Panthalassa)沉积的部分日本地体和代表古特提斯洋(Palaeo-Tethys)沉积的中国部分构造单元,无论在放射虫生物类群组分还是在化石生物带构成方面都非常相似。晚石炭世—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证实,该时期地球上的两个大洋(泛大洋和特提斯洋)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同一大洋体系———古特提斯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生物地层学 石炭—二叠纪 中国 泛大洋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西藏南部放射虫微体古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群 松冈笃 王玉净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11,共7页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以及该带之南的沉积地层带 (特提斯沉积区、北喜马拉雅亚区 )中广泛发育着大量含放射虫地层。放射虫研究在确定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解释造山带复杂的地层层序以及揭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古近纪碰撞之前... 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以及该带之南的沉积地层带 (特提斯沉积区、北喜马拉雅亚区 )中广泛发育着大量含放射虫地层。放射虫研究在确定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解释造山带复杂的地层层序以及揭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古近纪碰撞之前的古海洋盆地的演化历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已发表的文献以及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初步成果显示 ,藏南地区的含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分布为中三叠世 (安尼期 )至晚白垩世 (土仑期 )。这些地层的岩性包括硅质岩、硅质泥岩、凝灰质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等。尽管藏南的放射虫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 ,但系统的放射虫研究与地层研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放射虫 微体古生物 研究进展 中生代
下载PDF
中国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特征与保护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佳丽 谢小平 +1 位作者 王永栋 陈芝聪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4期479-484,共6页
我国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记录较完整,已建立了大量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生物化石,以53个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水系图和DEM影像数据,采用ArcGIS10.1软件绘制了... 我国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记录较完整,已建立了大量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生物化石,以53个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水系图和DEM影像数据,采用ArcGIS10.1软件绘制了我国古生物化石产地时空分布图并对其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重点保护化石产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情况;从分布的地质年代上看,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的古生物化石多分布在西南地区,白垩纪的化石多分布在东北地区。在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时空分布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古生物化石保护措施与利用建议,以提升我国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与体现科研、科普及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化石 时空分布 产地特征 化石保护 有效利用
下载PDF
古生物在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英文) 被引量:5
11
作者 祁玉平 祝幼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48-552,共5页
对江苏下古生界动物化石有机碎屑 (笔石、胞石和虫牙 )反射率进行系统研究的结果表明 ,它们与镜质组反射率有着极为相似的光性特征和变化规律 ,即随埋深的增加而增高 ,因而它们均可作为有机质成熟度指标 ;并进而以牙形刺色变指标 (CAI)... 对江苏下古生界动物化石有机碎屑 (笔石、胞石和虫牙 )反射率进行系统研究的结果表明 ,它们与镜质组反射率有着极为相似的光性特征和变化规律 ,即随埋深的增加而增高 ,因而它们均可作为有机质成熟度指标 ;并进而以牙形刺色变指标 (CAI)为纽带 ,分别建立它们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良好对应关系 ,提出它们的成熟度划分标准 ,为它们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 化石碎屑 有机质成熟度 下古生界 烃源岩
下载PDF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层古生物研究新见 被引量:10
12
作者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9-139,257,共12页
1987年11月—1988年3月,笔者随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对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及纳尔逊岛北部地区进行了地层古生物调查。在约40km^2火山沉积岩系的11个地点采得树叶、硅化木、鸟类足印等遗迹化石标本200余块(插图1)。其中4处是过去已知... 1987年11月—1988年3月,笔者随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对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及纳尔逊岛北部地区进行了地层古生物调查。在约40km^2火山沉积岩系的11个地点采得树叶、硅化木、鸟类足印等遗迹化石标本200余块(插图1)。其中4处是过去已知的树叶及鸟类足印化石产地(No. 4—7),7处是本次考察新发现的。同时还采有20多块微体化石分析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王岛 遗迹化石 火山沉积岩 地层层序 北部地区 沉凝灰岩 叶化石 凝灰质粉砂岩 火山岩地层 微体化石
下载PDF
系统古生物研究中的统计新方法初探——以浙赣边区志留纪初期雕正形贝属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冰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8-292,共15页
对浙赣交界地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底部编号为DK4(浙江省淳安县大坑坞剖面安吉组)与AFL68(江西省玉山县上坞剖面仕阳组)的两批腕足动物化石中的雕正形贝(Glyptorthis)进行度量与描述,并研究其腹壳肌痕面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最终将其... 对浙赣交界地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底部编号为DK4(浙江省淳安县大坑坞剖面安吉组)与AFL68(江西省玉山县上坞剖面仕阳组)的两批腕足动物化石中的雕正形贝(Glyptorthis)进行度量与描述,并研究其腹壳肌痕面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最终将其确定为Glyptorthis wenchangensis(Liang)。在测量方法上,将"协方差分析"(covariance analysis)运用于这两个居群间的性状对比,效果较好。此外,针对系统古生物研究中的传统统计方法——"最小二乘回归"(least squares regression)潜在的问题与不足,作者引入并证明"鲁棒回归"(robust regres-sion)方法的优势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正形贝 协方差分析 鲁棒回归 志留纪初 浙赣边区
下载PDF
海南岛东方早二叠世双壳类动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兼评南龙杂砾岩的冰川成因说 被引量:8
14
作者 方宗杰 殷德伟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01-315,共15页
在海南岛东方县江边地区下二叠统南龙组中发现双壳类9属10种,其中2新种。除新种外,这些双壳类常见于华南和日本的茅口期晚期地层,其它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本区无疑是华夏生物区系的组成部分。海南岛的琼中地体... 在海南岛东方县江边地区下二叠统南龙组中发现双壳类9属10种,其中2新种。除新种外,这些双壳类常见于华南和日本的茅口期晚期地层,其它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本区无疑是华夏生物区系的组成部分。海南岛的琼中地体不大可能在石炭一二叠纪仍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或其附近,南龙杂砾岩应属裂谷成因,与冰川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早二叠世 双壳类 古生物地理学 动物群
下载PDF
地层古生物研究辅助绘图软件StratDraw 1.0 被引量:1
15
作者 樊隽轩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为了减少绘制化石延限图的误差和工作量,设计了StratDraw1.0,自动对化石延限资料进行汇总,并借助于专业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自动生成初始延限图。在此基础上,可利用CorelDraw做各种编辑和修饰,获得可直接出版的化石延限图。该软件也... 为了减少绘制化石延限图的误差和工作量,设计了StratDraw1.0,自动对化石延限资料进行汇总,并借助于专业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自动生成初始延限图。在此基础上,可利用CorelDraw做各种编辑和修饰,获得可直接出版的化石延限图。该软件也可根据用户的选择对化石种级、属级或更高分类单元的地质延限进行自动绘制,借助于这一功能,用户可以直观地进行生物宏演化方面的数据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Draw CORELDRAW 化石延限图 生物宏演化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的南黄海中-古生代古生物地层框架
16
作者 郭兴伟 卢辉楠 +5 位作者 张训华 徐洪河 朱晓青 唐鹏 张以春 季兴开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5-88,共4页
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立足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沉积、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等基础问题,聚焦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芯为手段,综合研究东亚大陆边缘的地球科学系统。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第2口钻井,位于南... 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立足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沉积、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等基础问题,聚焦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芯为手段,综合研究东亚大陆边缘的地球科学系统。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第2口钻井,位于南黄海中部隆起,科学目标为系统揭示南黄海中−古生代的沉积与构造演化历史,探讨其资源环境效应。利用古生物系统框定地层时代,是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特征 大陆架科学钻探 地层时代 地球科学 南黄海 东亚大陆边缘 地质演化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基于认知角度的博物馆讲解策略——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琦 王军 《博物馆研究》 2012年第4期26-32,共7页
在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中,讲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影响观众参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层次观众的认知图式,运用相应的讲解策略,引导他们了解展览内容,促进他们认知水平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 在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中,讲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影响观众参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层次观众的认知图式,运用相应的讲解策略,引导他们了解展览内容,促进他们认知水平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是讲解工作的核心。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为例,我们试图通过情境创设、提问交流、情感体验和横向组织等策略调整讲解材料,以适应不同观众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博物馆 讲解 策略
下载PDF
微体古生物学的大家 二叠系研究的旗帜——纪念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盛金章院士(1921—2007)
18
作者 杨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2-336,共5页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家 院士 二叠系 地层 旗帜 学术道德
下载PDF
腕足动物数据库及定量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以全球二叠纪Roadian-Wordian期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谢俊芳 张华 沈树忠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0-429,共10页
随着古生物原始资料的不断积累,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化石资料进行搜集和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丰富的原始数据,使我们进行古生物地理研究,特别是大尺度定量古生物地理研究成为可能。文章从化石数据库的建立开始,详细地介绍一种古生物地理学... 随着古生物原始资料的不断积累,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化石资料进行搜集和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丰富的原始数据,使我们进行古生物地理研究,特别是大尺度定量古生物地理研究成为可能。文章从化石数据库的建立开始,详细地介绍一种古生物地理学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二叠纪Roadian-Wordian期全球381个腕足动物属分布数据的聚类分析,区分出4个腕足动物生物域(北方域、冈瓦纳域、泛大洋域、古赤道域)和9个生物区[东北欧区(Northeast European)、维尔科累马区(Verkolyma)、格兰丁区(Grandian)、华夏区(Cathaysian)、基墨里区(Cim-merian)]、中蒙日区(Sino-Mongolian-Japanese)、泛大洋区(Panthalassan)、西澳区(Westralian)和澳纽区(Aus-trazean),这4个域和9个区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与它们当时的古地理位置基本吻合。同时,多维尺度分析表明,与纬度相关的温度梯度是控制腕足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古地理屏障和洋流可能在腕足动物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地理学 化石数据库 腕足动物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拓宽古生物研究领域
20
作者 杨敬之 唐天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3年第2期47-52,共6页
现代古生物学应加强横向联系,与其他有关学科相互渗透,扩大研究领域,拓宽研究内容、利用新技术,包括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与沉积岩石学研究结合起来,提高古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给国家生产建设提供可靠的... 现代古生物学应加强横向联系,与其他有关学科相互渗透,扩大研究领域,拓宽研究内容、利用新技术,包括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与沉积岩石学研究结合起来,提高古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给国家生产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态 沉积相 成矿作用 古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