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倍体小滨麦染色体组构成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献平 傅杰 +2 位作者 张相岐 景建康 文玉香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6期582-586,共5页
应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 6种类型的八倍体小滨麦 (octoploidTritileymus)的染色体组构成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6种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5 6。用滨麦 (Leymusmollis (Trin .)Hara) (染色体组为J... 应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 6种类型的八倍体小滨麦 (octoploidTritileymus)的染色体组构成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6种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5 6。用滨麦 (Leymusmollis (Trin .)Hara) (染色体组为JJNN)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时 ,M842_4、M842_8、M842_12、M842_13和M842_16等 5种类型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中都有 14条滨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n =5 6 =42Ta +14Lm (Ta =小麦染色体 ,Lm =滨麦染色体 )。M842_10中只有 12条滨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n =5 6 =44Ta +12Lm。用新麦草 (Psathyrostachysjuncea (Fisch .)Nevski) (染色体组为NN)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时 ,M842_4、M842_8、M842_10、M842_12和M842_16的结果与用滨麦DNA作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相同。而M842_13只在 14条染色体上显示较弱的杂交信号 ,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L .)_灯芯偃麦草 (Agropyronjunceum (L .)Beauv .)双二倍体 (染色体组为AABBDDJJ)的原位杂交结果相似。由此推断 ,M842_4、M842_8、M842_12和M842_16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NN ,M842_10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NN +2Ta - 2Lm (N) ,而M842_13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JJ。还对八倍体小滨麦的应用价值和八倍体小滨麦中滨麦染色体的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滨麦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组构成 遗传
下载PDF
黑麦基因组中不同染色体在缺磷胁迫下对普通小麦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酯酶(Acph)遗传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建中 李玉京 +3 位作者 李滨 姚村江 李振声 李继云 《Acta Genet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1期39-43,共5页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附加系为材料,通过在低磷胁迫下对其根系分泌Acph 能力测定及同工酶等电聚焦分析证明:缺磷胁迫是Acph基因表达的诱导因子,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在中国春小麦背景中对其根系在低磷胁迫下 Acph...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附加系为材料,通过在低磷胁迫下对其根系分泌Acph 能力测定及同工酶等电聚焦分析证明:缺磷胁迫是Acph基因表达的诱导因子,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在中国春小麦背景中对其根系在低磷胁迫下 Acph的分泌具不同的正效应,其中以 1R 染色体的效应最为强烈, Acph等电聚焦(IEF)的酶谱清楚地表明黑麦的1R染色体上携有在缺磷胁迫下诱导表达的Acph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体附加系 缺磷胁迫 酸性磷酸酯酶 小麦
下载PDF
植物有效利用土壤磷特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玉京 李滨 +1 位作者 李继云 李振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8-41,共4页
植物有效利用土壤磷的特性是一系列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反映,包括植物根系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对磷的吸收、转运、分配与利用等。而这些特性又均受控于特定的遗传机制。本文简要概述该特性的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及分子遗传... 植物有效利用土壤磷的特性是一系列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反映,包括植物根系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对磷的吸收、转运、分配与利用等。而这些特性又均受控于特定的遗传机制。本文简要概述该特性的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有效利用 遗传 土壤特性
下载PDF
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春光 吴郁文 +2 位作者 张翠兰 任树新 张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研究了具有粗厚山羊草(Aegilopscrassa6x,2n=6x=42,DDD2D2MerMer)细胞质的普通小麦核质杂种的花粉育性、籽粒蛋白质含量、穗粒数等10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1992年~1995年连续4年... 研究了具有粗厚山羊草(Aegilopscrassa6x,2n=6x=42,DDD2D2MerMer)细胞质的普通小麦核质杂种的花粉育性、籽粒蛋白质含量、穗粒数等10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1992年~1995年连续4年的结果表明:Ae.crassa6x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产量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等存在较好的综合效应,对普通小麦的花粉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粗厚山羊草 遗传效应
下载PDF
黑麦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建中 李滨 +1 位作者 李继云 李振声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6期519-523,共5页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黑麦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附加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对中国春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有不同的效应。黑麦1R、7R染色体上携带有对该特性有...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黑麦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附加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对中国春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有不同的效应。黑麦1R、7R染色体上携带有对该特性有较强促进作用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潜在磷 黑麦 染色体组 基因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普通小麦各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磷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建中 李滨 +3 位作者 李玉京 姚树江 李继云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以部分中国春双端体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小麦各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小麦不同染色体臂上所携基因对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不同效应,在供试材料中,B组染色体所缺失的臂在缺磷下对籽粒产量的贡献较... 以部分中国春双端体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小麦各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小麦不同染色体臂上所携基因对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不同效应,在供试材料中,B组染色体所缺失的臂在缺磷下对籽粒产量的贡献较大,其中以4BS、5BS效应最强;而D组所有缺失的染色体臂及大部分A组所缺失的染色体臂(除3AS、6AL外)在缺磷下则对籽粒产量有较强的抑制效应,其中以5DS、3DL及2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双端体 遗传多样性 小麦 染色体
下载PDF
小麦背景中黑麦1R染色体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二明 景健康 +1 位作者 文玉香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2-49,共8页
运用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定了来源于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花粉植株和F2单株染色体组成。发现7个花粉植株中出现7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每株呈现一类变异;而27个F2单株中,存在11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变... 运用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定了来源于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花粉植株和F2单株染色体组成。发现7个花粉植株中出现7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每株呈现一类变异;而27个F2单株中,存在11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变异频率仅为37.0%,低于花粉植株。花粉植株群体中,观察到一个能稳定向后代传递的小麦/1R小片段易位,但F2群体中未检测到小麦/黑麦易位。表明常规染色体工程结合花药培养是有计划、有目的实现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向小麦转移的简便、高效、快速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染色体 遗传变异 小麦 黑麦
下载PDF
小麦背景下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的遗传行为 被引量:1
8
作者 唐顺学 梁辉 +3 位作者 李义文 贾双娥 李振声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20-526,共7页
在鉴定遗4212中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的染色体组起源以及被代换小麦染色体的基础上,研究了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补偿小麦染色体的能力以及传递率等问题。结果表明,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能较好补偿小麦第2、第5以及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 在鉴定遗4212中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的染色体组起源以及被代换小麦染色体的基础上,研究了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补偿小麦染色体的能力以及传递率等问题。结果表明,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能较好补偿小麦第2、第5以及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在二体代换系中,该染色体优先取代2D小麦染色体、而非2A、2B小麦染色体;(77-5433X遗4212)自交F2群体中共出现10种染色体组成类型,其中一种为非预期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较大而结构变异较少;该染色体的传递率以及携带该染色体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56.3%和33%,低于理论值75%和50%;并结合遗4212染色体组成鉴定结果探讨了相关结果产生的原因。染色体原位杂交是研究小麦背景下外源染色体遗传行为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行为 传递率 小麦 黄矮病 抗病育种
下载PDF
用于小麦染色体工程的蓝粒小麦单体系列材料的创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振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2-42,共1页
The American geneticist, E. R. Sears, was the founder of wheat chromosome engineering.He established the monosomic series of common wheat,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d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wheat. However, problems of ... The American geneticist, E. R. Sears, was the founder of wheat chromosome engineering.He established the monosomic series of common wheat,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d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wheat. However, problems of univalent shift and labor involved in chromosome counting have limited the common usage of these materials. To circumvent these problems, I developed an alternative set of monosomic lines, in which the presence of the univalent chromosome was indicated by the production of blue pigmentation in the aleurone tissue of seeds. The gene(s) responsible for the blue pigmentation were carried on a short chromosomal fragment of Agropyron elongatum. This chromosomal fragment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different chromosomes of common wheat using radiation induced translocation. On the spike derived from a blue grained monosomic wheat (2 n =41, the univalent chromosome carries the gene for the blue pigmentation), four types of seeds are produced. The deep blue seed has 42 chromosomes, the medium blue and light blue seed has 41 chromosomes, and the white seed has 40 chromosomes. The monosomic genotype is easily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color of the seed, without the use of microscope. So far, blue grained monosomic lines have peoduced 11 of the 21 different wheat chromosomes. In the course of propagating the blue grained monosomics, I found that the fertility of the nullisomic lines (2 n =40, represented by white seeds) could be improved by continued selfing and reselection. Using the resulted self fertile nullisomic lines, I established an efficient procedure for producing alien substitution lines of wheat. The utilization of the blue grained monosomic lines and the self fertile nullisomic lines may facilitate chromosome engineering studies in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工程 蓝粒小麦 单体材料
下载PDF
认识和改良中国小麦蛋白质量的遗传基础:策略与现有的研究
10
作者 王道文 曲乐庆 +3 位作者 贾旭 张相岐 万永芳 李振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5-45,共1页
Seed protein content, nutritional balance and processing property of flour are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wheat protein quality. Most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are comparable to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se... Seed protein content, nutritional balance and processing property of flour are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wheat protein quality. Most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are comparable to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seed protein content and nutritional balance. However, relatively few of them possess good processing property. The main reason underlying the poor processing property of hexaploid Chinese wheat varieties is the weakness in gluten strength. Considering that wheat gluten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mixture of a finite number of storage protein species and that the storage protein species may determine gluten strength through combinatorial controls, we formed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in our studies on understanding and manipulat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protein quality in Chinese wheat. 1. Genetic analysis. By performing well structured genetic analysis, we hope to identify two types of storage protein genes, those genes whose presence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processing property (the desirable genes, or the D type genes) and those whose presence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undesirable processing property (the undesirable genes, or the U type genes). Two sets of genetic analysis are being conducted currently. The aim of the first set of analysis is to obtain nonfunctional muta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genes whose products are present in the gluten. This analysis is expected to yield inform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storage proteins, some of which may be encoded by the D type genes, in gluten strength control. The aim of the second set of analysis is to identify potential genetic factor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causing weakness in gluten strength in Chinese wheat through the use of recombinant inbreed lines. This analysis may produce inform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the storage proteins specified by the U type genes. 2. Molecular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above genetic analysis, a molecular approach will be undertaken to clone the D and U type genes. The cloned genes will b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cultivated wheat and wild species related to wheat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molecular breeding for processing property improvement. Because of the known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HMW glutenin subunit 1D×5 and good processing quality, we are now searching wheat related wild species for better versions of the 1D×5 subunit and testing their potential in wheat processing quality improvement. 3. Molecular breeding. The above genetic and molecular analysis should result in sufficient gene and marker resources suitable for wheat processing qua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molecular breeding. The D type genes will be transferred into high yielding, hexaploid wheat varieties using 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The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U type of genes will be used to screen breeding materials for an early avoidance of this type of genes in breeding programs. In summa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nvestigations described above should contribute to wheat protein quality improvement in both China and abroad. In the future, wheat quality breeding will be a more productive and efficient enterprise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蛋白质 遗传基因 改良
下载PDF
滨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 被引量:22
11
作者 周兖晨 张相岐 +4 位作者 王献平 吴立人 周文娟 张文俊 景建康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64-869,T001,共7页
从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到一条抗条锈病的小滨麦品系93784。以滨麦基因 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93784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利用该易位... 从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到一条抗条锈病的小滨麦品系93784。以滨麦基因 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93784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利用该易位系构建了F2分离群体,进行F2单株 成株期抗条锈鉴定,抗性分析证明,小滨麦93784中的抗条锈病基因是单基因控制的,位于滨麦染色体的易位片段上,命名为YrLm。进一步采用24对Taq I(T1~T4)/Pst(P1- P6)引物组合对抗感亲本及F2分离群体进行AFLP分析,筛选出一个与抗条锈病基因YrLm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经克隆和测序,该标记片段长度为205bp,定名为 P1T3 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滨麦易位系 抗条锈病基因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AFLP分子标记 YrLm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一个小麦/黑麦小片段染色体易位系的创制和鉴定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二明 文玉香 +1 位作者 魏荣瑄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53-457,共5页
从来源于组合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8个花粉植株中,分离获得1个小麦/黑麦小片段染色体易位系WER-1-2。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衍生出易位系WER-1-2的原始麦穗含有1条完整的1R染色体和1条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染色体,所... 从来源于组合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8个花粉植株中,分离获得1个小麦/黑麦小片段染色体易位系WER-1-2。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衍生出易位系WER-1-2的原始麦穗含有1条完整的1R染色体和1条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染色体,所缺失部分易位到1条小麦染色体上。推断该易位是在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经异常有丝分裂产生的,而非异常减数分裂的产物。表明花药培养是一条实现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基因)向小麦转移的快速而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小麦 小片段 染色体易位 花药培养 鉴定
下载PDF
异源细胞质小麦耐盐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侯宁 吴郁文 +2 位作者 刘春光 张翠兰 张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25-330,共6页
以粗厚山羊草(Aegilops crassa)细胞质小麦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水培、模拟盐池等方法,研究细胞质对小麦耐盐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可以不同程度地诱发小麦耐盐性产生变异。不同核质组合细胞质... 以粗厚山羊草(Aegilops crassa)细胞质小麦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水培、模拟盐池等方法,研究细胞质对小麦耐盐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可以不同程度地诱发小麦耐盐性产生变异。不同核质组合细胞质效应有一定差异,表现出特定的核质互作关系。部分异质系细胞水平与植株水平的耐盐性表现一致,特别是(Ae.crassa)一鉴26的愈伤组织和幼苗的耐盐性表现均最突出。返青期和成熟期的鉴定结果证明异源细胞质小麦的耐盐性不但超过核亲本,而且超过耐盐性强的对照品种。耐盐性强的系在异源细胞质系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在常规品种中耐盐性品种所占的比例。进一步研究异源细胞质效应,探索小麦抗(耐)盐育种新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效应 耐盐性 抗逆育种 异源细胞质
下载PDF
黑麦6R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减数分裂行为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文俊 张晓勤 +1 位作者 景建康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4-58,共5页
减数分裂既是高等生物染色体变异的敏感期,又是变异得以顺利传递给子代的关键期。以黑麦6R染色体为例,观察其在小麦背景中的减数分裂行为,先是发现6R抑制小麦同源染色体正常配对,造成单价体数量的增加;同时注意到6R与其部分... 减数分裂既是高等生物染色体变异的敏感期,又是变异得以顺利传递给子代的关键期。以黑麦6R染色体为例,观察其在小麦背景中的减数分裂行为,先是发现6R抑制小麦同源染色体正常配对,造成单价体数量的增加;同时注意到6R与其部分同源的小麦染色体6D几乎不能发生配对。其次是观察到单价体在减数分裂期容易产生断裂的现象,特别是首次发现单价体碎裂,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异源染色体臂间易位和小片段易位的形成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单介体 减数分裂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小麦-簇毛麦杂种减数分裂与染色体易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义文 李洪杰 +5 位作者 梁辉 唐顺学 贾双娥 沈天民 李振声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7-324,共8页
利用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详细地研究了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和配对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期I,小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多呈两个单价体,在0.3%的PMC中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发生配对;在后期I时,单价体错分裂频... 利用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详细地研究了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和配对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期I,小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多呈两个单价体,在0.3%的PMC中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发生配对;在后期I时,单价体错分裂频率为 32.7%~ 37.5%,另有 0.7%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重组易位出现;后期Ⅱ时,断裂染色体的频率为20.5%~22.4%,还发现有0.82%~1.72%的自发易位染色体形成。此外,观察了前期I的簇毛麦染色体形态,统计了四分体和小孢子中小麦和簇毛麦染色质微核频率。最后,对自发易位染色体形成的时期和簇毛麦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下的传递率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数分裂 基因组原位杂交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黑麦6R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传递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文俊 景建康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带有6R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6R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为8.8%,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0.3%,通过花药培养的传递率较高,为23.3%,但均低于理论值。进一步分析各种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的传递率,发现附加型提高最多... 带有6R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6R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为8.8%,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0.3%,通过花药培养的传递率较高,为23.3%,但均低于理论值。进一步分析各种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的传递率,发现附加型提高最多,正常型次之,缺失型减少最多,代换型次之,说明离体培养对各种配子具有选择作用。另外,还观察到6R单体附加,6R ̄L端体单附加和6R ̄L等臂单附加自交传递率差异不显著。对于影响传递率的各种因素也做了全面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染色体 传递率 黑麦 小麦 染色体
下载PDF
4个普通小麦同核异质系的遗传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春光 吴郁文 +2 位作者 侯宁 张翠兰 张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57-665,共9页
培育出具有D2型细胞质的普通小麦核质杂种可育系D2-CA8057,来源于D2型细胞质变异的不育系msD2-CA8057和来源于普通小麦CA8057细胞质变异的不育系msA-CA8057。研究了这4个普通小麦同核异质系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3种异细胞质对... 培育出具有D2型细胞质的普通小麦核质杂种可育系D2-CA8057,来源于D2型细胞质变异的不育系msD2-CA8057和来源于普通小麦CA8057细胞质变异的不育系msA-CA8057。研究了这4个普通小麦同核异质系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3种异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具有较好的遗传效应,具有核质杂种优势利用潜力。(2)不育系msA-CA8057与msD2-CA8057具有不同的花药和花粉败育特征,前者花粉败育在单核晚期,败育彻底且无淀粉粒积累;后者花粉败育起始于单核晚期,败育期长且有部分淀粉粒积累。(3)不育系msD2-CA8057具有较好的育性保持与恢复特征,恢复源广、可恢复度高;不育系msA-CA8057的育性容易保持但恢复困难,主要是恢复源少,但存在恢复度高的恢复源。从不同侧面评价了异质系及新不育系的利用价值,讨论了细胞质变异的可能原因及花粉败育类型与育性恢复性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同核异质系 雄性不育系 细胞质效应
下载PDF
小麦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雄配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和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刘春光 吴郁文 +2 位作者 张翠兰 任树新 张炎 《Acta Genetica Sinica》 CSCD 1995年第3期199-205,共7页
研究了小麦D~2型CMS系msD~2-CA8057与保持系CA8057花粉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花粉粒“单核-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雌蕊、旗叶和授粉20天左右的灌浆期种子胚乳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主要研... 研究了小麦D~2型CMS系msD~2-CA8057与保持系CA8057花粉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花粉粒“单核-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雌蕊、旗叶和授粉20天左右的灌浆期种子胚乳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主要研究结果揭示:D~2型不育系花粉败育起始于“单核-双核期”,表现为败育期长和败育方式多样化;“三核期”花药的同工酶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不育系酯酶比保持系少3条酶带且酶的总活性比保持系的弱、过氧化物酶的总活性比保持系弱很多且少3条酶带。上述差异可能是D~2型细胞质不育基因对核基因的调控表达所致,而这种调控作用可能是导致雄性不育形成的原因之一;这些特征也表明D~2型不同于T型也不同于K型,是个新的不育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2型CMS系 雄配子 细胞形态学 同功酶
下载PDF
组织培养创造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染色体易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洪杰 李义文 +7 位作者 张艳敏 李辉 郭北海 王子宁 温之雨 刘志勇 朱至清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7期608-613,共6页
对175株普通小麦与6D/6V代换系杂种当代幼胚培养再生植株进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分析,其中来自杂交组合遗4095×RW15(6D/6V代换系)的2个植株(编号分别为98R149和98R159)GOT-V2编码的6VL特异酶带缺失,SCAR标记分析证实了这2... 对175株普通小麦与6D/6V代换系杂种当代幼胚培养再生植株进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分析,其中来自杂交组合遗4095×RW15(6D/6V代换系)的2个植株(编号分别为98R149和98R159)GOT-V2编码的6VL特异酶带缺失,SCAR标记分析证实了这2个植株存在6VS染色体臂,以簇毛麦总基因组DNA作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进一步确定了2个植株的6V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发生了易位。用河北省采集的白粉病混合小种接种鉴定,两个植株均表现免疫。结果为利用组织培养有目的地创造可用的易位系提供了又一个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小麦 白粉病 染色体易位 抗病育种
下载PDF
黑麦1R染色体特异性PCR引物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二明 邢宏燕 +2 位作者 张文俊 文玉香 魏荣瑄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6期603-608,共6页
根据黑麦(SecalecerealeL.)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L.)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差异,按Koebner设计的引物序列,合成了黑麦特异引物NORR1。运用该引物对不同植物材料进行PCR扩... 根据黑麦(SecalecerealeL.)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L.)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差异,按Koebner设计的引物序列,合成了黑麦特异引物NORR1。运用该引物对不同植物材料进行PCR扩增。观察表明,含有黑麦1R染色体的植物材料均扩增出黑麦的特异带,但含有其他黑麦染色体的小麦种质、普通小麦品种及其近缘物种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Host)Beauv.)、簇毛麦(HaynaldiavilosaShur.)及大麦(HordeumvulgareL.)皆无任何扩增产物。荧光原位杂交进一步显示,NORR1引物的结合位点仅位于1R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因此可以认为,NORR1引物是在小麦遗传背景中鉴别黑麦1R染色体可靠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组织区 PCR 分子标记 黑麦 小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