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画的“善意”“真意”“美意”——从《历代名画记》说起
1
作者 杨丹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26-28,共3页
该文通过对《历代名画记》的探究,解读中国画蕴含的美育思想,即“善意”“真意”“美意”。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解读“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论述中国画的“善意”;第二部分,阐释中国画的“真意”,重点解读“发... 该文通过对《历代名画记》的探究,解读中国画蕴含的美育思想,即“善意”“真意”“美意”。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解读“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论述中国画的“善意”;第二部分,阐释中国画的“真意”,重点解读“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第三部分,阐释中国画的“美意”,重点解读“穷神变,测幽微”。这三个部分的解读,都是通过文本解读与具体的中国画作品案例分析实现的。解读《历代名画记》文本内容与中国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美育的角度分析中国画中的美育思想,为学习者认识中国画提供另一个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名画记 美育 善意 真意 美意
下载PDF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海勇 徐新红 《美术大观》 2021年第6期126-127,共2页
本文基于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发展进程,尝试探讨中国画专业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并如何在学院教学中实现机制创新等问题。首先,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画招生与学生培养机制的发展;其次,深入分析了现代中国画高等教育教学机制;再... 本文基于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发展进程,尝试探讨中国画专业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并如何在学院教学中实现机制创新等问题。首先,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画招生与学生培养机制的发展;其次,深入分析了现代中国画高等教育教学机制;再次,对于中国画专业教师培育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并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的五十余年时间,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及机制创新的重要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分科教学 改革开放 人才培养 创新机制
下载PDF
’85新潮影响下浙江中国画传统文脉的解构与重塑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璐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99-104,148,共7页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浙江的中国画发展态势在起伏跌宕中潜行。时值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创新、发展、变革渐成为这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也成为引领一个时代主流文化的风向标。在’85新潮影响下,欧美...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浙江的中国画发展态势在起伏跌宕中潜行。时值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创新、发展、变革渐成为这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也成为引领一个时代主流文化的风向标。在’85新潮影响下,欧美文化艺术思想的涌入,前卫艺术观念的波及,使得中西文化在20世纪末期再一次形成了颉颃对峙的局面。在传统与现代的路径选择上,在文化祛魅与返魅的交锋中,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抉择。浙江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传承研习重镇,无疑在发展过程中也深受’85新潮的影响。在解构与重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浙江中国画始终秉承传统文脉的有根性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和文脉延续,在坚守中破冰,在本色中扩容,特别是针对传统写意绘画,从形式与内涵两方面,努力寻求当代语境下的人文突破,不断拓宽院体与文人绘画的审美视域,使传统中国画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5新潮 浙江中国画 传统文脉 解构 重塑
下载PDF
缘起“中国画”的问题意识——写意绘画蠡说 被引量:2
4
作者 韩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11,共4页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绘画风格样式和题材分类上讲,都是极为丰富和完善的。由此,我们对于中国绘画迄今为止所形成的一些具有固化意味的概念,基本都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现如今被频繁使用的中国绘画名词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绘画风格样式和题材分类上讲,都是极为丰富和完善的。由此,我们对于中国绘画迄今为止所形成的一些具有固化意味的概念,基本都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现如今被频繁使用的中国绘画名词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其内涵的合理性、表达的准确性和诠释的科学性是应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的。本着一切学术都应从问题意识出发的原则,重新思考一些关于中国绘画的基本概念问题,也是极富价值和当代意义的,即便仅仅是一家之言。本文就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指向性,水墨画称谓的合理性,特别是关于写意绘画的实质性等问题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思考,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写意绘画的概念思考和内涵诠释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目的在于通过提要钩玄和探赜索隐,为当代中国写意水墨画艺术的精准定位、审美取向、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坐标提供一些真知灼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水墨 写意
下载PDF
借古开今 为天下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概述
5
作者 沈浩 《艺术品》 2019年第8期92-101,共10页
'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传统书法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在古代社会中既承载着施行教化、传播文明的使命,也是文人士大夫修养身心、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中国书法,凝结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是传统文人心... '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传统书法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在古代社会中既承载着施行教化、传播文明的使命,也是文人士大夫修养身心、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中国书法,凝结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是传统文人心迹流淌、知行合一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专业 陆维钊 沙孟海 高等书法教育 借古开今 中国美术学院
原文传递
由改良到复兴--徐悲鸿中国艺术话语模式的思想理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玉山 《美术教育研究》 2022年第21期65-70,87,共7页
研究20世纪初百年巨变背景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先行者的艺术主张及其艺术话语模式,有助于建构当下的中国艺术学术话语体系。该文作者以徐悲鸿公开发表的文章为研究基础,对其加以分析后发现:随着对中西与古今艺术观点认知的深化,徐... 研究20世纪初百年巨变背景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先行者的艺术主张及其艺术话语模式,有助于建构当下的中国艺术学术话语体系。该文作者以徐悲鸿公开发表的文章为研究基础,对其加以分析后发现:随着对中西与古今艺术观点认知的深化,徐悲鸿的艺术主张从“改良中国画”转向“复兴中国派”。基于复兴之目的,徐悲鸿重评画史,倡导写实,尝试构建写实、写意、至美共存的多元审美格局,由此形成了以师造化为中心,由“写实”“写意”“境遇”“古典派”“古典主义”“尽精微”“致广大”“道问学”等系列概念组成的中国艺术话语模式,这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传统写实理念的回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悲鸿 改良 复兴 艺术话语 话语建构
下载PDF
艺术需要理性的张力
7
作者 高云(整理) 董诗雨(整理) 林皖 《中国美术》 2023年第1期10-14,共5页
高云(以下简称“高”):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于个人对古典美的分析和研究,米开朗琪罗根据一件古典人物躯干雕塑而总结出了一项审美原则,即“一定要以金字塔形的、蛇形的和摆成一种、两种或三种姿态的形体作为自己的构图基础”。在您的中... 高云(以下简称“高”):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于个人对古典美的分析和研究,米开朗琪罗根据一件古典人物躯干雕塑而总结出了一项审美原则,即“一定要以金字塔形的、蛇形的和摆成一种、两种或三种姿态的形体作为自己的构图基础”。在您的中国画作品中,也隐隐贯穿着一套受人物形体约束的审美原则。以“造物主”系列作品为例,人物与几何形体之间形成一种曲与直、生与死的对峙,光影和线条精确得犹如几何定理,既有古典特质,又颇具现代张力。您是如何逐步确立下这样的创作手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原则 金字塔形 几何形体 几何定理 西方文艺复兴 中国画作品 张力 系列作品
下载PDF
朱家济书法及书学理念刍议--以新见书信、课徒手稿、题跋为线索
8
作者 任策 魏书宽 《大学书法》 2023年第2期25-31,共7页
弁言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首办书法篆刻专业,由此拉开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帷幕。朱家济先生受潘天寿、陆维钊的邀请,担任古典文学和书法教授,在书法课程中主教真、行、草三种书体,由此朱家济成为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大学本科书法专业的第一... 弁言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首办书法篆刻专业,由此拉开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帷幕。朱家济先生受潘天寿、陆维钊的邀请,担任古典文学和书法教授,在书法课程中主教真、行、草三种书体,由此朱家济成为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大学本科书法专业的第一批书法技法教师。可以说朱家济先生见证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创设,并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美术学院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 书法专业 书法篆刻 潘天寿 书法技法 课徒 大学本科
下载PDF
自由中的秩序——关于“大开通——张爱国书法作品展”的对谈(节录)
9
作者 高世名 张爱国 《书画世界》 2022年第11期38-43,共6页
对谈人: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张爱国(老爱)时间:2022年8月20日下午1:30—5:00地点:乐夫雅楼(老爱工作室)高世名:你围绕《大开通》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命题,一是“空间”,一是“字法”。你的师祖林散之先... 对谈人: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张爱国(老爱)时间:2022年8月20日下午1:30—5:00地点:乐夫雅楼(老爱工作室)高世名:你围绕《大开通》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命题,一是“空间”,一是“字法”。你的师祖林散之先生就极其注重空间的表达,在他的草书作品中,运笔的轨迹构造出了一个丰富、灵动的空间,一个“活”的书写空间。《大开通》的空间感也是活的,它不单单活,而且错综、灵动、坚实,有一种奇特的秩序感。今天的书家要认真研究,它为什么会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学院院长 书法作品展 秩序感 工作室 空间感 草书 运笔 灵动
下载PDF
邓石如书法墨法风格的形成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昌宝 《巢湖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1-69,共9页
乾嘉之世,书法面临碑学审美新风尚的日益盛行,再加之生纸与羊毫笔等新工具材料的广泛使用,一套新的技法体系、特别是其中的墨法尚待建立。邓石如正是得此时代之势,又积勤学之功,充分利用了生纸与羊毫笔的特性,形成了遒润古拙、浑厚苍茫... 乾嘉之世,书法面临碑学审美新风尚的日益盛行,再加之生纸与羊毫笔等新工具材料的广泛使用,一套新的技法体系、特别是其中的墨法尚待建立。邓石如正是得此时代之势,又积勤学之功,充分利用了生纸与羊毫笔的特性,形成了遒润古拙、浑厚苍茫、具有浓厚金石气的鲜明的墨法风格。文章在对邓石如墨法风格形成的内在审美机制的探析过程中,从其墨法与金石气、笔法、空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出发,结合作品图像分析例证,对其墨法的表现技巧与美学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加立体地认识邓石如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与意义,获得更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石如 墨法 笔法 金石气 碑派书法
下载PDF
技进乎道--我对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帅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6-88,共3页
20世纪以降,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近代中西方文化剧烈冲突的背景下,传承千年的中国画艺术被很多艺术家放置到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写实与写意”的视角之中进行重新省思和定义。时至今日,中国画的发... 20世纪以降,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近代中西方文化剧烈冲突的背景下,传承千年的中国画艺术被很多艺术家放置到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写实与写意”的视角之中进行重新省思和定义。时至今日,中国画的发展变革仍然需要回应各种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中国画学如何实现变革,如何继承、发扬以形写神的观念,如何由技渐道,如何张扬中国画之根本精神,这些便成为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关注点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艺术 传承 中西方文化 发展变革 20世纪 以形写神 根本精神 艺术家
原文传递
“魔法棱镜”: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与物品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量 《美术大观》 2022年第11期131-134,共4页
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实践的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面对民族志的萦绕、物品的挪用、非西方艺术和仪式思维在国际艺术界不断兴起的现象,通过梳理从马林诺夫斯基到盖尔、墨菲和范丹姆等人类学家关于艺术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实践的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面对民族志的萦绕、物品的挪用、非西方艺术和仪式思维在国际艺术界不断兴起的现象,通过梳理从马林诺夫斯基到盖尔、墨菲和范丹姆等人类学家关于艺术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的论述,重思艺术的社会能动性和“物的中心论”,并且发问: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是否真正超越了审美批判而走向了伦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能动性 物品 民族志转向
下载PDF
“齐而不齐”的结构美与中国画表现的渊源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光莹 《艺术教育》 2021年第12期165-168,共4页
黄宾虹提出的"齐而不齐三角觚"是指一种稳定又富有变化的结构形态,它与中国画的表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指出,从结体形式上说,书画同源,中国画的基本笔法皆源自书法,而书法中"结体"的基本规律也可概括为"... 黄宾虹提出的"齐而不齐三角觚"是指一种稳定又富有变化的结构形态,它与中国画的表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指出,从结体形式上说,书画同源,中国画的基本笔法皆源自书法,而书法中"结体"的基本规律也可概括为"齐而不齐三角觚"。从造型上讲,中国画按照物象的结构规律来造型,而自然物象的结构又是不规则的,"齐而不齐三角觚"暗含了这种既有规律又不规则的造型方法。另外,从笔墨表现上来说,这种结构形式符合中国画的审美内涵,与中国画表现有着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齐而不齐” “三角觚” 结构美
原文传递
守局与破局--转型期中国画专业的招培一体化建设
14
作者 张捷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24,共3页
目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艺科”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美术学学科下的中国画专业方向,如何在招培一体化的育人理念中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立场,赓续学科长期积累的传承血... 目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艺科”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美术学学科下的中国画专业方向,如何在招培一体化的育人理念中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立场,赓续学科长期积累的传承血脉与文化基因,巩固原有发展基础和教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开拓创新模式,从招生源头抓起,确保生源具备艺理贯通、道术相济的全面素养,真正实现传统艺术精神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在维护与拓展中“让传统活在当下”,是转型期传统学科招生考试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生源 招培一体化 教学体系 改革发展
原文传递
从学科语言融合看中国画发展的本质
15
作者 白鸽 《艺术教育》 202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文章指出,中国画是中国自古代以来发展形成的符合中国人思维和审美的本土学科,它在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革,结合当时社会的现状与艺术发展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与绘画分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经验和特点,... 文章指出,中国画是中国自古代以来发展形成的符合中国人思维和审美的本土学科,它在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革,结合当时社会的现状与艺术发展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与绘画分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经验和特点,与自身不断融合,使之更具独特的表达形式和审美意趣。可以说,中国画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也是对新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语言融合 以书入画 画中有诗 拓本博古画 彩墨画
原文传递
书法史研究碎片化与书法学科的独立
16
作者 方波 《大学书法》 2022年第4期48-49,共2页
书法史研究碎片化问题背后,指向的是书法艺术的独立、书法学科的独立问题。在当代学术体系中,书法学科尚未能真正独立。书法史研究还没有形成立足于书法艺术本身的系统的研究方法,仍处在模仿与借鉴阶段,依赖于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 书法史研究碎片化问题背后,指向的是书法艺术的独立、书法学科的独立问题。在当代学术体系中,书法学科尚未能真正独立。书法史研究还没有形成立足于书法艺术本身的系统的研究方法,仍处在模仿与借鉴阶段,依赖于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甚至照搬。但书法史研究的对象和材料又与其他学科类别不同,很难直接全盘移植。当前书法史研究的处境,正是书法本身地位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史研究 学科研究方法 书法艺术 当代学术 学科类别 碎片化 独立
下载PDF
从南洋书画社管窥二十世纪初南洋书法发展
17
作者 温子安 《书法教育》 2019年第2期15-21,共7页
清末民初之际,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社会及文化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救国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各类社团组织一改以往'雅集'惯常模式,继之以明确的宗旨、组织架构、章程、活动内容等具现代意味的形象呈现。其中,'保留我... 清末民初之际,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社会及文化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救国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各类社团组织一改以往'雅集'惯常模式,继之以明确的宗旨、组织架构、章程、活动内容等具现代意味的形象呈现。其中,'保留我国固有文化'成了当时文艺组织的时代宣言。在二十世纪初文化救国的时代背景下,众多书法团体接踵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初 书法理论 书法学 书法研究
下载PDF
浅谈任颐的没骨画艺术风格
18
作者 鲁嘉漪 《美术教育研究》 2019年第13期22-23,共2页
任颐(1840—1896),清末著名画家,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作为前海派绘画集大成者的任颐,继承古法、融合西学、开拓创新,是近现代花鸟画转型的标志性人物... 任颐(1840—1896),清末著名画家,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作为前海派绘画集大成者的任颐,继承古法、融合西学、开拓创新,是近现代花鸟画转型的标志性人物。该文论述任颐的文人画情怀。他将绘画风格与民间工艺美术结合,摹古仿今,吸收西方绘画元素并自我革新。以他为代表的“海派”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博采众长,改革以绢为材料的花卉没骨画表达方式。同时,该文阐述任颐“自有我在”与适应观众审美相统一的艺术特点,提出对当代花卉没骨画研习的思考并做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颐 没骨画 花卉 海派
下载PDF
韩璐美术作品
19
作者 韩璐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I0001-I0016,共16页
下载PDF
《洛神赋图》构图中多维空间演绎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瑶 顾迎庆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空间是绘画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空间的变化与拓展是延伸绘画创作构图的重要探究内容。《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用画家视角将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演绎为一幅长卷流传至今,其具有长卷式多场景的故事演绎特点。该研究从《洛神... 空间是绘画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空间的变化与拓展是延伸绘画创作构图的重要探究内容。《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用画家视角将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演绎为一幅长卷流传至今,其具有长卷式多场景的故事演绎特点。该研究从《洛神赋图》多场景的构图形式出发,探究其多维度空间的演绎意义。首先探究《洛神赋图》的多维度空间来源,结合中国古代画论及西方关于多维度空间的绘画理解。其次根据《洛神赋图》构图本身进行解构分析、构图变体、空间多维度演绎再创作。《洛神赋图》是多维度的构图空间,在其平面化和“人大于山”的空间里,蕴藏了中国画意象空间的广阔与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宇宙观。当代中国画创作绘画构图空间是多维度的演绎,二维平面是无限的,三维空间深度是再现写实的,而多维度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梦境的再现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神赋图》 构图 空间 多维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