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60年:回顾·反思·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丁石庆 孟德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70,共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大致经历了拓荒期、沉寂期、发展期三个主要阶段。研究内容包括语言与物质文化、语言与非物质文化、语言与文化史、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研究特点是实证性研究较多,材料可靠性强;个别语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大致经历了拓荒期、沉寂期、发展期三个主要阶段。研究内容包括语言与物质文化、语言与非物质文化、语言与文化史、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研究特点是实证性研究较多,材料可靠性强;个别语族或语种已有部分解释性或综合性研究成果;个别领域研究思路超前,勇于借鉴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材料多而理论概括少、研究视角狭窄、不平衡现象严重。今后,应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充分吸收中外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和滋养,加强理论意识,注重提升论著的学术水平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与文化 成就和问题 展望
下载PDF
论语言保持——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调查材料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丁石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5,共4页
阐述了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保持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讨论了影响语言保持的相关因素,主张进行专题和综合性研究,宣传和推广语言保持较为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语言保持 价值及意义
下载PDF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料资源的质量、价值和效用——以少数民族语言材料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丁石庆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6,共8页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管理机制严密规范,工程各环节和层次都有严格的制度监控与制约,保证了工程质量。作为面上工程,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调研在保持统一规范的基础上,为体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对调查手册的...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管理机制严密规范,工程各环节和层次都有严格的制度监控与制约,保证了工程质量。作为面上工程,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调研在保持统一规范的基础上,为体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对调查手册的部分内容做了适当补充,避免了"一刀切"。经过各环节严密把关,少数民族语言语料资源整体上具有规范性、真实性、完整性、恒久性、可持续性,其价值和效用也得到了有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保工程 语料资源 民族语言 价值和效用 语料评估
下载PDF
北京少数民族语言社区的历史沿革及类型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石庆 陈永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4-99,共6页
北京有许多少数民族社区,各少数民族社区都具有蕴涵深厚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风格,这些独具民族风格的语言便形成了特殊的北京少数民族语言社区。本文论述了北京少数民族语言社区的形成、发展及现状,并将其划分为世居的少数民族语言社区... 北京有许多少数民族社区,各少数民族社区都具有蕴涵深厚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风格,这些独具民族风格的语言便形成了特殊的北京少数民族语言社区。本文论述了北京少数民族语言社区的形成、发展及现状,并将其划分为世居的少数民族语言社区、工作单位少数民族语言社区、具有流动性的少数民族语言社区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少数民族 语言社区 历史沿革 类型
下载PDF
汉语语言形式中的民族时空观——汉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51-58,共8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自我在动 时间在动"的空间隐喻是许多语言所共有的。文章以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为语料,发现汉语较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为这一普遍性提供了佐证。同时发现"... 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自我在动 时间在动"的空间隐喻是许多语言所共有的。文章以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为语料,发现汉语较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为这一普遍性提供了佐证。同时发现"自我在动 时间在动"的隐喻不能完全解决汉语中一些时间表达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隐喻 汉语 时间表达 自我在动/时间在动
下载PDF
汉语言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结合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 被引量:5
6
作者 戴庆厦 《满语研究》 2003年第1期73-78,共6页
本文从语言接触关系和语言同源关系两个角度论述汉语方言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结合的必要性。认为这种结合有助于认识汉语方言的现状及历史变化;并指出在结合中要科学地区分同源、借用、类型的不同性质;还强调在研究中必须重视非语言材料... 本文从语言接触关系和语言同源关系两个角度论述汉语方言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结合的必要性。认为这种结合有助于认识汉语方言的现状及历史变化;并指出在结合中要科学地区分同源、借用、类型的不同性质;还强调在研究中必须重视非语言材料和文献材料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少数民族语言 结合研究
下载PDF
清代达斡尔族书面文学语言与满族文化
7
作者 丁石庆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76,共7页
有清一代,达斡尔族在满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广泛的满达双语文化现象,并逐渐形成了在满文字母基础之上的“达呼尔文”文学语言,由此开创了达斡尔族的书面文学之先河。清代达斡尔族的书面文学作品保留至今不多,但从目前所保留的... 有清一代,达斡尔族在满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广泛的满达双语文化现象,并逐渐形成了在满文字母基础之上的“达呼尔文”文学语言,由此开创了达斡尔族的书面文学之先河。清代达斡尔族的书面文学作品保留至今不多,但从目前所保留的一些作品语言中我们可窥探清代满族文化对达斡尔族文化影响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达双语现象I满文字母 书面文学 满语文学 达呼尔文
下载PDF
游牧民族语言的文化维度与认知范畴
8
作者 丁石庆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6,共4页
游牧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游牧生产生活是建立在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共处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再生产模式。而游牧民族在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智慧,对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也具有重... 游牧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游牧生产生活是建立在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共处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再生产模式。而游牧民族在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智慧,对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而这些可供现代人类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在游牧民族的语言中也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反映游牧文化的词汇数量大、使用频率高、语义内涵极为独特,常用的畜牧业词语中牲畜名称极其繁杂和丰富,对各种文化事项的命名中常冠以各种生物的名称等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语言 文化维度 认知范畴
下载PDF
互补和竞争:语言接触的杠杆——以阿昌语的语言接触为例 被引量:20
9
作者 戴庆厦 袁焱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5-99,共5页
本文以阿昌语的语言接触为例 ,提出“互补和竞争是语言接触的杠杆”的论点 ,并分析互补和竞争在阿昌语语言接触中的种种表现及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杠杆 互补 竞争
下载PDF
对内蒙古喀喇沁旗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宝玉柱 《民族教育研究》 2007年第5期85-91,共7页
在喀喇沁旗蒙古族人口中,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者的比例不到总人数的0.6%。1921-1936年间出生的70-8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从蒙古语向蒙古语和汉语双语过渡的时代;1938-1950年间出生的55-68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双语并用时代;1951-1990年间出生... 在喀喇沁旗蒙古族人口中,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者的比例不到总人数的0.6%。1921-1936年间出生的70-8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从蒙古语向蒙古语和汉语双语过渡的时代;1938-1950年间出生的55-68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双语并用时代;1951-1990年间出生的17-5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转用汉语的时代。据推算,再过20年左右,喀喇沁旗将不存在实质上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人。对语言转换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政治归属、经济开发、人口流动、发展教育、通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喀喇沁 蒙古语 双语 语言转用
下载PDF
莫旗达斡尔族语言发展趋势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石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6-131,共6页
莫旗达斡尔语的结构演化趋势是:借词元音趋于稳定、借自汉语的辅音有的已经音位化,有的处于过渡状态,某些固有词逐渐淡出族人记忆,汉语借词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大。达斡尔语的功能发展趋势是:母语型人群将极度萎缩,兼用型人群稳定发展,转... 莫旗达斡尔语的结构演化趋势是:借词元音趋于稳定、借自汉语的辅音有的已经音位化,有的处于过渡状态,某些固有词逐渐淡出族人记忆,汉语借词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大。达斡尔语的功能发展趋势是:母语型人群将极度萎缩,兼用型人群稳定发展,转用型人群大幅增加;母语在农村家庭和社区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没有动摇,但潜存危机,汉语在城区和散居区的地位继续巩固和强化,其优势地位逐渐向农村社区延伸;城市化将增加达汉语言接触的范围及深度,其结果,在发展中城镇中,汉语保持强势,达斡尔语从社区语言退缩为家庭语言;在准发展态城镇,社区强势语言—达斡尔语衰变为弱势语言,汉语强势得以强化;在启动态城镇,达汉两种语言博弈竞争,最后汉语逐渐走向强势。随着城市化,达斡尔族将会选择汉语作为子女的教育语言,达斡尔族父母在家庭中也会更多地使用汉语,城市化必将催生达斡尔族新的语言转用型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达斡尔语 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
下载PDF
从语言看达斡尔族农耕文化的特点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石庆 《满语研究》 2005年第1期91-97,共7页
达斡尔语中的农耕词汇及其相关材料为了解达斡尔族农耕文化的特点提供了较好的例证。通过对达斡尔语言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可知:1 .达斡尔族早期所从事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简单的生产活动;2 .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达斡尔烟”较... 达斡尔语中的农耕词汇及其相关材料为了解达斡尔族农耕文化的特点提供了较好的例证。通过对达斡尔语言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可知:1 .达斡尔族早期所从事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简单的生产活动;2 .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达斡尔烟”较有特色;3 .有一定的农具制作工艺水平;4.达斡尔族的农耕生产从兼营逐渐走向专营,并与其他几种生产方式彼此互补,构成了具有多元化特色的经济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 达斡尔族 农耕文化 园田生产 多元经济结构
下载PDF
语言:由“此岸”通向“彼岸”的符号阶梯——宗教与语言关系概说 被引量:7
13
作者 丁石庆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7-20,共4页
语言是构成宗教观念十分重要的各种主要因素之一。语言是意识形成的因素,是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语言“在观念上充当物质”。语言把人的意识成果以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明晰的观念,使思想得以形成。语言的“能指”和... 语言是构成宗教观念十分重要的各种主要因素之一。语言是意识形成的因素,是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语言“在观念上充当物质”。语言把人的意识成果以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明晰的观念,使思想得以形成。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矛盾,以及符号“能指”的任意性、多义性,往往造成人思想上的混乱,使人想入非非,这为宗教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宗教也对语言及其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不仅最早的语言研究发端于宗教,而且宗教对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规范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宗教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十分特殊,将这两个研究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宗教 语言世界观 语言中问世界 符号
下载PDF
语言转用之残余形式的活标本——北京市密云县檀营满族语言调查复议
14
作者 丁石庆 梁婕 《满语研究》 2007年第1期30-36,共7页
语言转用是语言接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称为语言影响的极端或终极形式,也是语言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市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乡系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典型世居社区之一,该乡的满族虽然从总体上已转用汉语,并已基本完成语言转用... 语言转用是语言接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称为语言影响的极端或终极形式,也是语言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市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乡系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典型世居社区之一,该乡的满族虽然从总体上已转用汉语,并已基本完成语言转用的全过程,但从调查数据和相关材料来看,檀营满族的口语和命名中仍局部保留了一些满语形式,某些群体主观上追逐和传承满族传统文化的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转用模式和活的研究标本,其独特的多学科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文力图在语言转用问题的认识上有所归纳和总结,并就目前国内外方兴未艾的濒危语言研究提出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转用 残余形式 檀营 满族 濒危语言
下载PDF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结构与发展态势
15
作者 丁石庆 《满语研究》 2001年第2期89-96,共8页
语言是人类创造自身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语言文化本身又是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其内部又可分为母语文化、方言文化,以及双语或多语文化等几个组成部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结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 语言是人类创造自身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语言文化本身又是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其内部又可分为母语文化、方言文化,以及双语或多语文化等几个组成部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结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情况各异。其中,母语文化是达斡尔语言文化的主流。近代以来,达斡尔族语言文化进入了达—满及达—汉双语文化及方言文化发展时期。目前,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趋势基本表现为:母语文化趋于弱化、方言文化渐显个性、双语文化日益泛化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化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结构 发展态势
下载PDF
壮语动词语法化探因 被引量:8
16
作者 覃晓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8-111,共4页
动词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导致其语法化的因素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完全相同。壮语动词语法化的主要因素是句子的分裂、与词义相结合的句法变化、语法意义的转移。
关键词 壮语 动词 语法化
下载PDF
汉语名量词虚化的三种机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蒋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5年第1期39-43,共5页
本文结合名量词发展过程中的个案研究,具体分析了汉语量词虚化历程中虚化机制所起的作用,通过探讨隐喻、推理和泛化这三种机制在汉语名量词虚化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影响,得出量词虚化机制与认知规律有密切关联的结论.
关键词 名量词 汉语 虚化机制 隐喻 关联 泛化 推理 认知规律 个案研究 结论
下载PDF
从“雒田”和“榃”的语源看古越人的谷田文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覃晓航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4-146,共3页
"雒田"是古越人耕种的稻田,其名见于秦汉史籍,语源出自壮语的na2lu:k8(山谷田)。""是古越人后裔壮人创造的方块壮字,其语源为壮语的tam2(鱼塘)。从此字的构造看,壮人的""式鱼塘,是由山谷田改造而成... "雒田"是古越人耕种的稻田,其名见于秦汉史籍,语源出自壮语的na2lu:k8(山谷田)。""是古越人后裔壮人创造的方块壮字,其语源为壮语的tam2(鱼塘)。从此字的构造看,壮人的""式鱼塘,是由山谷田改造而成的。两字的语源反映了古越人以田耕为主,局部(因势)向渔业转换的历史画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雒田 语源 古越人 谷田文化
下载PDF
现代蒙古语正蓝旗土语音节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宝玉柱 孟和宝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108,共8页
音节类型有基本类型和变体,变体是以音节组合作为前提的,有结构、音质、动力各方面的原因;音节研究应当重视音节的组合模式和条件,应注意到男女性发音的不同风格(主要是语速)对音节组合模式和音节变体的不同影响;音节不仅在词中的分布... 音节类型有基本类型和变体,变体是以音节组合作为前提的,有结构、音质、动力各方面的原因;音节研究应当重视音节的组合模式和条件,应注意到男女性发音的不同风格(主要是语速)对音节组合模式和音节变体的不同影响;音节不仅在词中的分布、出现频率不一样,其功能也互不相同;不同类型的音节有不同的平均长度,音节的增加和词的平均长度的增加以及音素平均长度的递减并非同步。正蓝旗土语的复辅音属于语流辅音丛,不具有音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音系学 蒙古语 正蓝旗土语 音节
下载PDF
方块壮字研究史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覃晓航 孙文玲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13,共9页
本文全面论述了方块壮字研究的历史,展示了各个时期方块壮字的研究成果,并对各个研究者和代表作以及他们的观点、建树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总结了方块壮字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启迪后人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推进方块壮字的研究。
关键词 方块壮字 研究 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