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马内注射纤丝状Aβ_(42)诱导tau异常磷酸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吴琪 方莹莹 +1 位作者 郑树森 钱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5-176,T002,共3页
目的 观察海马内注射纤丝状Aβ42 后神经元Ser 2 0 2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 (PS2 0 2 tau)的表达 ,探讨Aβ42 与tau蛋白超磷酸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对老年大鼠进行海马内注射纤丝状Aβ4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显示PS... 目的 观察海马内注射纤丝状Aβ42 后神经元Ser 2 0 2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 (PS2 0 2 tau)的表达 ,探讨Aβ42 与tau蛋白超磷酸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对老年大鼠进行海马内注射纤丝状Aβ4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显示PS2 0 2 tau的表达情况 ,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纤丝状Aβ42 注射组双侧海马PS2 0 2 tau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双蒸水注射组 ,两侧海马PS2 0 2 tau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纤丝状Aβ42 能使PS2 0 2 tau的表达增加 ,提示它具有诱导tau蛋白超磷酸化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内 注射 纤丝状Aβ42诱导 TAU蛋白 异常磷酸化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苯中毒与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假基因多态等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爱初 李森华 +5 位作者 陈刚 梁丽燕 银巍 任泽舫 王致 刘移民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苯中毒与微核率、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假基因多态的关系,为寻找苯中毒的易感者提供依据.方法对33例苯中毒病例与83例对照组进行微核率、SCE、PARP假基因多态的测定,并对其分布进行统计... 目的探讨慢性苯中毒与微核率、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假基因多态的关系,为寻找苯中毒的易感者提供依据.方法对33例苯中毒病例与83例对照组进行微核率、SCE、PARP假基因多态的测定,并对其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苯中毒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6‰、中位数为2‰,对照组0‰~3‰,中位数为1‰;苯中毒病人SCE率为(6.31±1.26)次/细胞,对照组(5.59±0.18)次/细胞;苯中毒组与对照组微核率、SCE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苯中毒组和对照组的PARP假基因中B基因频率分别为0.104和0.116,苯中毒组与对照组PARP假基因多态分布一致(P>0.05).结论慢性苯中毒可引起微核率、SCE的增高,未发现PARP假基因多态与慢性苯中毒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苯中毒 微核率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假基因多态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抗肿瘤作用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松音(综述) 曹开源(审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35-237,共3页
去甲斑蝥素(NCTD)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中药抗癌活性成分斑蝥素(C)去除1,2位两个甲基合成而得,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其毒副作用较低且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对常见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去甲斑蝥素能在细... 去甲斑蝥素(NCTD)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中药抗癌活性成分斑蝥素(C)去除1,2位两个甲基合成而得,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其毒副作用较低且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对常见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去甲斑蝥素能在细胞毒性、诱导凋亡、抗粘附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个环节发挥抗癌作用,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现就这一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素 细胞凋亡 肿瘤
下载PDF
盐酸川芎嗪经腹腔注射在兔眼视网膜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0
4
作者 邓新国 胡世兴 +5 位作者 张清炯 杨锦南 林少春 吴珏珩 汤丽芬 钟国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 测定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后不同时间兔眼视网膜川芎嗪的浓度 ,计算其药动学参数 ,研究其药动学特点。方法  4 4只家兔随机分为 11组 ,每只家兔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 80mg·kg-1,在用药前 (0h)和用药后 0 2 5、0 5、0 75、1、... 目的 测定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后不同时间兔眼视网膜川芎嗪的浓度 ,计算其药动学参数 ,研究其药动学特点。方法  4 4只家兔随机分为 11组 ,每只家兔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 80mg·kg-1,在用药前 (0h)和用药后 0 2 5、0 5、0 75、1、1 5、2、3、5、8、12h取视网膜 ,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 (RP HPLC)进行测定。 3P87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后 ,其浓度在正常家兔眼视网膜呈开放型二室模型。理论值高峰浓度 (Cmax)为 1 6 3mg·g-1,达收稿日期 :2 0 0 4-0 1-3 1,修回日期 :2 0 0 4-0 2 -2 8基金资助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张清炯 0 10 7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杨锦南 3 0 3 0 0 467)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基金 (邓新国 10 40 0 64 )资助项目作者简介 :邓新国 ( 1961-) ,男 ,博士 ,研究方向 :眼科药物的开发、药理、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胡世兴 ( 195 2 -) ,男 ,博士 ,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眼科及免疫学博士后研究员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 ,Tel:0 2 0 873 3 0 2 89,E mail:Markhu @2 63 .net峰时间 (Tmax)为 0 32h ,半衰期T1/ 2α为 0 35h ,T1/ 2 β为 2 5 0h ,清除率 (CL)为 7 89g·h-1。实测值 15min为 (1 36± 0 16 )mg·g-1,30min达高峰为 (2 5 9± 0 19)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川芎嗪 腹腔注射 视网膜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ClC-3反义寡核苷酸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钱艳 关永源 +3 位作者 王冠蕾 杨晓茹 贺华 丘钦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 研究ClC 3蛋白在T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 ,将寡核苷酸导入细胞 ,免疫印迹 (WesternBlot)方法分析ClC 3蛋白表达 ;[3H] TdR参入法观察ClC 3反义寡核苷酸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 ①ClC 3反义寡核苷... 目的 研究ClC 3蛋白在T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 ,将寡核苷酸导入细胞 ,免疫印迹 (WesternBlot)方法分析ClC 3蛋白表达 ;[3H] TdR参入法观察ClC 3反义寡核苷酸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 ①ClC 3反义寡核苷酸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onA诱导的ClC 3蛋白的表达 ;②ClC 3反义寡核苷酸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 C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C-3 T淋巴细胞 反义寡核苷酸 增殖
下载PDF
刀豆蛋白A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ClC-3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钱艳 关永源 +3 位作者 王冠蕾 杨晓茹 贺华 丘钦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 研究刀豆蛋白A(ConA)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内源性ClC 3蛋白的关系。方法 免疫印迹 (Westernblot)法检测ClC 3蛋白表达 ;[3 H] TdR参入法观察Con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①T淋巴细胞上有内源性ClC 3蛋白表达 ,分子量约为 80ku ;... 目的 研究刀豆蛋白A(ConA)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内源性ClC 3蛋白的关系。方法 免疫印迹 (Westernblot)法检测ClC 3蛋白表达 ;[3 H] TdR参入法观察Con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①T淋巴细胞上有内源性ClC 3蛋白表达 ,分子量约为 80ku ;②ConA可浓度依赖性地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 ;③ConA刺激T淋巴细胞 2 4、4 8、72h后 ,ClC 3蛋白表达均增加 ;刺激 4 8h后ClC 3蛋白表达增加最多。④ConA可浓度依赖性地增加ClC 3蛋白表达。结论 T淋巴细胞上存在内源性ClC 3蛋白表达 ;C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通道 CLC-3 T淋巴细胞 增殖 免疫印迹
下载PDF
T_4 DNA连接酶介导的5’RACE法克隆大鼠Nor 1全长cDNA 被引量:2
7
作者 银巍 黄奕俊 +3 位作者 苏兴文 赵灵芝 邱鹏新 颜光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7-321,共5页
目的:克隆75AEST全长cDNA序列。方法:抽提在25mmol/L KCl条件下培养7d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的总RNA后,用DNA连接酶介导的5’RACE法克隆75A表达序列标签(EST)cDNA5’端未知序列,其产物亚克隆到pGEM-Teasy后进行序列测定以及同源性分性。... 目的:克隆75AEST全长cDNA序列。方法:抽提在25mmol/L KCl条件下培养7d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的总RNA后,用DNA连接酶介导的5’RACE法克隆75A表达序列标签(EST)cDNA5’端未知序列,其产物亚克隆到pGEM-Teasy后进行序列测定以及同源性分性。结果:首轮5’RACE扩增出2.5kb序列后,75A EST鉴定为神经来源孤儿受体1(Nor1)基因的部分序列;再经过二次轮5’RACE,我们首次克隆Nor-1的全长cDNA序列。结论:T_4DNA连接酶介导的5’RACE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克隆mRNA5’端未知序列的好方法,为进一步研究Nor1在小脑颗粒神经元存活或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4DNA连接酶 5’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 Nor1 小脑 神经元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广州部分地区肉类4种抗生素的残留量 被引量:5
8
作者 汤丽芬 张选红 +4 位作者 吴珏珩 陈红英 林广云 郑文晖 孔令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70-271,共2页
〔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肉类中磺胺嘧啶 (SD)、磺胺二甲基嘧啶 (SMZ)、土霉素 (OTC)、磺胺甲恶唑(SN2 )抗生素的残留量。〔方法〕色谱柱为ODS -C1 8,以 2mmol L醋酸铵 :乙腈 :80 :2 0 (pH =2 .0 3 )为流动相 ,流速 0 .8ml/min ,... 〔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肉类中磺胺嘧啶 (SD)、磺胺二甲基嘧啶 (SMZ)、土霉素 (OTC)、磺胺甲恶唑(SN2 )抗生素的残留量。〔方法〕色谱柱为ODS -C1 8,以 2mmol L醋酸铵 :乙腈 :80 :2 0 (pH =2 .0 3 )为流动相 ,流速 0 .8ml/min ,486紫外检测器 ,检测波长为 2 70nm。〔结果〕该方法各抗生素的线性范围均为 0 .0 1~ 1.0 μg/ml ,相关系数均为 0 .99以上 (n =5 ) ;最低检测限为 0 .0 1μg/ml;回收率均为 95 .6%~ 10 6.0 % ;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在允许范围内 (小于 15 %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 ,是动物性食品残留抗生素的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广州市 肉类 抗生素 残留量波长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五种糖的含量 被引量:23
9
作者 汤丽芬 吴珏珩 +3 位作者 陈红英 林敬本 张选红 孔令宇 《华南预防医学》 2002年第3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糖含量 食品检测
下载PDF
抗体F(ab′)_2片段制备的新方法—木瓜蛋白酶酶切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孔令宇 刘晓波 +1 位作者 朱振宇 顾鸿飞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抗体 F(ab’)2片段 制备 木瓜蛋白酶 酶切法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病与人体内铜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红英 林广云 +2 位作者 张选红 汤丽芬 吴珏珩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3年第3期30-33,共4页
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理与人体内铜的关系 ,结合本实验室分析条件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 5 0 9名患者的 2 4小时尿铜、血清铜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1 0 9名患者的 2 4小时尿铜含量远高于正常人水平 ,血清铜含量低于正常人水... 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理与人体内铜的关系 ,结合本实验室分析条件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 5 0 9名患者的 2 4小时尿铜、血清铜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1 0 9名患者的 2 4小时尿铜含量远高于正常人水平 ,血清铜含量低于正常人水平 ,经诊断证实这些患者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病。本文进一步对这些患者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进行了分析 ,为肝豆状核变性病的成因、发展、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病
下载PDF
DNA修复酶hMSH2缺陷与细胞遗传不稳定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云 庄志雄 +2 位作者 张锦周 杨琨 甘德秀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202-1204,共3页
目的 研究hMSH2酶缺陷与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hMSH2酶正常细胞HLF与hMSH2酶缺陷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LFS)在甲基甲磺酸 (MMS)染毒后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 0 )、核异常率及微核率。结果 HLF细胞 2 4hIC5 0 约为 7 90 ... 目的 研究hMSH2酶缺陷与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hMSH2酶正常细胞HLF与hMSH2酶缺陷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LFS)在甲基甲磺酸 (MMS)染毒后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 0 )、核异常率及微核率。结果 HLF细胞 2 4hIC5 0 约为 7 90 μmol/L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LFS)细胞 2 4hIC5 0 约为 89 13 μmol/L ;2种细胞的微核率均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且呈正相关 (P <0 0 5) ;2种细胞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 ,微核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而低剂量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LFS细胞微核率总体上较HLF细胞高 ,但是 2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8) ,染毒与转染之间无交互效应。核异常率没有随MMS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不同染毒剂量组HLFS的核异常率均明显高于HLF细胞 (P <0 0 1) ;2种细胞染毒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核异常率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DNA修复酶hMSH 2缺陷导致烷化耐受、核异常率及微核率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酶 HMSH2 遗传不稳定性 微核 核异常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文晖 陈红英 +1 位作者 白雪梅 蔡斌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81-182,共2页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5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浆中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该方法采用, 10% DEGS填充柱,FID检测器,甲醇、三氯甲烷提取后,用三氯化硼一乙醚甲脂化,测得精密度为5. 7%,日内、日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 和8 .9%。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患者 血浆 游离脂肪酸 含量 气相色谱法 FFA 三氯化硼 甲醇 FID检测器
下载PDF
不同的保存条件对丹参酮脂质体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莫穗林 陈玉玲 +4 位作者 梁天文 吴伟康 罗汉川 吴天浪 刘长秀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441-442,共2页
关键词 丹参酮 纳米 脂质体 制备工艺
下载PDF
DNA错配修复酶hMSH2缺陷细胞株的建立
15
作者 何云 庄志雄 +2 位作者 扬杏芬 郑树森 杜柳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15-917,共3页
目的 建立并鉴定DNA错配修复酶hMSH2缺陷细胞株 ,用于研究hMSH2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缺陷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hMSH2cDNA片段 ,并反向克隆到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上 ,随后将构建好的hMSH2反义RNA... 目的 建立并鉴定DNA错配修复酶hMSH2缺陷细胞株 ,用于研究hMSH2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缺陷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hMSH2cDNA片段 ,并反向克隆到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上 ,随后将构建好的hMSH2反义RNA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LF) ,使之在HLF中表达 ,用蛋白免疫印迹法鉴定转染细胞中hMSH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构建了hMSH2反义RNA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 ,并在真核细胞成功表达 ;hMSH2酶缺陷细胞株hMSH2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了 4 4 %。结论 hMSH2缺陷细胞株的成功建立和鉴定为hMSH2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错配修复酶 HMSH2 反义RNA 绿色荧光蛋白载体 真核细胞转染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149例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健 陈红英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38-39,共2页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ticulardegeneration,HLD)患者病史的调查,分析该病的误诊原因,以提高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水平。方法:以调查问卷方式对149例HLD患者的发病年龄、首发表现、误诊情况及家族史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ticulardegeneration,HLD)患者病史的调查,分析该病的误诊原因,以提高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水平。方法:以调查问卷方式对149例HLD患者的发病年龄、首发表现、误诊情况及家族史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年龄7~35岁,首发表现依次为神经症状(34%)、肝损害症状(27%)、骨关节损害症状(20%)、肾损害症状(13%);初期误诊率达79%,误诊时间超过1年占56%,误诊为肝炎、风湿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等;有家族史32例。结论:HLD患者好发于青少年,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临床表现多样化是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特征 误诊
下载PDF
实验大鼠侵袭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军 郑文辉 +3 位作者 席丽艳 林广云 李希清 鲁长明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43-946,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13)βD葡聚糖的方法,并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在实验大鼠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烟曲霉孢子注入实验大鼠左肺以制作IPA模型;采集各组实验大鼠血样及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13)βD葡聚糖的方法,并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在实验大鼠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烟曲霉孢子注入实验大鼠左肺以制作IPA模型;采集各组实验大鼠血样及脏器标本,进行巢式PCR、HPLC及培养方法的检测。结果HPLC检测(13)βD葡聚糖最低检测限度为1~2pg/ml,临界值为15pg/ml。模型组检测值和阳性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感染时间延长检测值和阳性率逐渐上升,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死亡大鼠血液标本的检测值与死亡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为-0.949(P<0.01)。1周内HPLC方法敏感度(77.8%)和特异度(91.7%)均较巢式PCR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敏感度均高于血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LC检测大鼠血中(1~3)βD葡聚糖浓度,在早期预测大鼠肺曲霉感染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血培养,也要优于巢式PCR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病 诊断 葡聚糖类 色谱法 高效液相 聚合酶链反应 侵袭性肺曲霉病 实验大鼠 早期诊断 (1-3)-β-D-葡聚糖 巢式PCR方法
原文传递
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法评价系统性真菌感染与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比值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席丽艳 鲁长明 +3 位作者 张选红 林广云 郑文辉 谢穗生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30-533,共4页
目的 探讨系统性真菌感染与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 ,并比值的关系。方法 应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实验性系统性念珠菌病 ;经血、尿、骨髓等常规真菌培养证实 ,有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曲霉菌... 目的 探讨系统性真菌感染与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 ,并比值的关系。方法 应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实验性系统性念珠菌病 ;经血、尿、骨髓等常规真菌培养证实 ,有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曲霉菌等系统性真菌感染者 14例与 8例未经培养证实、但高度怀疑系统性真菌感染者血浆中D/L 阿拉伯糖醇比值 ,同时检测 31名健康人血浆中D/L 阿拉伯糖醇比值作为对照。结果 全部受试动物感染前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浓度皆低于最低检测值 ,感染后第 3天、第 7天和第 14天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比值分别为 2 35 9± 1 387;3 6 31±2 719;4 6 4 0± 2 0 4 5。 31名正常人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比值范围在 1 5 35± 0 92 4。 2 2例病人中D/L阿拉伯糖醇比值范围为 4 4 72± 2 0 94 ,14例经真菌培养阳性证实系统性感染者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比值 x为 4 15 7± 1 4 91;而 8例经真菌培养阴性 ,但高度怀疑真菌感染者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比值 x为 5 0 2 4± 2 991。结论 血浆中D/L阿拉伯糖醇浓度与系统性真菌感染关系密切 ,气相色谱 质谱选择离子法检测其血浆中浓度不仅可早期预测系统性念珠菌感染 ,也可用于检测其他系统性真菌感染 ,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法 系统性真菌感染 血浆 D/L阿拉伯糖醇 比值 检测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浆内游离脂肪酸测定的意义
19
作者 郑文晖 陈红英 +1 位作者 白雪梅 蔡斌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54-1056,共3页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游离脂肪酸 铜代谢障碍疾病 患者 血浆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ISEASE 测定 角膜K-F环 基底节变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