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验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梅 黄丽云 +1 位作者 谢文锋 丁鹤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4期170-170,共1页
为做好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除做好室内质控、室间质评和提升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外,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检验质量。为了将分析前的误差降到最低,应注意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标本的送检等... 为做好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除做好室内质控、室间质评和提升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外,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检验质量。为了将分析前的误差降到最低,应注意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标本的送检等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本采集 检验质量 控制
下载PDF
HLAR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医院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红玉 吴燕峰 +1 位作者 江从海 伍锡泉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0期23-24,共2页
目的了解氨基糖甙类高水平耐药(HLAR)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在医院感染中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方法常规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2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检测。结果... 目的了解氨基糖甙类高水平耐药(HLAR)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在医院感染中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方法常规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2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检测。结果265株中引起医院感染的HLAR主要分布在ICU占26.8%(71/265),其次肾内科17.0%(45/265)及神经内科8.3%(22/265),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占30.2%(80/265),其中粪肠球菌占54.3%(144/265),屎肠球菌占45.7%(121/265),屎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但粪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屎肠球菌(P<0.05),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力奈唑烷耐药率为0及4.1%。结论HLAR粪肠球菌及屎肠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有较大的差异,临床治疗时要合理选择抗生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其均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下载PDF
屎肠球菌医院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红玉 黄少莹 伍锡泉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1940-1940,1977,共2页
目的了解屎肠球菌在医院感染中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病人的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TWO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检测。结果134株引起医院感染的屎肠球菌主要分布于ICU32... 目的了解屎肠球菌在医院感染中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病人的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TWO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检测。结果134株引起医院感染的屎肠球菌主要分布于ICU32.1%(43/134),其次肾内科及神经外科分别为22.3%(30/134)、14.9%(20/134),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统多见共39株占29.1%(39/134),氨基糖甙类高水平耐药屎肠球菌(HLAR)发生率为90.3%(121/134,其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力奈唑烷耐药率4.1%,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90.0%以上,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85.0%以上。结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是当前治疗屎肠球菌感染较好的抗菌素,临床应合理正确的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屎肠球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广州地区妇产科门诊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及其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罗招凡 谢文锋 +1 位作者 许常珍 林向华 《江西医学检验》 2006年第3期282-282,263,共2页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法 解脲支原体感染 沙眼衣原体 妇产科门诊 PCR法检测 广州地区 泌尿生殖道 生殖系统炎症 UU感染 生殖道分泌物
下载PDF
医院感染嗜麦芽窄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国成 余晓霞 +1 位作者 陈广惠 李红玉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感染病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常规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培养分离出7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K-B法进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具有高度的耐药性。而对复方新...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感染病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常规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培养分离出7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K-B法进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具有高度的耐药性。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则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住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病人采用药物治疗时,宜选用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定或左旋氧氟沙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耐药性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及其机制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焕清 熊小强 +3 位作者 段朝晖 韩智娟 张向葵 赵凤如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221-223,228,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入选冠心病患者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FMD、NO...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入选冠心病患者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FMD、NO、ET、TXB2、6-Keto-PGF-1a。【结果】治疗结束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FMD、NO、6-Keto-PGF-1a分别为(9.54±0.81)%、(79.20±7.19)μmmol/L、(84.94±10.31)ρ/ng·L-1,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ET、TXB2分别为(70.08±5.12)pg/mL、(47.08±7.03)ρ/ng·L-1,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正性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纠正ET/NO、TXA2/PGI2的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冠心病 临床研究 血管内皮功能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春霞 余小霞 +2 位作者 邱凯锋 李红玉 黄际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09-1910,共2页
目的了解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对喹诺酮类抗菌药对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的耐药情况。方法用常规方法对住院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检出... 目的了解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对喹诺酮类抗菌药对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的耐药情况。方法用常规方法对住院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检出病原菌1772株,革兰阳性菌689株(38.9%),革兰阴性菌1083株(61.1%)。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占39.5%(272/689),溶血葡萄球菌(SHL)137株占19.9%(137/689),表皮葡萄球菌(SEP)104株占15.1%(104/689),粪肠球菌(ENT)102株占14.8%(102/689),屎肠球菌(EFM)74株占10.7%(74/689),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氏菌(ECOL)324株占29.9%(324/1083),铜绿假单胞菌(PAE)255株占23.5%(255/1083),肺炎克雷伯菌(KPN)168株占15.5%(168/1083),阴沟肠杆菌(ECL)112株占10.3%(112/108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XAN)104株占9.6%(104/1083),鲍曼氏不动杆菌(ABA)85株占7.8%(85/1083),洋葱伯霍尔德菌(PCE)35株占3.2%(35/1083)。ENT、PAE、KPN、ABA、ECL、PCE、XAN等菌对CIP、LEV的耐药率在50.0%以下。结论两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耐药株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 耐药性 病原菌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越芳 庄思齐 +3 位作者 陈东平 李易娟 陈冬梅 李晓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0,164,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变化。【方法】分析近3年88例培养阳性的新生儿NICU内感染致病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07株,革兰阴性杆菌94株(87.9%),革兰阳性球菌13株(12.1%)。革...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变化。【方法】分析近3年88例培养阳性的新生儿NICU内感染致病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07株,革兰阴性杆菌94株(87.9%),革兰阳性球菌13株(12.1%)。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常见,产ESBL菌株比例高,占60%(24/40)。大肠杆菌产ESBL株占40%(4/10)。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均高(44.6%~79.5%),显著高于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P<0.05)。产ESBL菌株对碳青霉烯和喹诺酮类耐药率显著低于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P<0.05)。【结论】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是新生儿NICU内感染主要病原菌,产ESBL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杆菌比例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碳青霉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新生儿严重院内感染经验用药,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院内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抗生素 败血症
下载PDF
广州地区1999~2003年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调查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红玉 潘昆贻 +1 位作者 伍锡泉 钟日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203-204,202,共3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1999~2003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变化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严格按照NCCLS的标准,用K-B法对从广州地区13家医院收集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用WHONET5软件进行资料统计,SPSS统计软件卡方检验进行...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1999~2003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变化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严格按照NCCLS的标准,用K-B法对从广州地区13家医院收集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用WHONET5软件进行资料统计,SPSS统计软件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统计。结果1999~2003年不动杆菌对12种受试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亚胺培南(IMP)7.3%~10.7%,阿米卡星(AMk)21.8%~34.1%,头孢匹美(FEP)21.4%~42.0%,头孢他啶(CAZ)26.2%~40.9%,左氧氟沙星(LEV)21.2%~43.0%,环丙沙星(CIP)36.0%~47.1%,庆大霉素(GEN)42.3%~48.9%,复方新诺明(SXT)39.0%~57.1%,哌拉西林(PIP)55.3%~67.0%,四环素(TEY)66.0%~81.0%,头孢噻肟(CTX)88.3%~90.8%及氨曲南(ATM)89.3%~97.1%。鲍曼不动杆菌对AMK、LEV、FEP、CIP、SXT、TEY、ATM的耐药性在1999~2003年间有差异(P<0.05),而对IMP、CAZ、GEN、PIP、CTX的耐药性无显著差异即无多大的变化(P>0.05)。结论IMP是广州地区治疗不动杆菌感染的最有效的抗生素。临床常用的各抗生素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叉耐药,部分抗生素耐药性有上升趋势,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感染 变迁
下载PDF
明胶酶在舌鳞癌发生、演进中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劲松 李海刚 +3 位作者 蔡华雄 段朝晖 沈溪明 何璇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1,115,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明胶酶在口腔正常黏膜、白斑、白斑癌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舌鳞癌的发生和演进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4例口腔正常黏膜、22例白斑、7例白斑癌变和59例舌鳞癌组织中明胶酶(MMP-2... 【目的】通过检测明胶酶在口腔正常黏膜、白斑、白斑癌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舌鳞癌的发生和演进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4例口腔正常黏膜、22例白斑、7例白斑癌变和59例舌鳞癌组织中明胶酶(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①MMP-2在口腔正常黏膜、白斑、白斑癌变和舌鳞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9%、50%、86%和83%;MMP鄄9在口腔正常黏膜、白斑、白斑癌变和舌鳞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0%、100%、100%和83%。②正常黏膜组织中MMP-2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白斑癌变(P=0.016)和舌鳞癌组织(P=0.000);白斑组织中MMP-2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舌鳞癌组织(P=0.001);白斑癌变组织中MMP鄄2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舌鳞癌组织(P=0.019);舌鳞癌组织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率明显低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组(P=0.006)。③正常黏膜组织中MMP-9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白斑(P=0.021)和白斑癌变组织(P=0.016);白斑和白斑癌变组织中MMP-9的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舌鳞癌(P=0.002和0.007);舌鳞癌组织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率明显低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组(P =0.033)。【结论】明胶酶在舌鳞癌发生和演进过程中表达明显增加,并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癌组织 白斑 正常 阳性率 明胶酶 MMP-2 黏膜 通过检测
下载PDF
VEGF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NSE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肖颂华 段朝晖 +4 位作者 沈庆煜 邢诒刚 彭英 陶恩祥 刘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59-156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的神经干细胞(NSC)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放射性脑损伤组、NSC和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放射性脑病模型成功制备后1周脑内移植转染VEGF的NSC,移植后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的神经干细胞(NSC)对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放射性脑损伤组、NSC和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放射性脑病模型成功制备后1周脑内移植转染VEGF的NSC,移植后1周、2周、3周、4周和6周末取其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S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放射性脑损伤组大鼠脑组织中NSE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与放射性脑损伤组相比,NSC治疗组和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在移植3周后NSE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与NSC治疗组比较,在移植6周末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NSE的阳性细胞数增加更明显(P<0.05)。与放射性脑损伤组比,NSC治疗组和转染VEGF的NSC治疗组在移植3周末NSE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NSC治疗组比较,在移植6周末转染VEGF的NSC组NSE蛋白表达量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转染VEGF的NSC移植可提高放射性脑损伤组织中NSE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干细胞 辐射脑损伤
下载PDF
急性期SARS患者的血液系统损害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建国 陈瑞 +8 位作者 尹松梅 魏菁 陈锡龙 严海燕 赖琳 徐安平 李依群 江山平 伍卫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7期195-19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SARS患者血液系统的损害。[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4例SARS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RS... [目的]探讨急性期SARS患者血液系统的损害。[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4例SARS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RS组患者WBC总数显著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显著下降,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百分数显著增加;血小板显著降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D3+、CD4+和CD8+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CD3+、CD4+、CD8+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ARS冠状病毒感染损伤患者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而红细胞无明显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患者 SAILS 对照组 急性期 血小板 红细胞 CD3^+ 显著性差异 降低 比值
下载PDF
血清CA125、CA199及CEA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罗晓红 段朝晖 +2 位作者 潘昆贻 王英 曾海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第7期878-879,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癌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卵巢肿瘤患者术前空腹血清中的CA125、CA199、CEA的含量。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CA125均值为(210&#... 目的探讨血清癌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卵巢肿瘤患者术前空腹血清中的CA125、CA199、CEA的含量。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CA125均值为(210±242.5)U/m l,阳性率72.4%,CA199均值为(39.7±40.7)U/m l,阳性率为44.8%,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CEA的均值及阳性率较良性肿瘤患者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A125和CA199两项联合检测及CA125、CA199、CEA三项联合检测敏感性均为89.7%,较单项测定CA125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A125、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在鉴别诊断卵巢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一定的价值,而增加CEA检测并不能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肿瘤标志物 联合检测 诊断
下载PDF
SARS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CD4^+及CD8^+细胞数量的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建国 陈瑞 +7 位作者 魏菁 严海燕 赖琳 徐安平 李依群 江山平 尹松梅 伍卫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2-384,共3页
目的 探讨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4 4例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SARS组... 目的 探讨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4 4例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SARS组患者白细胞总数显著下降 ,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显著下降 ,粒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 ,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增加 ;CD3+ 、CD4 + 和CD8+ 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 ,CD3+ 、CD4 + 及CD8+ 细胞百分数和CD4 + CD8+ 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ARS冠状病毒感染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15
作者 罗晓红 张金华 +3 位作者 李晓园 王英 侯玲玉 段朝晖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1897-1898,共2页
目的:观察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RSA)的效果,探讨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APLA)的变化及其对妊娠结局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988例RSA患者的APLA水平,选取其中941例APLA阴性者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A... 目的:观察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RSA)的效果,探讨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APLA)的变化及其对妊娠结局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988例RSA患者的APLA水平,选取其中941例APLA阴性者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APLA。结果:988例RSA患者免疫治疗前APLA阳性率为4.76%(47/988),941例APLA阴性者免疫治疗一个疗程后,APLA阳性率为75.98%(715/941),2个疗程后APLA阳性率为95.96%(903/94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治疗后,再次妊娠的成功率为94.07%(856/910),其中APLA阳性者再次妊娠的成功率为94.96%(848/893),APLA阴性者再次妊娠的成功率为47.06%(8/1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提高RSA患者APLA的阳性率及再次妊娠的成功率,APLA对预计再次妊娠的结局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自然流产 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封闭抗体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抑制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松音 袁广卿 +2 位作者 姚燕丹 徐霖 曹开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抑制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SKBR3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NCTD对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测NCTD对SKBR3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应用肿瘤细...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抑制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SKBR3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NCTD对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测NCTD对SKBR3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应用肿瘤细胞体外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转移模型检测NCTD对SKBR3细胞黏附、运动、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NCTD可抑制人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具有明显量效和时间依赖性,24h的IC50为12.5mg/L;10mg/LNCTD作用SKBR3细胞24h、48h后,特异地使SKBR3细胞发生G2/M期阻滞,G2/M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5.82%、38.70%,G1期和S期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亚G1和G0峰DNA含量逐渐增加,24h、48h的凋亡率分别为3.44%和6.17%;SKBR3细胞的体外黏附、运动、侵袭转移能力随NCTD药物浓度提高而下降,表现在黏附抑制率增加,过河时间延长,过膜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NCTD可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对基质黏附、迁移运动、侵袭转移等途径抑制癌症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细胞增殖 肿瘤侵润 去甲斑蝥素 肿瘤转移
下载PDF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金属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瑞 唐英春 +2 位作者 朱家馨 彭湘民 李红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医院烧伤科病房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特点及产生金属酶情况。方法采用K 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菌株,对金属酶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序列分析。结...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医院烧伤科病房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特点及产生金属酶情况。方法采用K 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菌株,对金属酶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序列分析。结果48株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 IP、TOB、AMK、GEN和FEP。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阳性6株,6株菌金属酶引物VIM-2扩增阳性,经测序证实为VIM-2型金属酶。结论该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产VIM-2型金属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亚胺培南 耐药性 金属酶
下载PDF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4
18
作者 黄松音 胡俊庭 +1 位作者 林海雄 韦婕 《中国医药导刊》 2009年第8期1352-1353,共2页
目的:对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UF-1000i)性能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初步评价。方法:测定仪器的重复性、线性、互染率:随机留取门诊和住院病人新鲜尿液标本150份,用UF-1000i测定,以离心和不离心标本在Diasys尿沉渣工作站(Diasys)进行定... 目的:对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UF-1000i)性能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初步评价。方法:测定仪器的重复性、线性、互染率:随机留取门诊和住院病人新鲜尿液标本150份,用UF-1000i测定,以离心和不离心标本在Diasys尿沉渣工作站(Diasys)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UF-1000i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线性,很低的互染率;与Diasys不离心标本镜检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离心标本沉渣镜检。结论:UF-1000i是目前较理想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Diasys联合使用,可使尿沉渣分析真正傲到标准化、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沉渣分析仪 UF-1000i DIASYS
下载PDF
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林向华 梁穆兴 +2 位作者 段朝晖 黄松音 范侠 《血栓与止血学》 2003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39例正常对照、76例中孕组(孕20~28周)及54例晚孕组(孕37~40周)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39例正常对照、76例中孕组(孕20~28周)及54例晚孕组(孕37~40周)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中孕组、晚孕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TT及TT缩短,Fbg水平升高,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T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孕期与中孕期相比,PT和APTT有所延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机体呈现高凝状态,可能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妇女 凝血指标变化 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下载PDF
SARS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段朝晖 刘香梅 +8 位作者 王惠英 陈瑞 朱振宇 罗晓红 江从海 潘昆贻 曾桦 何春生 郑治修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90-291,共2页
目的探讨在本院由SARS(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冠状病毒引起的99例SARS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的临床情况变化。方法运用肺炎支原体抗体凝集实验,检测受SARS病毒感染的99例患者发病后的肺炎支原体抗... 目的探讨在本院由SARS(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冠状病毒引起的99例SARS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的临床情况变化。方法运用肺炎支原体抗体凝集实验,检测受SARS病毒感染的99例患者发病后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和滴度。结果99例SARS患者部分出现MP合并感染,阳性患者数为47例,总的阳性率为47.5%。在SARS发病前阶段,合并MP感染阳性率为69.3%(39/56),占整个阳性率的83.0%,并以高滴度分布较多;发病后阶段,合并MP感染阳性率为18.6%(8/43),占整个阳性率的17.0%,滴度较第一阶段偏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ARS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其感染率有阶段性差异,表明在前期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患者毒性较强,对患者肌体影响较大,易出现肺炎支原体合并感染,而在后期的SARS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可能因毒性减弱,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SARS冠状病毒 肺炎支原体 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