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膜中蓝铜肽经皮渗透性和改善皮肤衰老作用研究
1
作者 魏国志 代颖 +1 位作者 汪国鹏 李和伟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9期2369-2374,共6页
目的考察面膜中蓝铜肽的皮肤渗透性和对衰老皮肤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小鼠皮肤为皮肤模型材料,应用Franz扩散池法测定Ⅰ代和Ⅱ代面膜中蓝铜肽在皮肤真皮层中驻留量和经皮累计透过量;采用D-半乳糖联合紫外光照射连续60 d诱导小鼠皮... 目的考察面膜中蓝铜肽的皮肤渗透性和对衰老皮肤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小鼠皮肤为皮肤模型材料,应用Franz扩散池法测定Ⅰ代和Ⅱ代面膜中蓝铜肽在皮肤真皮层中驻留量和经皮累计透过量;采用D-半乳糖联合紫外光照射连续60 d诱导小鼠皮肤衰老模型,测定贴敷面膜后小鼠皮肤的含水量、透明质酸、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和血浆中MMP-1与MMP-2表达水平,以评估面膜中蓝铜肽对衰老皮肤的改善作用。结果贴敷20 min后,Ⅱ代面膜中蓝铜肽在小鼠真皮层中驻留量和经皮累计透过量分别约是Ⅰ代面膜的5.8和4.6倍;与Ⅰ代面膜相比,Ⅱ代面膜能显著提高衰老小鼠皮肤中含水量、透明质酸、Ⅰ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小鼠血浆中MMP-1与MMP-2表达水平。结论Ⅱ代面膜中蓝铜肽的皮肤渗透性更好,且具有较好地改善皮肤衰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膜 蓝铜肽 经皮渗透 皮肤衰老 MMP-1和MMP-2
下载PDF
川芎散剂体外溶出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洋 吕贝然 +7 位作者 赵保胜 汪国鹏 韩晓燕 张雷 董红环 朱美玲 隗丽 唐明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比较川芎散剂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度,探讨川芎散剂的溶出特征。方法采用桨法,以阿魏酸为指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川芎散剂在5种介质(水、0.1 mol/L盐酸、pH 4.5醋酸缓冲盐、pH 6.8磷酸缓冲盐、pH 7.4磷酸缓冲盐)中的溶出量,绘制... 目的比较川芎散剂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度,探讨川芎散剂的溶出特征。方法采用桨法,以阿魏酸为指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川芎散剂在5种介质(水、0.1 mol/L盐酸、pH 4.5醋酸缓冲盐、pH 6.8磷酸缓冲盐、pH 7.4磷酸缓冲盐)中的溶出量,绘制溶出曲线,以相似因子法和威布尔模型评价。结果川芎散剂在5种介质中的溶出量具有差异性。在水、0.1 mol/L盐酸、pH 4.5醋酸缓冲盐和pH 6.8磷酸缓冲盐中的溶出具有相似性且符合威布尔模型,在pH 7.4磷酸缓冲盐中的溶出则发生突变,30 min即达最大溶出量。结论川芎散剂在酸性到中性再到碱性介质中溶出量逐渐增多且溶出时间缩短,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溶出曲线相似,在碱性介质中溶出快而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阿魏酸 溶出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 威布尔模型
下载PDF
“暴露-反应-机制”三联研究模式学术思想及其中医药领域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赵保胜 刘洋 +4 位作者 王晶娟 王刚 董红环 吕贝然 唐明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9期1234-1237,1240,共5页
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有效物质基础与机制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问题,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不足使该问题的解决受到一定的限制,中药化学、药理学研究的孤立成果不利于中药及其复方的现代化系统研究进... 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有效物质基础与机制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问题,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不足使该问题的解决受到一定的限制,中药化学、药理学研究的孤立成果不利于中药及其复方的现代化系统研究进程。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从学术思想创新及科研方法实践角度,提出了"暴露-反应-机制"三联研究模式,并就其形成的学术背景、科学概念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可望为中药的效/毒作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创新性学术思想,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创新性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暴露 -反应 -机制 三联研究模式 学术思想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菊花水提物的质量控制成分筛选及其网络药理学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星 李雪岩 +5 位作者 杨海洋 江晓泉 温浩然 冀艳华 汪国鹏 刘洋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258-3265,共8页
目的:基于多成分代谢筛选菊花的质量控制成分,并研究其网络药理学作用。方法:制备菊花水提物样品溶液。选取1只大鼠,腹腔麻醉后取其空肠段灌流菊花水提物,采用双灌流采血法收集血浆样品1;另选3只大鼠灌胃菊花水提物,采用腹主动脉采血法... 目的:基于多成分代谢筛选菊花的质量控制成分,并研究其网络药理学作用。方法:制备菊花水提物样品溶液。选取1只大鼠,腹腔麻醉后取其空肠段灌流菊花水提物,采用双灌流采血法收集血浆样品1;另选3只大鼠灌胃菊花水提物,采用腹主动脉采血法收集血浆样品2。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分析菊花水提物及血浆样品成分,并鉴定菊花水提物经代谢后的原型入血成分。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筛选原型入血成分的核心靶点,并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的相关通路进行富集,再根据拓扑参数筛选出质量控制成分,并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分析菊花质量控制成分的药理作用。结果:经UPLC-MS/MS分析后,菊花水提物中共鉴定27个化合物,其中鉴定出原型入血成分共12个。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后共确定7个质量控制成分,分别是大波斯菊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田蓟苷、芹菜素、橙皮素、金合欢素,其可通过作用于代谢通路、癌症相关通路、信号转导相关通路、脂肪细胞脂解调控作用通路等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等。结论:本研究筛选了菊花水提物的可能质量控制成分,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其药理作用,可为菊花药材的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成分代谢 网络药理学 质量控制成分 菊花水提物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利用柱前在线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植牛黄及天然牛黄中18种氨基酸的含量 被引量:6
5
作者 温浩然 冀艳华 +4 位作者 韩星 吕宝俊 汪国鹏 刘洋 唐双喜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2期231-236,共6页
目的:建立1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培植牛黄药材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邻苯二甲醛(OPA)和9-芴甲基氯甲酸酯(FMOC)为柱前衍生化试剂。色谱柱为AJS-02氨基酸分析专用柱C18(150 mm×4.6 mm,3μm);流动相A为磷酸氢二钠-... 目的:建立1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培植牛黄药材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邻苯二甲醛(OPA)和9-芴甲基氯甲酸酯(FMOC)为柱前衍生化试剂。色谱柱为AJS-02氨基酸分析专用柱C18(150 mm×4.6 mm,3μm);流动相A为磷酸氢二钠-四硼酸钠缓冲液(pH 8.2),流动相B为甲醇-乙腈-水(9∶9∶2),梯度洗脱;流速为1.6 mL·min^-1;柱温为50℃;检测波长为338 nm(一级氨基酸)和262 nm(二级氨基酸)。结果:各个氨基酸在线性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内标比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除Lys外,r>0.9990),平均回收率为90%~110%。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简便,适用于培植牛黄药材中门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植牛黄 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柱前衍生化
下载PDF
基于多成分序贯代谢的石榴皮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6
作者 江晓泉 杨文宁 +7 位作者 森慕黎 罗志强 李雪岩 陈洪娇 刘伟 祁东盈 汪国鹏 刘洋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2-325,共14页
将序贯代谢法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相结合,研究石榴皮发挥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首先制备石榴皮提取液,通过肠灌流和封闭肠环法收集肠壁代谢、肠道菌群代谢的血浆样品,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以原型吸收... 将序贯代谢法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相结合,研究石榴皮发挥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首先制备石榴皮提取液,通过肠灌流和封闭肠环法收集肠壁代谢、肠道菌群代谢的血浆样品,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以原型吸收入血成分和代谢产物;综合代谢组大鼠灌胃给药后,鉴定其血中移行成分;再结合以上结果对脑脊液样品进行解析,鉴定出入脑成分。结果表明,从提取液中共检测到鞣质类、黄酮类、酚酸类和异香豆素类等38个化学成分。肠壁代谢、肠道菌群代谢情况基本一致,检测到30个原型入血成分和12个代谢产物;综合代谢组血浆中检测到7个原型入血成分和16个代谢产物;在脑脊液中发现2个原型成分和4个代谢产物,分别是柠檬酸、鞣花酸和2个甲基鞣花酸同分异构体、二甲基鞣花酸、二甲基鞣花酸葡萄糖醛酸化物。本研究基于多成分序贯代谢靶向识别出石榴皮及其代谢产物中入脑成分,可为阐明石榴皮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 多成分序贯代谢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入脑成分
下载PDF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多成分环境对葛根素溶解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侯成波 汪国鹏 +4 位作者 张强 杨文宁 吕贝然 隗丽 董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499-4504,共6页
该研究针对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中的溶解度问题,实验考察人工制造的多成分环境对溶解度的影响,并利用所获数据进行数学建模总结相关规律。实验采用递进... 该研究针对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中的溶解度问题,实验考察人工制造的多成分环境对溶解度的影响,并利用所获数据进行数学建模总结相关规律。实验采用递进式设计,分别研究了单一成分背景(黄芩苷、小檗碱和甘草酸)、两成分背景(黄芩苷+甘草酸、黄芩苷+小檗碱和甘草酸+小檗碱)和三成分背景(黄芩苷+甘草酸+小檗碱)对葛根素溶解度影响的变化趋势,从而建立多成分环境对葛根素溶解度影响的数学回归模型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多成分环境 溶解度 葛根素 数学建模
原文传递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多成分环境对葛根素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洋 王刚 +4 位作者 董玲 唐明敏 朱美玲 董红环 侯成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505-4508,共4页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中的渗透性评价,需多成分作为整体来开展研究,即使在研究具体某一成分时,也应将其放在多成分环境中审视。该实验以此为原则,将葛根...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中的渗透性评价,需多成分作为整体来开展研究,即使在研究具体某一成分时,也应将其放在多成分环境中审视。该实验以此为原则,将葛根芩连汤中的高含量成分作为多成分环境影响因素,考察葛根素的肠渗透性,运用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对葛根素肠渗透性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评价其他高含量成分对其肠渗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黄芩苷、甘草酸和小檗碱对葛根素的肠渗透性均有一定的影响,甘草酸能显著抑制葛根素的肠吸收,高浓度小檗碱会促进葛根素的吸收。该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渗透性评价充分考虑多成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多成分环境 在体肠单向灌流 肠渗透性
原文传递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多成分溶出评价方法在葛根芩连片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隗丽 汪国鹏 +4 位作者 董玲 唐明敏 张雷 朱美玲 刘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494-4498,共5页
该研究是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用于中成药评价的实例,重点评估可能影响多成分吸收时序的溶出同步性问题。实验采用HPLC测定复方葛根芩连片中9种成分在不... 该研究是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用于中成药评价的实例,重点评估可能影响多成分吸收时序的溶出同步性问题。实验采用HPLC测定复方葛根芩连片中9种成分在不同溶出介质中不同时间点的累积溶出百分率,绘制体外溶出曲线,采用相似因子(f2)和聚类分析进行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水介质中,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似性较差,相似因子均为43;在p H 7.4介质中,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似性较差,相似因子分别为31和45;其他介质中各峰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均相似性较好。该实验表明峰3,4,5和6(小檗碱)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具有完全同步溶出的特性;峰1和峰9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具有基本完全同步溶出的特性;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不具有同步溶出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片 溶出度 相似因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应用生理药动学模型评估雷尼替丁片剂生物等效豁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星 王春光 +4 位作者 冀艳华 温浩然 李梦薇 刘洋 汪国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0-825,共6页
目的:建立雷尼替丁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并用该模型模拟各因素对盐酸雷尼替丁片剂生物等效性的影响,为生物等效豁免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查询不同数据库关于雷尼替丁理化参数的相关文献,遵照美国食品与药物监... 目的:建立雷尼替丁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并用该模型模拟各因素对盐酸雷尼替丁片剂生物等效性的影响,为生物等效豁免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查询不同数据库关于雷尼替丁理化参数的相关文献,遵照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生物等效研究的指导原则,采用GastroPlus^(TM)9.5软件建立雷尼替丁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的PBPK模型,并通过倍数误差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再根据已建立的PBPK模型对可能影响雷尼替丁片剂生物等效性的各因素进行体内模拟。结果:PBPK模型预测雷尼替丁的药-时曲线与实测值拟合良好。药动学参数最大血药浓度(C_(max))、达峰时间(t_(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AUC_(0-inf))和截止至终末观察点时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t))与实测值接近,倍数误差<2。影响因素沉淀时间(90~9 000 s)、胃pH(0.5~6)、十二指肠pH(0.5~8)、溶解度(100~10 000 g·L^(-1))对C_(max)和AUC_(0-t)值几乎无影响;当胃排空时间在0.125~0.5 h内时,随着胃排空时间延长,C_(max)略有下降,AUC_(0-t)基本不变,C_(max)和AUC_(0-t)均符合生物等效(BE)标准;当渗透性在(0.62~2.48)×10^(-4 )cm·s^(-1)内时,随着渗透性增加,C_(max)和AUC_(0-t)均增加;C_(max)在渗透性为(0.84~1.82×10^(-4 ))cm·s^(-1)时符合BE标准,在渗透性研究范围之内AUC_(0-t)均符合BE标准;当小肠转运时间在1.586~6.344 h内时,随着小肠转运时间增加,C_(max)略有增加,AUC_(0-t)也略有增加,C_(max)和AUC_(0-t)都符合BE标准;在120 min内药物溶出度达到85%时,不同制剂与口服溶液在体内的C_(max)和AUC_(0-t)是一致的,不会受溶出的影响。结论:所建PBPK模型准确可靠,可用于模拟和评价各因素对BE试验的影响程度,为生物等效豁免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动学 雷尼替丁 生物等效 GastroplusTM
原文传递
基于序贯代谢的五味子入血及脑脊液成分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爽 潘艳丽 +9 位作者 刘慧宁 李雪岩 王新宇 祁东盈 潘福璐 王倩倩 柴晓钰 汪国鹏 马涛 刘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目的:基于序贯代谢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五味子入血和入脑脊液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方法:雄性SD大鼠在灌胃给药和在体肠灌流给药后收集其综合代谢、肠代谢、肝代谢血浆和脑脊液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 目的:基于序贯代谢方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五味子入血和入脑脊液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方法:雄性SD大鼠在灌胃给药和在体肠灌流给药后收集其综合代谢、肠代谢、肝代谢血浆和脑脊液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分析并比对五味子提取液、空白血浆、含药血浆、空白脑脊液、含药脑脊液样品谱图差异,采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7 min,95%B;7~12 min,95%~35%B;12~17 min,35%~15%B;17~20 min,15%~12%B;20~22 min,12%~5%B;22~23 min,5%B;23~25 min,5%~95%B;25~28 min,95%B),加热电喷雾离子化源(H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扫描范围m/z 100~1500。根据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特征碎片、分子式及对照品信息鉴定五味子入血及脑脊液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从五味子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包含木脂素、黄酮、氨基酸、鞣质等化合物,其中以木脂素类化合物为主。从不同部位获取的血浆样品中共鉴定出27种原型入血成分与14种代谢产物;在脑脊液中共鉴定出15种原型成分和9种代谢产物;代谢产物生成过程中涉及的代谢反应主要有去甲基化、甲基化、去甲氧基化和羟基化等。结论:通过对五味子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的系统鉴定,为后续更好地挖掘五味子中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序贯代谢 体内代谢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 血浆
原文传递
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洋 翟华强 +5 位作者 赵保胜 王晶娟 邓巧虹 汪国鹏 张雷 项佳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35-1338,共4页
多成分药物代谢可以界定为以多成分中各成分间转运蛋白及药物代谢酶相互影响为核心,以多成分同时测定为原则,以多成分环境影响每一成分代谢变化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完全区别于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创新在中医... 多成分药物代谢可以界定为以多成分中各成分间转运蛋白及药物代谢酶相互影响为核心,以多成分同时测定为原则,以多成分环境影响每一成分代谢变化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完全区别于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创新在中医临床药学研究中贯彻,将中医临床药学的整体辨证思维与药物代谢化学的具体分子思维结合,通过多成分间相互作用及其动态过程的阐述,可从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角度证明多成分药物代谢与中医临床药学的密切关联。因此多成分药物代谢可发展成为中医临床药学研究的一个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成分药物代谢 学术思想 中医临床药学 应用分析
原文传递
质效代关联理论在道地药材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晶娟 刘洋 +5 位作者 赵保胜 吴浩忠 郭怡祯 汪国鹏 杨文宁 鲁利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62,共6页
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表,其特定的地域、优良的品质和确切的疗效使之成为中医药的精髓。但道地药材优质性的科学内涵、其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一直是道地药材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质效代关联理论是以疗效为评价核心,以道地药材和非道地... 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表,其特定的地域、优良的品质和确切的疗效使之成为中医药的精髓。但道地药材优质性的科学内涵、其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一直是道地药材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质效代关联理论是以疗效为评价核心,以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以多成分同时检测为手段,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药理模型实验法和数学分析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将"质量、药效、代谢"相关联,从中医药吸收、代谢和中药药效多重角度共同评价道地药材的质量,探讨道地药材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该研究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的方法对道地药材的质控成分进行指认和遴选,建立药材多成分的定性、定量方法;然后通过生理动物和模型动物对比研究的方法开展质效代关联实验,全面考察成分;最后通过药效关联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到与药效关联的首选质控组分及其比例关系,确定药效物质基础,建立道地药材质量最优的科学评价体系,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地药材 质效代关联 质量评价模式 多成分药物分析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应用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酮康唑和地拉韦啶对替格瑞洛药动学特征和药效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任佳伟 韩星 +2 位作者 李彦萍 刘洋 汪国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552-2558,2575,共8页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ticagrelor)与竞争性抑制剂酮康唑(ketoconazole)及时间依赖性抑制剂地拉韦啶(delavirdine)联合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DDIs)的动态模型和PKPD模型。采用该DDIs模型和PKPD模型预测两种不同类型的抑制剂对替格瑞洛药动学...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ticagrelor)与竞争性抑制剂酮康唑(ketoconazole)及时间依赖性抑制剂地拉韦啶(delavirdine)联合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DDIs)的动态模型和PKPD模型。采用该DDIs模型和PKPD模型预测两种不同类型的抑制剂对替格瑞洛药动学特征和药效学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以及ADMET Predictor预测,收集获取替格瑞洛、酮康唑和地拉韦啶的理化性质参数、生物药剂学参数、药物代谢酶促反应参数、人体生理参数等;同时收集替格瑞洛与代谢物AR-C124910XX的血药浓度(PK)及药效学(PD)数据,建立并验证三者的生理药动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与血药浓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结合酮康唑与地拉韦啶的酶抑制参数与酶降解速率常数,分别建立其与替格瑞洛的DDIs动态模型,预测2种抑制剂引起替格瑞洛及其活性代谢物的药动学变化的过程;再根据PKPD结合模型,预测两种抑制剂对替格瑞洛的药效影响。结果:替格瑞洛与酮康唑的DDIs动态模型显示,合用后替格瑞洛在体内的Cmax,AUC0-inf和AUC0-t值均增加,分别增加至单独服用的2.07倍、3.70倍及3.76倍;替格瑞洛与地拉韦啶的DDIs动态模型显示,合用后替格瑞洛在体内的Cmax,AUC0-inf和AUC0-t值均增加,分别增加至单独服用的1.66倍,2.66倍和2.68倍。替格瑞洛的PKPD结合模型显示,酮康唑会使替格瑞洛在体内的I48h(%),AUEC0-t及AUEC0-inf和t1/2值均有大幅度增加,分别增加至单独服用的1.80倍、1.27倍、1.67倍和3.11倍;地拉韦啶会使替格瑞洛在体内的I48h(%),AUEC0-t及AUEC0-inf和t1/2值均有较大程度增加,分别增加至单独服用的1.83倍、1.27倍、1.91倍和3.23倍。结论:从药物相互作用结果分析,抑制剂酮康唑、地拉韦啶会使替格瑞洛的血药浓度大幅度增加。对于替格瑞洛而言,2种抑制剂分别与其联合使用时,替格瑞洛的剂量均需要调整。从药效学预测模型结果分析,在当前服用剂量下酮康唑和地拉韦啶建议不与替格瑞洛联合使用,否则将带来临床上的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酮康唑 地拉韦啶 生理药动学模型 药物相互作用模型 时间依赖性抑制 药动药效结合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PBPK建模预测替格瑞洛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佳伟 李梦薇 +3 位作者 刘洋 陈新晶 王豪 汪国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32-736,共5页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在健康人群中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预测其口服给药后在人体的吸收部位与吸收量及组织分布特征,为预测替格瑞洛药物互相作用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和ADMET Predictor软件计算获取替格瑞洛建模的理... 目的:建立替格瑞洛在健康人群中的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预测其口服给药后在人体的吸收部位与吸收量及组织分布特征,为预测替格瑞洛药物互相作用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和ADMET Predictor软件计算获取替格瑞洛建模的理化参数及生物药剂学参数,通过替格瑞洛注射给药的药动学数据获取替格瑞洛在人体的清除率(CL),应用Gastro PlusTM软件建立替格瑞洛口服给药的PBPK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通过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预测药物体内药-时曲线,预测药物吸收部位与吸收量及口服给药后药物在各个组织及器官中的药物暴露量。结果:模型拟合替格瑞洛的药-时曲线与实测值的平均折合误差(AFE)和绝对平均折合误差(AAFE)值分别为1.0和1.1,这表明所建立的PBPK模型有效性良好。药物主要的吸收部位为空肠,吸收量为35.8%。口服替格瑞洛后,药物在身体各个组织中均有广泛的分布,其在脂肪组织、红骨髓和黄骨髓中的药物显露量约是血中药物暴露量1.6倍。结论:所建立的PBPK模型可较好模拟替格瑞洛口服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行为,对于预测药物可能的相互作用及临床给药方案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生理药动学模型 GastroPlus^TM
原文传递
效核四联法开展新药创制与中医临床药学的结合度分析
16
作者 刘洋 翟华强 +5 位作者 项佳媚 王晶娟 赵保胜 王刚 董红环 欧阳国庆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583-2587,共5页
效核四联法是以药效为核心,由"代效、毒效、质效、构效"组成的新药创制模式和方法,其内涵与中医临床药学要求一致。该研究将中药新药创制实践过程的研究方法系统化总结归纳,但为防止中药新药研究的西药化,而进行了中医临床药... 效核四联法是以药效为核心,由"代效、毒效、质效、构效"组成的新药创制模式和方法,其内涵与中医临床药学要求一致。该研究将中药新药创制实践过程的研究方法系统化总结归纳,但为防止中药新药研究的西药化,而进行了中医临床药学结合度的分析。该研究将效核四联法的基本要素分别与中医临床药学进行关联分析,以保证该方法从各个角度与中医临床的紧密结合。因此,该方法坚持多成分研究的整体观,坚持产生疗效时的代谢过程运动观,坚持成分质量控制与构效阐述的分子物质观,为中医临床药学为根基的中药现代新药创制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核四联法 新药创制 中医临床药学 结合度
原文传递
菊花黄酮类化合物与黄嘌呤氧化酶的药靶结合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雪岩 刘洋 +8 位作者 刘芳 陈洪娇 杨文宁 杨海洋 江晓泉 森慕黎 汪国鹏 王静 潘艳丽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22-1831,共10页
基于靶点占有率数学模型,评估菊花中潜在降尿酸有效成分与黄嘌呤氧化酶的结合动力学过程。采用UPLC-Q-Exactive MS技术,对照品指认方法和体外酶促动力学实验鉴定菊花中潜在降尿酸有效成分;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基于靶点占有率数学模型,评估菊花中潜在降尿酸有效成分与黄嘌呤氧化酶的结合动力学过程。采用UPLC-Q-Exactive MS技术,对照品指认方法和体外酶促动力学实验鉴定菊花中潜在降尿酸有效成分;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测定菊花中潜在抑制剂与黄嘌呤氧化酶的结合动力学参数;最后通过经验证的黄嘌呤氧化酶靶点占有率数学模型,评估抑制剂与黄嘌呤氧化酶在体内的结合动力学过程。该研究鉴定了菊花提取物中39个潜在降尿酸有效成分,测定了其中23个化合物的抑制活性,筛选潜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3个,分别为染料木素、木犀草素、芹菜素。3个化合物的IC50分别为1.23,1.47,1.59μmol·L^(-1),结合速率常数(Kon)分别为1.26×10^(6),5.23×10^(5),6.36×10^(5) mol·L^(-1)·s-1,解离速率常数(Koff)分别为10.93×10^(-2),1.59×10^(-2),5.3×10^(-2) s^(-1)。经不同给药方法评估后,所选化合物在联合给药情况下能对体内黄嘌呤氧化酶产生快速且持续的抑制。该研究采用UPLC-MS技术、浓度-响应方法、SPR技术和黄嘌呤氧化酶靶点占有率模型综合评估菊花中3个有效成分在体内不同给药方式的体内靶点占有率过程,可为中药有效成分活性筛选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嘌呤氧化酶 表面等离子共振 药靶结合动力学 靶点占有率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黄芩素、槲皮素、高良姜素对黄嘌呤氧化酶靶点占有率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海洋 汪国鹏 +5 位作者 杨文宁 李雪岩 森慕黎 江晓泉 王静 刘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47-154,共8页
目的:模拟分析黄芩素、槲皮素、高良姜素对黄嘌呤氧化酶体内靶点占有率。方法:通过体外酶促反应测定非布司他、黄芩素、槲皮素、高良姜素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其结合自由能进行预测,同时,采用表面... 目的:模拟分析黄芩素、槲皮素、高良姜素对黄嘌呤氧化酶体内靶点占有率。方法:通过体外酶促反应测定非布司他、黄芩素、槲皮素、高良姜素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其结合自由能进行预测,同时,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其结合速率常数(k_(on))和解离速率常数(k_(off))。基于测定的结合动力学参数和提取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建立体内靶点占有率模型。结果:非布司他、黄芩素、槲皮素、高良姜素对黄嘌呤氧化酶的IC_(50)分别为0.0027,1.63,0.38,1.59μmol·L^(-1),非布司他的IC_(50)与文献报道一致。预测的非布司他体内靶点占有率曲线与其临床药效持续时间相吻合。当大鼠按100 mg·kg^(-1)单次灌胃给予槲皮素长循环脂质体时,体内靶点占有率>70%的持续时间约3.9 h;当大鼠按200 mg·kg^(-1)单次口服给予黄芩素和高良姜素时,体内靶点占有率>50%的持续时间分别约为10,1.7 h。结论:利用药靶结合动力学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曲线建立的黄嘌呤氧化酶靶点占有率预测模型能有效地评估化合物对靶点的体内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嘌呤氧化酶 靶点占有率 药靶结合动力学 结合速率常数(k_(on)) 解离速率常数(k_(off)) 半数抑制浓度(IC_(50))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原文传递
基于大鼠体内序贯代谢的白芍质控成分遴选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雪岩 韩星 +6 位作者 杨文宁 陈洪娇 杨海洋 江晓泉 森慕黎 汪国鹏 刘洋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2期329-337,共9页
目的基于序贯代谢的研究思路,研究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多种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遴选白芍潜在质控成分。方法制备白芍水提物,通过在体动物实验的方法,收集白芍的肠代谢、肝代谢以及综合代谢样品,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 目的基于序贯代谢的研究思路,研究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多种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遴选白芍潜在质控成分。方法制备白芍水提物,通过在体动物实验的方法,收集白芍的肠代谢、肝代谢以及综合代谢样品,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itve MS),对各个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别。结果白芍水提物中共鉴定出36个化学成分。序贯代谢结果显示,共有17个原型入血成分,其中有14个成分在经肠代谢样品中检测到,有8个成分先经肠代谢、再经肝代谢后可检测到,有11个成分在经ig给药的综合代谢样品中检测到;羟基芍药苷、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环五(异)亮氨酸、环六(异)亮氨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这7个成分在3种代谢部位均可以检测到。结论共遴选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等17个经代谢后仍原型入血的成分,可作为日后白芍质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序贯代谢 质控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 羟基芍药苷 芍药苷 芍药内酯苷 环五(异)亮氨酸 环六(异)亮氨酸 苯甲酸 对羟基苯甲酸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枸杞子抗癌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韩星 李雪岩 +5 位作者 杨海洋 江晓泉 冀艳华 温浩然 刘洋 汪国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2-527,545,共7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探索中药枸杞子中发挥抗癌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中药枸杞子中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并用Cytoscape3. 7. 1软件建立"化合物-预测靶点"...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探索中药枸杞子中发挥抗癌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中药枸杞子中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并用Cytoscape3. 7. 1软件建立"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抗癌靶点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和"活性成分-重要靶点-通路"网络,探究枸杞子的抗癌作用机制。结果:"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包含30个化合物123个靶点。PPI网络中有77个靶点,度值排名前5的抗癌靶点有PIK3CA、ITGB1、EGFR、IL2和PIK3CD。"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说明枸杞子中发挥抗癌作用的活性化合物有22个,可直接作用的抗癌靶点有6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共28条,涉及癌症通路、炎症通路和免疫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枸杞子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子 网络药理学 靶点 通路 癌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