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的教育境遇及其途径--以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伦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文艺花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07-114,共8页
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的建设是宏观制度性环境与微观教学各环节的系统性互动结果,只有各系统间的多元互动才能令其稳定发展。现阶段,社会工作伦理课程建设的宏观制度性环境相对封闭、认可度较低;中观系统的社会工作伦理教科书建设虽较为规范... 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的建设是宏观制度性环境与微观教学各环节的系统性互动结果,只有各系统间的多元互动才能令其稳定发展。现阶段,社会工作伦理课程建设的宏观制度性环境相对封闭、认可度较低;中观系统的社会工作伦理教科书建设虽较为规范,但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教学适用性较差;微观的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其解决途径是,宏观制度性环境引导微观教学各环节,构建社会工作伦理教学的体制化,由此微观课堂教学的积极互动才能达到最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伦理教育 社会工作伦理教科书 社会工作伦理教学 系统建构
下载PDF
多民族村落民族团结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于云南边疆M村的调查
2
作者 皮华坤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4-89,共6页
国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为前提,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云南边疆M村存在多元民族,民族团结建设效果显著,是全国民族团结建设示范村,其行动逻辑在于:党建嵌入式治理构造地域共... 国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为前提,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云南边疆M村存在多元民族,民族团结建设效果显著,是全国民族团结建设示范村,其行动逻辑在于:党建嵌入式治理构造地域共同体,文化交流催生情感共同体,最重要的是以产业为载体构建经济共同体,以此实现多元民族团结和谐。M村基层社会治理在民族团结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产业为载体,以新乡贤为抓手,在场精英乡贤、不在场精英乡贤和在场平民乡贤三类精英治村对产业、制度和环境建设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村落 民族团结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 精英治村
下载PDF
从互嵌到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互嵌社会建设的云南实践
3
作者 贺佳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13,21,共7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会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空间,既是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也是推动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具有双重价值。本文以推动民族互嵌社区建设为研究视角,以云南磨...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民族互嵌式社会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空间,既是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也是推动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具有双重价值。本文以推动民族互嵌社区建设为研究视角,以云南磨憨为案例,通过考察发现,云南多民族地区从空间、经济、文化的互嵌,逐步向多维度共生融合的边疆多民族社会共同体转变,呈现出从互嵌到融合的路径。在空间维度上,兴边富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边疆的地理连通性和社会整合度;在经济维度上,产业发展和共享经济模式提升了社区的经济弹性和依存度;在文化维度上,节庆活动和族际婚姻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浸润与融合,强化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云南民族互嵌社会建设实践揭示了进一步强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民族团结、边疆社会稳定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型社会 中老边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磨憨
下载PDF
文化策略、叙事转译与秩序形塑:云南神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孙浩然 程博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历史上,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有意识地不断介入“原初叙事”实现“次级叙事”的再造,借由“解码”和“编码”的转译过程将世俗转化为神圣、将冲突转化为和谐、将非共同体转化为共同体,最终建构出一套神圣性叙事体系。... 历史上,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有意识地不断介入“原初叙事”实现“次级叙事”的再造,借由“解码”和“编码”的转译过程将世俗转化为神圣、将冲突转化为和谐、将非共同体转化为共同体,最终建构出一套神圣性叙事体系。云南神话作为历史现实、文化真实、社会事实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一种具有情感性、隐喻性、民间性、教化性的文化策略。这种文化策略能够影响区域各民族的目标设定与行动选择,推动区域民族共同体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形成。云南神话特别是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神话”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库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策略 叙事转译 秩序形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历史叙事与时代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沧源实践
5
作者 孙浩然 《昭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云南沧源世代流传的“司岗里”各民族同源共祖神话,以及折射爱国守边精神的“汉朝子孙”历史叙事,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沧源各族儿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归属中生成,在经济交往中沉淀,在文化认同中凝结,在... 云南沧源世代流传的“司岗里”各民族同源共祖神话,以及折射爱国守边精神的“汉朝子孙”历史叙事,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沧源各族儿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归属中生成,在经济交往中沉淀,在文化认同中凝结,在近代以来抵御外侮中淬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历社会主义建设而升华。深入剖析云南沧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爱国守边精神的演化脉络,有助于在新时代实践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沧源 爱国守边 历史叙事
下载PDF
云南各民族礼俗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阐释
6
作者 赵世林 蒋正珊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运用文化阐释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对云南各民族礼俗传承中华文明作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在历史上形成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续着各民族礼俗,并且是在历代国家治理和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地方性张力的结果,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融合共生的结... 运用文化阐释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对云南各民族礼俗传承中华文明作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在历史上形成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续着各民族礼俗,并且是在历代国家治理和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地方性张力的结果,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融合共生的结果和表现。不论是“儒释道融合型”还是“民间信仰型”,抑或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融合型”,各种类型的礼俗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内核和价值体系,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和整合的结果,其地方性融入的类型表现则是各民族礼俗社会调适的功能使然,在当今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礼俗 云南 文化阐释
下载PDF
父母职业地位、大学生学业成就与就业质量——以云南A大学为例
7
作者 刘睿 马永清 傅今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40-144,共5页
采用云南A大学的现有统计数据,对父母职业地位、大学生学业成就和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母亲的职业地位对大学生学业成就存在负面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越高,就业质量也就越好;当控制住学业成就后,父亲职业地位对就业质量存... 采用云南A大学的现有统计数据,对父母职业地位、大学生学业成就和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母亲的职业地位对大学生学业成就存在负面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越高,就业质量也就越好;当控制住学业成就后,父亲职业地位对就业质量存在正面影响,而母亲的职业地位对就业质量则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父亲的职业地位对子女的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在无法改变家庭出身的前提下,大学教育仍然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阶层跨越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职业地位 文化再生产 学业成就 就业质量 社会流动
下载PDF
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优化——基于云南X大学Y学院秘书学专业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春亭 纪腾虹 《秘书》 2019年第5期79-87,共9页
秘书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的效果将影响秘书人才的培养质量。分析云南X大学Y学院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施情况,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发现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秘... 秘书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的效果将影响秘书人才的培养质量。分析云南X大学Y学院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施情况,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发现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书学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对策建议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近代社会工作的实践、特征及其历史局限——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徐兴文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5-20,共6页
社会工作的产生深植于西方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助人实践的土壤之中,随着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全球性扩张,教会和西方传教士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了近代最初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实践,客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近代教育、医... 社会工作的产生深植于西方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助人实践的土壤之中,随着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全球性扩张,教会和西方传教士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了近代最初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实践,客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近代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社会改良以及边疆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其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但是,鉴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教会推动为主、以传播福音为目的且严重依赖外国资金与人员支持的特点,从而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云南少数民族 社会工作
下载PDF
华夷之间与记忆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明清云南文庙
10
作者 张冬冬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17-24,共8页
文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以推广儒学为核心的文教设置是封建王朝维护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治理的政治实践,也是在“华夷之间”维系数千年中华人文传统的精神纽带。“华与夷”从本质... 文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以推广儒学为核心的文教设置是封建王朝维护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治理的政治实践,也是在“华夷之间”维系数千年中华人文传统的精神纽带。“华与夷”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在边疆云南地区,中华传统得以绵延不绝,形成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以文庙为场域的儒家文化传统起到重要作用。文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之场”,它的存在是文化间距与文化互视的重要空间基础,更是一个象征意义的体系,始终承载着儒学伦理,这也是当代儒学研究的始基。云南文庙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研究价值,对于了解儒学在云南地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历史发展中封建王朝与边疆民族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间 记忆之场 文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被引量:6
11
作者 包智明 颜其松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136,共17页
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与中介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地居民的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和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环境风险感知、全球环境风险感知和环保支付意愿对居民公域性环境行为与私域性环境... 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与中介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地居民的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和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环境风险感知、全球环境风险感知和环保支付意愿对居民公域性环境行为与私域性环境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环境价值观通过上述三个维度对公域性环境行为与私域性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间接驱动,而无直接驱动效应。当地环境风险感知对私域性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大于对公域性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而居民的全球环境风险感知对公域性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大于对私域性环境行为的驱动效应。环境关心内部各维度具有层次关系,并且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关心 环境行为 少数民族地区 驱动机制
下载PDF
乡村社会中的人民调解实践与反思——基于对云南晓村的调查研究
12
作者 曾黎 程博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2-117,共6页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的秩序结构、关系向度、思想意识等正在悄然改变。乡村纠纷解决的方式、机制、模式呈现出与之对应的嬗变,人民调解在乡村社会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田野调查材料,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分析乡...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的秩序结构、关系向度、思想意识等正在悄然改变。乡村纠纷解决的方式、机制、模式呈现出与之对应的嬗变,人民调解在乡村社会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田野调查材料,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分析乡村人民调解的地方性实践经验及其内在逻辑。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成长于国家与地方互动的场域,在调解实践中调动、汇聚多方力量及资源,建构出一个调解纠纷的“任务共同体”,形塑了新时代情理法融合的纠纷化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人民调解 民间纠纷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民族地区儒学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机制——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浩然 邓坤 《昆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4-82,共9页
儒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枢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儒学文化嵌入云南是一个历史性、阶段性与层级性的过程,通过不断吸纳、融合、重塑云南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云南... 儒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枢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儒学文化嵌入云南是一个历史性、阶段性与层级性的过程,通过不断吸纳、融合、重塑云南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云南儒学文化。云南儒学文化在国家空间与地方社会展演着中华文化的主体行动逻辑,进而形成主体互生关系,在政治策略、文化礼仪、思想意识等方面深刻影响云南各层级实践主体,将云南各民族牢牢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云南儒学文化 多层级 主体互生
下载PDF
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会议综述
14
作者 周爱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0年11月6~8日,来自省内外50多所高校和10多家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和学者齐聚美丽的昆明,共同为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和研究进行了高级别的学术研讨。本次会议还完成了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由云... 2020年11月6~8日,来自省内外50多所高校和10多家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和学者齐聚美丽的昆明,共同为中国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和研究进行了高级别的学术研讨。本次会议还完成了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由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承办单位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专业 换届工作 环境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学科 会议综述 科研院所
下载PDF
社会工作助力民族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文化敏感性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
15
作者 王钰 佴彩霞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7期150-152,共3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村落众多,许多村落刚刚摘掉贫困的帽子,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当前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在帮助民族村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忽视文化多元性、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相比之下社会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村落众多,许多村落刚刚摘掉贫困的帽子,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当前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在帮助民族村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忽视文化多元性、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相比之下社会工作在助人方法和理念以及链接资源等方面有着独到优势。开展工作时面对民族村落多元的文化环境,需要更多发挥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力量,不仅可以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同时在推动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培养民族人才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社会工作 文化敏感性 民族社工人才
下载PDF
社会工作机构确定服务对象的述评与展望
16
作者 王钰 佴彩霞 《河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3-17,44,共6页
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下,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备受瞩目。合理确定服务对象是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前提。当前存在对服务对象确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政府购买服务未能充分响应社会需求现象。应强化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建设,探... 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下,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备受瞩目。合理确定服务对象是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前提。当前存在对服务对象确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政府购买服务未能充分响应社会需求现象。应强化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建设,探索本土化求助策略,并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流程,不断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确定服务对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进而在基层治理中凸显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机构 服务对象 政府购买服务 专业性
下载PDF
我国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评《社会学教程(第四版)》 被引量:1
17
作者 祁文昭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I0017-I0017,共1页
传统社会学学科的学术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实用性和实践性。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知,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诉求,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受到了充分地关注和重视。由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 传统社会学学科的学术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实用性和实践性。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知,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诉求,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受到了充分地关注和重视。由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学教程(第四版)》一书是社会学专业的经典教材之一,在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专业 社会发展规律 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学学科 教学改革 经典教材 专业化 王思斌
下载PDF
论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的价值认知--基于云南的考察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陶自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62,共9页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文化振兴面临村寨建筑文化城市化、传统文化失传、乡土文化主体缺失、村寨公共文化空间萎缩等多重现代性困境。根据云南民族地区文...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文化振兴面临村寨建筑文化城市化、传统文化失传、乡土文化主体缺失、村寨公共文化空间萎缩等多重现代性困境。根据云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其乡村文化振兴应该以物质性文化、社会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为价值维度。云南民族地区文化振兴应该坚持以乡土性、选择性和公共性三位一体的价值选择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振兴 价值维度 价值认知 价值选择 民族地区
下载PDF
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崔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哈尼族文化中重要展现,亟需传承保护和发扬利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本文通过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讨论... 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哈尼族文化中重要展现,亟需传承保护和发扬利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本文通过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讨论,分析当前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文化与技术、技术与人以及人作为本土文化向大众文化转换的中介之间的关系,发现哈尼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了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技术运用路径,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化过程梳理其中需要的数据留存技术、数据加工技术、展示传播技术,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管理平台、加大多资源投入、多主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非物质文化 数字化
下载PDF
“生态型”治理:山区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基于对D村的调查分析
20
作者 陈德顺 李开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0-102,F0002,共14页
山区乡村相较于一般乡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更为丰富,但也存在产业单一、精英俘获、生态破坏等发展转型困境。对此,学界大多数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角度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和生态的角度。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正是经济、社会... 山区乡村相较于一般乡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更为丰富,但也存在产业单一、精英俘获、生态破坏等发展转型困境。对此,学界大多数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角度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和生态的角度。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正是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发展视角的缺失,导致转型失败。本文运用“两山”理念,站在均衡发展的角度,搭建了“转化—共享—保护”的“生态型”治理分析框架。基于对一个典型村落的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治理之间,转化不畅,则民生不兴;共享不均,则社会不稳;保护不力,则导致生态破坏。处理好三者关系的实践路径在于:坚持以民生为导向,转变增收方式,运用转换机制发挥绿色生产功能;以和谐为宗旨,打造利益共同体,运用共享机制发挥社会协调作用;以“三治融合”为保障,保护生态环境,运用保护机制发挥可持续发展功能。三种机制协调运转,确保山区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型”治理 “两山”理念 转化—共享—保护 均衡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