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重新开放后的环境管控与评价
1
作者 朱成山 王伟民 艾德林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0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骸保存的主要因素,包括季节气候、地下水控制、观众流量等因素对遗骸的影响,以及遗骸的最佳保存湿度。介绍了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重新开放后,纪念馆在控制遗址内湿度和地下水上溢,降... 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骸保存的主要因素,包括季节气候、地下水控制、观众流量等因素对遗骸的影响,以及遗骸的最佳保存湿度。介绍了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重新开放后,纪念馆在控制遗址内湿度和地下水上溢,降低观众流量对遗骸的破坏等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从而使地下遗骸得到有效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人坑”遗址 开放 环境管控 评价
下载PDF
世界上第一本南京大屠杀史书之考证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成山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发生70多年来,世界上有超过100多本各种文本的南京大屠杀史料专著相继编辑出版。经考证,当年英国驻华记者田伯烈先生,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史料专著图书——《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文名),并且在美、英两国也同...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发生70多年来,世界上有超过100多本各种文本的南京大屠杀史料专著相继编辑出版。经考证,当年英国驻华记者田伯烈先生,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史料专著图书——《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文名),并且在美、英两国也同时公开出版,在让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历史上功不可没。本文笔者通过对他收集资料并编印成书的写作背景、动机、内容以及真实性、影响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析和学术考证,以凸显其历史的传播作用,并据此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对他的诽谤、攻击和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专著 考证
下载PDF
历史上最早公开为南京大屠杀史作证的幸存者之考证
3
作者 朱成山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0年第3期1-7,共7页
南京大屠杀后,众多经历过这场浩劫的幸存者,在不同的地方,通过不同的渠道,为南京大屠杀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证言。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部分幸存者地位、身份、遭遇和提供证言渠道的分析,证明部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期间和之后不久... 南京大屠杀后,众多经历过这场浩劫的幸存者,在不同的地方,通过不同的渠道,为南京大屠杀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证言。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部分幸存者地位、身份、遭遇和提供证言渠道的分析,证明部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期间和之后不久,在上海、武汉、重庆和西安等地的报刊和书籍中作出证言、披露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人员,为历史上最早公开为南京大屠杀史作证的幸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幸存者 证言 考证
下载PDF
让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的五位国际记者之评析
4
作者 朱成山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0年第2期26-35,共10页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发生70多年来,国内外记者进行过大量的各种各样地报道,其中有五位国际记者的报道最为突出,他们在让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历史上功不可没。本文笔者通过对他们有关报道和编印成书的写作背景、动机、真实性以及影响力等...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发生70多年来,国内外记者进行过大量的各种各样地报道,其中有五位国际记者的报道最为突出,他们在让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历史上功不可没。本文笔者通过对他们有关报道和编印成书的写作背景、动机、真实性以及影响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析和学术考证,以凸显他们的历史传播作用,并据此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对他们的诽谤、攻击和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五位国际记者 评析
下载PDF
“非常时期”的“非常”生活——沦陷前夕的南京社会一瞥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成山 刘燕军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2年第4期1-13,66,共14页
七七事变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空袭、逃难、谣言等等,接踵而至,真切地感受到"非常时期"的恐慌。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的南京,尤其如此,空袭频仍,成千上万的防空洞出现在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逃难的行列,店... 七七事变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空袭、逃难、谣言等等,接踵而至,真切地感受到"非常时期"的恐慌。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的南京,尤其如此,空袭频仍,成千上万的防空洞出现在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逃难的行列,店铺关门歇业,市面萧条,物价上涨,谣言繁兴。在此期间,市政及军事当局仍尽力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民众在恶劣的环境下,表现出坚强的忍耐力。在人们极度的恐惧与不安中,南京沦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时期 空袭 逃难 谣言 恐惧 社会生活
下载PDF
承载历史记忆 建构民族精神——论中国抗战类博物(纪念)馆的建设与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成山 朱茲蕗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抗战类博物(纪念)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并方兴未艾,抗战类博物(纪念)馆是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公共外交与国际和平交流的一扇特色窗口。尤其在当前,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抗战类博物(纪念)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并方兴未艾,抗战类博物(纪念)馆是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公共外交与国际和平交流的一扇特色窗口。尤其在当前,这些场馆以大量真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丰富的图片,不仅揭露日本侵华的罪行,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和篡改历史的倒行逆施行径,维护历史事实真相,而且通过对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警示世人勿忘历史,倡导爱国自强与和平建设发展,越来越成为我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公共外交和国际和平交流的一座座精神与文化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类博物(纪念)馆 历史记忆载体 公共文化空间 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和平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