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抑制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英文)
1
作者 李红 郭子宽 +10 位作者 李秀森 江小霞 朱恒 要辉宇 王晓燕 苏永丰 廖丽 刘元林 吴英 张毅 毛宁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第3期121-127,共7页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免疫调节活性。方法将C57/BL脾脏细胞输注入受亚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建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受体小鼠或同时接受密质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脾细胞表面表达的活性分子。结果模...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免疫调节活性。方法将C57/BL脾脏细胞输注入受亚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建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受体小鼠或同时接受密质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脾细胞表面表达的活性分子。结果模型经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后,鼠脾脏CD11b+细胞表达的CD86和CD69减少,提示抗原呈递细胞的成熟度下降。此外,作为一种效应T细胞早期活化和发育的标记,CD3+CD69+细胞/CD3+细胞的比值降低,导致脾内CD3+细胞的绝对和相对数目减少。但是,在同系脾细胞输注模型中,CD11b+细胞表面的CD69和MHCⅡ表达以及CD3+细胞表面的CD69不受影响。结论 MSCs可以分3个阶段抑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望成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抗原呈递细胞 免疫调节 体内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锌离子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增强其纤黏连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毕晓云 黄舒 +5 位作者 郭杰 陈晶砺 陈小坚 丁丽 陈津 郭子宽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索适宜的锌离子浓度,以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黏附和增殖。方法将人骨髓MSC培养于含胰岛素、转铁蛋白和亚硒酸钠的α-MEM中,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硫酸锌。培养72 h后,MTT实验测定490 n... 目的探索适宜的锌离子浓度,以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黏附和增殖。方法将人骨髓MSC培养于含胰岛素、转铁蛋白和亚硒酸钠的α-MEM中,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硫酸锌。培养72 h后,MTT实验测定490 nm光密度值,观察细胞增殖状态。蛋白印迹杂交比较含锌离子(1×10-5M)培养体系与未加锌离子培养体系两组细胞纤黏连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MTT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锌离子促进人骨髓MSC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适宜浓度为1×10-5M;蛋白印迹实验表明,在该浓度刺激下细胞培养72 h后,纤黏连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锌离子可作为人无血清培养基中的一个成分,可提高人骨髓MSC的贴壁生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无血清培养体系 锌离子 纤黏连蛋白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徐芹芹 格日力 +1 位作者 孙慧燕 王立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67-1270,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重要的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生物学特性,其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疗。MSC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与促血管生长因子分泌及外泌体的生成有关。在低氧环境下,MSC促血管能力更强,其中,miRNA...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重要的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生物学特性,其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疗。MSC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与促血管生长因子分泌及外泌体的生成有关。在低氧环境下,MSC促血管能力更强,其中,miRNA起到了重要的介导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MSC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概况及促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重点探讨了低氧和miRNA对MSC促血管新生能力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新生 缺血性疾病 低氧
下载PDF
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质粒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月峰 王荣亮 +5 位作者 刘银霞 王华 毕建进 张庆林 吴祖泽 王立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8年第4期273-278,共6页
目的研究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质粒(pUDKH)经肌肉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其与大鼠基因组DNA的整合情况。方法二级Wistar大鼠雌雄各20只,按体重和取样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12h、24h、3d、7d、14d、21d的各实验组(给予pUD... 目的研究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质粒(pUDKH)经肌肉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其与大鼠基因组DNA的整合情况。方法二级Wistar大鼠雌雄各20只,按体重和取样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12h、24h、3d、7d、14d、21d的各实验组(给予pUDKH,2.0mg/kg)和注射后3d取样的对照组(给予PBS,200μl/只),依次将各组大鼠摘眼球取血后脱臼处死,按脑、心、肺、胸腺、肝、肠系膜淋巴结(MLN)、脾、肾、生殖腺、左腿肌肉、右腿肌肉的顺序取样。经典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各组织总DNA,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和纯度,PCR方法检测其中的β肌动蛋白基因;巢式PCR检测各组织总DNA中pUDKH的分布情况;ApaLI酶切分离pUDKH分布阳性各组织中的pUDKH DNA和基因组DNA,巢式PCR检测pUDKH DNA与基因组DNA的整合情况。结果各组织总DNA浓度与纯度均符合实验需要,并适于采用PCR或巢式PCR方法进行体内组织分布及基因组DNA整合情况检测。巢式PCR检测显示,在各时间点的右腿肌肉与外周血、注射后3和7d的肝脏、3和14d的生殖腺、7d的胸腺、7和14d的MLN与左腿肌肉等组织中pUDKH分布均呈阳性,而在各时间点的脑、心、肺、脾、肾等组织中pUDKH分布均呈阴性。pUDKH分布阳性的各组织中均未检测到pUDKH DNA与基因组DNA的整合。结论pUDKH经肌肉注射给药后,在各时间点大鼠体内各组织中呈现不同的分布谱。在pUDKH分布阳性的各组织中,pUDKH DNA与基因组DNA发生随机整合的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 聚合酶链反应 组织分布 DNA 重组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Ad5/F11p-GFP对不同肿瘤细胞系感染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晓培 肖凤君 +5 位作者 高瞻 杨月峰 张群伟 王立生 王恒湘 王华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以Ad5-GFP及Ad5/F35-GFP为对照,评价Ad5/F11p-GFP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感染效率。方法制备并纯化Ad5-GFP、Ad5/F11p-GFP及Ad5/F35-GFP三种重组腺病毒,以不同的感染复数(MOI)感染乳腺癌细胞系SKBR-3、MCF-7及肾癌细胞系786O。48 h后,... 目的以Ad5-GFP及Ad5/F35-GFP为对照,评价Ad5/F11p-GFP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感染效率。方法制备并纯化Ad5-GFP、Ad5/F11p-GFP及Ad5/F35-GFP三种重组腺病毒,以不同的感染复数(MOI)感染乳腺癌细胞系SKBR-3、MCF-7及肾癌细胞系786O。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效率及不同细胞表面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CD46和桥粒芯糖蛋白质2的表达。结果 Ad5/F35-GFP对SKBR-3、MCF-7及786O均具有很高的感染效率,且其在较低的MOI时就具有较高的感染效率;Ad5/F11p-GFP对CD46高表达的MCF-7及786O具有较高的感染效率,5 MOI感染即可达到60%以上的感染效率;而Ad5-GFP仅对CAR高表达的细胞系786O具有较高的感染效率,且感染效率随着MOI的增加而升高。Ad5/F11p-GFP和Ad5/F35-GFP对三种肿瘤细胞系的感染效率明显高于Ad5-GFP。结论对5型腺病毒进行纤维顶球的改造,可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感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型腺病毒 纤维顶球 感染效率 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 抗原 CD46 桥粒芯糖蛋白质2
下载PDF
HMGB1分子A-Box的表达纯化及其促分化功能鉴定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小芳 王恒湘 +3 位作者 何梓铭 王芳 杨洋 郭子宽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2年第6期301-304,共4页
目的克隆人HMGB1 A-box的cDNA,构建高效稳定的大肠杆菌(E.coli)表达菌株并对其诱导表达纯化,同时探讨其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促分化作用。方法根据优选合成的HMGB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插入... 目的克隆人HMGB1 A-box的cDNA,构建高效稳定的大肠杆菌(E.coli)表达菌株并对其诱导表达纯化,同时探讨其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促分化作用。方法根据优选合成的HMGB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GEM-T并进行序列测定。重组克隆载体经BamHⅠ和Xho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目的基因,插入含His标签的表达载体pET24a。将构建的质粒转染BL21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SDS-PAGE观察表达量。HIS-link层析柱纯化重组人HMGB1 A-box,蛋白印迹鉴定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加入hBMSC培养体系中培养一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其促MSC成骨分化作用。结果经RT-PCR扩增得到了261 bp的DNA片段,经测序分析,与GenBank中报道的已知序列完全一致,构建了含融合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诱导后细菌高表达A-box,表达量为总蛋白的45%。经层析柱纯化后,蛋白印迹证实目的蛋白为高纯度的A-box。将A-box加入MSC培养体系中培养后,细胞活性无明显改变,但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人HMGB1 A Box的表达载体,纯化的重组蛋白能有效促进MSC向成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B1 A—box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下载PDF
靶向型辅助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月峰 李泽良 +5 位作者 鲁茁壮 王华 肖凤君 张群伟 孙慧燕 王立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4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辅助腺病毒,并用于靶向型第三代腺病毒载体的制备,提高其对造血细胞的感染效率。方法采用重叠PCR的方法合成含有不完全包装信号序列A1-A4和loxP序列的DNA片段SynES,替换穿梭质粒pShuttle中原有的包装信号序列,得到穿梭...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辅助腺病毒,并用于靶向型第三代腺病毒载体的制备,提高其对造血细胞的感染效率。方法采用重叠PCR的方法合成含有不完全包装信号序列A1-A4和loxP序列的DNA片段SynES,替换穿梭质粒pShuttle中原有的包装信号序列,得到穿梭质粒pShuttle-SynES;将所得穿梭质粒与骨架质粒Ad5/F11p在大肠杆菌BJ5183中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载体pAd5/F11p-HV,将其转染293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Ad5/F11p-HV。参照第三代腺病毒包装策略,利用Ad5/F11p-HV包装获得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第三代腺病毒HD-Ad5/F11p-GFP;将其以不同的感染强度感染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U937、Jurkat和人脐带血CD34+细胞后,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FP的表达。结果采用DAN片段SynES替换穿梭质粒pShuttle上的包装信号,获得新的穿梭质粒pShuttle-SynES;进一步构建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Ad5/F11p-HV,并制备了辅助腺病毒Ad5/F11p-HV。采用该辅助腺病毒包装pC4HSU-GFP,获得了第三代腺病毒HD-Ad5/F11p-GFP;CsC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HD-Ad5/F11p-GFP和Ad5/F11p-HV,获得了高质量的HD-Ad5/F11p-GFP。与对照病毒HD-H14-GFP相比,HD-Ad5/F11p-GFP可明显提高对人白血病细胞U937、Jurkat和人脐带来源CD34+细胞的感染效率。结论设计并构建了一种靶向性辅助腺病毒,并以此为基础成功制备了对造血细胞高效感染的第三代重组腺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病毒 白血病 第三代腺病毒载体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月峰 吴祖泽 王立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19,共4页
前列腺癌的基因治疗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载体系统是基因治疗的基础。目前,腺病毒载体在前列腺癌基因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溶瘤腺病毒的研究进展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研究表明,溶瘤腺病毒单独使用或与治疗基因联合应... 前列腺癌的基因治疗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载体系统是基因治疗的基础。目前,腺病毒载体在前列腺癌基因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溶瘤腺病毒的研究进展为前列腺癌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研究表明,溶瘤腺病毒单独使用或与治疗基因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发挥抗肿瘤效应。治疗基因是发挥功能的关键因素。自杀基因能将药物转化为毒性代谢产物,细胞因子能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能抑制血管生成,凋亡相关分子能诱导细胞凋亡,这些基因在前列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均表现出一定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本文对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前列腺癌基因治疗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基因治疗 腺病毒科 DNA 重组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载体靶向性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薛淑雅 杨月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4年第2期129-132,共4页
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突破基因治疗的瓶颈,极大推动了基因治疗的发展。载体系统是基因治疗的基础,截止2013年7月,在“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 Worldwide”网站登记注册的基因治疗方案中,重组腺病毒载体占476项(23.5%)。在6... 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突破基因治疗的瓶颈,极大推动了基因治疗的发展。载体系统是基因治疗的基础,截止2013年7月,在“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 Worldwide”网站登记注册的基因治疗方案中,重组腺病毒载体占476项(23.5%)。在6个亚群(A-F)、50多种血清型的腺病毒载体中,5型腺病毒(adenovirus type 5,Ad5)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多种正常组织高表达的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adenovirus receptor,CAR)从而进入细胞发挥作用,基因转导效率高,因此,Ad5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腺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载体 靶向性策略 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 RECEPTOR 基因治疗 基因转导效率 特异性识别 载体系统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10
作者 彭迪 刘钊 +9 位作者 李锦楠 张晓艳 王浩 王华 肖凤君 张忠涛 胡泽斌 王立生 吴学杰 杨月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肾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CXCR4表达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肾癌患者(未接受放化疗)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将组织研磨后提取RNA,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R4的表达水平;采...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肾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CXCR4表达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肾癌患者(未接受放化疗)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将组织研磨后提取RNA,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R4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肾小管细胞HKC以及肾癌细胞系769P和786O中TGF-β的表达水平。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E1-).s T和对照病毒感染786O细胞后24 h,采用2 ng/ml的重组人TGF-β刺激24 h,收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目的基因CXCR4的表达水平。同时,病毒感染后24 h,采用划痕法检测786O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在肾癌患者中,肿瘤组织的CXCR4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2例患者中,有8例表达上调。与正常肾小管细胞相比,肾癌细胞系769P和786O中,CXCR4的上游分子TGF-β表达上调。在786O细胞中,TGF-β刺激可以显著提升CXCR4的表达水平;而Ad(E1-).s T可以在786O细胞中高效介导sT GF-βRIIFc的高效表达,并抑制CXCR4的表达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 CXCR4在肾癌组织中普遍表达上调,并受到TGF-β的调控,有望成为肾癌治疗的重要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CXCR4 肾肿瘤 转化生长因子Β 细胞运动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损伤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晓玲 尹松梅 +3 位作者 陈玲珍 曹小芳 谢丽萍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2-144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量以及血清人TPO,SCF和G-CSF水平等动态变化。结果表明:hBMMSC输注对亚致死量照射小鼠早期死亡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接受细胞治疗小鼠早期血象水平无显著增高,但在第28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尤以大剂量组明显(P值均小于0.05);在中剂量和大剂量hBMMSC组小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总数和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hBMMSC输注后第2天,ELISA法检测可在细胞治疗组小鼠血清中检测到人G-CSF和SCF,以hBMMSC高剂量组G-CSF含量为最高(P<0.01)。所有各组未检测到人TPO,治疗后第9和16天所有各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人G-CSF和SCF。结论:hBMMSC输注可加速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短暂分泌相关造血细胞调控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损伤 造血恢复
下载PDF
靶向鞘氨醇激酶信号通路:一种治疗血液肿瘤的新策略(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立生 王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1-磷酸鞘氨醇(S1P)是重要的磷脂代谢产物并介导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包括细胞增殖、存活和迁移等。S1P在细胞内由鞘氨醇激酶(SphK)使鞘氨醇磷酸化而形成。S1P代谢的异常调节已经成为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利用抑制剂、激动剂及抗体... 1-磷酸鞘氨醇(S1P)是重要的磷脂代谢产物并介导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包括细胞增殖、存活和迁移等。S1P在细胞内由鞘氨醇激酶(SphK)使鞘氨醇磷酸化而形成。S1P代谢的异常调节已经成为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利用抑制剂、激动剂及抗体等靶向SphK-S1P信号通路(包括S1P受体及参与合成和降解的关键酶)已经成为血液肿瘤的新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SphK-S1P的重要生理作用,重点阐述了其异常调节机制及其靶向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对磷脂代谢和信号调控进行了概述,然后总结了S1P的合成、代谢、病理和生理作用、异常调节机制以及在血液肿瘤中靶向策略。另外,还讨论了靶向SphK信号通路在新药研发中的前景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氨醇激酶 1-磷酸鞘氨醇 血液肿瘤 靶向治疗
下载PDF
新型干细胞治疗:科学和政策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东梅 郭子宽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61-64,共4页
以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为代表的新型干细胞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对干细胞本身的了解,干细胞治疗机制的阐明,干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障,伦理规范的制定和干细胞治疗实施的管理政策等,亟... 以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为代表的新型干细胞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对干细胞本身的了解,干细胞治疗机制的阐明,干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障,伦理规范的制定和干细胞治疗实施的管理政策等,亟待深入研究探讨。本文就新型干细胞治疗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临床试验 政策 伦理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
14
作者 陈玲珍 尹松梅 +7 位作者 张晓玲 陈嘉榆 韦拨雄 詹昱 余卫 巫进明 曲佳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36-1441,共6页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培养人骨髓MSC,并进行细胞学鉴定。BALB/c雌性小鼠经6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人MSC、MSC裂解物或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记录小鼠存活情...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培养人骨髓MSC,并进行细胞学鉴定。BALB/c雌性小鼠经6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人MSC、MSC裂解物或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记录小鼠存活情况,并于处理后的第9天和16天取小鼠股骨和脾脏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造血组织容量,并进行细胞增生程度评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MSC及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生存期无明显延长,但第9天高剂量(5×106)MSC及裂解物组小鼠骨髓造血即部分恢复,造血组织容量显著改善,(43.50±12.08)%和(42.80±13.11)%vs(24.33±9.50)%(P<0.05),增生程度积分明显增高(P<0.05),脾脏出现增生结节。第16天高剂量MSC和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明显活跃,脾脏和骨髓结构接近正常小鼠。此外,两个时间点MSC与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增生积分无明显差异。结论:骨髓MSC可促进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内固有的活性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功能 旁分泌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后的促进鸡胚血管新生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滋康 靳继德 +2 位作者 何梓铭 秦宜德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986-989,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饰后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并初步分析其机理。利用重组腺病毒HGF转染hBMMSC,将细胞接种于鸡...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饰后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并初步分析其机理。利用重组腺病毒HGF转染hBMMSC,将细胞接种于鸡胚绒毛膜尿囊膜,与α-MEM、同代hBMMSC及bFGF比较,3天后计算其血管数量。用RT-PCR检测hBMMSC表达bFGF、VEGF、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的水平。结果表明:4个组中hBMMSC/HGF促血管生成能力最强,hBMMSC和bFGF组相近,α-MEM组最低。RT-PCR检测显示,hBMMSC和hBMMSC/HGF均表达多种促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而HGF转染后表达水平升高。结论:经HGF基因修饰的hBMMSC具有较强的促血管新生的功能,本研究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新生 基因转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勇奇 李志勇 +2 位作者 曹小芳 王恒湘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81-984,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调节作用;然而MSC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无治疗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利用人脐带MSC为研究对象,观察TNF-α处理后MSC细胞内炎性反应相关...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调节作用;然而MSC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无治疗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利用人脐带MSC为研究对象,观察TNF-α处理后MSC细胞内炎性反应相关转录因子NF-κB核转移情况;利用MTT法检测TNF-α对MSC增殖的影响;以SD大鼠脾脏为刺激细胞,Wistar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为反应细胞,观察MS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以Wistar大鼠CIA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MSC或TNF-α处理的MSC的治疗作用,用膝关节病理评分记录治疗效果。结果表明:TNF-α处理后NF-κB迅速从胞浆内转移至细胞核,但这种作用不影响MSC体外增殖。在不同细胞浓度条件下,无论用TNF-α处理与否,MSC均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均P<0.001);TNF-α处理的MSC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在低细胞密度条件下尤为显著。然而,病理分析显示,MSC治疗组关节炎性浸润显著加重,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TNF-α对体内外MSC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不同的影响,其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间充质干细胞 胶原诱导关节炎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无预防和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勇奇 曹小芳 +3 位作者 何梓铭 肖凤军 王恒湘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3-437,共5页
为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Wistar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胶原免疫次日(预防组)和造模2周后(治疗组),腹腔内注射107人骨髓MSC,每周1次,连续2周... 为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Wistar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胶原免疫次日(预防组)和造模2周后(治疗组),腹腔内注射107人骨髓MSC,每周1次,连续2周(预防组)或4周(治疗组)。对照组相应注射生理盐水(NS)。自第2周始,每周记录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6周时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脾脏单核/巨噬细胞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实验组大鼠都出现了关节炎症状,而且在后期出现了关节畸形。MSC预防组与治疗组关节炎评分均显著高于NS对照组(P<0.01),6周时分别为9.5±0.5,9.4±0.6和7.6±0.6,MSC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无差异。病理学分析显示,MSC预防与治疗组膝关节滑膜炎和关节炎评分均高于模型组。此外,MSC预防组、治疗组和NS对照组大鼠脾脏有核细胞中,CD86+分别为(4.16±1.48)%,(4.06±1.97)%,(4.15±2.04)%,各组CD11b/c+CD86+分别为(1.04±0.68)%,(0.95±0.56)%,(0.98±0.44)%,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健康大鼠〔(0.97±0.18)%和(0.30±0.17)%,均P<0.05。结论:MSC输注对大鼠CIA没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反而加重了关节病理损伤,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胶原诱导关节炎
下载PDF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T细胞数量及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丽 董磊 +7 位作者 郑晓丽 林姗姗 朱恒 王志东 闫洪敏 郭子宽 王恒湘 吴祖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2-706,共5页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后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特点,采集2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细胞亚群,以评价胸腺输出功能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使用Immuknow方法测定C...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后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特点,采集2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细胞亚群,以评价胸腺输出功能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使用Immuknow方法测定CD4+T细胞内ATP含量,以评估重建T细胞的功能。结果表明:移植前CD3+细胞数为833.75±359.84/μl,移植后1个月为318.87±266.71/μl,3个月为1006.76±512.32/μl,6个月升至1296.38±958.77/μl。移植前CD4+细胞数为336.99±211.12/μl,移植后1个月为45.89±44.21/μl,3个月时平均值为142.97±114.85/μl,6个月为181.78±120.61/μl;移植前CD8+细胞平均值为430.21±159.48/μl,移植后1个月230.44±195.89/μl,3个月为621.64±318.83/μl,6个月为823.077±633.55/μl;移植前CD4+CD45RO+记忆T细胞平均值为227.44±73.34/μl,移植后1个月为43.47±43.40/μl,3个月为138.69±110.17/μl,6个月为147.73±82.94/μl;移植前CD8+CD45RO+记忆T细胞数为212.70±98.48/μl,移植后1个月为184.76±168.65/μl,3个月为445.90±252.50/μl,6个月为519.80±475.53/μl;移植前CD4+CD45RA+CD62L+初始T细胞数为68.94±59.74/μl,移植后1个月为2.44±2.93/μl,3个月为3.14±3.48/μl,6个月为23.22±38.38/μl;移植前CD8+CD45RA+CD62L+初始T细胞为124.82±60.95/μl,移植后1个月为19.37±17.71/μl,3个月为76.63±50.85/μl,6个月为114.49±174.29/μl。Immuknow结果显示,hiHSCT后1个月CD4+T细胞内ATP含量降至210.19±119.37 ng/ml,其后逐渐恢复,在移植后3个月左右恢复至280.62±110.03 ng/ml,在移植后6个月左右升至357.28±76.18 ng/ml。结论:hiHSCT后早期T淋巴细胞重建以CD8阳性的记忆T细胞扩增为主,胸腺输出功能较差,但受者T细胞功能在移植后3个月时达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 腺苷三磷酸测定法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肢体血管新生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滋康 具星爱 +2 位作者 靳继德 秦宜德 郭子宽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第2期61-65,共5页
目的评价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体内促血管新生效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右侧股动脉,建立局部肢体缺血模型。将hMSC、... 目的评价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体内促血管新生效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右侧股动脉,建立局部肢体缺血模型。将hMSC、hMSC/Ad-HGF或PBS,通过肌肉注射接种于缺血区,21d后以对侧肢体为正常对照,进行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测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评价骨骼肌微血管密度。以MTT、Transwell及内皮细胞体外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评价hMSC/Ad-H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及成管状能力的影响。结果 21d后,hMSC/Ad-HGF和hMSC组血流灌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前者接近PBS组,显著高于hMSC组(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每高倍视野肌肉组织中,hMSC/Ad-HGF组微血管数量最高,PBS组和hMSC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1)。hMSC/Ad-HGF培养上清可明显促进ECV304细胞的增殖,刺激作用高于表皮生长因子(20ng/mL,P<0.001);促进细胞跨膜迁移和管状样结构形成,强于表皮生长因子。结论 hMSC/Ad-H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结构重建,从而引发血管新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基因转移
下载PDF
大规模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技术评估报告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津 郭子宽 +4 位作者 王立生 崔春萍 胡泽斌 吴朝晖 吴祖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年第4期274-284,共11页
目的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系统评价,为制定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管理规定提供相关信息。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的方式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来源、分离方法、培养技术、保存、安全性、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目的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系统评价,为制定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管理规定提供相关信息。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的方式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来源、分离方法、培养技术、保存、安全性、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①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来源于骨髓、脂肪、脐带、脐带血、胎盘等众多组织。②分离方法:常用密度梯度分离法、流式分选法和直接培养法,通过其贴壁生长的特性进一步纯化。③培养方式: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但经过2~3周的体外扩增培养,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数量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有开放式平面培养和全封闭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方式,要求在 GMP 条件下的洁净实验室内进行。④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主要有含胎牛血清培养基、人 AB 血清或血小板裂解物替代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以及成分确定的无血清培养基,临床使用应尽量避免使用异种血清。⑤细胞冻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深低温保存而不改变生物学特性,低温保护剂有二甲基亚砜、甘油、羟乙基淀粉等。⑥安全性: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8~10代以内,基因型稳定,应用于临床是安全的。超过10代以后,风险增加。目前尚未发现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与新生肿瘤有直接关系。⑦间充质干细胞质量监控标准包括供体筛选、细胞微生物安全检测(细菌、真菌、支原体),细胞功能鉴定(诱导分化、流式鉴定),基因组不稳定性或细胞衰老判定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其分离和培养技术成熟。可以在体外实现大规模的培养,满足临床使用的数量级,并且可以实现长期保存而不改变生物学特性。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还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更适用于临床的无血清培养基和冻存保护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培养技术 技术评估 生物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