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中部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的水声学评估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斌 陈国宝 +3 位作者 郭禹 陈作志 张俊 王东旭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37,共10页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进行探测,2014年7月~8月(夏季)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进行探测。通过鱼类目标强度现场测定,使用回波积分法获得了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结合夏季调查灯光罩网采样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评估对象种类组成并估算资源总量。结果表明,夏季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评估对象资源总量的73.19%。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且主要分布于-56.5^-41.5 d B,4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时空分布 季节变动 南海中部
下载PDF
南海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本底声学评估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俊 陈丕茂 +2 位作者 房立晨 陈国宝 黎小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87-1198,共12页
为掌握南海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水域渔业资源本底情况,于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使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先后于不同月份对其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显示2011年4月,21种评估鱼类总平均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2.68×104个/... 为掌握南海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水域渔业资源本底情况,于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使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先后于不同月份对其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显示2011年4月,21种评估鱼类总平均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2.68×104个/km2和0.73 t/km2;2011年8月,38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6.49×104个/km2和0.71 t/km2;2011年11月,33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4.14×104个/km2和0.93 t/km2;2012年2月,15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45×104个/km2和0.36 t/km2。结果表明,4个月资源量密度均不高;11月资源密度和资源量最高;2月资源密度和资源量最低,声学评估种类明显减少。4月积分值主要分布于4~8 m水层;8月积分值于4~14 m水层内分布比较均匀;11月积分值主要分布水层与4月相似,但10 m以深水体所占百分比高于4月;2月积分值主要分布于4~10 m水层,尤其是6~8 m水层。资源密度与水深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各月份调查站点资源密度与SST无明显线性关系。各月份平均丰度密度与SST呈明显线性关系(R2=0.997 4)。各月份平均资源量密度与SST呈一定线性关系(R2=0.287 2)。研究证实声学方法在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声学技术在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研究领域的发展,为今后我国深入开展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估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海表温度 柘林湾—南澳岛
下载PDF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陈丕茂 袁华荣 +6 位作者 贾晓平 秦传新 蔡文贵 余景 舒黎明 黎小国 周艳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8,共9页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 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 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人工鱼礁 资源密度 优势种 多样性
下载PDF
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季节变动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余景 毛江美 +3 位作者 袁华荣 冯雪 陈丕茂 胡启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6-1112,共7页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对该水域的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组成、长度谱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季节变动分析。【结果】从深圳鹅公湾水域共渔获游泳生物113种,隶属于3纲14目50科78属。其中,夏季游泳生物种类数量最多(61种),秋季最少(53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6种。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最低(分别为5959.20 kg/km^2和356.45 ind/km^2),但其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1.99%和42.19%)。游泳生物长度谱的季节变动表明夏季捕捞强度最小,秋季捕捞强度最大。鹅公湾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明显,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变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结论】深圳鹅公湾水域游泳生物资源种类、生物量和结构季节变动明显,夏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高,而秋季和冬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捕捞强度季节差异(夏季捕捞强度低,秋季捕捞强度高)所致。尤其随着秋季捕捞强度的增大,k选择种类将被r选择种类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季节变动 资源密度 优势种 长度谱 生物多样性 深圳鹅公湾
下载PDF
汕尾遮浪角东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房立晨 陈丕茂 +3 位作者 陈国宝 汤勇 袁华荣 冯雪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58-162,共5页
为了解汕尾遮浪角东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10年4月使用拖网和刺网对礁区和对比区进行了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使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和Pileou均匀度指数分析游泳生物多样性和... 为了解汕尾遮浪角东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10年4月使用拖网和刺网对礁区和对比区进行了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使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和Pileou均匀度指数分析游泳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动情况,使用拖网调查资源密度指数和刺网调查渔获率指数分析渔业资源生物量的变动情况。拖网调查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资源密度是投礁前的3.078倍,种类数是投礁前的1.875倍,第一优势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资源密度是投礁前第一优势种叫姑鱼(Johnius dussumieri)的4.372倍。刺网调查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渔获率是投礁前的12.043倍,渔获种数是投礁前的1.333倍,礁区海域优势类群鱼类的渔获率显著提高,第一优势种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aurita)的渔获率是投礁前第一优势种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13.035倍。拖网调查和刺网调查均表明,建礁后游泳生物的诱集效果明显,生物群落结构得到改善,资源量显著增加,表现出良好的资源聚集效果,形成了新的人工鱼礁增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游泳生物 汕尾遮浪 资源变动
下载PDF
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水声学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东旭 陈国宝 +2 位作者 汤勇 李斌 王志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95-98,159,共5页
[目的]对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水声学评估。[方法]2015年利用Simrad EY60声学系统进行了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航次的声学调查,并以传统拖网方式同步采集生物学资料,对大亚湾南部海域的生物资源密度... [目的]对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水声学评估。[方法]2015年利用Simrad EY60声学系统进行了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航次的声学调查,并以传统拖网方式同步采集生物学资料,对大亚湾南部海域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2015年4月春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7.3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72.8 t,优势种为二长棘鲷(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37×103kg/n mile^2);2015年8月夏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8.5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200.9 t,优势种为黄鳍马面鲀(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3.29×103kg/n mile^2);2015年10月秋季调查航次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52×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52.6 t,优势种为短吻鲾(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59×103kg/n mile^2);2015年12月冬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36×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48.9 t,优势种为皮氏叫姑鱼(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0.82×103kg/n mile^2)。[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大亚湾南部海域海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学评估 平均生物资源密度 总资源量 大亚湾
下载PDF
广东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露 袁华荣 +3 位作者 佟飞 王文杰 黎小国 陈丕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3期83-87,131,共6页
[目的]研究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方法]通过分析2015年11月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的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进行了划分,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种等结构特征。[结果]大... [目的]研究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方法]通过分析2015年11月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的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进行了划分,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种等结构特征。[结果]大鹏半岛海域渔业资源资源量略有下降,可将其划分为3个区域,其中位于北部海域的区域资源密度最高,但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最低;位于南部海域的区域具有较低的资源密度及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中部海域的区系均处于中间水平。[结论]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应针对各群落特点进行生态修复。研究结果可为大鹏半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深圳大鹏半岛
下载PDF
惠东大星山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评价
8
作者 冯雪 陈丕茂 +1 位作者 李辉权 洪洁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1103-1106,1116,共5页
为了对惠东人工鱼礁的投放进行评估以及观察对渔业资源的生物聚集效果,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1年6月对惠东大星山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拖网和刺网的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采用生物资源密度指数(D)、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nener... 为了对惠东人工鱼礁的投放进行评估以及观察对渔业资源的生物聚集效果,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1年6月对惠东大星山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拖网和刺网的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采用生物资源密度指数(D)、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H')、Pileou均匀度指数(J')来研究水域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资源密度。拖网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种类数、总资源密度、种类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有明显的增加,分别为投礁前的1.321倍、2.070倍、1.012倍、1.084倍。刺网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种类数、总资源密度、种类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投礁前的2.571倍、7.976倍、2.399倍、2.667倍。投礁后礁区鱼蟹类成为主要的优势类群。这表明鱼礁投放后,对鱼类等的诱集效果显著,群落结构明显优化,礁区水域环境,明显改善。惠东大星山礁区的人工鱼礁增殖体系已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集鱼效果 资源增殖 惠东大星山
下载PDF
南澳岛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8
9
作者 曾雷 陈国宝 于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5,共10页
基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南澳岛海域渔业资源声学与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渔获物种类、资源动态与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类存在较大差异,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和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分... 基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南澳岛海域渔业资源声学与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渔获物种类、资源动态与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类存在较大差异,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和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分别为秋季和春季主要优势鱼类。秋季和春季声学评估种类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密度分别为(26 806±39 968)尾·n mile–2和(403.68±601.9)kg·n mile–2、(34 416±38 497)尾·n mile–2和(124.5±139.26)kg·n mile–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秋季渔获组成单一和混合2种不同条件下,调查海域渔业资源数量与生物量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0.05;P=0.004<0.05);而2015年春季不同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113>0.05;P=0.310>0.05)。该差异可能与不同季节声学评估种类优势集中程度相关。由于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等种类季节性集群活动的影响,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在水平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此外,以15m水深为界,不同季节回波单体目标强度(TS)频率组成及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密度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底拖网 南澳岛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中层鱼资源声学积分值及时空分布初探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俊 江艳娥 +2 位作者 陈作志 龚玉艳 陈国宝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35,共16页
本研究利用Simrad EK60科学探鱼仪(38 k Hz)于2013年春季和2014年春季采集的南沙和中沙、西沙海域渔业声学数据,结合中层拖网取样,采用回声积分法研究了南海中南部中层鱼的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4年春季中、西沙海域9次... 本研究利用Simrad EK60科学探鱼仪(38 k Hz)于2013年春季和2014年春季采集的南沙和中沙、西沙海域渔业声学数据,结合中层拖网取样,采用回声积分法研究了南海中南部中层鱼的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4年春季中、西沙海域9次中层拖网作业共捕获和鉴定鱼类和头足类79种,隶属于3纲16目37科60属,其中硬骨鱼纲的种类最多(65种),鞘亚纲次之(13种),软骨鱼纲1种,硬骨鱼纲中巨口鱼科、灯笼鱼科和钻光鱼科的种类最多,分别有20种、13种和6种;南沙海域中层鱼声学积分值(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m^2/nmi^2)显著低于中沙、西沙及邻近海域,前者夜间向上迁移的强度高于后者;2013年春季南沙海域夜间10~200 m和白天200~1000 m声学积分值构成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2014年春季中沙、西沙海域夜间10~200 m和白天200~1000 m声学积分值构成有极显著差异(P<0.01);南沙海域白天200~1000 m不同纬度组间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构成有极显著差异(P<0.01),中沙、西沙海域声学积分值构成亦有极显著差异(P<0.01);南海中南部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是(2387±601)m^2/nmi^2,基于现存公开发表的中层鱼的声学目标强度数据并取其均值,推算南海中南部中层鱼资源量是(8200±2100)万t。研究表明,南海中南部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比全球平均值高约29.2%,可能是我国未来具有开发价值的大宗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鱼 积分值 时空分布 声学评估 南海
下载PDF
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4
11
作者 余景 胡启伟 +2 位作者 李纯厚 张鹏 毛江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3,共12页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场)对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量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鸢乌贼资源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25~28.5℃、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Chl a)0.1~0.16mg/m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和叶绿素a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资源量最高的SST范围为27~28.5℃、Chl a范围为0.1~0.13mg/m3。西沙-中沙海域春季Chl a峰值出现在3月份,该时期为鸢乌贼的繁殖高峰期。鸢乌贼的资源量在5月份达到峰值,其对Chl a的响应时间延迟约2个月。此外,2008年春季鸢乌贼资源量波动较大,与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西沙-中沙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规律、指导鸢乌贼资源科学生产、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CPUE标准化 海洋环境 遥感 西沙-中沙海域
下载PDF
气候环境因子和捕捞压力对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1 位作者 陈作志 贾晓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7948-7957,共10页
带鱼(Trichiurus japonicas)是南海北部的重要经济鱼类,其渔获量的变化不仅与捕捞压力有关,还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捕捞对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的影响,使用长时间序列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对1956—2006年的... 带鱼(Trichiurus japonicas)是南海北部的重要经济鱼类,其渔获量的变化不仅与捕捞压力有关,还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捕捞对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的影响,使用长时间序列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对1956—2006年的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进行了分析。南海北部的带鱼渔获量变化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可用Fox模型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说明捕捞压力的增长显著影响到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化。移除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后,渔获量变动与中国南方降雨、南海北部海表水温、南海北部夏季季风以及南海北部冬季季风等气候因子呈显著正偏相关(P<0.04),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这种相关说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变动还受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可用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来拟合,且拟合效果显著(R2=0.958,P<0.01),表明南海北部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归因于捕捞压力的单调增长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在南海北部的捕捞压力维持在现有水平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营养盐的增加都可能有利于南海北部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由于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可能还会引起带鱼渔获量的变动幅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因子 捕捞压力 带鱼渔获量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俊 张鹏 +4 位作者 陈作志 陈国宝 张魁 许友伟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8,共11页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南海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分别是4.13×105t和3.49×105t,两季调查中鲹科鱼类分布的高值区均是15°N断面;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是2.03×105t,高值区位于18.50°N^19.50°N、113.00°E^116.00°E海域,而2015年秋季该海域其资源量仅0.59×105t。研究表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是最重要的经济鲹科种类;2012年秋季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明显高于2015年秋季北部外海(P<0.01,t检验),但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2015年春季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但明显大于2015年秋季(P<0.01,t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鲹科鱼类 灯光罩网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南海外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沿岸自然保护区内大珠母贝资源现状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新星 陈作志 +2 位作者 黄梓荣 徐姗楠 陈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儋州临高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54.55%,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g·m-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70.31 g·m-1。儋州洋浦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15.38%,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10g·m-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2.55 g·m-1。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大珠母贝站位中,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65.00%,多数站位栖息密度范围为0.1~0.2g·m-1,最大栖息密度为0.3g.m-1,最大生物量为390 g·m-1。当前大珠母贝年龄结构不合理,说明其资源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资源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自然保护区 资源分布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大眼鲷资源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禹希 王学锋 +2 位作者 陈国宝 吕少梁 曾嘉维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23-2532,共10页
研究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渔场形成过程, 并为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09 2014年南海 捕捞信息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运用重心分布、自举法(Boo... 研究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渔场形成过程, 并为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09 2014年南海 捕捞信息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运用重心分布、自举法(Bootstrap) 和地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分布和时空异质性。结果发现,2009 2014 年大眼鲷资源密度总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极显著,最高值为2012年的(26.69± 7.34) g/(h kW nets)。不同年份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均分布在南海北部50~100 m等深线 间,资源密度重心年际分布差异不显著,主要集中于调查海域中部。大眼鲷资源密度在 70~90 km的尺度范围内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及良好的空间结构性(块金系数<25%), 主要受环境因素的作用;在90 km以上的尺度范围,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受随机成分影 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鲷 时空异质性 空间自相关 底拖网 南海北部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对C40混凝土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陈海燕 潘美诗 +2 位作者 潘子烨 陈丕茂 余景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年第8期5-9,共5页
将C40混凝土分别置于灭菌海水、富集硫酸盐还原菌(SRB)海水和富集铁细菌(IOB)海水中干湿循环2400 h,通过化学滴定法和交流阻抗谱(EIS)研究了SRB菌和IOB菌对混凝土耐腐蚀性能(氯离子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SRB和IOB微生物膜层均呈龟... 将C40混凝土分别置于灭菌海水、富集硫酸盐还原菌(SRB)海水和富集铁细菌(IOB)海水中干湿循环2400 h,通过化学滴定法和交流阻抗谱(EIS)研究了SRB菌和IOB菌对混凝土耐腐蚀性能(氯离子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SRB和IOB微生物膜层均呈龟裂状态,无法有效阻隔海水侵蚀;SRB和IOB降低了混凝土内部的pH值;经SRB和IOB腐蚀后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分别为4.65×10^(-10)m^(2)/s和4.20×10^(-10)m^(2)/s,比灭菌海水环境下分别提高了63.16%和47.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0混凝土 硫酸盐还原菌(SRB) 铁细菌(IOB) 氯离子扩散 交流阻抗谱
下载PDF
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场渔期和渔获组成分析 被引量:38
17
作者 张鹏 曾晓光 +6 位作者 杨吝 彭昌瀚 张旭丰 杨生 谭永光 杨炳忠 晏磊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79,共6页
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 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和舵鲣(Auxis)等为主要渔获种类,分别占总产量的40.94%、21.92%、13.56%、10.17%和6.21%;作业渔场可分为西、中沙邻近深水海域(Ⅰ区)、珠江口外大陆架海域(Ⅱ区)、北部湾大陆架海域(Ⅲ区)3个区域;Ⅰ区主捕鸢乌贼(91.10%),大型金枪鱼类也占0.83%的比例;Ⅱ区主捕鲹科(42.88%)、枪乌贼(20.34%)和带鱼(14.52%);Ⅲ区主捕带鱼(45.06%)、鲹科(22.16%)和枪乌贼(14.58%)。3月~5月主要在Ⅰ区生产,8月~9月和12月~翌年2月主要在Ⅱ区生产,10月~11月主要在Ⅲ区生产。外海(Ⅰ区)作业天数的年度波动较大,建议调整罩网外海休渔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区 灯光罩网 渔场渔期 渔获组成
下载PDF
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动的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袁华荣 陈丕茂 +7 位作者 秦传新 黎小国 周艳波 冯雪 余景 舒黎明 唐振朝 佟飞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5,共10页
为阐明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基于2011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南海柘林湾拖网调查的数据,对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动态、鱼类营养级指数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 为阐明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基于2011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南海柘林湾拖网调查的数据,对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动态、鱼类营养级指数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获鱼类99种,底层鱼类占49.49%,暖水性鱼类占78.78%,肉食性鱼类占79.79%。各季节质量百分比和数量百分比优势种以拟矛尾■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等为主。柘林湾鱼类资源密度和资源尾数密度最高季节为夏季,各季节鱼类个体体质量大多小于15 g。春、秋季鱼类组成相对丰富,冬季生物量优势度最高。柘林湾鱼类以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为主,年度平均营养级指数为3.478,属于中级水平,夏季高营养级鱼类平均体质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群落结构 季节变动 营养级 南海柘林湾
下载PDF
大亚湾杨梅坑海域投礁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6
19
作者 廖秀丽 陈丕茂 +1 位作者 马胜伟 陈海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119,共11页
根据2007年4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的3个春季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投礁前后杨梅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动。结果表明,杨梅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以硅藻种类最多;... 根据2007年4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的3个春季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投礁前后杨梅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动。结果表明,杨梅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以硅藻种类最多;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优势种的年际更替明显;丰度呈上升趋势。K优势度曲线的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2008年5月>2007年4月>2009年5月,前后3次调查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大。聚类(cluster)及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显示,3次调查中杨梅坑海域东部、中部、西部的站位倾向于分别聚类在一起,研究的区域可能受海流影响较大;礁区与对照区的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水温和水深、盐度、总悬浮物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大亚湾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江艳娥 陈作志 +2 位作者 林昭进 邱永松 方展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90,共6页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形态特征 南海中部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