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通用引物对辽宁盘锦、辽宁大连、山东日照的3个地理群体黑龙江河蓝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COI和16S r R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得到30条658bp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和27条450 bp的16S r RNA基因部分序列。其中COI和16S r RNA基...采用通用引物对辽宁盘锦、辽宁大连、山东日照的3个地理群体黑龙江河蓝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COI和16S r R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得到30条658bp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和27条450 bp的16S r RNA基因部分序列。其中COI和16S r RNA基因部分序列T、C、A、G和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4%和32.0%、13.5%和13.3%、20.7%和29.3%、20.4%和25.3%、66.1%和61.3%,AT含量高于GC含量,这与其他软体动物门动物的COI和16S r RNA的观测结果相近。COI和16S r RNA分别检测到了24个单倍型、43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和9个单倍型、19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MOVA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COI和16S r RNA部分基因总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Fst=0.0090(P<0.001)和Fst=0.0674(P<0.001),群体内遗传分化远大于群体间、群体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用NJ法构建分子进化树,3个地理群体的黑龙江河蓝蛤聚为一个族群,有少数个体和其他群体的个体聚在一起。展开更多
为研究电化学处理中电流密度对养殖废水净化效果的影响,重点考察了4组电流密度(2、4、8和12m A/cm^2)对水体脱氮、杀菌消毒、三氯甲烷生成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的副产物、反应能耗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显示:电流密度...为研究电化学处理中电流密度对养殖废水净化效果的影响,重点考察了4组电流密度(2、4、8和12m A/cm^2)对水体脱氮、杀菌消毒、三氯甲烷生成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的副产物、反应能耗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显示:电流密度上升可加快污染物的去除,随着电流密度上升,氨氮(NH_4^+-N)去除率由46.9%提高到97.8%,亚硝酸盐氮(NO_2^--N)去除率由32%增至95.5%,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由25.7%上升到73.1%;电解过程产生的游离氯和升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在杀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电流密度下反应40 min均达到100%杀菌率,电解后一段时间内,随着游离氯质量浓度的逐渐下降,细菌数量表现为指数方式增长;电流效率由2 m A/cm^2时的33.3%,逐渐下降到12 m A/cm^2时的15.5%,电流效率的降低同时导致水处理能耗的增加。研究表明:电化学技术在养殖废水处理中发挥了良好作用,选择合适的电流密度对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能耗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已发展成为国内水产选择育种的重要技术体系。在限定的近交水平下,如何选种和配种实现遗传进展最大化是当前该体系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动植物选择育种中,最佳遗传贡献理论(Optimum Contribution,OC)已成为平衡育种核心群长期遗传进展与近交水平的有效工具。本文论述了OC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过程、不同优化算法的特点和该理论在动植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并进一步综述了基于基因组信息的OC理论研究新进展。遗传贡献目标函数的优化算法主要包括拉格朗日乘数法、半正定规划法和差分进化算法等。基于拉格朗日乘数法,执行OC选择10代后获得的遗传进展要比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育种值直接选择高21%-60%。针对水产动物等高繁殖力大群体,育种学家进一步改进了算法,利用候选亲本父母本群体的加性遗传相关矩阵来计算候选亲本群体的加性遗传相关矩阵和逆矩阵,降低了逆矩阵的维数,提高了最佳遗传贡献值的计算效率。但是拉格朗日乘数法并不能保证求解出的遗传贡献值为全局最大值,而半正定规划方法利用内点算法可以获得候选亲本的最佳遗传贡献值,与前者相比遗传进展可进一步提高1.5%-9%。差分进化算法可将遗传进展、遗传多样性、后代近交、场间遗传联系、多阶段选择、分子标记利用和成本等多种因素纳入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同时完成个体选择和交配方案制定两个关键任务。复合系谱和基因组信息,在限定的近交水平下,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遗传贡献值,遗传进展可进一步提高。OC选择已经应用在畜牧、林木育种研究中,育种群体的近交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与BLUP直接选择相比,目标性状的遗传进展进一步提高(17%-30%)。针对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的特点,本文分析了OC理论应用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下一步在水产动物选择育种中应用OC理论提供借鉴和指导。
文摘采用通用引物对辽宁盘锦、辽宁大连、山东日照的3个地理群体黑龙江河蓝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COI和16S r R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得到30条658bp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和27条450 bp的16S r RNA基因部分序列。其中COI和16S r RNA基因部分序列T、C、A、G和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4%和32.0%、13.5%和13.3%、20.7%和29.3%、20.4%和25.3%、66.1%和61.3%,AT含量高于GC含量,这与其他软体动物门动物的COI和16S r RNA的观测结果相近。COI和16S r RNA分别检测到了24个单倍型、43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和9个单倍型、19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MOVA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COI和16S r RNA部分基因总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Fst=0.0090(P<0.001)和Fst=0.0674(P<0.001),群体内遗传分化远大于群体间、群体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用NJ法构建分子进化树,3个地理群体的黑龙江河蓝蛤聚为一个族群,有少数个体和其他群体的个体聚在一起。
文摘为研究电化学处理中电流密度对养殖废水净化效果的影响,重点考察了4组电流密度(2、4、8和12m A/cm^2)对水体脱氮、杀菌消毒、三氯甲烷生成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的副产物、反应能耗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显示:电流密度上升可加快污染物的去除,随着电流密度上升,氨氮(NH_4^+-N)去除率由46.9%提高到97.8%,亚硝酸盐氮(NO_2^--N)去除率由32%增至95.5%,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由25.7%上升到73.1%;电解过程产生的游离氯和升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在杀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电流密度下反应40 min均达到100%杀菌率,电解后一段时间内,随着游离氯质量浓度的逐渐下降,细菌数量表现为指数方式增长;电流效率由2 m A/cm^2时的33.3%,逐渐下降到12 m A/cm^2时的15.5%,电流效率的降低同时导致水处理能耗的增加。研究表明:电化学技术在养殖废水处理中发挥了良好作用,选择合适的电流密度对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能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