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作者 《中华魂》 2022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和后来的延安外国语学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北外具有光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统。早在延安外国语学校时期,课程设置就分为政治和...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和后来的延安外国语学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北外具有光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统。早在延安外国语学校时期,课程设置就分为政治和外语两门。周恩来当时就明确指出:“我们所培养的军事翻译和外交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1951年,学校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历经社会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发展时期,于2014年6月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学校 社会科学部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抗日军政大学 军事翻译 课程设置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探讨
2
作者 丁蓉蓉 《大学(思政教研)》 2023年第9期31-34,共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论是阅读还是实践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发展、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营,在思政教育体系中渗透融入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符合社会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论是阅读还是实践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发展、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营,在思政教育体系中渗透融入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坚定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运用实事求是、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实现思想与价值全面提升。基于此,文章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与大学思政教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融合的实际意义、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性以及相关解决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 大学思政教学体系 融合策略
下载PDF
习近平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的新阶段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强 樊淑珍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5,M0004,共10页
习近平党建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十三个坚持”的科... 习近平党建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十三个坚持”的科学体系,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为全党加强党的建设和做好其他一切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党建思想 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逻辑
4
作者 姜伟秋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5-18,共4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易被中国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点方面有着较多的认同基础,而且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民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展现出来。中华传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易被中国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点方面有着较多的认同基础,而且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民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展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庞杂,其发展进步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其他民族文化滋养以增强其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文化认同的基本逻辑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析
5
作者 郭小香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5期1-4,共4页
艾思奇提出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从哲学角度全面把握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他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现路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通俗化的关系。... 艾思奇提出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从哲学角度全面把握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他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现路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通俗化的关系。艾思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鲜明特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学理和方法论上的基础,对于当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思路 方法论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永胜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9-211,共3页
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代问题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时,必须坚持以下正确的做法: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国人所接受并运用于中国当代实际的理论;二是... 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代问题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时,必须坚持以下正确的做法: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国人所接受并运用于中国当代实际的理论;二是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将其变成一种当代中国人内在的、本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当代 精神实质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曼倩 《理论视野》 CSSCI 2020年第5期12-16,共5页
"人"作为人权的主体是人权的基础。在西方"天赋人权"已经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缺陷的当下,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对发展人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人... "人"作为人权的主体是人权的基础。在西方"天赋人权"已经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缺陷的当下,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对发展人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人权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揭示出人权之"人"是个体的存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揭示出人的政治解放限制了人的普遍权利,而人类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普遍权利。马克思主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命题揭示了人权的根本目的,实现了人权主体、内容和价值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权 法理
下载PDF
一种世俗的超验性如何可能——兼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 被引量:2
8
作者 祝和军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87,共8页
立足于实践致力于世俗性的超验建构,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正是由于“人”、“实践”和“历史”之间的内在性关联,宗教信仰模式中的那种“本质”决定“实存”的外在空间关系才得以转变为历... 立足于实践致力于世俗性的超验建构,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正是由于“人”、“实践”和“历史”之间的内在性关联,宗教信仰模式中的那种“本质”决定“实存”的外在空间关系才得以转变为历史运动中“实存”不断生成“本质”的内在时间关系。世俗和超验、现实和理想之间张力结构和辩证运动,不仅是历史得以展开自身的必然方式,也是“此岸的真理”得以确立的要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性 超验性 实践 马克思主义 宗教信仰
下载PDF
在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意蕴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建华 《学术探索》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2018年是马克思200年诞辰,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之后又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马克思... 2018年是马克思200年诞辰,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之后又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学习马克思的精神;纪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为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共产党人的使命是在创新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推进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历程、成就及启示
10
作者 韩强 王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1-103,共13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政治引领和组织保证作用。由于全党对...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政治引领和组织保证作用。由于全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对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正确认识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认清其成就与特点,对于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的政治建设
下载PDF
是矛盾还是张力?--对马克思主义双重品格的一个可能的解读
11
作者 祝和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3,共7页
从理论特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内在蕴含着人本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品格,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一种紧张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被片面化或抽象化理解的逻辑根据。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性和科学性并不是一种本质主义规定,而仅是作... 从理论特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内在蕴含着人本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品格,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一种紧张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被片面化或抽象化理解的逻辑根据。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性和科学性并不是一种本质主义规定,而仅是作为两条对立的逻辑线索出现的。作为人类历史实际发展的理论反思形态,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对立所构建的张力中发展,又诉诸于共产主义而扬弃这种对立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才是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彻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人本立场 历史尺度 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回归与创新
12
作者 祝和军 《前线》 CSSCI 2019年第5期34-37,共4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内在地决定着它需要"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因此,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历史过程。回归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内在地决定着它需要"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因此,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历史过程。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正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是改革开放的价值归宿,辩证地理解了这三点,才能更好地领悟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以人民为中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全球化理论的多维解读
13
作者 陈旺 陈文力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41-347,共7页
一般认为,全球化理论最早出场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因此,国内外学界在进行有关全球化理论的研究时,都有意无意地忽视马克思恩格斯对其的历史性贡献。甚者,一些西方主流学派,言称“马克思主义中并不存在全球化思想”(不... 一般认为,全球化理论最早出场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因此,国内外学界在进行有关全球化理论的研究时,都有意无意地忽视马克思恩格斯对其的历史性贡献。甚者,一些西方主流学派,言称“马克思主义中并不存在全球化思想”(不存在论)或“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业已过时”(过时论),并提出“全球化=西化=美国化/欧洲化”(意识形态论)的理论范式。面对西方学者语境中“过时论”“不存在论”以及“意识形态论”之嚣妄姿态,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以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全球化理论,便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所需要承担的重要学术使命。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述中,无疑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全球化思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视阈 全球化 逆全球化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认知未来社会的辩证运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祝和军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12,共5页
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知未来社会方面特有的运思方式。本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立足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阐释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有力回应共产主义"妖魔化... 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知未来社会方面特有的运思方式。本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立足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阐释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有力回应共产主义"妖魔化""庸俗化"的种种错误思潮,以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与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 辩证思维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安全责任培育 被引量:1
15
作者 葛冬冬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第6期19-20,共2页
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建设栋梁,大学生安全责任直接影响着平安校园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安全责任培育,无论是维护校园及社会安全稳定,还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都具有十分重... 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建设栋梁,大学生安全责任直接影响着平安校园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安全责任培育,无论是维护校园及社会安全稳定,还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安全责任 综合素质
下载PDF
创新思维,让学生品出“经典”之韵——基于“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北京外国语大学课程实践
16
作者 韩雪青 《北京教育(德育)》 2019年第3期55-57,共3页
2018年春季,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课,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从不同层面深入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奏响"引... 2018年春季,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课,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从不同层面深入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奏响"引领、吃透、践行"三部曲。该课程重在打造理论难点解析与社会热点透视并重、主阵地与主渠道育人协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共振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心里"亮堂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 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原文传递
马克思生态价值思想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磊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0期107-112,共6页
生态价值思想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也是马克思整个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精髓。以马克思丰富的生态学思想为基点,从价值角度、历史角度对马克思的生态价值思想进行理论界定,考察其生态价值思想的历史演进,揭示其生态价值思想的理... 生态价值思想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也是马克思整个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精髓。以马克思丰富的生态学思想为基点,从价值角度、历史角度对马克思的生态价值思想进行理论界定,考察其生态价值思想的历史演进,揭示其生态价值思想的理论内旨,对于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 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18
作者 姜伟秋 祝和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5期12-21,共10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重要著作。依托《手稿》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来源,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异化等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重要著作。依托《手稿》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来源,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异化等几方面把握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基本内容,并联系异化劳动在我国的现实表现及其成因,力求从马克思异化劳动观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当代启示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异化劳动观 异化劳动 劳动者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19
作者 孙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4年第1期75-83,共9页
本文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结合社会现实情况,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进而阐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巨大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在当代中国获得发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 本文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结合社会现实情况,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进而阐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巨大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在当代中国获得发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对于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观 自然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及其实践--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多维度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德忠 孙润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政党及其构成的政党结构关系联结着国家与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而创造出的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 政党及其构成的政党结构关系联结着国家与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而创造出的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通过对中西方政党制度中的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社会、政党与政权(国家)三重关系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入挖掘两者的同质性构成和异质性基础,从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实践模式作出学理阐释,更好地将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西方政党制度 多维度比较 制度优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