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温文娟 时传迎 +6 位作者 李迎雪 罗科 张馨燕 田淑燕 许俊龙 张学东 任玉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9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分析3例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并进行该疾病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年龄38~59岁。1例伴... 目的探讨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分析3例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并进行该疾病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年龄38~59岁。1例伴有生长激素水平增高及肢端肥大症,1例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但无其他临床症状,另1例无激素水平改变但伴有反复低钠。3例病理组织学均为混合性生长激素细胞腺瘤与神经节细胞瘤,其中2例为稀疏颗粒型。垂体腺瘤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Pit-1)及GH(+),神经节细胞区域除了Neu N和Calretinin(CR)(+),部分还Pit-1及CK18(+)。3例随访7~9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神经节细胞瘤常与稀疏颗粒型生长激素腺瘤并发,常有肢端肥大症或无临床症状。更多实验结果支持生长激素腺瘤发生神经元转化是其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其预后与单纯垂体腺瘤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 神经节细胞瘤 稀疏颗粒型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发病机制 预后
下载PDF
胃底腺肿瘤12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蕾 董新茜 +3 位作者 范雪 张学东 朱晓云 任玉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胃底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应用二代测序法及原位杂交法对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内镜下胃底或胃体中上部见... 目的探讨胃底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胃底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应用二代测序法及原位杂交法对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内镜下胃底或胃体中上部见孤立性病灶,直径0.3~1.2 cm,隆起或浅表凹陷状,伴血管扩张。镜下肿瘤以主细胞为主,呈轻~中度异型,1例局限黏膜内,10例侵至黏膜下,未见坏死、脉管侵犯,周围黏膜轻~中度慢性炎症,未见肠上皮化生、萎缩,未见活动性炎。免疫表型:PepsinogenⅠ、MUC6均弥漫阳性,β-catenin膜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20%。EBV未检出。7例GNAS和2例KRAS错义突变。随访10~42个月,患者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胃底腺肿瘤以主细胞为主型多见,根据形态学特征、辅以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胃底腺型腺癌GNAS突变较常见,异型轻微、无脉管侵犯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主细胞 胃底腺 临床病理 GNAS KRAS
下载PDF
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笑盈 任玉波 +2 位作者 杨绍敏 苗成利 饶晓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H3K27me3在MPNST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PNST、滑膜肉瘤、去分化脂...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H3K27me3在MPNST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PNST、滑膜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中H3K27me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MPNST均为高级别,肿瘤平均直径20 cm;2年生存率约60%;5年生存率约30%;与NF-1相关型及散发型相比,放疗(radiation therapy,RT)相关型具有较差的预后(P<0.05);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P<0.05);年龄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3例MPNST中11例H3K27me3表达缺失;且H3K27me3在MPNST中的表达与在滑膜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MPNST以高级别常见,肿瘤体积相对较大,预后较差;RT相关型、复发及远处转移是影响疾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H3K27me3缺失更常见于高级别MPNST,可能是MPNST的有效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腹膜后肿瘤 H3K27me3
下载PDF
盆腹腔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蕾 王丽华 +2 位作者 任玉波 饶晓松 杨邵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8-1101,共4页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为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本研究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4例盆腹腔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本组4例均为女...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为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本研究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4例盆腹腔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3岁,无诱因腹胀或无明显不适经体检发现,3例原发、1例复发。3例CT及磁共振扫描可见分层/漩涡征。肿瘤主体均位于盆腔,1例同时累及腹腔。肿瘤最大径5~22 cm,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质软,灶性水肿或囊性改变。显微镜下瘤细胞短梭形,异型不明显,间质富疏松水肿黏液或胶原,有丰富的薄壁及厚壁血管,部分血管壁玻璃样变性。肿瘤可浸润周围脂肪、神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4例肿瘤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弥漫阳性,CD34仅血管表达,S-100蛋白、CD117、Dog1均阴性。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随访有1例二次复发。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确诊以病理形态学为基础,辅以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切除后可多次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瘤 盆腔肿瘤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蕾 刘世博 +2 位作者 王丽华 任玉波 饶晓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0-795,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治的11例肾周AML及39例肾周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 目的对比分析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治的11例肾周AML及39例肾周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紧邻肾脏,影像学肾缺损征不明显,易误诊。肾周AML女性患者占比较脂肪肉瘤高(P=0.003),发病年龄较脂肪肉瘤小(P<0.001)。肾周AML绝大多数单发(90.9%,10/11)、原发(100.0%,11/11),组织形态多伴有血管玻璃样变性(63.6%,7/11),免疫组化表达Melan-A和HMB45;而脂肪肉瘤常多发(51.3%,20/39)、复发(79.5%,31/39),免疫组化Ki-67、P16、CDK4、MDM2较AML高表达(P<0.05),MDM2基因扩增。两组患者肿瘤体积最大径及坏死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肾周AML与脂肪肉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数目、原发/复发、组织形态、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脂肪肉瘤需要更广泛的切除、积极治疗并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肾周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脂肪肉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和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彤 陆丽平 +2 位作者 王丽华 杨邵敏 任玉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及其密切相关的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长期预后、免疫表型和分子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EF和5例L... 目的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及其密切相关的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长期预后、免疫表型和分子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EF和5例LGFMS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行FISH检测或高通量测序检测其基因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SEF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细胞形态较为一致,间质可见大量深嗜伊红色的胶原纤维,部分区域细胞稀疏,肿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单个夹杂在硬化性间质中,其中1例为杂合性SEF/LGFMS;5例LGFMS镜下由稀疏区和致密区构成,稀疏区间质呈黏液样,可见大量弓形血管,致密区细胞外胶原丰富,两种区域掺杂或交替分布;免疫表型:SEF和LGFMS中MUC4和vimentin均阳性;分子检测显示单纯SEF中90%(9/10)发生EWSR1基因断裂分离,10%(1/10)发生FUS基因断裂分离;1例杂合性SEF/LGFMS伴有FUS-CREB3L2基因融合;LGFMS中均检测到FUS基因断裂分离(5/5)。结论SEF和LGFMS均为低-中度恶性的纤维肉瘤,具有局部侵袭性;MUC4是其特异性标志物;SEF和LGFMS相关的基因突变常为EWSR1或FUS基因,但在发生频率上差异较大;LGFMS、杂合性SEF/LGFMS和SEF可能为一个疾病谱系,而SEF位于谱系的恶性一端,更具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 MUC4 EWSR1 FUS
下载PDF
高风险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铭 钟延丰 +3 位作者 朱晓云 张恩龙 王丽华 饶晓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777-781,共5页
目的:探讨高风险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24例高风险垂体腺瘤患者,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综合分析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高风险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24例高风险垂体腺瘤患者,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综合分析病理特点与临床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24例高风险垂体腺瘤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5.4岁,临床表现为鞍区占位或激素分泌异常的症状。肿瘤最大径0.7~4.8 cm,影像学提示侵袭性腺瘤12例。根据固有激素、转录因子和低分子量角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及血清激素水平进行诊断,其中稀疏颗粒型生长激素细胞腺瘤4例,沉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12例,男性泌乳激素细胞大腺瘤6例,多激素PIT-1阳性腺瘤2例。基因检测1例存在GNAS基因突变。14例获得随访资料,2例复发(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结论:高风险垂体腺瘤的诊断应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血清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并且需要提示临床复发和进展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风险 垂体腺瘤 激素 转录因子 侵袭性
下载PDF
尤文肉瘤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宋子秀 岳冠军 王华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37-1042,共6页
尤文肉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神经外胚层分化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预后与发病部位、大小、病变范围、手术切缘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化放疗联合手术治疗使尤文肉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得到了较大改... 尤文肉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神经外胚层分化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预后与发病部位、大小、病变范围、手术切缘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化放疗联合手术治疗使尤文肉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复发和转移患者的预后仍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30%。尤文肉瘤中的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已成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除EWS和ETS家族基因融合外,还存在FUS-ETS基因融合。近年来又发现一些少见的融合亚型,包括EWS与锌指蛋白家族成员等非ETS基因的融合,如EWSR1-PATZ1、EWSR1-POU5F1、EWSR1-SP3和EWSR1-NFATc2等,这些融合基因不但在尤文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阐明尤文肉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文肉瘤 临床病理学 分子遗传学 融合基因
下载PDF
多形性脂肪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小龙 王丽华 +2 位作者 饶晓松 李春梅 刘红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8-8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形性脂肪肉瘤(pleomorphic liposarcoma,PL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6例PLPS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7~76岁,平均58.5岁。发病部位是腹膜... 目的探讨多形性脂肪肉瘤(pleomorphic liposarcoma,PL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6例PLPS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7~76岁,平均58.5岁。发病部位是腹膜后(4例)、腋窝(1例)和大腿(1例)。PLPS由梭形细胞、圆形细胞、多形性脂肪母细胞及“筒花状”多核巨细胞组成。2例PLPS为上皮样。4例肿瘤细胞呈S-100阳性。6例肿瘤细胞MDM2基因扩增均阴性。6例PLPS均行手术切除,其中4例发生复发,1例发生2次转移。结论PLPS是脂肪肉瘤少见亚型,主要由多形性脂肪母细胞构成。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并密切随诊。肿瘤易复发、易转移且预后较差。患者年龄≥60岁、中心(非肢体)位置、肿瘤≥10 cm和核分裂象≥10/10 HPF可能是PLPS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母细胞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腹膜后滑膜肉瘤6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笑盈 李春梅 +2 位作者 朱晓云 任玉波 王丽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科2014年12月至2021年07月期间手术切除腹膜后标本病理诊断为滑膜肉瘤6例,进行光镜观察、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目的:探讨腹膜后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科2014年12月至2021年07月期间手术切除腹膜后标本病理诊断为滑膜肉瘤6例,进行光镜观察、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2~56岁(平均年龄29岁,中位年龄26岁);肿瘤大小8~20 cm,平均15.2 cm,界限较清,梭形细胞型5例,双相型1例;CKpan、EMA、Bcl-2、CD99、TLE1、Vimentin、CD34、Calponin阳性比例分别为5/6、6/6、6/6、3/6、6/6、5/6、0/6、4/6,INI1呈特殊模式表达6/6,Ki-67高表达;FISH结果显示6例均有SS18-SSX基因融合;3例为SS18-SSX2基因融合,并有伴随基因突变。结论:腹膜后滑膜肉瘤是少见的发病部位,明确诊断常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肉瘤 腹膜后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病理
下载PDF
7例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笑盈 李春梅 +2 位作者 张铭 饶晓松 任玉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atypical neurofibromatous neoplasm of uncertain biologic potential,ANNUB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集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诊断为... 目的:探讨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atypical neurofibromatous neoplasm of uncertain biologic potential,ANNUB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集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诊断为非典型或富于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具有ANNUBP的特征,光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总结。结果:ANNUBP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4~44岁(平均年龄27岁,中位年龄27岁);6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头颈部,最大径4.5~21.5 cm,平均11.0 cm,界限较清。镜下肿瘤细胞可见细胞异型性、丰富密集、失去神经纤维瘤结构和/或核分裂像增加(>1/50 HPF和<3/10 HPF);其中4例多次复发,2例进展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1例无瘤生存,复发率85.71%(6/7),恶变率28.57%(2/7);S-100、SOX-10、H3K27Me3在7例中均弥漫强表达,1例CD34染色显示网状结构消失,Ki-67增殖指数<2%~5%。结论:ANNUBP是具有较高复发率和恶变率的肿瘤,术后应结予相应的辅助治疗,并密切随访,同时也应避免过度治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 复发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下载PDF
腹膜后继发性去分化脂肪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小龙 石雪迎 +2 位作者 王丽华 饶晓松 刘红刚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03-307,296,共6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继发性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01—2018-07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6例腹膜后继发性DDLS的患者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腹膜... 目的探讨腹膜后继发性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01—2018-07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6例腹膜后继发性DDLS的患者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腹膜后继发性DDLS初诊时均为高分化脂肪肉瘤(WDLS)。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6.7岁。所有肿瘤发生去分化均经过1~3次复发,所需的时间为9~120个月,平均26.8个月。发生去分化时患者的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0岁。镜下DDLS的高分化区的亚型与首次诊断WDLS的亚型不完全相同。DDLS的去分化区呈多样性。4例肿瘤去分化区均为纤维肉瘤样,且其中1例合并有黏液纤维肉瘤样。另外2例肿瘤去分化区分别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和黏液纤维肉瘤样。免疫组化染色:6例肿瘤细胞均表达CDK4和P16,其中前者往往为弥漫阳性。5例肿瘤细胞均表达MDM2,MDM2多呈散在阳性;6例肿瘤高分化区均不同程度表达S-100;1例肿瘤去分化区呈CD34弱阳性表达。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结论 DDLS由高分化区和去分化区组成,亦可由WDLS发生去分化而形成。DDLS的高分化区的亚型与首次诊断WDLS的亚型不完全相同,其去分化区以纤维肉瘤样最常见。诊断以形态学为基础,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或基因检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并密切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复发 去分化 去分化脂肪肉瘤
下载PDF
腹盆部良、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及病理学基础 被引量:6
13
作者 钱国珍 孙永灿 +3 位作者 纪东旭 张铭 李文杰 张恩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153-155,共3页
目的分析腹盆部良、恶性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腹盆部SF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总结CT的影像学特点和术后病理结果。结果34例SFT中良性13例,恶性21例... 目的分析腹盆部良、恶性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腹盆部SF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总结CT的影像学特点和术后病理结果。结果34例SFT中良性13例,恶性21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5.3岁和56.2岁(P=0.01)。肿瘤最大径≥10cm(P=0.038)、动脉期见“蚯蚓钻土征”P=0.002)、静脉期见“地图样”强化(P=0.048)并呈平台型强化(P=0.001),这四种CT征象对于鉴别腹盆部良、恶性SFT具有诊断价值。免疫组化结果:Bcl-2+(28/34)例,CD34+(27/34)例,STAT6+(24/34)例、S-100-(34/34),Ki-67指数≥5%(23/34)例。6例良性SFT复发,7例恶性SFT复发。结论腹盆部良恶性SFT在CT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性。恶性SFT患者年龄多较大、肿瘤体积较大、“蚯蚓钻土征”、“地图征”及静脉期呈平台型强化等特征更常见。同时结合病理学镜下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可提高对SFT的良恶性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腹盆部 CT 病理学
下载PDF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4
作者 张彤 李春梅 +2 位作者 王丽华 任玉波 钟延丰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8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12—2022-1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断的AT/RT病例5例,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组织学、免疫组化、分子遗... 目的探讨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12—2022-1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断的AT/RT病例5例,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组织学、免疫组化、分子遗传学特点,收集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病例均可见多少不等的横纹肌样分化区域和小细胞胚胎成分,呈巢片状及条索样分布,核分裂象多见。还可见不同程度的上皮样分化、间充质分化以及梭形细胞间质分化,甚至呈腺样乳头样排列,部分病例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片状坏死。5例SMARCB1(INI1)均表达缺失,而SMARCA4(BRG1)均阳性表达;肿瘤不同程度地表达GFAP、EMA、Vimentin、CD34、S-100和CK,Ki-67增殖指数高,可高达80%。4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1例目前存活15个月。结论AT/RT是一种好发于幼儿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其侵袭性强,预后差,伴有横纹肌样分化及多少不等的原始神经外胚层、间充质和上皮细胞分化。大部分伴有SMARCB1(INI1)表达缺失,少部分伴有SMARCA4(BRG1)表达缺失,需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病理特征 SMARCB1(INI1) SMARCA4(BRG1)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乳腺肌样错构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彤 朱晓云 +1 位作者 王丽华 饶晓松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2期94-96,10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肌样错构瘤(MH)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加强病理医生对MH的认识。方法收集乳腺肌样错构瘤2例,观察其大体、镜下特点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2例发病年龄分别为21岁、29岁。肿瘤直径分别为2 cm、1.9 cm,肿瘤1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不清... 目的探讨乳腺肌样错构瘤(MH)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加强病理医生对MH的认识。方法收集乳腺肌样错构瘤2例,观察其大体、镜下特点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2例发病年龄分别为21岁、29岁。肿瘤直径分别为2 cm、1.9 cm,肿瘤1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不清。肿瘤均由不同比例的乳腺腺泡、导管、纤维间质、脂肪组织及肌样细胞束组成。肌样细胞平行或交叉呈束状排列,形成灶性的平滑肌瘤样形态,散在分布于纤维间质之间,部分区域穿插入小叶腺泡间。2例肌样成分均强阳性表达SMA、Desmin和Caldesmon。结论MH是乳腺错构瘤的少见亚型,以表达平滑肌标记的平滑肌样细胞束为典型特征,易发生漏诊、误诊,诊断时应充分结合临床病史及镜下、免疫组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错构瘤 乳腺肌样错构瘤 肌样分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多原发恶性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16
作者 张小龙 王丽华 +1 位作者 饶晓松 刘红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66-146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1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1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占同期收治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1.3%(4/301)。4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54~77岁,平均62岁。均为双原发恶性肿瘤,其组合方式分别为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和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和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和直肠中分化管状腺癌、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和乙状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首发肿瘤与次发肿瘤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5个月(0~12个月)。免疫表型:4例脂肪肉瘤细胞S-100、p16、CDK4和MDM2均阳性,均可见MDM2基因扩增。2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D10阳性;1例直肠中分化管状腺癌和1例乙状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均呈CDX2、Villin阳性。肿瘤均行手术切除,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复发,其中1例复发为去分化脂肪肉瘤。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极其罕见,其另一肿瘤易发生于肾脏,常见的组织形态是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关MPMN应与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复发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脂肪肉瘤 多原发恶性肿瘤 MDM2基因
下载PDF
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永灿 钱国珍 +2 位作者 张铭 李文杰 张恩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5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讨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CT、MRI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4例,3例患者术前行盆部MR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腹盆部CT平扫及增强扫... 目的 探讨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CT、MRI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4例,3例患者术前行盆部MR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腹盆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女性11例,男性3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38.6岁,分析CT、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术后复发。12例跨尿生殖膈与盆膈生长,肿瘤最大径约3.5~33.2cm,平均14.2cm。11例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清,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11例病变内部可见分层或漩涡样改变。MRI显示T_(1)WI表现低信号,T_(2)WI表现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分层”或“漩涡”征。结论 AAM好发于女性的盆腹部,易向盆底组织间隙内延伸、侵袭生长,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可见“分层”或“漩涡”征,病理上具有肿瘤细胞稀疏、黏液样基质大量存在及局部血管分布丰富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黏液瘤 侵袭性 CT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肠衣在细胞蜡块制备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李春梅 陈佳雪 任玉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5-667,共3页
细胞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应用范围广、方法简便、诊断准确快速、经济实惠等优点。但细胞学涂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细胞蜡块技术解决了基于细胞学标本的细胞排列结构、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复制若干切片等难题,显著提高... 细胞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应用范围广、方法简便、诊断准确快速、经济实惠等优点。但细胞学涂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细胞蜡块技术解决了基于细胞学标本的细胞排列结构、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复制若干切片等难题,显著提高了肿瘤的确诊率,并能进行分子诊断,成为组织病理学的重要补充。目前文献报道的细胞蜡块制作技术主要为琼脂法、蛋清法、凝血酶法、液体胶、医用明胶海绵和商品化细胞蜡块制备试剂盒[2-7]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细胞蜡块制作方法。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且经济实用的细胞蜡块制作方法,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衣 细胞蜡块 浆膜腔积液
下载PDF
女性外阴颗粒细胞瘤1例报告
19
作者 王静 刘蕾 +5 位作者 董喆 李锐锐 夏伟 韩肖彤 杨文兰 熊光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50-1152,共3页
外阴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发生于外阴软组织,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雪旺氏细胞的肿瘤,较为罕见。2020年3月我院诊治1例女性外阴GCT,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45岁,以“发现外阴肿物5年,胀痛3个月”于2020年3月就诊我院。
关键词 女性外阴 颗粒细胞瘤 神经鞘 雪旺氏细胞 外阴肿物 临床资料 GCT 软组织
下载PDF
H3 K27M突变型弥漫中线胶质瘤1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蕾 陈莉 +2 位作者 张立彦 王丽华 钟延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9-350,共2页
患者男性,37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面部麻木,右侧舌头偶感麻木,饮水有呛咳,无刺痛感,无头晕头痛。既往体健,无家族病史。体检:血压160/100mmHg,浅感觉减退,神清语利,双瞳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 患者男性,37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面部麻木,右侧舌头偶感麻木,饮水有呛咳,无刺痛感,无头晕头痛。既往体健,无家族病史。体检:血压160/100mmHg,浅感觉减退,神清语利,双瞳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中线胶质瘤 H3 K27M突变 临床病理 病例报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