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笔谈:求真·识史·互鉴——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路径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光亚 徐苏斌 +8 位作者 杜晓帆 王一飞 潜伟 杜金鹏 李云鹏 李爱群 周坤朋 张颖岚 魏泽辰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第2期4-24,共21页
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进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时代特征。“挖掘价值”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努力关注和揭示隐藏在史实后面的历... 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进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时代特征。“挖掘价值”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努力关注和揭示隐藏在史实后面的历史内在联系和深层价值。“社区”是国际遗产领域讨论的重要话题。“Community”既译为社区,又译为共同体。从共同体的角度看,社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共同体,都具有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问题,需要借助族群的历史支持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价值定位是社会价值,也有历史价值,集体记忆是整个遗产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价值的认知和建构,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人”的因素,在挖掘和赋予遗产价值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关注相关群体的作用。价值挖掘既需要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档案的调查考证,还需要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开展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大遗址价值挖掘,应正确看待和处理发掘与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田野发掘是基础,综合研究是提升。水利遗产具有突出的发展性、复杂性、在用性、专业性等特点,其承载的价值主要包括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及现实效益等方面。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应县木塔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深入调研,明晰其构造机理,掌握建筑所有价值信息载体,在保护过程中妥善处理留存和更新的关系。在挖掘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转化的路径与实现方式的思考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多重价值的有效转化,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文化遗产 挖掘价值 社区 共同体 社会价值 大遗址 水利遗产 应县木塔 价值转化
下载PDF
郑州地区商代建筑夯土材料的科技分析与研究——以郑州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为例
2
作者 谷天旸 杨雪钦 +6 位作者 师东辉 杨树刚 马玉鹏 郑晓旭 吴金旭 张玉修 宋国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地区商代各类型夯土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物性特征。通过土壤微形态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了夯土的微观结构、组分和微构造,揭示了先民夯筑行为对原生土壤的改造现象,进而探讨了夯土在建造和使用时期的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 夯筑技术 郑州商城 郑州小双桥
下载PDF
浅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军明 冯绍兴 +3 位作者 吴琳 韦莺 刘贤根 海金霞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19年第4期24-27,共4页
中国当代口述史学研究的滞缓、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自身的宏大与涉及学科领域的庞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点,构建一套以代表性、充分性、专业性、渐进性、互动... 中国当代口述史学研究的滞缓、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自身的宏大与涉及学科领域的庞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点,构建一套以代表性、充分性、专业性、渐进性、互动性、科学性、传播性等“七性原则”为指导方针,涵盖访谈前大纲制定、访谈技巧和注意事项、访谈内容记录和整理方法等在内的科学方法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范式,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十分迫切和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非遗传承人 方法 原则
下载PDF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潜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3期220-229,共10页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尝试从其学科定位、历史分期、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工程史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涵盖工程项目、成果、资料、组织、人...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尝试从其学科定位、历史分期、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工程史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涵盖工程项目、成果、资料、组织、人员和教育等多个方面。中国近代工程史的时间跨度为1861年至1949年,可划分为萌芽期、草创期、开端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反映了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研究视角可从全球史、文明史和革命史,旨在从多个维度揭示中国近代工程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通过抢救整理工程档案资料,开展行业或区域工程史研究,最终构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工程史,以史为鉴,为实现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史 中国近代史 学科定位 历史分期
下载PDF
北京万泉寺遗址金代白瓷胎釉配方的锶同位素特征研究
5
作者 刘乃涛 刘思然 +1 位作者 尚珩 吴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2,共11页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2左右且钙含量较高;草木灰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1左右,且锶含量在1000μg/g左右。通过釉层的成分分析及胎釉成分的对比研究,发现釉层主要使用高硅原料与白云岩化石灰岩配制而成,并受到了部分熔融胎体的强烈影响,根据与草木灰关联性较强的P_(2)O_(5)含量推断,釉层中可能也含有一定量草木灰。万泉寺遗址白瓷的研究丰富了有关金代定窑白瓷胎釉配方的认识,确认了白云岩化石灰岩为胎釉的主要钙质助熔剂,揭示了草木灰类助熔剂在胎和釉中可能存在各自独立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寺遗址 金代 定窑白瓷 胎釉配方 锶同位素 助熔剂
下载PDF
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研究
6
作者 郁永彬 陈坤龙 +1 位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4,共8页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重叠在一起,表明北窑墓地铜器与部分殷墟铜器的制作使用了相同矿料,说明商代晚期殷人开发利用的部分矿料到了西周早期开始大规模开采使用。研究还表明,西周时期金属矿料流通是普遍的、常态化的社会行为,是当时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物流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北窑墓地 西周时期 青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下载PDF
内生型产业遗产及其分类研究
7
作者 王雨晨 潜伟 王冬冬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内生型产业遗产”指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本土已经存在的、具有自主研发技术的产业相关遗产。内生型产业遗产集中呈现了古代中国特色的技术类型和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产业遗产的历史性和丰富性,与其他时空框架下的产业遗产存在显著差异。... “内生型产业遗产”指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本土已经存在的、具有自主研发技术的产业相关遗产。内生型产业遗产集中呈现了古代中国特色的技术类型和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产业遗产的历史性和丰富性,与其他时空框架下的产业遗产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学界鲜见对其内涵、构成和类型的系统性讨论。文章辨析相关概念,提出“内生型产业遗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古代中国产业面貌和现存遗产类型、构成、数量等因素,基于遗产原初的行业类别和生产流程对内生型产业遗产进行分类,助力构建衡量技术价值的横向比较框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切入角度,为实际的遗产认定和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遗产 内生 遗产分类 技术价值 工业遗产
下载PDF
日本北海道、北东北的绳纹遗址群遗产化路径研究
8
作者 王冬冬 李梦静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2期45-56,共12页
考古学与遗产研究关系密切,尤其在对考古遗址的价值挖掘和阐释传播中体现得最为复杂和交织。在考古遗址作为考古遗产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潮下,重新从学理层面反思考古遗址、考古遗产与世界遗产等基本概念及其转化机理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在... 考古学与遗产研究关系密切,尤其在对考古遗址的价值挖掘和阐释传播中体现得最为复杂和交织。在考古遗址作为考古遗产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潮下,重新从学理层面反思考古遗址、考古遗产与世界遗产等基本概念及其转化机理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在习以为常中洞见新的收获。文章以202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日本北海道、北东北的绳纹遗址群这一普遍又不普通的案例为对象,分析其从考古遗址到考古遗产、最后成为世界遗产的历程,讨论考古遗址遗产化过程的3个必要步骤,以及考古遗产申遗过程中的2个关键问题,为揭示考古学与遗产研究更深层次的关联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考古遗产 世界遗产 绳纹遗址群 日本
下载PDF
辽金以前北京房山大理石使用历史考述
9
作者 王锋 卢嘉兵 +1 位作者 刘慕之 魏书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6期64-67,共4页
大理石材质细腻温润,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念,被广泛应用于石雕石刻和建筑当中。房山具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在元明清时期大量用于桥梁、宫殿等建筑的建设及各类碑刻,但目前对先秦至辽金时期大理石的使用情况了解较少。该文通... 大理石材质细腻温润,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念,被广泛应用于石雕石刻和建筑当中。房山具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在元明清时期大量用于桥梁、宫殿等建筑的建设及各类碑刻,但目前对先秦至辽金时期大理石的使用情况了解较少。该文通过对文献及相关地区墓葬出土文物的梳理,发现房山大理石的使用与佛教传播、城市发展变迁息息相关。隋代以前,大理石主要作为一种玉石类资源进行使用,而且曲阳石雕的兴盛减缓了房山大理石的开发。隋代房山石经的雕刻,见证其开始进行大规模使用,之后渐渐用于各类佛教造像、石雕,房山大理石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石 石质文物 汉白玉 佛教 雕刻
下载PDF
数字化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形象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福然 马雨墨 熊威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文创作为城市文化经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发...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文创作为城市文化经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迅猛,也成为创建城市品牌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化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数字文创丰富城市形象的内容、通过文化唤醒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通过"数字接入"推动城市形象的重构和价值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文化遗产 数字文创 数字接入 城市形象
下载PDF
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历史回顾 被引量:4
11
作者 潜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略晚于中国考古学,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尽管目前中国考古学对科技史的容纳程度有限,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曾经的密切关系也有迹可循。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1957年、1980年、2004年为节... 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略晚于中国考古学,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尽管目前中国考古学对科技史的容纳程度有限,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曾经的密切关系也有迹可循。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1957年、1980年、2004年为节点。早期科技史家与考古学家保持着良好关系,王琎、梁思成、竺可桢、王振铎等是其中代表。夏鼐与柯俊的交往是中国考古学家和科技史家交往的典范:夏鼐撰写了许多科技史文章,与科技史家们来往频繁,促进了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交融;柯俊在其帮助下,开展了商代铁刃铜钺、晋代周处墓"铝片"等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工作。科技考古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科技史与考古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史与考古学将沿着各自轨迹发展,由"术"而"学",共同促进学术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 考古学 科技考古 夏鼐 柯俊
下载PDF
科技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知识图谱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党志刚 潜伟 +2 位作者 何正萱 赵一方 黄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3-171,共9页
本工作对五本国际期刊中10768篇样本数据的产出与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VosViewer软件开展了研究机构、作者群、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展现了国际科技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科学知识的主题范围、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本工作对五本国际期刊中10768篇样本数据的产出与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VosViewer软件开展了研究机构、作者群、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展现了国际科技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科学知识的主题范围、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考古 文物保护科技 知识图谱 知识体系 构建思路
下载PDF
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13
作者 韩刘杨 郭娟 +5 位作者 韩向娜 席光兰 田兴玲 李仁 陈家宝 殷亚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98,共16页
以古代沉船、出水木器和简牍等为代表的饱水木质文物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一种载体,是研究古代历史、艺术、科技、经济的宝贵实物资料,准确认知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是实现饱水木质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受长期水埋环境影响,饱水... 以古代沉船、出水木器和简牍等为代表的饱水木质文物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一种载体,是研究古代历史、艺术、科技、经济的宝贵实物资料,准确认知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是实现饱水木质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受长期水埋环境影响,饱水考古木材的结构与性能均发生显著劣变,且样品获取、制备和测试分析等难度远大于健康木材,现有健康木材的科学研究理论和评估体系对其难以适用。本研究首先从解剖构造、化学结构、纤维素晶体结构和孔隙结构4方面介绍饱水考古木材的结构特征与分析方法;其次阐述饱水考古木材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与表征手段;然后进一步总结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的综合评估原则、方法和关键指标;最后围绕饱水考古木材研究的现状、需求和难点,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领域。建议开展以下3方面研究:1)提出饱水考古木材创新无损或微损研究方法,建立饱水木质文物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2)提高饱水考古木材科学数据提取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完善饱水木质文物信息资源和共享体系建设;3)构建饱水考古木材结构与性能构效关系,完善适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木材科学理论体系。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在饱水木质文物领域的应用,推动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评估研究,为木质文物的科学保护和长期保存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饱水考古木材 解剖构造 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 木质文物保存
下载PDF
汉长安城武库出土铠甲片与铁铤的制作工艺研究
14
作者 张周瑜 梁宏刚 +3 位作者 陈徐玮 刘振东 潜伟 张有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28,共7页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大批西汉铁器,其中铠甲片、金属镞出土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本文系统分析了24件铠甲片与17件残镞铁铤,发现残铁铤既包括铜镞之铤,也存在铁镞之铤,且存在不同的接铸顺序;所分析的铠甲片属于铜铁复合器,与铜镞之铤...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了大批西汉铁器,其中铠甲片、金属镞出土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本文系统分析了24件铠甲片与17件残镞铁铤,发现残铁铤既包括铜镞之铤,也存在铁镞之铤,且存在不同的接铸顺序;所分析的铠甲片属于铜铁复合器,与铜镞之铤均存在超薄的夹铜层结构。依据两者微观结构特征,本文进一步认为具有铜铁复合架构的铠甲片是由这些铜镞之残铤经退火、锻打制成,且铠甲片的整个加工流程应完成于武库内,因此武库除屯藏兵备的职能外,还具有铁器锻造成型、加工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武库 铠甲片 铁铤 铜铁复合器
下载PDF
广西宋代土东窑青白瓷科技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同 汪常明 +1 位作者 杨小平 莫定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37-42,共6页
利用真空法、热膨胀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分别对土东窑青白瓷样品的吸水率、原始烧成温度及胎釉化学组分进行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土东窑宋代青白瓷吸水率在0.80%~4.87%之间,吸水率整体较低;烧成温度介于1197.0℃~1454.0℃之间,与全... 利用真空法、热膨胀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分别对土东窑青白瓷样品的吸水率、原始烧成温度及胎釉化学组分进行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土东窑宋代青白瓷吸水率在0.80%~4.87%之间,吸水率整体较低;烧成温度介于1197.0℃~1454.0℃之间,与全国同期青白瓷产品相比较高;瓷胎以广西本地的瓷土单独制成,瓷釉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进一步丰富了广西陶瓷史的内容,所测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古陶瓷 土东窑 青白瓷 元素组成
下载PDF
纸质文物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娜 王珊 +3 位作者 郭宏 胡红东 刘亚昭 魏书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3,共10页
对纸质文物的科学认知是保护这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关键。本研究将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应用到中国传统的四类典型手工纸(竹纸、麻纸、桑皮纸和构皮纸)的分析中,结果表明竹纸中苯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桑皮纸和构皮纸中含有大分... 对纸质文物的科学认知是保护这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关键。本研究将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应用到中国传统的四类典型手工纸(竹纸、麻纸、桑皮纸和构皮纸)的分析中,结果表明竹纸中苯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桑皮纸和构皮纸中含有大分子三萜类特征物(如β-香树脂醇、α-香树脂醇和豆甾-3,5-二烯等物质),而麻纸中则无此类特征物——利用这些特征化合物可以区分竹纸、麻纸和桑皮/构皮纸。将这一成果应用到一副清代蜡笺纸对联的分析中:确定了该书法用纸为皮纸(桑皮纸或构皮纸);检测出长链脂肪酸和醇类物质,表明蜡笺纸的制作使用了蜂蜡;检测出吡咯及其衍生物,表明该书法蜡笺纸装裱时所用的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另外检测到了生物碱类物质,表明该蜡笺纸使用了植物染料。综合以上研究表明,Py-GC/MS方法不仅能够确定中国传统纸质文物的纤维来源,同时可以确定纸质文物上蜡、胶结物及染料等信息;结合传统的赫兹伯格(Herzberg)染色法,进一步确定了皮纸的具体种类。蜡笺纸文物材料信息的检测识别可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此研究方法为纸质文物的科学认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纸质文物 蜡笺纸 文物材料信息识别 热裂解特征物 纤维原料鉴别
下载PDF
三皇庙壁画彩绘层颜料的分析研究
17
作者 闫海虹 张昕瑞 +2 位作者 张群喜 孙凤 董文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89-1895,共7页
三皇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庙内供有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四壁原绘有精美的壁画,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儒家发展交融的产物,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但在自然保存状态下,三皇庙历经风雨,现状岌岌可危。为了辨析三皇... 三皇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庙内供有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四壁原绘有精美的壁画,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儒家发展交融的产物,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但在自然保存状态下,三皇庙历经风雨,现状岌岌可危。为了辨析三皇庙建筑壁画制作材料,为壁画原始信息的获取及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micro-Raman)等多种分析技术,对现场采集的极少量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有朱砂、赤铁矿、铅丹;黑色颜料主要显色成分为炭黑,混有普鲁士蓝;蓝色颜料为合成群青;绿色颜料为巴黎绿和钛白混合而成;颜料打底层主要成分为二水石膏。壁画制作材料的科技分析表明,三皇庙壁画确曾进行过历史修复,且修复年代较晚,修复中有混合颜料的使用,其中炭黑和普鲁士蓝的混合使用在壁画中属首次发现,该结果为陕西地区三皇庙壁画制作材料及修缮历史研究提供基础,为后期壁画保护修复和复原展示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皇庙 壁画 颜料 科技分析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底部海泥的科技分析
18
作者 黄琦钧 董录明 +1 位作者 韩向娜 王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59-64,共6页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于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出土文物18万余件。文章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于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出土文物18万余件。文章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等方法检测海泥的矿物成分、有机质和可溶盐等,结果发现“南海Ⅰ号”底部海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粘土矿物,有机质含量为6.62%,可溶盐含量为0.6%,成分主要是NaCl、CaSO_(4),还有少量的MgSO4和KCl。海泥pH值为7.74。“南海Ⅰ号”的埋藏环境关系到木质船体、陶瓷器等大宗船载货物的劣化机理研究,对沉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为“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文物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I号 海泥 矿物组分 可溶盐
下载PDF
技术史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技术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冬冬 王雨晨 潜伟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第2期76-83,共8页
技术价值是工业遗产核心价值之一,体现在工业技术产生、升级、扩散、转移和消亡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史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研究相对缺位,造成纯粹性的技术价值认知尚不清晰,技术与其他相关的价值之间存在混淆。因此,需要在技术史框架下... 技术价值是工业遗产核心价值之一,体现在工业技术产生、升级、扩散、转移和消亡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史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研究相对缺位,造成纯粹性的技术价值认知尚不清晰,技术与其他相关的价值之间存在混淆。因此,需要在技术史框架下阐述工业遗产技术价值的概念与关键要素;辨析技术与技术史价值,科学、技术和工程价值,技术与艺术、建筑价值之间的关系;最后提供工业遗产技术价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评估方法。研究成果将为工业遗产合理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价值体系 技术价值 技术史价值 科学价值 工程价值
下载PDF
矿业遗产技术价值及特征要素研究——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例
20
作者 张文平 王冬冬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第2期78-86,共9页
技术价值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需要通过一定的特征要素呈现出来,从而被识别和感知。矿业遗产是工业遗产中蕴含技术价值最为显著的一类,其特征要素也更为丰富和突出,可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矿业遗产技术价值应围绕矿业生产中的一系列... 技术价值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需要通过一定的特征要素呈现出来,从而被识别和感知。矿业遗产是工业遗产中蕴含技术价值最为显著的一类,其特征要素也更为丰富和突出,可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矿业遗产技术价值应围绕矿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展开,包括技术本身承载的或通过技术反映出来的价值。矿业遗产技术价值特征要素可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包括物质要素、技术及工艺流程、生产人员和管理体系、生产活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上述内容能够通过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操作链分析、科学技术史研究等途径挖掘。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依照上述四个方面剖析其技术价值特征要素,包括选址、井巷、竖炉、工具等;探矿、采矿、冶炼技术及工艺流程;人员结构、生产体系等;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等,进而可归纳出与技术价值的对应关系。案例研究为矿业遗产技术价值研究提供详细的分析路径,即挖掘技术价值特征要素,分析要素反映技术价值的特征,归纳并阐释技术价值。该研究体系可普遍适用于从古代延续至近现代的矿业遗产,有利于促进矿业遗产调查研究、价值评估等工作的开展,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奠定基础,对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学科的发展也应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矿业遗产 技术价值 特征要素 铜绿山古铜矿 工业考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