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困难的个体化康复治疗
1
作者 张敏 丁希艳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4年第3期1135-1146,共12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吞咽障碍是PD常见的非运动障碍,在临床上具有隐蔽性、进行性发展等特点,是吸入性肺炎致死的重要原因。PD吞咽功能障碍可以通过相关量表、纤维内窥镜吞咽检查(FE...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吞咽障碍是PD常见的非运动障碍,在临床上具有隐蔽性、进行性发展等特点,是吸入性肺炎致死的重要原因。PD吞咽功能障碍可以通过相关量表、纤维内窥镜吞咽检查(FEES)和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等进行评估。目前尚无证据证实药物治疗能够完全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近年来,康复治疗作为针对PD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手段备受关注。故本文围绕PD患者吞咽困难的评估及康复治疗进展予以综述。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at seriously affects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Dysphagia is a common non-motor disorder in P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alment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in aspiration pneumonia PD swallowing dysfunction can be related to scale, fiber endoscope (feeds) and TV fluoroscopy swallow check (VFSS)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drug treatment can completely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PD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ifficult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rou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PD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nd rehabilitation progress were revie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吞咽困难 吞咽功能评估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巍 姜立刚 +1 位作者 徐忠信 饶明俐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8期133-13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01/1999-07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6~7周龄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流组;假手术组5只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8-01/1999-07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6~7周龄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流组;假手术组5只作为对照,缺血再灌流组根据再灌注提取标本的时间不同并分7组,即术后1h,1,3,7,14,28,42d组,每小组5只。制备动物模型,选用跳台,避暗反应等行为学检测确定。评价采用卒中指数评分和神经病学症状评分标准。制作病理切片,应用光镜,电镜,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在不同时间缺血再灌注时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发生、发展关系。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动物模型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指数评价:缺血再灌注1d时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3.5±0.53,0,P<0.05),(4.6±0.54,0,P<0.05)。②各组病理形态学改变:重复缺血再灌注24h神经细胞间质水肿,核浓染固缩,顶树突延长。再灌注3d,皮质少量小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可见颗粒细胞变性呈空泡样。再灌注7d,皮质胶质细胞增生聚集成堆,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变性,部分坏死。再灌注28d,皮质神经细胞大量缺失代之胶质细胞,海马CA1、CA4区锥体细胞大量缺失、变性、坏死。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核基质肿胀,破坏。排列紊乱,并有空泡形成。粗面内质网扩张,小胶质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可见变形。③额叶、海马区细胞凋亡变化:重复缺血再灌注3d流式细胞仪检测额叶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最高。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逐渐下降至42d最低点。各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细胞凋亡数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原位末端标记法正常阳性对照组可见少量散在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1h后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增多,3d后皮质、海马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达高峰,核固缩,染色质聚集,一些细胞可见凋亡小体,阳性染色细胞核呈深棕色,缺血再灌注7d时皮质、海马区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再灌注42d时阳性细胞数略有增多,但仍少于再灌注3d。电镜下受累神经细胞多单个存在,早期为染色质固缩,常聚集于核膜呈境界分明的颗粒、块状或新月形小体,细胞浆浓缩。核内细胞器和致密染色质保持完整。细胞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过程中均伴随着神经细胞凋亡,但细胞凋亡的高峰期在缺血再灌注后的两三天,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神经细胞坏死加重,凋亡数量减少。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且细胞凋亡作为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痴呆 血管性 小胶质神经细胞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红艳 李晶玉 +2 位作者 胡波 李珊珊 姜立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共采集脑卒中患者88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脑卒中患者分为无抑郁组、轻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选取22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共采集脑卒中患者88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脑卒中患者分为无抑郁组、轻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选取22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进行SSR测定,记录首次达峰时间及SSR波幅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率为67.05%,PSD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SR首次达峰时间延长;波幅减低(均P<0.05)。PSD组与无抑郁组相比,SSR首次达峰时间延长;SSR波幅减低(P<0.05)。重度抑郁组与轻中度抑郁组相比,SSR首次达峰时间延长;SSR波幅减低(均P<0.05)。结论 PSD患者SSR明显异常,抑郁越重,其异常程度越明显,SSR检测可有助于PSD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真菌分布及耐药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姜立刚 李涵 +1 位作者 李海平 孙博谦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7-498,共2页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高龄、生理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原因,是医院感染真菌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较为棘手,往往引起致死性终末感染。为了解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真...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高龄、生理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原因,是医院感染真菌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较为棘手,往往引起致死性终末感染。为了解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真菌的菌群构成与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诊治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真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作以分析。1资料与方法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医院感染 真菌
下载PDF
皮肤交感反射与神经传导速度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晶玉 王红艳 李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39-1140,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DM) 交感神经皮肤交感反射(SSR)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
下载PDF
大鼠脑梗死范围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金成 姜立刚 +1 位作者 李海平 王军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82-1983,共2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模型大鼠梗死范围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脑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6、12、24、48 h时统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之后分别处死做病理染色及脑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形态改变,计算... 目的探究脑梗死模型大鼠梗死范围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脑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6、12、24、48 h时统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之后分别处死做病理染色及脑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形态改变,计算梗死范围大小,分析神经功能缺损与梗死范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12、24、48 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渐增加,在术后12 h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大鼠梗死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的尾状核、苍白球,皮质主要包括顶区、颞区及部分的枕区和额区;随缺血时间延长梗死范围逐渐增大,术后48 h时大鼠的梗死范围最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鼠脑梗死范围大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r=-0.196,P>0.05)。结论脑梗死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但脑梗死范围随时间延长持续扩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梗死范围并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梗死范围
下载PDF
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何昕宇 王莉 王玲玲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1880-1887,共8页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风险因素及预后相关性,为进一步推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发症状性脑梗死患者50例...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风险因素及预后相关性,为进一步推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发症状性脑梗死患者50例(男性39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66.6 ± 10.54)岁。以A1166C基因型进行分组:野生型组(AA)、突变组(AC CC),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量表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疾病是否复发。结果:1)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症状首发年龄、出院时NIHSS评分、AGTR1 (A1166C)基因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 单因素分析示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均与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复发、Barthel指数具有相关性(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GTR1 (A1166C)基因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AC、CC基因型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是AA型的8.72倍,即AGTR1 (A1166C)基因突变时,脑梗死的复发率增高。结论: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联,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TR1 (A1166C)基因 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阿尔兹海默病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苹 李海平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7期1241-1247,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一般被视为老年性痴呆的一种,在老年人群体中十分普遍,它是一种神经系统退化的疾病,主要影响65岁及以上的群体。在临床表现上,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丧失、语言障碍、行动能力下降、识别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一般被视为老年性痴呆的一种,在老年人群体中十分普遍,它是一种神经系统退化的疾病,主要影响65岁及以上的群体。在临床表现上,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丧失、语言障碍、行动能力下降、识别困难、空间定位能力受损、决策和执行能力下降,以及性格和行为的显著变化。自从AD被发现以来,大量的事实研究已经浮出水面,概述了该疾病的病因、分子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方法,但尚未发现成功治愈该疾病的方法。这可能归因于AD的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明确的分子机制,以及诊断资源和治疗的选择有限。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阿尔兹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病 发病机制 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吕帅男 张赫 王玲玲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167-1173,共7页
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眼内表现为双侧弥漫渗出性肉芽肿全葡萄膜炎,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是一种难治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眼葡萄膜炎、脑膜脑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以及听觉异常,同时还伴随毛发改变和皮肤脱色素等... 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眼内表现为双侧弥漫渗出性肉芽肿全葡萄膜炎,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是一种难治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眼葡萄膜炎、脑膜脑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以及听觉异常,同时还伴随毛发改变和皮肤脱色素等,疾病尚无确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极易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1例最初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并以试验性治疗,最终确诊为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应及早规范应用激素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 病例报告 文献复习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诊断的最新进展
10
作者 姜博 王玲玲 庞未丽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8期217-222,共6页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目前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同时结合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确诊。部分患者治疗后遗留有精神症状、癫痫等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诊断并优...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目前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同时结合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确诊。部分患者治疗后遗留有精神症状、癫痫等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诊断并优化治疗方案是降低疾病不良预后的关键。本文就病毒性脑炎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Viral encephalitis is a prevalent infectious disorde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cently, 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EG, 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combined with imaging and eti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Some patients have neurological sequelae such as residual mental symptoms and epilepsy after treatme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prognosis. Therefore, early diagnosis and optimal treatment are key to reducing the adverse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of viral encephal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癫痫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风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谭文茜 王莉 孙博谦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2005-2012,共8页
目的:探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风险因素及预后相关性,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发症状性脑梗死患者50例(男性39例,... 目的:探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风险因素及预后相关性,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发症状性脑梗死患者50例(男性39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66.6 ± 10.54)岁。以C677T基因型进行分组:野生型组(CC)、突变组(CT TT),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个人史、既往史、量表分数(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症状复发。结果:1)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MTHFR (C677T)基因年龄、症状首发年龄、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的性别、高血压、入院时严重程度、症状复发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 在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MTHFR (C677T)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T TT基因型复发的概率是CC基因型的9.25倍,即MTHFR (C677T)基因突变时,脑梗死的复发率增高。结论: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RBP作为高血压预测因子的可信性分析
12
作者 温瑞琳 王玲玲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2283-2289,共7页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作为高血压预测因子的可信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9月31日期间内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330名患者。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疾病将上述收录患者分为高血压组和...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作为高血压预测因子的可信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9月31日期间内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330名患者。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疾病将上述收录患者分为高血压组和无高血压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姓名、病案号、年龄、身高、体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检查(HDL-C、LDL-C、ApoB、ApoA1、TG、TC);RBP。数据分析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用均数 ± 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应用百分数来表示。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了RBP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年龄(Age)、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间的线性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来衡量RBP作为高血压预测因子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分析显示:两组在Age、BMI、SBP、DBP、FBG、RBP及TG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RBP与SBP、DBP、FBG、TG呈正相关(r = 0.125、1.171,0.024,0.332均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结果显示当RBP指数取截值为27.780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606),其特异度为78.4%。结论:将RBP作为高血压的预测因子具有可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醇结合蛋白 高血压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对缺氧神经母细胞瘤系细胞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姝瑶 孟天娇 +5 位作者 姚墨 刘佳 叶芸 姚尚争 刘影 孙文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HTL)对缺氧神经母细胞瘤系细胞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采用氯化钴作用24 h制作缺氧模型后,分为模型组、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每组5例,后4组...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HTL)对缺氧神经母细胞瘤系细胞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采用氯化钴作用24 h制作缺氧模型后,分为模型组、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每组5例,后4组分别加入HTL 50、100、200和400μmol/L同时刺激。另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为对照组(n=5)。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模型组和试验D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12和Caspase-3及TNF-α蛋白表达,ELISA检测各组上述3种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0.922±0.039 vs 1.143±0.076,P=0.000)。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试验D组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0.34±0.04 vs 0.26±0.01,P=0.014)。模型组、试验A组~D组的Caspase-3、Caspase-12、TNF-α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C组Caspase-3和试验D组Caspase-3、Caspase-12、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HTL可能通过Caspase-12凋亡途径及TNF-α激活,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炎性反应发生及凋亡,加重缺氧后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内质网应激 肿瘤坏死因子Α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
下载PDF
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忠梅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2357-2357,共1页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分值...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分值差值与临床症状分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见效快,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低,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西药结合治疗 中药外敷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纤维再生病理研究
15
作者 赵清石 江新梅 +1 位作者 鞠浩 马玉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17-719,共3页
目的观察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纤维再生病理特点。方法选择经骨骼肌活检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标本,冰冻连续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肌纤维再生情况,部分留取电镜标本在电镜下观察骨骼肌纤维再生超微结构特点。... 目的观察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纤维再生病理特点。方法选择经骨骼肌活检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标本,冰冻连续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肌纤维再生情况,部分留取电镜标本在电镜下观察骨骼肌纤维再生超微结构特点。结果活检骨骼肌标本在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中未见明显再生肌纤维,电镜下观察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内可见静止、活化的肌卫星细胞。结论电镜下观察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肉内存在肌卫星细胞的活化、分裂及早期再生肌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免疫组化染色 超微结构 肌纤维再生
下载PDF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过程中白介素β转化酶mRNA转录水平动态变化研究
16
作者 李巍 李华军 +1 位作者 徐忠信 饶明俐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9-691,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β转化酶(ICE)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迟发性神经元坏死过程中额叶皮层及海马区转录水平变化。方法利用血管性痴呆模型,RTPCR技术检测全脑重复缺血再灌(IR)后ICEmRNA的表达。结果额叶皮层重复缺血再罐注3h时ICEmRNA...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β转化酶(ICE)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迟发性神经元坏死过程中额叶皮层及海马区转录水平变化。方法利用血管性痴呆模型,RTPCR技术检测全脑重复缺血再灌(IR)后ICEmRNA的表达。结果额叶皮层重复缺血再罐注3h时ICEmRNA表达增多,6h后呈下降趋势,再灌注14d时再次形成高峰。海马区神经细胞转录水平略迟于皮层,3h已有较高表达,7d达高峰,28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在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发生、发展过程中,ICE伴随着全过程,ICEmRNA表达的增多使细胞凋亡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缺血再灌注 自细胞介素1—β转化酶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下载PDF
SSR与HRV对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检测的意义
17
作者 李晶玉 王红艳 李威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09年第6期169-169,共1页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及用肌电图皮肤交感反射(SSR)(潜伏期)检测,探讨了皮肤交感反射(SSR)与心率变异性对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的检测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DM) 皮肤交感反射(SSR) 心率变异(HRV) 自主神经
下载PDF
脑微出血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沙梦宇 姜佳凤 +2 位作者 孟天骄 姚尚争 孙文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75-777,共3页
静脉溶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无论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还是尿激酶,均可并发HT,且溶栓时间窗越长,HT风险越高。
关键词 脑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磁共振成像 脑淀粉样血管病 高半胱氨酸
下载PDF
静脉自控镇痛在癌痛伴抑郁共病联合用药中的应用研究
19
作者 张晓杰 郭兴达 +2 位作者 宋薇 李文玉 郭继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53-956,共4页
“癌痛”即癌症相关性疼痛,指肿瘤本身、抗癌治疗、肿瘤转移所致的疼痛,是肿瘤病人最常见、最痛苦、持续时间最长的临床表现之一[1]。有研究表明,新发癌症和中晚期癌症病人均可出现持续性疼痛[2],且在规范应用镇痛药物的基础上仍会有33%... “癌痛”即癌症相关性疼痛,指肿瘤本身、抗癌治疗、肿瘤转移所致的疼痛,是肿瘤病人最常见、最痛苦、持续时间最长的临床表现之一[1]。有研究表明,新发癌症和中晚期癌症病人均可出现持续性疼痛[2],且在规范应用镇痛药物的基础上仍会有33%~95%的癌症病人出现爆发痛,常为短暂性烧灼样或电击样突发性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症病人 抗癌治疗 癌痛 烧灼样 电击样 联合用药 肿瘤转移 肿瘤病人
下载PDF
石菖蒲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悦 李威 李海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7期64-67,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中药石菖蒲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石菖蒲改善认知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透彻,其可能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从而保护神经元,改善神经元突触重塑...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中药石菖蒲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石菖蒲改善认知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透彻,其可能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从而保护神经元,改善神经元突触重塑,调控中枢胆碱能系统,抑制神经炎症,减少氧化应激和改善肠道微生态系统等。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石菖蒲防治AD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系统归纳,以期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石菖蒲 细辛醚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