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教育学: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政涛 文娟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8,共7页
计算教育学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始于学科建立的"可能性",再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学科成立的可能性,需要回到"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这两个核心问题。对于作为... 计算教育学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始于学科建立的"可能性",再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学科成立的可能性,需要回到"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这两个核心问题。对于作为学科的计算教育学而言,若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就需要把握"计算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建立"计算教育学"的"研究边界",形成"计算教育学"的"教育眼光",体现"计算教育学"的"生命关怀",构建"计算教育学"的"基础原理",从而推进"计算教育学"的"整合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 教育学 计算教育学 大数据 学科
下载PDF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 被引量:45
2
作者 李政涛 文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72,188,共12页
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之所以不高,与四类世纪性瓶颈问题相关:一是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二是如何认识与国际"接轨",三是我们可以对国际学术界"贡献"什么,四是中国贡献如何获得国际"认同... 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之所以不高,与四类世纪性瓶颈问题相关:一是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二是如何认识与国际"接轨",三是我们可以对国际学术界"贡献"什么,四是中国贡献如何获得国际"认同"。它们构成教育学中国话语建构过程中的"关系之难""接轨之难""贡献之难"和"认同之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拟定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全球发展与传播战略,最终推动教育学中国话语赢得国际认同,成为世界性话语,成为国际教育学理论与思想的发动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中国话语 国际认同
下载PDF
举贤不避亲:内部人特征降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吗?——以中国大陆教育学术期刊发表的923901篇论文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一杉 刘金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7-102,共26页
伴随着学术发表竞争程度加剧,关于学术期刊在论文发表中偏爱内部人稿件的讨论逐渐增加,但是尚无实证研究探讨内部人稿件对教育研究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利用2001年至2019年中国大陆教育类学术研究期刊发表的923901... 伴随着学术发表竞争程度加剧,关于学术期刊在论文发表中偏爱内部人稿件的讨论逐渐增加,但是尚无实证研究探讨内部人稿件对教育研究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利用2001年至2019年中国大陆教育类学术研究期刊发表的923901篇论文的数据和80位访谈对象提供的文本证据,基于“成本-收益”机制框架、理性决策视角和交易成本概念三者结合的理论逻辑推导分析,就内部人特征对学术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效应提出了一项假说与四项研究假设并通过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结合的混合研究模式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内部人稿件在大部分“时段*目录*下载/引用”板块中的影响力和质量均优于外部人稿件。(2)随时间由远及近,内部人效应在不同板块有不同的变动趋势,在CSSCI来源由负转正,在CSSCI扩展与北大核心由正转负,在普通期刊呈现区间波动。(3)内部人特征对质量产生的总效用中包含了一部分影响力的中介/间接效应,该中介/间接效应随板块不同而变动,并且存在遮掩效应,应重视影响力的中介/间接效应对价值发现的作用。(4)位于中低档区间的内部人特征较位于中高档区间的内部人特征呈现更多的负效应,中高档区间的内部人特征则较中低档区间的内部人特征呈现更多的正效应。(5)外部人特征中的伪内部人特征相对内部人特征在质量和影响力维度的效应呈现下降趋势,但优于真外部人特征,并不能简单以“垄断”作负面理解。(6)学术期刊、审稿人和论文作者对内部人稿件的看法及其相应行动随着个体内在特征和所处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综合前述分析,本研究认为不能简单地认定含有内部人特征的内部人稿件显著降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内部人特征在帮助学术期刊降低与论文作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时,以内部人稿件占比在中低档增加和中高档减少作为代价,并且这种代价因板块不同而存在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站在程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角度对学术期刊提出了强化内部流程、提升决策绩效和优化质量与影响力的建议,对论文作者提出了增强研究水平和建立专业声誉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评议 业绩表现 成本-收益 KHB中介效应分析 分位数回归 质性研究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陈桂生先生教育学研究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4
作者 范国睿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3期12-35,共24页
陈桂生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教育学家中的佼佼者,在近七十年的教育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论,以历史的逻辑的、历史的比较的、历史的具体的等分析方法,聚焦教育基本理论领域与教... 陈桂生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教育学家中的佼佼者,在近七十年的教育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论,以历史的逻辑的、历史的比较的、历史的具体的等分析方法,聚焦教育基本理论领域与教育实践方面的常规、常理、常法、常情,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所获得的逻辑范畴,重述教育的各种史实、现实。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来看:陈先生基于经典原著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反思中国教育学研究、教育概念辨析与元教育学研究中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基于广义“德育”认识与实践德育理论,开展中国教育的理论与文化研究、实践教育学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的结构化、系统化分析,陈先生建构起了既不同于西方实证主义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的独特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桂生 教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下载PDF
综合智慧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26
5
作者 祝智庭 戴岭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1,共8页
随着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然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路径。Web4.0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引领着教育进入4.0阶段,给教育数字化转型通往未来智慧教育带来契机。教育数字... 随着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然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路径。Web4.0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引领着教育进入4.0阶段,给教育数字化转型通往未来智慧教育带来契机。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着为数字文明建设奠基、重塑数字文化、继续破解“不可能三角”、承担从人本主义到生态学习新使命等任务。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生态性发展难题,教育领域亟需借以实践智慧、数据智慧、设计智慧、文化智慧和生态智慧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升维思考,降维行动,统筹各方因素,以综合智慧统领面向未来智慧教育的全盘教育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综合智慧 实践智慧 设计智慧 数据智慧 文化智慧 生态智慧
下载PDF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在校学生的立场 被引量:40
6
作者 田贤鹏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117,共7页
在校学生满意度是衡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尺度。为深入考察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满意度,研究通过编制问卷,对不同性别、学科、院校和地区的1463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一般,... 在校学生满意度是衡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尺度。为深入考察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满意度,研究通过编制问卷,对不同性别、学科、院校和地区的1463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一般,课程体系和实践指导维度的满意度较低,培养机制、考核方式和教学管理维度的满意度较高,而其整体及各分维度满意度在性别、学科、院校和地区等背景变量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育政策 实施满意度 在校学生
下载PDF
教育场域中经验本真意涵的误读与回归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栋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6-42,共7页
教师对儿童经验"避祸就福"式的无视"悬置"与教师对自我经验"作茧自缚"式的过度崇奉,是对"经验"本真意涵误解误判所致的"教育悖论"。在厘定经验疆域与疆界的同时,澄明教育场域中三重... 教师对儿童经验"避祸就福"式的无视"悬置"与教师对自我经验"作茧自缚"式的过度崇奉,是对"经验"本真意涵误解误判所致的"教育悖论"。在厘定经验疆域与疆界的同时,澄明教育场域中三重经验境界的整体架构,进而理性剖析"教育悖论"背后的思维窠臼,是浮躁背后的一种理性沉思。祛除遮蔽以还原"经验"的本真世界需要通过主体间心性与心智的对话认同、个体偏好与群体偏好的融通整合以及三重经验境界的和合创生,最终实现三重经验境界的嬗变转化与回归突破,在持续不断地"接着说"中敞开与澄明"可爱"又"可信"的经验的价值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场域 原初型经验 知识型经验 智慧型经验 对话认同
下载PDF
文化转向:新文化史学对教育史学的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曹彦杰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1,共8页
20世纪末,西方史学发生了从社会史学到新文化史学的文化转向,历史研究从文化的社会史转向了社会的文化史,文化史成为史学家研究的中心,新文化史引领了史学研究的潮流。其研究范式具有底层立场、文化解释、微观视角、跨学科视野与方法、... 20世纪末,西方史学发生了从社会史学到新文化史学的文化转向,历史研究从文化的社会史转向了社会的文化史,文化史成为史学家研究的中心,新文化史引领了史学研究的潮流。其研究范式具有底层立场、文化解释、微观视角、跨学科视野与方法、多元史料观及回归叙事史等特征,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为与历史研究有深切渊源的教育史研究,可以从教育史观的更新、研究视角的转换、问题教育史学和跨学科方法的倡导、史料的多元化以及叙事教育史书写等方面,对教育史研究史进行方法论的反思,希冀走出教育史学的"学术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危机 教育史学 新文化史学 文化转向 方法论
下载PDF
西方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与思考--以十种教育公平指标体系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娟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22,共8页
西方国家研发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成为全球各国制定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参照标准。本文择选十个权威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西方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并以PISA2012结果为例,从教育结果... 西方国家研发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成为全球各国制定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参照标准。本文择选十个权威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西方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并以PISA2012结果为例,从教育结果、教育资源分配和克服学生背景的学习公平(1)三个维度,比较了上海市和西方主要国家教育公平的基本情况。分析结果发现,西方教育公平指标体系既关注起点公平,也关注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既重视"人"因素的公平,也重视"物"因素的公平;既关注教育公平的数量,也关注教育公平的质量。希望能够为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构和修正提供借鉴与思考,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监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以及教育公平公告制度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教育公平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当前中国终身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遵民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1-20,共10页
我讲的题目:当前中国终身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当然这个“重大”,是我个人之认为。就理论问题而言主要有两点,当然理论问题有很多,但这两点我想是不是大家比较关注。第一,中国成人教育会终结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关涉到电... 我讲的题目:当前中国终身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当然这个“重大”,是我个人之认为。就理论问题而言主要有两点,当然理论问题有很多,但这两点我想是不是大家比较关注。第一,中国成人教育会终结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关涉到电大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教育 中国 大理 成人教育 电大
下载PDF
论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改革的法国因素
11
作者 王伦信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76,共6页
文章撷取了法国因素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影响的两个片断。其一在关于"大学区"制终止原因的讨论中,提到以往人们较少关注的视角,法国"大学区"设计中的教育集权制目标指向与蔡元培崇尚教育独立、学术自由的旨趣相... 文章撷取了法国因素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影响的两个片断。其一在关于"大学区"制终止原因的讨论中,提到以往人们较少关注的视角,法国"大学区"设计中的教育集权制目标指向与蔡元培崇尚教育独立、学术自由的旨趣相龃龉而被有意淡化,中、法"大学区"规模的悬殊等,都给中国借鉴法国经验带来了困难。其二是著名法国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作为1931年国联教育考察团四名成员中唯一的科学家,对1930年代中国科学教育的影响,如提升中学科学教育的比重,促进学校教科书本国化,推动中国物理学会成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 大学区 科学教育 法国因素
下载PDF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 被引量:40
12
作者 范国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3,共9页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有助于破解教育“内卷”难题、修复和重构健康教育生态,有助于应对与化解当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教育基本矛盾,有助于应对智能技术挑战...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助于推进现代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有助于破解教育“内卷”难题、修复和重构健康教育生态,有助于应对与化解当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教育基本矛盾,有助于应对智能技术挑战、建构智能教育生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从伦理与价值的维度看,高质量教育是公共教育、公平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教育系统自身发展而言,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高质量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从教育技术发展的维度看,高质量教育是受智能技术影响、基于智能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智能化教育体系与教育生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永续追求的过程,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创新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教师制度、教育评价制度,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制度体系,将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从而保障和促进高教育质量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制度创新 教育生态
下载PDF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418
13
作者 李政涛 文娟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6,共10页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 并举 融合 新时代 教育体系
下载PDF
教育社会学的人文性何以可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德胜 马和民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12,66,共9页
教育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在科学化追求中对学科的人文性有所忽视,有必要对这一学科特点加以补充论证。具体来说,教育社会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是一种蕴涵... 教育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在科学化追求中对学科的人文性有所忽视,有必要对这一学科特点加以补充论证。具体来说,教育社会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是一种蕴涵着客观性、开放性、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社会事实;第二,基于人、教育与社会三者之间整体、动态的关系取向,教育社会学重视教育与社会的互相“发现”,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第三,饱含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的教育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有待教育社会学返回历史深入挖掘。由此构成了一条基于文化传统创新、彰显文化自觉和自信、建构具有本土特色和世界意识的中国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可能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学科特点 人文主义教育社会学 人文性
下载PDF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被引量:145
15
作者 宁本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共5页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方式转型提出的重大命题。“五育”本来是一体的,但在当下中小学教育内外生态中,“五育”常常被分隔,“五育”过程条块分割,进而导致办学目标远离育人初衷。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智育独大教育评...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方式转型提出的重大命题。“五育”本来是一体的,但在当下中小学教育内外生态中,“五育”常常被分隔,“五育”过程条块分割,进而导致办学目标远离育人初衷。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智育独大教育评价观,工具化和短视化人才观以及教师综合素养相对不足等。“五育”从分裂走向融合,应从树立“五育融合”观入手,多元协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生态合力,聚焦共生型和多元化的课程生态、教学生态、资源协同生态、教育评价生态以及教育治理生态重建等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智育独大 全面发展 教育生态重建
下载PDF
成事与成人:信息时代劳动教育的突破与创新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政林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23,共6页
信息技术所涵括的时空重构、群体互惠与"产消合一"为人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日益凸显数字劳动、创造性劳动之于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面对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大众对劳动的认知偏误,亟待构建以"成事成人"为核心... 信息技术所涵括的时空重构、群体互惠与"产消合一"为人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日益凸显数字劳动、创造性劳动之于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面对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大众对劳动的认知偏误,亟待构建以"成事成人"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劳动教育,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的关系、劳动教育的意义三个方面重构劳动教育的内涵。在实践路径上,信息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在三个层面进行突破与创新:形成由"割裂"走向"融合"的劳动教育思维,生成由"重复"走向"反思"的劳动教育过程,构建由"体验"走向"创造"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切实让劳动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信息时代 成事成人 创新
下载PDF
县域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角色、瓶颈与路径——基于教育政策执行的视角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志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8-44,共7页
落实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县域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立德树人相关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是关键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政策理念认知不深入、教育行政生态不完善、... 落实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县域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立德树人相关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是关键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政策理念认知不深入、教育行政生态不完善、规划行动路径不健全等瓶颈问题。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政策目标,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在教育观念引领,推动课堂内外融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加强专项督导与评价问责等五方面探索具体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教育行政部门 立德树人 落实 瓶颈 路径
下载PDF
跨越数字鸿沟: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倩 陈唤春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57,共16页
数字鸿沟问题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中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本研究选取美国、日本和英国自2010年以来发布的12份重大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和考察三国教育信息化战略中关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举措。分析结果显示,在弥合物理... 数字鸿沟问题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中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本研究选取美国、日本和英国自2010年以来发布的12份重大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和考察三国教育信息化战略中关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举措。分析结果显示,在弥合物理鸿沟方面,各国普遍强调互联网的连通性,重视对数字基础设施的资助,注重为贫困家庭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就差异而言,美国支持学生在校自主选择数字设备,日本注重高校与中小学的互联网连接,英国专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发的网络连接独具特色;在削弱技能鸿沟方面,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数字技术操作技能与提升信息技能,美国更关注借助数字技术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日本更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和责任问题,英国提出的促进数字技能包容的措施更为详尽,尤其是在促进数字技能性别平等方面;在缩小使用鸿沟方面,各国主要关注教师数字技术培训体系,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学习设计,差异体现在美国教师在线个人学习网络与面向学生的通用学习设计,英国传播有效应用技术优秀实践案例的创新途径,日本教师支持系统和多样化数字设备。这些举措对于应对我国新时期的数字鸿沟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基于此,提出我国应持续推进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师生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提升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能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公平 国际比较
下载PDF
激活民间团队力量 提升社区教育品质--以上海奉贤区“523故事会”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宁本涛 徐凤 《终身教育研究》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上海奉贤区"523故事会"是民间社区学习团队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以此为例,讨论民众自发组织的社区教育活动形式及其内容,特别是志愿者参与的民间团队发展现状,探讨一种自下而上的社区教育现象,为社区教育实践领域学习团队发... 上海奉贤区"523故事会"是民间社区学习团队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以此为例,讨论民众自发组织的社区教育活动形式及其内容,特别是志愿者参与的民间团队发展现状,探讨一种自下而上的社区教育现象,为社区教育实践领域学习团队发展提供借鉴,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决策者反思社区教育本质提供参考。实践证明,这种民间社区学习团队能够促进社区教育实践的开展,引发社区居民不断加入并真正成为主体,发掘和激活民间团队的力量,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学习团队 自主学习权 社区教育
下载PDF
数字化生存的教育危机及其因应——基于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立场 被引量:7
20
作者 韦恩远 肖菊梅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1,共7页
数字化生存是人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同源共体的人与技术、技术延伸的记忆装置、现实虚拟的辩证运动是数字化生存的流变线索。数字化生存与教育实现深度耦合的同时,更面临着遮蔽人之存在的教育危机,主要表现为:教育“无... 数字化生存是人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同源共体的人与技术、技术延伸的记忆装置、现实虚拟的辩证运动是数字化生存的流变线索。数字化生存与教育实现深度耦合的同时,更面临着遮蔽人之存在的教育危机,主要表现为:教育“无能化”:出现生命逻辑对技术逻辑的臣服性接受;教育“空心化”:远程登录式的虚拟在场造成的主体分裂;教育“工业化”:数字化全球记忆术体系主导的精神掠夺。为应对数字化生存的教育危机,回归马克思技术哲学可发现,技术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关键中介,教育不能让育人主动权受制于技术规训;社会关系是技术的内在规定,教育应实现人向现实社会存在的复归;技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闲暇时间,教育要减轻角色外溢的伴随性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时代 技术哲学 马克思教育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