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分析推理与要素研究法刍议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涛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10-14,共5页
云南大学成一农研究员的著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是一部具有创新思维、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城市形态著作。在该书犀利的学术批评与学术反思背后,一个新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要素研究法正在形成。相关史料实证和文献出土都不... 云南大学成一农研究员的著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是一部具有创新思维、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城市形态著作。在该书犀利的学术批评与学术反思背后,一个新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要素研究法正在形成。相关史料实证和文献出土都不丰裕的今天,学界对城市形态演进发展的定义和研究需要采取一种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推断分析法,来扩展城市形态研究的视野和选题,促进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从逻辑分析到推理过程,到材料运用,这本著作都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方法论。对专业历史学出身的学生来说,该书也可以发挥启发思考和引起反思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要素研究法 成一农 城市历史地理学
下载PDF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传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7-22,共6页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因此 ,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 ,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 ,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 ,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 ,离开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因此 ,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 ,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 ,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 ,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 ,离开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 ;离开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这个基本承接面而难有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 史学理论
下载PDF
戴名世的历史评论浅议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传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90,51,共6页
戴名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虽然蕴含有许多深刻的史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但由于戴名世论史、评史的出发点在于宣扬对明王朝的追思,宣扬狭隘的君臣之义,并据此反对清朝的统治,所以使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带有很强的政治和个人情感色彩,... 戴名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虽然蕴含有许多深刻的史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但由于戴名世论史、评史的出发点在于宣扬对明王朝的追思,宣扬狭隘的君臣之义,并据此反对清朝的统治,所以使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带有很强的政治和个人情感色彩,甚至不惜牵强附会,妄加比附,已经脱离了正确的历史评论范畴而演变为极端情绪宣泄。因此,在封建专制政治下,戴名世以文字遭祸也就不难理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名世 清代史学 历史观
下载PDF
历史时期武汉沙湖的变迁 被引量:2
4
作者 夏增民 《历史地理》 CSSCI 2017年第1期46-53,共8页
武昌近郊有东湖、沙湖等湖泊,任桐《沙湖志》称今之东湖为沙湖,不确。武昌东湖乃古之郭郑湖,先于沙湖形成。沙湖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形成与长江主泓的流向变化有密切关系。长江的河势变化造成沙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武昌城北、东与长江相... 武昌近郊有东湖、沙湖等湖泊,任桐《沙湖志》称今之东湖为沙湖,不确。武昌东湖乃古之郭郑湖,先于沙湖形成。沙湖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形成与长江主泓的流向变化有密切关系。长江的河势变化造成沙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武昌城北、东与长江相通的水面逐渐走向闭合,遂自北向南渐次形成诸多浅水湖泊。从大的湖泊看,先是在青山矶以南形成白杨湖,后又在白杨湖以南地区形成沙湖。晚清张之洞督鄂,主持兴建武青堤,江湖基本隔断,自此沙湖湖面渐被约束,不断被围垦、开发,逐步演变成目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湖 《沙湖志》 武汉城市历史地理
下载PDF
曾国藩与中国科技的近代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作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家、“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权重一时。是时,列强环伺,社会剧变,为实现富国强兵,曾国藩在引进西方科技、任用与培养科技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关键词 曾国藩 科学技术 近代化
下载PDF
学术精神的回归与研究范式的转换——《〈新安志〉整理与研究》读后
6
作者 李传印 陈得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619-620,共2页
关键词 整理 学术精神 《新安志》 历史文献学 回归 传统文化研究 文献价值 宋史研究
下载PDF
明代建阳书商刘剡的编刊活动与历史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冶 《人文论丛》 2019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在明代中前期刻书业繁荣发展的福建建阳一带,出现了兼具"士""商"身份的出版者,对宋代以来的儒家价值理念和知识文化普及有重要推动作用,出身书商世家的刘剡为其中代表。刘剡学有所承,以朱子后学自居,其后代也重视... 在明代中前期刻书业繁荣发展的福建建阳一带,出现了兼具"士""商"身份的出版者,对宋代以来的儒家价值理念和知识文化普及有重要推动作用,出身书商世家的刘剡为其中代表。刘剡学有所承,以朱子后学自居,其后代也重视提揭其儒者身份。而他在宣德、正统年间的一系列编刊活动,亦能平衡学术质量与市场需要的关系。经他编校的经史子集各类著述特点鲜明,终以会通、简明及义理化的特点,深远影响明清中国乃至东亚汉文化圈诸国的思想观念与文化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阳坊刻 刘剡 《少微通鉴节要》 《详说古文真宝大全》 东亚文化交流
下载PDF
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主观创造性
8
作者 李传印 邓锐 《甘肃理论学刊》 2006年第4期92-96,共5页
历史撰述所建构的主观历史图景是客观历史存在在当下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它以既往客观历史事实为原点与极限,具有客观规定性。但是,由于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人理性的局限性和人思维活动的本能要求,主观历史图景又必然具有主观创... 历史撰述所建构的主观历史图景是客观历史存在在当下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它以既往客观历史事实为原点与极限,具有客观规定性。但是,由于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人理性的局限性和人思维活动的本能要求,主观历史图景又必然具有主观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历史图景 主观创造性
下载PDF
1925年-1927年间军阀张作霖和吴佩孚交往的历史内幕
9
作者 黄岭峻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02-106,共5页
192 5年 -1 92 7年间 ,张作霖与吴佩孚两股势力基于彼此的利害关系 ,由敌变友 ,又由友变敌 ,直接为蒋介石的各个击破策略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键词 北伐战争 张作霖 吴佩孚 交往
下载PDF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补释
10
作者 刘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98-102,共5页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中的奴婢廪食粟出入簿及河堤简,其整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脱字处当补未补,亦有错补。简文解释也有不当处。对这些脱字考补,错补的纠讹,释文不当处补释,不仅十分必要,对于其深入的研究也有所裨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筒牍整理 出土文献
下载PDF
东晋南朝儒士之籍贯变迁及其历史意义
11
作者 夏增民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34-39,共6页
永嘉丧乱,儒士持续南迁。东晋前期,儒士籍贯以黄淮地区和江东地区为最多,至后期则北方籍贯者遥遥领先,籍贯在江东地区的儒士人数减少。在东晋政治高层中,北方南迁大族明显压倒江东大族,从而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南朝之初,继续了东晋的政... 永嘉丧乱,儒士持续南迁。东晋前期,儒士籍贯以黄淮地区和江东地区为最多,至后期则北方籍贯者遥遥领先,籍贯在江东地区的儒士人数减少。在东晋政治高层中,北方南迁大族明显压倒江东大族,从而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南朝之初,继续了东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但由于中央政权南迁已久,不免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这表现为南人地位的提高,北方大族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作用日渐衰退。宋齐梁陈四代,儒士籍贯江南者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由南朝儒士籍贯随着时间延续而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江南政治势力的消长和儒学在当地的传播。儒学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本土学术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南方土著力量的觉醒和壮大,并使之走上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南朝 儒士 文化变迁 历史文化地理
下载PDF
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对更新性开发和留存性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涛宇 易谦柳 夏增民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9-57,共9页
文章立足于实地调研资料,梳理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等问题的学术动态,由点及面,整理归纳了桂林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现状。桂林地区的传统村落面貌完整、文化多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在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 文章立足于实地调研资料,梳理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等问题的学术动态,由点及面,整理归纳了桂林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现状。桂林地区的传统村落面貌完整、文化多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在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对传统村落进行更新性开发与留存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桂林 保护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历史学科融合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被引量:7
13
作者 吕涛宇 易谦柳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15期105-110,共6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学科的融合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学科的融合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本文立足于课程标准要求和课堂实践,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学科融合教学"这一理念,主张在历史学科教学中通过融合多门学科知识与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讨论了历史与思想政治、语文、地理、美术等多门学科融合的具体策略,试图通过发挥历史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体作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融合式教学法 学科融合
下载PDF
鲁迅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贡献
14
作者 汪凤琼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39-41,共3页
鲁迅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与他对魏晋文化资源的吸取紧密相关,这在客观上促成了他对魏晋史学的研究,对魏晋古籍的辑校和整理。对"魏晋风度"一词的首次提出,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倡导,对魏晋学术和社会研究的贡献便是... 鲁迅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与他对魏晋文化资源的吸取紧密相关,这在客观上促成了他对魏晋史学的研究,对魏晋古籍的辑校和整理。对"魏晋风度"一词的首次提出,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倡导,对魏晋学术和社会研究的贡献便是他研究魏晋史学取得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魏晋南北朝史 贡献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内地秦汉城市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15
作者 陶正桐 夏增民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2-37,共6页
近年来,秦汉城市地理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但仍存在研究对象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地理与城市史研究难以区分等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可在资料许可的前提下开展边境、关东、江南、巴蜀等地区城市的研究,研究对象可考虑由单个城市扩展到区域... 近年来,秦汉城市地理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但仍存在研究对象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地理与城市史研究难以区分等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可在资料许可的前提下开展边境、关东、江南、巴蜀等地区城市的研究,研究对象可考虑由单个城市扩展到区域城市即城市群;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将城市视为环境的一部分,探讨城市建设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另外,还应该实时关注考古发掘的新动向,掌握新的考古报告,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更好地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历史城市地理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试析中古中西高等教育--以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与中世纪大学为中心的比较
16
作者 汪凤琼 《大观周刊》 2013年第9期95-96,共2页
中国中古时代的中央官学和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同属于高等教育,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太学、国子监和书院为主的中古中国官学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方面各有特色,本文试图分析中古时代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面貌,以... 中国中古时代的中央官学和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同属于高等教育,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太学、国子监和书院为主的中古中国官学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方面各有特色,本文试图分析中古时代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面貌,以求为中西方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形成发展的不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官学 中世纪大学 中西高等教育
下载PDF
新科技与历史研究
17
作者 葛剑雄 王星(整理) 《华中国学》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有的已用在历史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起了社会关注。但在历史研究中,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过时,出现新技术时不要先急切地用于历史学的学术研究,还是要看它的实际效果,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关键词 科技 历史研究 史学理论
原文传递
“内圣外王”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 被引量:10
18
作者 田勤耘 罗家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12-18,共7页
儒家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一核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其... 儒家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一核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源流之一,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以及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民族精神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儒学与汉代社会性别制度的理论建构——以“女祸史观”下末喜、妲己和褒姒的史事撰述为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增民 池明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100,共7页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祸国的史事建构,实质是政治和历史观上的"厌女症",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而欲建立起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由于先秦秦汉在中国文化中的源头地位,"女祸论"成为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制度 厌女症 女性涉政
下载PDF
环境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传印 陈得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持续而没有中断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的环境意识密切相关。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核的环境意识... 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持续而没有中断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的环境意识密切相关。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核的环境意识能有效地防止人的物化,抑制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确立以代际平等为基础的资源利用原则,从而保证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意识 传统文化 文明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