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肖震宇 陈孝平 +2 位作者 何松清 黄志勇 李莉 《肝胆外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其受体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意义,及利用TRAIL对HCC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了100例肝癌组织,100例癌旁组织,40例正常...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其受体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意义,及利用TRAIL对HCC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了100例肝癌组织,100例癌旁组织,40例正常肝组织中TRAIL及TRAIL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浓度TRAIL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观察经药物处理前后肿瘤细胞的凋亡发生率。结果TRAIL在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86例肝癌组织不表达诱捕受体DcR1(86%),55例肝癌组织不表达诱捕受体DcR2(55%),40例正常肝组织两种诱捕受体均有表达。肝癌组织中死亡受体为高表达,诱捕受体为低表达,正常肝组织则相反,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肝癌组织中死亡受体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病人的性别、年龄、AFP水平、肿瘤的大小以及是否转移无关。经TRAIL(100ng/ml)处理24h,肝癌细胞凋亡发生率约10%,而Jurkat细胞凋亡率达70%以上,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发生率约50%。结论HCC时,TRAILR普遍表达,但存在受体类型的表达差异,其中DcR1大多缺失,这为利用TRAIL治疗HCC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单一的TRAIL治疗只能有限的诱导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发生凋亡,HCC对TRAIL诱导的凋亡存在耐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L TRAILR 凋亡 肝癌
下载PDF
缬沙坦和乌司他丁联合用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
2
作者 刘义树 黄志勇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5-307,343,共4页
目的观察缬沙坦和乌司他丁联合用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例肝癌行肝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组、缬沙坦和乌司他丁联合用药组,每组10例。乌司他丁组按10 000u/kg... 目的观察缬沙坦和乌司他丁联合用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例肝癌行肝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组、缬沙坦和乌司他丁联合用药组,每组10例。乌司他丁组按10 000u/kg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联合用药组术前给予缬沙坦80mg每天一次,口服一周至术前,术中用量及用法同乌司他丁组。对照组5%葡萄糖盐水100ml静脉滴注。三组患者分别在肝门阻断前、肝门阻断末及肝门再开放60min时抽取静脉血测TXB2和6-keto-PGF1α浓度,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抽取静脉血,行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的测定。结果 30例肝癌患者均顺利完成切除术,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均增加(P<0.05),乌司他丁组和联合用药组增加的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用药组保护效应与单用乌司他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邻近肝门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联合使用缬沙坦的预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乌司他丁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脂氧素A_4对缺氧状态下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苗烁 王素梅 +4 位作者 程雪 李尧丰 马明洋 李钢 吴萍 《转化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环境下脂氧素A_4(lipoxin A_4,LXA_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肝癌细胞H22接种构建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LXA_4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目的探讨缺氧环境下脂氧素A_4(lipoxin A_4,LXA_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肝癌细胞H22接种构建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LXA_4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在接种肝癌细胞H22的7~15 d,小鼠皮下可见清晰肿瘤包块生长;在各相应时间点,给予LXA_4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缩小(P<0.05),同时明显降低了肿瘤组织内部Ki-67和HIF-1α表达。体外培养发现200 nmol/L LXA_4可明显抑制缺氧条件下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结论 LXA_4能抑制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氧素A4 肝细胞癌 缺氧 增殖
下载PDF
肝脏微环境对肝脏干细胞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琳 陈孝平 +1 位作者 张伟 董汉华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4,共3页
随着对肝脏干细胞的深入研究,肝脏内存在具有向肝/胆系细胞双向分化潜能的成体肝脏干细胞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在肝脏严重受损,成熟肝细胞增殖受抑制或增殖不能满足肝脏代偿时由肝脏成体干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肝细胞。而由肝实质细... 随着对肝脏干细胞的深入研究,肝脏内存在具有向肝/胆系细胞双向分化潜能的成体肝脏干细胞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在肝脏严重受损,成熟肝细胞增殖受抑制或增殖不能满足肝脏代偿时由肝脏成体干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肝细胞。而由肝实质细胞,肝脏非实质细胞(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窦状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及神经系统等组成的肝脏微环境对肝脏干细胞增殖分化有重要作用。现对肝脏微环境对肝脏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干细胞 细胞调控 微环境 细胞增殖分化 KUPFFER细胞 成熟肝细胞 肝实质细胞 肝星状细胞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后 被引量:12
5
作者 蔡荣耀 黄志勇 +2 位作者 梁宾勇 李开艳 陈孝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患者肿瘤早、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17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2年为界,≤2年肿瘤复发为早期复发,〉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患者肿瘤早、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17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2年为界,≤2年肿瘤复发为早期复发,〉2年为晚期复发。分析AFP、AFP/肿瘤单位体积(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肝硬化程度、肝功能分级、HBsAg、肝切除方式、术中输血等因素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检验。结果117例患者中有85例(72.6%)出现肿瘤复发,其中早期复发59例(50.4%)、晚期复发26例(22.2%)。AFP、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术中输血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12.78,13.40,5.79,9.98,10.26,9.48,8.32,P〈0.05);AFP、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4.46,7.75,P〈0.05)。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0.170,0.172,0.064,P〈0.05);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2.809,P〈0.05)。本组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6%、60.8%、54.9%和65.0%、38.5%、23.1%。AFP〈20μg/L、AFP/V〈14μg/(L·cm^3)、AFP/V≥14μg/(L·cm^3)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早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9%、23.O%、20.5%;肿瘤晚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88.5%、7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18,P〈0.05)。结论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程度是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CC根治术后肿瘤早、晚期复发患者生存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复发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大肝癌手术切除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贯启 张志伟 +3 位作者 项帅 涂振霄 杨磊 陈孝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比较大肝癌手术切除术中3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3月期间218例大肝癌(>5 cm)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88例采用Pringle法间断阻断全肝血流(肝门阻断组),51例行选择性的半肝血流阻断... 目的:比较大肝癌手术切除术中3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3月期间218例大肝癌(>5 cm)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88例采用Pringle法间断阻断全肝血流(肝门阻断组),51例行选择性的半肝血流阻断(半肝阻断组),79例行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联合阻断组)。比较3组患者的术中与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3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及肝切除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半肝阻断组与联合阻断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均明显低于肝门阻断组,且联合阻断组的输血量、输血率明显低于半肝阻断组(均P<0.05);3组患者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半肝阻断组与联合阻断组第3、7天的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肝门阻断组(均P<0.05);3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肝癌切除术术中采用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而且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外科学 肝切除术/方法
原文传递
VEGF、uPA、ICAM-1和PCNA蛋白质表达与肝癌转移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22
7
作者 孟春城 陈孝平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73-675,共3页
目的 探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分子生物学原因。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 2 3例肝癌手术标本VEGF等蛋白质表达及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 肝内转移肝癌 (B组 )VEGF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肝癌 (A组 ) (P <0 0 1 ) ,门静脉主干癌栓... 目的 探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分子生物学原因。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 2 3例肝癌手术标本VEGF等蛋白质表达及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 肝内转移肝癌 (B组 )VEGF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肝癌 (A组 ) (P <0 0 1 ) ,门静脉主干癌栓原发癌 (C组 )和癌栓 (D组 )高于B组 (P <0 0 5)。B组u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高于A组 (P <0 0 1 )。各组间ICAM 1蛋白质阳性表达率无差别(P均 >0 0 5)。A组 D组MVD和PCNA LI逐渐升高。A组 C组术后复发率和静脉侵犯发现率呈增加趋势。多元回归分析 ,术后复发与静脉侵犯 (r=0 783 ,P <0 0 1 )、MVD(r=0 1 4 3 ,P <0 0 5)相关 ;转移与PCNA LI(r=0 590 ,P <0 0 1 )、MVD(r=0 1 79,P <0 0 5)相关 ,与ICAM 1表达负相关。 结论 VEGF、uPA、ICAM 1蛋白质过度表达 ,细胞增殖参与肝癌转移、门静脉癌栓 (PVTT)形成和术后复发。肝癌迅速生长是肝内转移和PVTT形成的直接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ICAM-1 UPA 内皮生长因子 尿激酶 胞间粘附分子1 肿瘤转移 免疫组化法 分子生物学 肝癌
原文传递
肝星状细胞诱导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陈琳 陈孝平 +4 位作者 张伟 梁慧芳 林有智 董汉华 周巧丹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65-770,共6页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在体外培养的卯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将卯圆细胞分别与原代培养的HSC混合共培养(混合共培养组),采用Millicell小室不接触共培养(不接触共培养组),卵圆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在体外培养的卯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将卯圆细胞分别与原代培养的HSC混合共培养(混合共培养组),采用Millicell小室不接触共培养(不接触共培养组),卵圆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在共培养后第7、14、21天观测,采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白蛋白和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量;(2)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卵圆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3)过碘酸希夫染色检测各时间点卵圆细胞内糖原颗粒的含量;(4)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间点卵圆细胞分泌白蛋白的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1)卵圆细胞第7、14、21天表达HNF-4α和白蛋白的mRNA的量(相对与共培养之前的表达量的倍数):混合共培养组HNF-4α分别为(1.9±0.2)倍、(10.7±1.2)倍、(12.0±1.3)倍;白蛋白mRNA的量分别为(5.7±1.6)倍、(110.7±13.7)倍、(173.6±22.3)倍;不接触共培养组HNF-4α分别为(1.4±0.1)倍、(3.2±0.6)倍、(8.9±1.4)倍;白蛋白mRNA的量分别为(2.9±1.4)倍、(22.3±8.5)倍、(96.3±16.3)倍。共培养组(混合共培养与不接触共培养组)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LSD-t值分别为32.98,10.08;13.38,7.96;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AFP、CK-19的表达量:混合共培养组AFP分别为(1.1±0.2)倍、(0.2±0.0)倍、(0.0±0.0)倍;CK-19分别为(0.2±0.1)倍、(0.0±0.0)倍、(0.0±0.0)倍;不接触共培养组AFP分别为(1.0±0.2)倍、(0.2±0.1)倍、(0.1±0.0)倍;CK-19分别为(0.6±0.1)倍、(0.1±0.0)倍、(0.0±0.0)倍。共培养组(混合共培养与不接触共培养组)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LSD—t值分别为37.99,34.50;13.59,22.46;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卵圆细胞共培养后白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混合共培养组:14d为(15.30±0.09)ng/ml、21d(20.98±0.12)ng/ml;不接触共培养组14d为(11.41±0.13)ng/ml,21d为(15.12±0.17)ng/ml,混合共培养组高于不接触共培养组,LSD—t=251.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卯圆细胞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逐渐丰富,且细胞间形成毛细胆管结构。(4)过碘酸希夫染色显示共培养后卵圆细胞内出现大量红色糖原颗粒。结论HSC可以诱导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HSC除了通过细胞因子等可溶性因子途径发挥作用外,与卵圆细胞的直接接触也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白蛋白类 甲胎蛋白类 肝星状细胞 卵圆细胞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微血管形成和细胞增殖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孟春城 陈孝平 刘安重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srowth factor,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对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和转...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srowth factor,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对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16例肝癌PVTT(A1 组)、其原发癌A2 组)和 20例无转移肝癌(B组)VEGF、PCNA表达。结果 A1组、A2组VEGF mRNA和蛋白质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A1组细胞平均吸光度高于A2组(t=8.83,P值均< 0.01)。B组、A2组、A1组PCNA阳性表达和MVD均呈升高趋势(P值均<0.01)。A1组、A2组VEGF mRNA、蛋白质表达与MVD、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有良好相关性,r在0.65~0.95范围,P值均< 0.01。在A1、A2、B组MVD、PCNA-LI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在0.78~0.97范围,P值均<0.01。结论 VEGF过量表达是肝细胞癌微血管形成和癌细胞增生活跃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微血管形成和癌细胞的快速生长是肝癌转移和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门静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肿瘤转移 微血管密度 VEGF PCNA MVD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在肝切除围手术期应用的经验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孝平 张文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肝切除 围手术期 肾功能保护 乌司他丁
原文传递
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对HepG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百林 翟淑萍 +2 位作者 肖震宇 赵先明 赵文韬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9年第2期18-20,共3页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HepG2细胞增殖相关CyclinD1、CyclinA基因与凋亡相关Survivin、Bcl-2基因的影响。方法对Tet-on基因表达系统调控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转染入HepG2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强力霉素对受强力霉素调控、稳定...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HepG2细胞增殖相关CyclinD1、CyclinA基因与凋亡相关Survivin、Bcl-2基因的影响。方法对Tet-on基因表达系统调控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转染入HepG2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强力霉素对受强力霉素调控、稳定表达HIF-1α的HepG2Tet-on进行凋亡诱导,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和HIF-1α、CyclinD1、CyclinA、Survivin、Bcl-2的基因表达。结果终浓度分别为0、0.1、1、5mg/L的对HIFHepG2Tet-on进行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6.4%±7.8%、42.7%±4.9%、31.5%±6.1%、19.7%±4.5%;随着强力霉素浓度的增加,HIF-1α、CyclinD1、CyclinA、Survivin、Bcl-2基因表达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F-1α基因在体外可以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而且随εHIF-1α基因表达水平的增加作用不断增强,这可能与HIF-1α诱导CyclinD1、CyclinA、Survivin、Bcl-2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细胞增殖 凋亡 HIF-1Α Tet—on基因表达系统
原文传递
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其 刘飞龙 +1 位作者 张志伟 梅斌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探讨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施行62例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患者的疗效.结果 本组62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1/62),食管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 目的 探讨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施行62例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患者的疗效.结果 本组62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1/62),食管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1/62),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5%(3/62).术后12个月复查,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为79%(48/61),改善率为18%(11/61),有3%(2/61)的患者食管曲张静脉无变化;胃底曲张静脉消失率为98% (60/61),改善率为2%(1/62).术后3年和5年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率分别为3% (2/61)和8%(5/61).结论 改良联合断流术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断流术
原文传递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汉华 陈孝平 +3 位作者 张伟 张峰 靖凯 陈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7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肝卵圆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肝卵圆细胞增殖动物模型(2-AAF/P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方法,观察上述两组动物模型...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肝卵圆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肝卵圆细胞增殖动物模型(2-AAF/P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方法,观察上述两组动物模型不同时间点肝脏卵圆细胞增殖情况和TGF-β1及其受体动态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在肝切除术后2 d即出现卵圆细胞,10 d达高峰,16 d卵圆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肝小叶和肝索结构恢复;TGF-β1表达在术后6 d开始增多,16 d达高峰,21 d降至正常水平;TUNEL染色阳性细胞高峰出现在卵圆细胞的增殖高峰后期,和TGF-β1表达高峰出现在同一时期。结论TGF-β1与卵圆细胞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在肝卵圆细胞增殖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肝脏 肝卵圆细胞 调控
原文传递
肺耐药蛋白基因(lrp)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化疗敏感性研究
14
作者 王百林 陈孝平 翟淑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肺耐药蛋白基因 LRP 原发性肝细胞癌 化疗 敏感性 预后
原文传递
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欣 黄志勇(综述) 陈孝平(审校)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499-502,共4页
一、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现状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s)又称高位(high cholangiocarcinoma,HCCA)或近端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胆囊管开口以上肝管的上1/3肝外胆管,并常累及胆管汇合部和单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K... 一、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现状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s)又称高位(high cholangiocarcinoma,HCCA)或近端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胆囊管开口以上肝管的上1/3肝外胆管,并常累及胆管汇合部和单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Klatskin于1965年首次全面的总结了该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故又称Klatskin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肝移植治疗 KLATSKIN瘤 近端胆管癌 胆囊管开口 肝外胆管 恶性肿瘤 病理特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