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8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风电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8
1
作者 郑有飞 林子涵 +2 位作者 吴荣军 许遐祯 尹继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5-151,共7页
在分析江苏省风电场气象灾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江苏省为例的风电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确定台风密度、龙卷风密度、雷暴密度、风机密度、单机发电功率、人均GDP这6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长江以... 在分析江苏省风电场气象灾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江苏省为例的风电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确定台风密度、龙卷风密度、雷暴密度、风机密度、单机发电功率、人均GDP这6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长江以北各县市风电产气象灾害风险度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沿海城市:南通和盐城区域为风电场气象灾害的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而同样为沿海城市的连云港与苏中地区的泰州市、扬州市和苏北地区的淮安为风电场气象灾害的中风险区,宿迁和徐州均为风电场气象灾害的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气象灾害 层次分析法 风险度
下载PDF
2024年2月湖北省一次大范围冻雨过程的宏微观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2
作者 周悦 吕晶晶 +1 位作者 高正旭 周伶俐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58-468,共11页
2024年2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出现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中第一次过程(2月1-6日)冻雨表现出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强等特征。为此,基于湖北省80个国家气象站激光雨滴谱仪观测数据,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此次冻雨过程进... 2024年2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出现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中第一次过程(2月1-6日)冻雨表现出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强等特征。为此,基于湖北省80个国家气象站激光雨滴谱仪观测数据,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此次冻雨过程进行定量判断,并对其宏微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冻雨区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和武汉城市圈等地,表现为液态降水维持时间长。(2)冻雨时数和冻雨量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高值区均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冻雨时数一般在15h以上,冻雨量超过24mm;冻雨集中期在2月2-3日,此时段各区间其数浓度、液水含量、雨强和粒径站时数占比均显著高于该过程其他时段。(3)各地区平均冻雨滴谱分布呈单峰型,其峰值数密度在200mm^(-3)·mm^(-1)左右。(4)构建的Z-R关系不同于短历时、区域性冻雨过程,能较好地实现对此类冻雨定量估测降水(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QPE)的估算。整个过程中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和归一化截距参数(log_(10)N_(w))的平均值分别为1.07mm和3.03。(5)在水汽凝华、丛集和凇附机制的共同影响下,致密霰粒和冰晶聚合物融化形成此次冻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雨滴谱 时空分布 冻雨量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雷电灾害潜在与现实易损性分析及区划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量:26
3
作者 袁湘玲 王振会 +1 位作者 肖稳安 束玉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1期20-25,共6页
提出雷电灾害的潜在易损性和现实易损性概念,利用黑龙江省1959-2008年的雷暴日资料及1999-200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结合黑龙江省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提出了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及经济易损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 提出雷电灾害的潜在易损性和现实易损性概念,利用黑龙江省1959-2008年的雷暴日资料及1999-200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结合黑龙江省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提出了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及经济易损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4级区分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分级,并赋予各等级如下定值:极高级为1.0,高级为0.8,中级为0.5,低级为0.2。对黑龙江省各地市4个评估指标的等级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权重平均值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后通过对黑龙江省各地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综合评估,形成黑龙江省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结果表明: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绥化潜在易损度和现实易损度皆高,综合易损度为极高易损区。伊春、大兴安岭、黑河潜在易损度很高,而现实易损度最低,故综合易损度为高易损区。鹤岗、鸡西潜在易损度较低,现实易损度较高,综合易损度为中易损区;七台河潜在易损度最低,但现实易损度高,综合易损度同样为中易损区。佳木斯、双鸭山、牡丹江潜在易损度和现实易损度皆低,综合易损度为低易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潜在易损性 现实易损性 易损度区划 黑龙江省
下载PDF
江苏省龙卷风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许遐祯 潘文卓 缪启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2-797,共6页
在分析江苏省龙卷风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江苏省为例的龙卷风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确定水域面积、海拔高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密度、龙卷密度和龙卷灾害综合灾度这6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计算... 在分析江苏省龙卷风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江苏省为例的龙卷风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确定水域面积、海拔高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密度、龙卷密度和龙卷灾害综合灾度这6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计算出江苏省各市龙卷风灾害风险度并进行了风险度区划。结果表明,苏州、无锡、南通为龙卷灾害高度风险区,常州、南京为较高风险区,镇江、泰州、徐州、盐城、扬州、连云港为中度风险区,宿迁和淮安为低度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 江苏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频数分布
下载PDF
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的时空变异——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26
5
作者 葛鹏 岳贤平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在分析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分别用2000年和2010年的指标数据,对南京市进行了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估。结果显示:①南京市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水平最高的... 在分析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分别用2000年和2010年的指标数据,对南京市进行了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估。结果显示:①南京市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水平最高的是城区,最低的是高淳县;②10年间南京市各县区的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水平普遍上升,但各自上升的幅度不同;③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是决定南京市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灾体易损性 模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南京市 时空变异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方法的中国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灾害风险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敬乐 周顺武 +2 位作者 牛涛 孙健 王郁 《气象科技》 2012年第5期858-864,共7页
通过收集大量沙尘暴灾情资料,整理出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农业损失数据,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因灾造成的经济和农业损失风险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春季沙尘暴发生日数总体减少的气候背景下,... 通过收集大量沙尘暴灾情资料,整理出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农业损失数据,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因灾造成的经济和农业损失风险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春季沙尘暴发生日数总体减少的气候背景下,沙尘暴造成的经济和农业损失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②经济损失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锡林郭勒、塔里木、阿勒泰、塔城及吐鲁番地区。农业损失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吐鲁番、阿克苏、和田、瓜州、阿拉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信息扩散 风险 经济损失 农业损失
下载PDF
湖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与区划 被引量:13
7
作者 金晨路 肖稳安 王学良 《暴雨灾害》 2011年第3期272-276,共5页
使用2007—2009年湖北省13个闪电监测站闪电定位数据和1998—2009年雷电灾害资料,结合湖北省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雷击密度、综合灾度、人均GDP以及人口密度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雷电灾害易损... 使用2007—2009年湖北省13个闪电监测站闪电定位数据和1998—2009年雷电灾害资料,结合湖北省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雷击密度、综合灾度、人均GDP以及人口密度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模型,计算全省各地市雷电灾害易损度,形成湖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图。结果表明:湖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高、中、低各区域相对集中,其中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宜昌5市为易损性极高区;仙桃、荆门、潜江、孝感4市为高易损区;襄阳、天门、黄冈、随州4市为中易损区;荆州、十堰2市以及神农架林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易损性极低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易损性 区划 湖北省
下载PDF
周边气象条件对南京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常炉予 赵天良 +3 位作者 何金海 汤莉莉 于红霞 单云鹏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6期95-101,共7页
针对2014年8月南京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周边地区污染源的减排控制研究,将2010—2012年8月NCEP/NCAR的6 h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利用WRF模式处理得到时空尺度更为精细的风场资料,结合南京奥体中心观测点的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物浓度... 针对2014年8月南京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周边地区污染源的减排控制研究,将2010—2012年8月NCEP/NCAR的6 h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利用WRF模式处理得到时空尺度更为精细的风场资料,结合南京奥体中心观测点的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物浓度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诊断得到了8月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物的周边源区及其关键输送通道。结果表明:尽管8月青奥会时段南京地区主导风为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但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的外源及其主要输送路径各有不同。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较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SO2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正南方向(安徽、浙江一带)的近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NO2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湖北一带)的中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PM10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外源 气象条件 输送通道
下载PDF
江苏省龙卷风灾害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许遐祯 潘文卓 缪启龙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在分析江苏省龙卷风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龙卷风灾害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了江苏省各市的龙卷风灾害易损度,并利用聚类分析对各市易损度进行了分级区划。表明徐州为龙卷风灾害极高易损区,泰州、南通、苏州... 在分析江苏省龙卷风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龙卷风灾害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了江苏省各市的龙卷风灾害易损度,并利用聚类分析对各市易损度进行了分级区划。表明徐州为龙卷风灾害极高易损区,泰州、南通、苏州为高易损区,盐城、镇江、扬州为中易损区,淮安、宿迁、南京、无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 易损性 主成分 频数分布
下载PDF
省级气象云资源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鹏 唐红昇 +4 位作者 裴向杰 沈菲菲 吉曹翔 鲍婷婷 马彬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9-954,共6页
基于OpenStack架构建立省级云资源管理平台,通过整合省级各类硬件资源,将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纳入统一资源池管理,在此基础上将省级原有的多套虚拟化系统软硬件资源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后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实... 基于OpenStack架构建立省级云资源管理平台,通过整合省级各类硬件资源,将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纳入统一资源池管理,在此基础上将省级原有的多套虚拟化系统软硬件资源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后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实现硬件资源动态、弹性、可回收利用,能够更好地为各业务部门提供硬件资源服务。通过接管省级VMware、OS等虚拟化系统,平台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快速部署交付业务系统,大幅提高对气象业务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提高了系统运维的水平和效率。该平台的建成和应用对省级云计算发展和应用具有示范、服务、探索等多重作用,特别是对带动省级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探寻省级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化 分布式 资源管理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西南地区东部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54
11
作者 李永华 卢楚翰 +2 位作者 徐海明 程炳岩 王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2-434,共13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指出了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热源关键区域,并就关键区大气热源对该区域夏季旱涝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得出了以下...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指出了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热源关键区域,并就关键区大气热源对该区域夏季旱涝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与高原主体东南部的热源变化关系密切,当该区域(该区域的平均大气热源值定义为热源指数)大气热源偏强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夏季青藏高原关键区大气热源值偏强(偏弱)时,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弱(偏强),出现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形势;同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增强(减弱),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增强(减弱),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高原热源 影响
下载PDF
霾天气下南京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31
12
作者 杨卫芬 银燕 +1 位作者 魏玉香 陈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7,共6页
2007年6月13日至2008年5月29日期间,对南京大气中PM2.5进行了连续采样,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测定了PM2.5中K、Al、Ca、Pb等3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对比分析了这些元素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污染水平较高,年... 2007年6月13日至2008年5月29日期间,对南京大气中PM2.5进行了连续采样,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测定了PM2.5中K、Al、Ca、Pb等3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对比分析了这些元素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污染水平较高,年质量浓度均值达103μg/m3.霾日PM2.5质量浓度水平是非霾日的2.35倍.春季霾日前后PM2.5中元素变化特征不明显,秋冬季节霾日元素浓度基本大于非霾日.平均而言,整个采样期间Cu、Se、Hg、Bi等人为污染元素的富集因子均较高,且霾日明显大于非霾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霾日PM2.5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冶金化工尘、化石燃料燃烧、垃圾焚烧及建筑扬尘,贡献率依次为29.21%、20.15%、27.15%、7.09%和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大气细颗粒物(PM2 .5) 元素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82
13
作者 邓伟涛 孙照渤 +1 位作者 曾刚 倪东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5-846,共12页
采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OAA ERSST海温资料以及ERA-40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在近50年中经历了两次年代际变化,第1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 采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OAA ERSST海温资料以及ERA-40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在近50年中经历了两次年代际变化,第1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季海温由正距平向负距平转变,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由负位相向正位相转变,通过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使东亚夏季风减弱,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到南呈现出"+-+"转变为"-+-"的三极分布形态,这次年代际变化体现了同一模态正负位相的转变;第2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太平洋海温转变为日本以南西北太平洋的正距平分布,同时菲律宾群岛附近海温偏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使得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由北至南转变成"-+"的偶极分布形态,这次年代际变化体现了一种模态向另一种模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型 北太平洋海温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30
14
作者 王颖 王晓云 +4 位作者 江志红 曾宪宁 马其芳 程宸 刘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5-591,共7页
利用1960—2009年全国542个站点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灾害成因角度筛选评估指标,建立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气象指标体系,基于不同强度频率的评估思路构建综合危险性指数,对中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1)中国大... 利用1960—2009年全国542个站点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灾害成因角度筛选评估指标,建立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气象指标体系,基于不同强度频率的评估思路构建综合危险性指数,对中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1)中国大部地区属于低危险区,高危险区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青海南部—西藏东北部—甘肃南部。南方绝大部分地区均处于极低危险区。(2)南方地区内部相对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中南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湖南东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河南北部。(3)高危险区的分布与地形、纬度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危险性 评估 区划 中国
下载PDF
近50年江苏省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5
作者 郑有飞 丁雪松 +1 位作者 吴荣军 尹继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50,共8页
根据江苏省1955-2007年7-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别以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持续3d、5d的高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为指标,建立了各站点的高温日数、高温强度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该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处于一个偏热期,苏州... 根据江苏省1955-2007年7-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别以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持续3d、5d的高温过程、平均最高气温为指标,建立了各站点的高温日数、高温强度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该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处于一个偏热期,苏州等城市近几年高温次数明显增加,而西南区域南京等城市夏季的最高气温则有下降趋势;同时,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该省高温时空分布的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年平均最高温度变化中5~6a的周期振荡在各地区中反映得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热浪 时空分布 江苏省
下载PDF
APS-SMPS-WPS对南京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的对比观测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飞 朱彬 +1 位作者 康汉清 高晋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6-1423,共8页
为了对比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3081/3085型气溶胶粒径谱仪(SMPS)和宽范围粒径谱仪(WPS)对气溶胶数浓度的观测性能,于2010年夏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使用上述三台仪器进行了同步观测.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并结... 为了对比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3081/3085型气溶胶粒径谱仪(SMPS)和宽范围粒径谱仪(WPS)对气溶胶数浓度的观测性能,于2010年夏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使用上述三台仪器进行了同步观测.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校内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O.01~10μm气溶胶粒子的数浓度、日变化规律及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台仪器在总体数浓度变化趋势上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但相同粒径段的粒子浓度NsMPs〉Nwps〉NAPS-SMPS比WPS尺度分辨率高,粒径范围在O.02-0.2μm时,SMPS与WPS相关性较好;APS测量气溶胶数浓度谱的连续性较WPS好.3种仪器在观测日变化趋势上都表现出双峰型,但SMPS的峰值浓度和出现峰值的粒径范围均高于或大于WPS.各类气象条件及降水对仪器间的测量误差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 SMPS WPS 气溶胶数浓度 谱分布
下载PDF
江苏省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幅值分布 被引量:26
17
作者 徐鸣一 王振会 +2 位作者 樊荣 周俊驰 曾庆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557-561,共5页
从雷电防护中重点关心的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引入时间权重法结合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给出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并依此绘制江苏省雷区分布图,对照Anderson经验公式拟合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从雷电防护中重点关心的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引入时间权重法结合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给出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并依此绘制江苏省雷区分布图,对照Anderson经验公式拟合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地闪密度的分布趋势是南部比北部多,西部比东部多;洪泽湖周边、太湖和宁镇丘陵周边是江苏省雷电防护重点区域.江苏省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符合Anderson经验公式,幅值主要在20~40kA范围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时间权重法 雷电流幅值 Anderson经验公式
下载PDF
1951—2006年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栋梁 刘玉莲 +1 位作者 于宏敏 李永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1018,共8页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06年积雪初终日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有5.5个月的可积雪期,积雪初日北早南晚,南北相差1个月;终日南早北晚,南北相差1.3个月.积雪初日推后1.9d.(1...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06年积雪初终日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有5.5个月的可积雪期,积雪初日北早南晚,南北相差1个月;终日南早北晚,南北相差1.3个月.积雪初日推后1.9d.(10a)-1,终日提早1.6d.(10a)-1.积雪初/终日期的退后/提前主要在较低纬度的平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积雪初日 积雪终日 EOF 趋势系数
下载PDF
利用广义帕雷托分布拟合中国东部日极端降水的试验 被引量:45
19
作者 江志红 丁裕国 +2 位作者 朱莲芳 张金铃 朱连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3-580,共8页
引进广义帕雷托分布拟合我国东部地区78个测站夏季(5-9月)逐日极端降水量。结果表明,不同门限值条件下的逐日降水量所拟合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均符合广义帕雷托分布,与其它极值分布如广义极值(下称GEV)分布模式相比,以GPD模式为最优... 引进广义帕雷托分布拟合我国东部地区78个测站夏季(5-9月)逐日极端降水量。结果表明,不同门限值条件下的逐日降水量所拟合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均符合广义帕雷托分布,与其它极值分布如广义极值(下称GEV)分布模式相比,以GPD模式为最优。根据现代气候条件,分别计算了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量分位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两者基本一致,总体上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减小的趋势,且南北差异较大,南方的极端降水量值可能达到北方地区的两倍以上。此外,资料年份越长,拟合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帕雷托分布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日极端降水 概率分布拟合
下载PDF
气候因子对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朱赟赟 王连喜 +2 位作者 李琪 宋玉芝 李剑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5,共7页
【目的】探讨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宁夏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宁夏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盐池、海原)和南部(西吉、隆德)4个区县1971-2007年以及北部(青铜峡、石嘴山)2个市1971-1985年的马铃薯产... 【目的】探讨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宁夏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宁夏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盐池、海原)和南部(西吉、隆德)4个区县1971-2007年以及北部(青铜峡、石嘴山)2个市1971-1985年的马铃薯产量统计资料,及对应的各地气象台站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用于试验。采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生育期内各气候因子与气象产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产量影响指数法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气候因子对马铃薯最终气象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相关系数得到影响宁夏南部马铃薯气象产量的气候因子为4月日照时数;中部为4月日照时数、7月降水量;北部为6-8月降水量及8月的日照时数和气温。利用积分回归法得到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气温,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其中气温在结薯期对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呈明显的负效应,降水在结薯期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呈明显正效应。采用产量影响指数法,得到对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南部为7月上旬降水量,中部为7月降水量,北部为8月上旬降水量。【结论】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地区 马铃薯 气候因子 积分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