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PLC-Q-TOF-MS分析陈皮中多甲氧基黄酮部位的化学成分
1
作者 唐惠玲 张竞研 +5 位作者 谭冰艳 孙颖 宋金瑶 张奕阳 李心如 康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3-1233,共11页
目的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陈皮中的多甲氧基黄酮部位进行富集,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HPLC-Q-TOF-MS)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陈皮提取物经D101大孔树脂吸附后,以不同浓度乙醇溶液洗脱,富集得到多甲氧... 目的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陈皮中的多甲氧基黄酮部位进行富集,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HPLC-Q-TOF-MS)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陈皮提取物经D101大孔树脂吸附后,以不同浓度乙醇溶液洗脱,富集得到多甲氧基黄酮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其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进一步采用HPLC-Q-TOF-MS结合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的碎裂规律对其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建立的同时测定陈皮中7种黄酮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富集后的多甲氧基黄酮类部位中,川陈皮素等化合物含量显著提高。采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分别从陈皮提取物和多甲氧基黄酮部位中鉴定出70和60个化合物,其中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均为53种。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辨识陈皮中多甲氧基黄酮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多甲氧基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罗氟司特粗品有关物质及新化合物的发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谦 徐陈凤 +1 位作者 邹巧根 孙莉莉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2年第5期545-551,共7页
通过罗氟司特的合成方法及过程分析,推测罗氟司特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杂质。采用Ultimate Phenyl-Ether色谱柱,0.01 mol/L的KHPO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该方法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及稳定性均良好,用此... 通过罗氟司特的合成方法及过程分析,推测罗氟司特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杂质。采用Ultimate Phenyl-Ether色谱柱,0.01 mol/L的KHPO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该方法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及稳定性均良好,用此方法能将罗氟司特的有关物质进行分离,在罗氟司特粗品中检测到的3个杂质,其中IMP4为本研究首次检测到并报道。对检测到的罗氟司特粗品中杂质进行分离定量,发现除检测到的3个杂质以外,本文所用方法还能有效分离另外4种潜在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氟司特 杂质 高效液相色谱 新化合物
下载PDF
化学药物制剂处方及工艺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殷坤 《饮食科学》 2018年第7X期297-297,共1页
国内的制药行业中在快速进步,药物制剂以及管理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临床病症需要规定好计量药物,因此药物制剂在国内的制药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保证药物制剂的处方以及工艺是科学合理的,这样才能让药物制剂取得理想的疗效。文... 国内的制药行业中在快速进步,药物制剂以及管理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临床病症需要规定好计量药物,因此药物制剂在国内的制药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保证药物制剂的处方以及工艺是科学合理的,这样才能让药物制剂取得理想的疗效。文章主要分析了药物制剂的处方以及工艺方面的诸多要点,希望对国内制药业的实际发展有所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药物 制剂处方 工艺
下载PDF
抗体药物研发热点分析
4
作者 殷坤 《丝路视野》 2018年第35期350-350,共1页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而就以我国目前的医学而言,其发展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医学生产的抗体药物,亦是如此。抗体药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体所需的各项抵抗性能,以进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而就以我国目前的医学而言,其发展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医学生产的抗体药物,亦是如此。抗体药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体所需的各项抵抗性能,以进一步保证人体的健康不会因诸多细菌因素而产生威胁,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基于此,本文对抗体药物研发热点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物 研发 热点
下载PDF
中药成分对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体外作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闫媛 李慧慧 +4 位作者 彭佩瑾 安广涛 邓秀平 刘志东 祁东利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397-5409,共13页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 UGTs)是人体内最主要的Ⅱ相代谢酶,参与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中药成分影响药物代谢酶UGTs的活性,经该酶代谢的药物发生血药浓度波动,在临床上会引起代谢药...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 UGTs)是人体内最主要的Ⅱ相代谢酶,参与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中药成分影响药物代谢酶UGTs的活性,经该酶代谢的药物发生血药浓度波动,在临床上会引起代谢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引起“中药-中药”“中药-化药”相互作用,导致用药安全性问题、影响药物疗效等,因此,探究中药成分对UGTs活性的作用至关重要。重组人UGTs单酶法和肝微粒体孵育法可靠且有效,常被用于研究中药成分对肝脏UGTs的作用。目前,已有许多文献报道多种中药成分对UGTs活性存在诱导或抑制作用,但尚未对其进行系统总结,该文综述了中药单体成分、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对重组人UGTs或肝微粒体UGTs的体外作用,以期为中药在临床上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从UGTs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角度,阐明已有的中药经典药对及配伍禁忌原理,为发掘新的药物配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 中药 重组人UGTs 肝微粒体
原文传递
非布司他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次和多次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喻明 李晓斌 +10 位作者 王文萍 吴秀君 王华伟 阚敏 庄菊香 窦晓燕 陈璐 曹莹 隋鑫 马然 王诗婷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3-727,共5页
目的评价单次和多次口服非布司他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4例健康受试者,单次给药试验12例,多次给药试验12例。单次给药试验采用随机、自身对照、三剂量水平三周期交叉设计,分为3组,每组4例... 目的评价单次和多次口服非布司他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4例健康受试者,单次给药试验12例,多次给药试验12例。单次给药试验采用随机、自身对照、三剂量水平三周期交叉设计,分为3组,每组4例,依据周期先后分别服用非布司他片20,40,80 mg,每1周期用药1次。另入选12例受试者进行40 mg剂量的多次给药试验。试验第1天口服40 mg,第3天继续服用40 mg,每日1次,并连续给药6次至第8天。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试验均按计划的采血时间点采集静脉血,通过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受试者血浆样本中非布司他的浓度。绘制药时曲线,用WinNonlin8.0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和分析。结果单次给药试验3个组的AUC_(0-t)分别为(2.52±1.09)×10^(3)、(5.82±1.83)×10^(3)和(13.61±5.02)×10^(3)ng·h·mL^(-1);Cmax分别为(1.10±0.48)×10^(3)、(2.34±0.62)×10^(3)和(4.31±1.54)×10^(3)ng·mL^(-1)。多次口服非布司他片试验第1天非布司他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_(0-24h)为(6.49±2.04)×10^(3)ng·h·mL^(-1),C_(max)为(2.31±0.78)×10^(3)ng·mL^(-1)。多次口服非布司他片后,试验第8天非布司他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_(0-∞)为(6.65±2.21)×10^(3)ng·h·mL^(-1),AUC_(0-24 h)为(6.28±2.11)×10^(3)ng·h·mL^(-1),C_(ss_max)为(1.89±0.82)×10^(3)ng·h·mL^(-1)。结论单、多次口服给药后,非布司他20~80 mg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基本符合线性特征,建议非布司他片在Ⅱ、Ⅲ期临床试验等的单次口服给药剂量范围20~80 mg,多次口服给药剂量为40 mg,给药间隔为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布司他 生物等效性 药代动力学 中国健康受试者
原文传递
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在健康中国人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玲珺 陶蕾 +5 位作者 李弘扬 魏峻 蔡宝乐 马鹏程 阚敏 高倩倩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139-3143,共5页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以原研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为参比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用单中心、随机、两周期、两交叉、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分别入组40例受试者,Ⅰ组交叉口...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以原研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为参比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用单中心、随机、两周期、两交叉、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分别入组40例受试者,Ⅰ组交叉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20 mg,Ⅱ组交叉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奥美拉唑干混悬剂40 mg。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奥美拉唑浓度,用WinNonlin 8.0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者给予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20 mg后C_(max)分别为(869.85±366.05)和(858.38±370.23)ng·mL^(-1),AUC_(0-t)分别为(1006.33±939.25)和(1022.64±1010.28)h·ng·mL^(-1)。C_(max)和AUC_(0-t)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2.93%~112.62%和95.50%~102.90%。受试者给予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40 mg后C_(max)分别为(2276.00±787.45)和(2162.92±793.21)ng·mL^(-1),AUC_(0-t)分别为(3937.53±3336.61)和(3929.18±3034.03)h·ng·mL^(-1)。C_(max)和AUC_(0-t)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6.41%~117.74%和95.13%~103.49%。药代动力学参数个体间变异均超过25%。结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20 mg和40 mg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在80.00%~125.00%等效区间内,表明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药代动力学研究 生物等效性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