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促进神经干细胞生长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薛杉 吴钢 +6 位作者 祝爱萍 郭燕舞 汪求精 周振军 姜晓丹 柯以铨 全大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9-773,共5页
目的 制备一种能够负载足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并且能够以理想的速度缓慢释放的载体. 方法 构建负载bFGF的缓释微球,并检测其体外释放过程.将bFGF缓释微球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以常规多次添加bFGF的神经干细胞培养组作为对照... 目的 制备一种能够负载足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并且能够以理想的速度缓慢释放的载体. 方法 构建负载bFGF的缓释微球,并检测其体外释放过程.将bFGF缓释微球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以常规多次添加bFGF的神经干细胞培养组作为对照,用AlamarBlue法检测培养细胞的存活情况,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bFGF含量,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巢蛋白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 结果 AlamarBlue法检测结果显示,培养3d、5d时bFGF缓释微球组和常规培养组之间细胞增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仅负载bFGF缓释微球组能测量到培养上清中bFGF含量,大致维持在200 pg/mL水平.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bFGF缓释微球组能够在培养第3天即形成神经干细胞球,并且在培养第7天仍保持较好透光度,保持较好的细胞活性.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bFGF缓释微球组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球巢蛋白染色阳性. 结论 本课题组制作的bFGF缓释微球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缓慢释放的bFGF能够满足神经干细胞生长需要,并且保持神经干细胞自身的细胞特性.该bFGF缓释微球安全有效,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在体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缓释 神经干细胞
原文传递
术中CT在经鼻-蝶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冯亮 陈祎招 +4 位作者 杜谋选 丁锐 付正浩 张世忠 柯以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CT在经鼻-蝶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采用术中CT辅助经鼻一蝶神经内镜下行垂体瘤切除术患者37例,分析术中CT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手术进程和手术结果的... 目的探讨术中CT在经鼻-蝶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采用术中CT辅助经鼻一蝶神经内镜下行垂体瘤切除术患者37例,分析术中CT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手术进程和手术结果的影响。结果每例垂体瘤患者术中一般行CT扫描1~3次,平均1.43次,每次扫描时间仅需50~60s,37例患者中术中扫描发现11例存在肿瘤残余,其中9例行进一步切除后,达到影像学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另2例因肿瘤质地坚韧或与颈内动脉粘连紧密,仅行部分切除;初次影像学全切率为70.3%(26/37),在术中CT辅助下最终肿瘤影像学全切率达86.5%(32/371,提高了16.2%。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与CT检查相关并发症及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经鼻一蝶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CT实时扫描技术,为指导手术进程及实时判断手术结果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从而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盲目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CT 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原文传递
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情况及恢复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彦超 段传志 +6 位作者 李西锋 张炘 何旭英 顾大群 李辉 汪求精 李铁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由外伤引起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动眼神经麻痹经球囊栓塞治疗后,影响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经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目的探讨由外伤引起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动眼神经麻痹经球囊栓塞治疗后,影响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经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瘘口位置、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突位置、球囊使用数量、颈内动脉状态及术前动眼神经出现麻痹症状到治疗时间为研究因素,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影响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月(3-95月),90例(91.8%)患者1次成功栓塞,8例(8.2%)患者于第一次栓塞后4周内球囊泄露复发,经再次栓塞后达到完全治愈。94例患者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留颈内动脉,颈内动脉保留率为95.9%。所有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均得到完全恢复,无并发症及死亡。海绵窦瘘位置,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球囊使用数量,不同的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球囊栓塞治疗TCCF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栓塞 可解脱性球囊
原文传递
微环境对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建文 柯以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0-212,共3页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mimicry,VM)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经典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血管模式。伴有VM生成的肿瘤仅存在于高侵袭性肿瘤。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对于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黏...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mimicry,VM)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经典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血管模式。伴有VM生成的肿瘤仅存在于高侵袭性肿瘤。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对于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黏附能力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微环境因素中,缺氧和肿瘤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可影响VM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血管生成拟态 肿瘤微环境
原文传递
2种体位下颈静脉孔区周围结构3D-CT重建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马亚宾 王向宇 +2 位作者 徐伟伟 龙青山 覃成箭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12-1214,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头颅正中前屈位与斜仰卧位对远外侧入路中颈静脉孔区(JF)周围结构的位移程度,为该区域手术入路及相关结构的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1例健康成人均经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64排CT机按骨窗条件以1mm层厚分别在头颅正中前... 目的对比研究头颅正中前屈位与斜仰卧位对远外侧入路中颈静脉孔区(JF)周围结构的位移程度,为该区域手术入路及相关结构的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1例健康成人均经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64排CT机按骨窗条件以1mm层厚分别在头颅正中前屈位(即模拟术中侧卧位)与斜仰卧位进行连续轴位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外耳道水平至C3水平的骨性标志,扫描所得的图像输入飞利浦扩展华晨工作站进行CT的多平面重建(MP鼬,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在模拟侧卧位(即头颅正中前屈位)时测量寰椎横突(C1)至同侧乳突尖、茎突尖、枕髁外缘中点等解剖标志的距离分别为(20.99±4.18)mm、(20.49±5.47)mm、(22.035±4.27)mm。在斜仰卧位时测量寰椎横突至同侧乳突尖、茎突尖、枕髁外缘中点等解剖标志的距离、分别为(22.795±3.29)mm、(22.315±5.48)mm、(23.025±3.91)mm。与头颅正中前屈位比较,斜仰卧位时3段距离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JF手术入路中,斜仰卧位可以改变相关结构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增加对颈静脉区的显露空间,使面神经、椎动脉、后组脑神经颅外段等结构得到保护,减少对周围组织结构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 CT三维重建 颈静脉孔区 解剖
原文传递
恶性胶质瘤耐药细胞通过Beclin1上调自噬抵抗替莫唑胺化疗 被引量:8
6
作者 汪鑫 刘天助 +5 位作者 郭洪波 宁瑜 廖奕宏 钟文宏 黄洁棱 颜晓慧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7-762,共6页
目的 分析Beclin 1与临床胶质瘤病理等级和胶质瘤复发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胶质瘤耐药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53例(WHO分级Ⅰ级7例,复发2例;Ⅱ级9... 目的 分析Beclin 1与临床胶质瘤病理等级和胶质瘤复发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胶质瘤耐药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53例(WHO分级Ⅰ级7例,复发2例;Ⅱ级9例,复发4例;Ⅲ级11例,复发6例;Ⅳ级9例,复发5例),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胶质瘤标本中Beclin1的表达;体外培养胶质瘤耐药细胞系U251AR和非耐药U251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Beclin 1和耐药蛋白P-gP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双链小分子Beclin 1干扰RNA(siBeclin l)转染U251AR细胞48h后Beclin 1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替莫唑胺(TMZ)作用U251、U251AR和U251AR-siBeclin 1后细胞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200μmol/L TMZ作用U251、U251AR和U251AR-siBeclin 1 48 h后Capase-3的表达;吖啶橙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干扰Beclin 1表达和HCQ对U251AR细胞自噬小体数量和Capase-3表达的影响. 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Ⅲ、Ⅳ级胶质瘤中Beclin 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Ⅳ级、Ⅱ和Ⅲ级、Ⅰ级中Beclin 1的表达依次降低,Ⅲ、Ⅳ级复发肿瘤Beclin 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原发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U251AR中Beclin 1和耐药蛋白P-gP的表达量均高于U251细胞.与干扰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转染siBeclin 1 48 h后干扰组Beclin 1蛋白的水平明显下降;在含TMZ(50,100,500和1000 μmol/L)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U251AR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U251和si-Bec1-U251AR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μmol/L TMZ作用48 h后,U251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U251AR和si-Bec l-U251AR细胞.吖啶橙染色显示在TMZ培养U251AR 48 h后,HCQ和Beclin 1干扰都导致自噬小体形成明显减少,Caspase-3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eclin 1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复发和耐药相关,可能用于胶质瘤恶性诊断和预后评估.Beclin 1在胶质瘤中的耐药功能可能是通过自噬实现的,联合运用TMZ和自噬抑制剂或Beclin 1干扰剂有助于胶质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CLIN 1 自噬 神经胶质瘤 耐药 替莫唑胺
原文传递
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5 位作者 李西锋 张炘 李铁林 李辉 方钦锐 李维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581,共6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微导管塑形的方法.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成功栓塞治疗923例颅内动脉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栓塞过程中微导管塑形的应用. 结果 栓塞前均根据动脉瘤的情况进...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微导管塑形的方法.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成功栓塞治疗923例颅内动脉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栓塞过程中微导管塑形的应用. 结果 栓塞前均根据动脉瘤的情况进行了微导管塑形,923例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应用直形58例,单弯塑形167例,双弯塑形362例,S形131例,Z形或反S形8例,螺旋形或猪尾巴形148例,其他类型49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54例动脉瘤达致密栓塞,269例达基本致密栓塞,栓塞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良好的微导管塑形对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是安全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颅内 栓塞 微导管塑形
原文传递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辉 段传志 +5 位作者 李西锋 何旭英 张炘 朱国辉 方钦锐 王泽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7-571,共5页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68例,其中行双支架或三重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27例,行单一支架...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68例,其中行双支架或三重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27例,行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4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器械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部分栓塞31例,完全栓塞37例;预后良好60例,预后不良8例;复发8例,未复发60例.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的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采用单一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部分栓塞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术后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是影响椎基底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P=0.022). 结论 多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可以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术后部分栓塞的椎基底夹层动脉瘤较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夹层动脉瘤 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 再出血 复发
原文传递
微小RNAs对帕金森病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4
9
作者 朱志远 叶勇义 +1 位作者 卢国辉 张世忠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78-1280,共3页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和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的出现。目前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和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的出现。目前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广大学者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增大、氧化应激等都可能参与了PD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小RNAS 基因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活化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吞噬及炎性因子的分泌
10
作者 闫可 张润 +7 位作者 陈垒 刘翼 陈凡帆 黄维一 孙承媚 吕炳科 邹雨汐 姜晓丹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刺激后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刺激组、条件培养基组、脂多糖+条件培养基组,用脂多糖作为炎症刺激因素,诱导S...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刺激后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刺激组、条件培养基组、脂多糖+条件培养基组,用脂多糖作为炎症刺激因素,诱导SD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达到活化状态,然后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孵育这些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用CCK.8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的增殖能力,用吞噬荧光乳胶微球实验检测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用Bio-PlexProAssays和格里斯试剂检测小胶质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条件培养基组和对照组相比,小胶质细胞增殖能力和吞噬能力被显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3L(P=0.000,P=-0.033);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培养基组小胶质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能力,可据此作为一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