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Le FortⅠ前徙术与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术术后软组织变化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李沛然 毕瑞野 +5 位作者 王旻 王瑞宇 刘尧 姜楠 曹品银 祝颂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93-301,共9页
目的测量不同上颌骨正颌术式前后鼻唇区域软组织变化,分析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方法2017—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住院行正颌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因上颌后缩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前徙术(LFIA)的患者18例,因上... 目的测量不同上颌骨正颌术式前后鼻唇区域软组织变化,分析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方法2017—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住院行正颌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因上颌后缩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前徙术(LFIA)的患者18例,因上颌前突行上颌骨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术(AMOS)的患者19例。收集其术前即刻和术后6~12个月的螺旋CT影像,通过Mimics和3-Matic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匹配,测量软硬组织标志点变化。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2种术式术后最主要的软组织变化均发生在上唇区域且改变方向与骨组织移动方向相同。在前后向软组织改变上,LFIA组软硬组织改变的比例为0.628,而AMOS组为0.465。颊部和鼻尖软组织在2种术式后均发生了前移,其中AMDS组中颊部软组织前移的量与软组织厚度的改变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垂直向软组织变化上,LFIA组鼻尖点发生上抬且其距离与颌骨前徙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AMOS组上唇缘点发生下降且其距离与颌骨后退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水平向软组织变化上,鼻翼宽度在行2种术式后均出现增宽,但在AMOS组中鼻翼宽度增宽量与后退距离呈显著负相关。结论AMOS和LFIA术后的鼻唇区域软组织改变与颌骨移动量及方向具有显著相关性。上唇前后向改变与颌骨移动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鼻翼宽度改变与上颌骨后退距离具有相关性。以上相关性的发现可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鼻唇区域的软硬组织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牙颌面畸形 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 上颌骨前份骨切开术 正颌外科
下载PDF
下颌骨不对称三维诊断坐标系的建立与评价
2
作者 邰岳 朱照琨 +2 位作者 黄立维 唐丽 罗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比较4种不同水平参考面及相应三维坐标系在下颌骨不对称畸形评价上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8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术前螺旋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三维重建后,分为对称组(n=40)及下颌骨不对称组(n=40),构建4种三维... 目的:比较4种不同水平参考面及相应三维坐标系在下颌骨不对称畸形评价上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8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术前螺旋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三维重建后,分为对称组(n=40)及下颌骨不对称组(n=40),构建4种三维诊断坐标系(FHP、FHO、FHC、CHP),筛选不对称畸形的偏斜评估指标,使用ROC曲线评估各三维参考坐标系在诊断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水平参考面构建的三维参考坐标系针对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诊断效果存在差异。CHP与FHP、FHO、FHC的AUC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HP与FHO及CHP在不对称患者的偏斜评估上有统计学差异,FHC与FHO及CHP在对称及不对称患者的偏斜评估上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过双侧眶下点建立三维坐标系(FHP、FHC)对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诊断更可靠。临床上建议使用双侧眶下点及右侧耳点构建的三维诊断坐标系进行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诊断及手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三维诊断坐标系 水平参考面
下载PDF
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内推和去骨量与颧骨外形高点变化的对应关系
3
作者 赵庆 王雨墨 +4 位作者 魏一源 孙晓爽 吴一凡 周子航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1048,共8页
目的探讨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骨颧弓宽度和突度变化与颧骨内推和去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后效果预测提供量化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L... 目的探讨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中颧骨颧弓宽度和突度变化与颧骨内推和去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后效果预测提供量化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术中颧弓根部形成榫卯结构并且前后端行坚固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L形长臂去骨分为Ⅰ组(去骨+内推)和Ⅱ组(不去骨仅截骨+内推)。术后观察随访伤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CT数据,并行三维重建,测量去骨量和内推量,同时测量术后单侧颧骨前、中、后部的宽度变化以及颧骨突度变化的数值。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手术前后颧骨宽度与突度变化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评估颧骨颧弓内推和去骨量与颧骨外形高点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Ⅰ组40例,男6例,女34例,年龄(25.2±3.8)岁(19~33岁);Ⅱ组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26.0±3.0)岁(20~35岁)。术后随访(12.5±3.3)个月(5~20个月),所有患者术区均顺利愈合。2组患者感染、暂时性感觉异常、严重肿胀和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未发生面部明显不对称、骨块松动移位、骨不愈合、面颊软组织明显松弛下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面形均得到明显改善。Ⅰ组和Ⅱ组术后单侧颧骨前部宽度缩窄距离分别为(2.52±0.76)mm和(1.85±0.40)mm,单侧颧骨中部宽度缩窄距离分别为(3.30±0.54)mm和(2.94±0.51)mm,单侧颧骨突度减小值分别为(4.42±1.20)mm和(3.59±0.8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2组单侧颧骨后部宽度缩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骨内推量和Ⅰ组的去骨量与颧骨前、中部宽度变化及颧骨突度变化之间均呈正相关(r=0.60~0.92,P均<0.01),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内推和去骨量与颧骨后部宽度变化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L形颧骨颧弓缩窄术内推和去骨量与颧骨前、中部宽度、颧骨突度等外形高点变化呈线性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可作为手术模拟和效果预测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 颧骨颧弓缩窄术 颧骨形态 截骨术 骨切除 骨内推 线性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