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2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网络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向刚 罗慎 王西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50-452,共3页
四川农业大学为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内涵教育"的原则,构建"网络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网络经度",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 四川农业大学为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内涵教育"的原则,构建"网络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网络经度",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网络纬度",以专一性创新教育为"线"穿梭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与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是分不开的,即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和规范管理。四川农业大学对该模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大学生 “网络式”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 专一性创新教育
下载PDF
关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置的一些思考——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雨珊 石治强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0年第7期222-223,共2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城乡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农村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很多农林院校都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城乡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农村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很多农林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但特色不同,因此如何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农业发展人才成为了众多农林院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课程设置 教学建议
下载PDF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11年四川科研生产考察会议”在四川农业大学召开
3
作者 朱琳 刘仙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5-635,共1页
由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的"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11年四川科研生产考察会议",于2011年4月25日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隆重召开。
关键词 四川农业大学 产业技术 科研生产 青稞 大麦
下载PDF
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模式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4
作者 陈红星 王西瑶 胡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51期34-35,共2页
立足培养植物生产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探索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模式。将全员导师制、全程导师制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平台和实践基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立足培养植物生产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探索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模式。将全员导师制、全程导师制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平台和实践基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现精准脱贫和农村产业振兴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 管理模式 植物生产类
下载PDF
近30年四川省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5
作者 何明江 黑儿平 +8 位作者 晋雷雨 陈志民 秦鱼生 上官宇先 周子军 陈琨 曾祥忠 喻华 郭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2-1151,共10页
【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1979—1985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5—2014年(2010s)测土配方施... 【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1979—1985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5—2014年(2010s)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期间四川省土壤pH的调查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Spatial Analyst”模块和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插值方法对土壤pH进行空间插值,获得土壤pH空间分布图;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栅格计算器获得两个时期的土壤pH变化状况,并统计分析不同土壤pH分级空间和面积变化。【结果】四川省土壤pH平均值由1980s的7.0降低至2010s的6.54。1980s时期四川省土壤pH在强酸性(pH≤4.5)、酸性(4.5<pH≤5.5)、弱酸性(5.5<pH≤6.5)、中性(6.5<pH≤7.5)、弱碱性(7.5<pH≤8.5)和碱性(8.5<pH≤9.0)的面积占比分别为0.09%、14.58%、53.17%、12.57%、19.58%和0.01%。2010s时期,以上7个土壤pH分级的面积占比分别为0.06%、4.45%、30.41%、48.65%、16.40%和0.04%。从1980s到2010s期间,四川省土壤pH值升高的面积比例为49.63%,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区,土壤pH值降低的面积比例为20.13%,主要分布在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区各分级pH土壤面积变化较少,弱酸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碱性土壤面积略减少。川中丘陵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增加,碱性土壤面积减少。盆周山区酸性和碱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南山地区各土壤pH分级面积变化比例较小,其酸性面积比例略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北高原山地区酸性、弱酸性土壤面积分别降低了9.00%、23.67%,中性土壤面积增加29.96%,碱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结论】从1980s到2010s的近30年间,四川省酸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大,然而在川中丘陵区有一定比例的土壤酸化,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土壤PH 时空变化 测土配方施肥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下载PDF
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灯诱和性诱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徐翔 李祥松 +3 位作者 王浩 张林 蒲颇 王学贵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2-1122,1151,共12页
【目的】构建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灯诱和性诱的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四川主要稻区2018-2023年灯诱和性诱蛾量,采用Pearson分析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和BP神经网络构建相关预测... 【目的】构建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灯诱和性诱的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四川主要稻区2018-2023年灯诱和性诱蛾量,采用Pearson分析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和BP神经网络构建相关预测模型。【结果】在灯诱和性诱2种诱捕法下,各稻区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雨量和气压)密切相关;在灯诱捕法下,成都平原稻区的8月平均气温与二化螟年诱虫量正相关性显著(R=0.701),且是成都平原稻区逐步回归模型构建因子;在性诱捕法下,川东稻区的6月气压与二化螟年诱虫量负相关性显著(R=−0.840);比较不同诱捕法下各稻区的逐步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回归拟合值、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后,灯诱法下四川主要稻区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准度较好,对成都平原稻区、川东稻区和川南稻区的回归拟合值分别稳定在78.65%~99.59%、92.38%~99.88%和76.97%~99.96%之间。2023年灯诱虫量用于BP神经网络模型独立检验的结果表明,大部分稻区在该模型下的预测值与实际诱集量基本一致。【结论】灯诱法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比逐步回归有更好的预测和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气象因子 灯诱和性诱 逐步回归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四川不同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
7
作者 李晓迪 陈思怡 +4 位作者 陈国亮 刘林文 陈华保 杨春平 常小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2-761,共10页
【目的】探明四川地区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和PCR-VNT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毒素类型和群体遗传... 【目的】探明四川地区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和PCR-VNT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毒素类型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并通过高粱粒接种法检测菌株在不同寄主间的相互侵染作用。【结果】来源于3种寄主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菌株被鉴定为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和亚洲镰孢菌(F. asiaticum),其中禾谷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为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而亚洲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为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各寄主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以小麦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且与大豆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同时,各寄主菌株间能够相互侵染,但致病力存在差异。【结论】来源于四川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可相互侵染致病,具有加重其所致病害在该地区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菌复合种 毒素基因型 群体遗传多样性 致病性
下载PDF
田间穗发芽对四川盆地中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刘佳影 苏治源 +8 位作者 李秋萍 刘泽茜 徐嘉欣 刘婷婷 刘睿 刘钰婷 何宇欣 邓飞 任万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498,522,共10页
【目的】明确田间穗发芽对四川盆地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水稻优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桂朝Ⅱ号和西科恢768这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成熟期收集田间穗发芽和未发芽籽粒,分析穗发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组分及淀粉RVA谱特... 【目的】明确田间穗发芽对四川盆地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水稻优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桂朝Ⅱ号和西科恢768这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成熟期收集田间穗发芽和未发芽籽粒,分析穗发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组分及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对于加工外观品质而言,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显著降低4.44%、7.48%、3.83%,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降低13.88%、8.90%、34.94%,穗发芽同时导致西科恢768和桂朝Ⅱ号整精米粒重分别降低10.99%和3.57%。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了23.71%和22.6%,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增加了23.19%和9.98%。较未发芽籽粒(对照),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降低0.9%和1.43%;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降低0.35%和0.33%。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显著降低82.72%、96.68%和95.66%,进而导致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显著降低127.71%和95.27%;桂朝Ⅱ号则显著降低56.55%、72.63%和57.66%,其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显著降低61.18%和31.8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淀粉RVA谱特性与加工外观品质和稻米组分密切相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与糙米率(r=0.752、0.805、0.695)、精米率(r=0.853、0.904、0.801)、整精米率(r=0.651、0.752、0.584)、整精米粒重(r=0.696、0.731、0.709)、蛋白质含量(r=0.708、0.626、0.728)和脂肪含量(r=0.915、0.861、0.946)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垩白粒率(r=-0.966、-0.963、-0.945)和垩白度(r=-0.812、-0.834、-0.819)则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田间穗发芽严重影响四川盆地中籼稻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且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发芽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稻米组分 糊化特性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区冬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
9
作者 岳诚 彭霄 +2 位作者 谢婉 郭世星 吴永成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第2期42-44,49,共4页
筛选适宜四川盆周山区巴中市的高产高含油量冬油菜品种。选择21个冬油菜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育苗移栽条件下开展大田比较试验。21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构成因素、含油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较短(195天)的... 筛选适宜四川盆周山区巴中市的高产高含油量冬油菜品种。选择21个冬油菜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育苗移栽条件下开展大田比较试验。21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构成因素、含油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较短(195天)的品种有10个(佳油早701、蓉油18、德油6号、川油83、旺成油8号、佳油JS06、德油199、科乐油2号、科乐油4号、庆油3号)。株高低于参试品种平均值的品种有11个(佳油1号、佳油早701、佳油JS01、佳油5号、长江油3号、双籽油18、佳油4号、旺成油8号、德油199、科乐油4号、庆油3号)。一次分枝高低于参试品种平均值的品种有10个(佳油早701、蓉油18、德油6号、长江油3号、佳油4号、川油83、渝油35、旺成油8号、德油199、科乐油4号)。籽粒产量高于参试品种平均产量的品种有7个(佳油JS01、庆油8号、川油81、望乡油1881、佳油1号、科乐油4号、佳油JS06)。含油率高于参试品种平均值的品种有12个(佳油1号、长江油2号、佳油早701、蓉油18、双籽油18、佳油4号、川油81、川油83、渝油35、科乐油2号、庆油8号、庆油3号)。油产量高于参试品种平均产量的品种有8个(庆油8号、川油81、佳油JS01、望乡油1881、佳油1号、科乐油4号、佳油JS06、庆油3号)。四川盆周山区移栽条件下,筛选出7个高产高含油量冬油菜品种(佳油JS01、庆油8号、川油81、望乡1881、佳油1号、科乐油4号、佳油JS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新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含油量
下载PDF
四川省2023年度水稻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
10
作者 徐翔 秦清清 +9 位作者 胡韬 杨德斌 冯林 杨娟 张黎 刘伯川 田卉 喻枢玮 李彦均 王学贵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32-35,共4页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四川省是中国西南最大的水稻种植区。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以及耕作模式的变更,导致四川水稻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为科学客观评估四川省水稻病虫草害防控的成效和植保贡献率,2023年在四川省内5个代表性地区...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四川省是中国西南最大的水稻种植区。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以及耕作模式的变更,导致四川水稻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为科学客观评估四川省水稻病虫草害防控的成效和植保贡献率,2023年在四川省内5个代表性地区,包括崇州市、合江县、岳池县、营山县、平昌县设置试验点,每个试验点分别设立严格防治区、统防统治区、农户自治区、完全不防病虫害区及完全不防病虫草害区。经田间试验和科学分析研判,以上5个代表性地区的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分别为33.55%、41.02%、19.50%、23.51%和39.10%。根据各种防控处理类型在本示范点中水稻种植面积的所占比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全省水稻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为30.52%。统计结果表明,严格防治和统防统治情况下,防控植保贡献率均高于农户自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植保贡献率 评价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动态研究——以荥经县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1 位作者 雷圣远 徐精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28-333,共6页
在实地调查分析荥经县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现状诊断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荥经县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SD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态仿真。围绕系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产业内部结构更加协调,系统的经济... 在实地调查分析荥经县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现状诊断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荥经县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SD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态仿真。围绕系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产业内部结构更加协调,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发展,系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总体目标,通过改变退耕面积和种植结构比例等控制变量和控制参数的方法寻求结构调整的优化方案,并对未来农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进行了宏观预测。同时对方案二(稳粮扩经增饲)在作物播面结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和生态效益上进行了调整前与调整后的对比分析,预计到2020年,该方案农业总产值将增加1 75倍,农业人均产值增加1 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结构 结构调整 系统动力学模型 优化调整 盆周山区 四川 荥经县
下载PDF
对发展四川特色农业的浅见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克诚 刘世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89-291,共3页
通过论述特色农业的内涵及四川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提出四川发展特色农业区划布局的建议 。
关键词 特色经济 特色农业 特色产品 产业化经营 四川 农业发展
下载PDF
适应四川农业产业化的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和应对策略 被引量:15
13
作者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89-93,共5页
在当前的形势下 ,我省的小麦生产向何处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忧虑。本文分析了我省小麦生产现状和在农业中的地位 ,指出 :改变我省小麦“质次、价高和加工业不适应”的现状 ,是我省今后小麦生产的工作重点。我省是人口大省 ,必须... 在当前的形势下 ,我省的小麦生产向何处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忧虑。本文分析了我省小麦生产现状和在农业中的地位 ,指出 :改变我省小麦“质次、价高和加工业不适应”的现状 ,是我省今后小麦生产的工作重点。我省是人口大省 ,必须稳住一定的小麦面积和产量以维持粮食供应的稳定 ,并通过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逐步实现小麦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 ;通过进口优质小麦发展面食加工业 ,然后用我省的本地优质小麦取代进口小麦。本文就适应上述小麦生产要求的小麦育种进行了讨论 ,指出了今后四川省小麦育种攻关的研究方向、工作策略和应解决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农业产业化 小麦生产 多样化品种 育种
下载PDF
试论四川盆地持续农业的发展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77-280,共4页
阐述了四川盆地的农业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现状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依据持续农业发展理论 ,从政策体制。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持续农业 发展对策 资源优势
下载PDF
滴灌减氮对四川盆地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凡 刘斌祥 +6 位作者 郭宗翔 崔世磊 刘举 杨云飞 李小龙 孔凡磊 袁继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9-185,194,共8页
为研究滴灌减氮对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特性、碳氮代谢及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正常施氮(240 kg·hm^(-2),N 240)和减氮25%(180 kg·hm^(-2),N 180)2个氮肥量和4个滴灌水平(0 m^(3)·hm^(-2),B 0;375 m^(3)·hm^(-2),B_(1);... 为研究滴灌减氮对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特性、碳氮代谢及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正常施氮(240 kg·hm^(-2),N 240)和减氮25%(180 kg·hm^(-2),N 180)2个氮肥量和4个滴灌水平(0 m^(3)·hm^(-2),B 0;375 m^(3)·hm^(-2),B_(1);750 m^(3)·hm^(-2),B_(2);1125 m^(3)·hm^(-2),B_(3)),并以不施氮且不滴灌为对照组(CK),分析比较了不同氮肥水平下滴灌对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碳氮代谢酶(蔗糖合成酶,SS;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和碳氮代谢酶活性以及吐丝后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增加而增加,且二者间存在一定互作效应。N 180 B 0较N 240 B 0处理各测定时期的平均叶绿素含量、SOD、POD、CAT、SS和GS活性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降低19.01%、19.71%、10.55%、7.32%、10.91%、19.91%和4.46%,但N 180 B_(3)处理的上述指标与N 240 B 0差异不显著甚至高于N 240 B 0,表明氮肥水平和滴灌量间存在一定协同作用和互补效应,N 180 B_(3)处理能实现延缓叶片衰老、维持较强的碳氮代谢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盆地玉米水肥一体化减氮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滴灌 叶片衰老 碳氮代谢 物质积累
下载PDF
四川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策
16
作者 杨文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4-90,共7页
本文阐述了四川省的农业简况、农业科技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特点,论述了四川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思想、主要研究领域和农业科技体制创新。
关键词 四川 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 体制创新
下载PDF
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贡献的时空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春燕 郑顺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536-11538,共3页
运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得到四川省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纵向、横向比较,评价判断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的贡献水平,为提高四川省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贡... 运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得到四川省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纵向、横向比较,评价判断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的贡献水平,为提高四川省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由"八五"的40.90%提高到"十五"的45.54%,但增长趋势减缓,与全国的差距由"八五"的正差距(6.62%)转变为"十五"的负差距(-0.14%);四川省不同区域间以丘陵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为69.8%,其他地区差异不大,在41.0%~43.0%,但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要素存在较大差距,丘陵区主要靠科技进步,而平原区和山区靠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民族地区则是靠物质投入、劳动力增长、扩大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的综合作用;四川省农业内部各行业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种植业最高,为61.3%,其次为畜牧业(27.1%)、林业(21.9%),渔业最小,仅为17.8%,差距较大,表明科技在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洛余值法 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率 农业总产值
下载PDF
220份四川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海鹏 叶雪玲 +6 位作者 管方念 黄林玉 李伟 邓梅 魏育明 蒋云峰 陈国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0-1031,共12页
【目的】了解四川小麦条锈病抗性水平及抗性基因本底,为实现小麦生产抗性多基因布局、可持续利用抗病基因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对220份四川小麦进行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并结合已知Yr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29份... 【目的】了解四川小麦条锈病抗性水平及抗性基因本底,为实现小麦生产抗性多基因布局、可持续利用抗病基因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对220份四川小麦进行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并结合已知Yr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29份育成品种和27份农家种对CYR34表现苗期抗性;40份农家种和53份育成品种表现出稳定成株期抗性。2、35、66、72、37和20份种质分别携带Yr10、Yr17、Yr18、Yr24/26、Yr41和Yr48;41份种质携带2个及以上Yr基因。【结论】四川农家种对我国优势条锈菌具有较高比例抗性;农家种以携带Yr18为主,育成品种主要携带Yr17、Yr24/26和Yr41;推测4个具有全生育期抗性的育成种质可能携带其他已知或未知Yr基因或组合,可供进一步Yr基因遗传解析和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抗性基因 四川小麦 农家种 育成品种 分子检测
下载PDF
四川凉山地区多份荞麦种子萌发抗寒性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文 朱明昆 +5 位作者 方忠艳 陈钰楠 杜含梅 王安虎 周永红 吴丹丹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95-804,共10页
荞麦是四川凉山等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探究荞麦的抗寒能力,筛选适应凉山州极端气候的优异荞麦种质资源,以该地区推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5份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和13份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为材料,... 荞麦是四川凉山等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探究荞麦的抗寒能力,筛选适应凉山州极端气候的优异荞麦种质资源,以该地区推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5份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和13份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为材料,在4℃低温条件和22℃常温对照下进行种子萌发期抗寒性评价,测定胚根长、发芽率和发芽势等7项种子萌发生长指标,结合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所有荞麦品种种子发芽延迟、发芽速度减缓;相比于苦荞,甜荞的7项萌发生长指标的平均相对值都保持较高水平,表明甜荞更有利于应对低温环境;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荞麦各品种萌发期耐低温能力最强的为九寨沟栽培甜荞,其次为品甜3号,而对低温最为敏感的则是西荞6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 荞麦 低温萌发 抗寒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当前及未来气候下四川省草地贪夜蛾适生区分布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雪艳 谢文琪 +5 位作者 封传红 马利 李庆 杨群芳 王茹琳 蒋春先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4,共10页
【目的】阐释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省的适生区分布情况,为四川省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运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以及最新版Worldclim 2.1气象数据对当前及未来不同气候背景下四... 【目的】阐释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省的适生区分布情况,为四川省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运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以及最新版Worldclim 2.1气象数据对当前及未来不同气候背景下四川省草地贪夜蛾的适生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省适生区总面积为2516.64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1.18%。除川西高原的甘孜州、阿坝州及川西南凉山州的部分地区外,四川省其余各市均为草地贪夜蛾的适生区。整体适生区分布趋势为由西向东适生等级增高。未来气候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适生区范围略有扩大。其中,高适生区面积较当前增加9.00%~37.67%;中适生区、低适生区面积较当前分别减少13.29%~52.21%、3.44%~26.08%;非适生区面积较当前减少1.60%~16.72%。【结论】四川省有着较广的草地贪夜蛾适生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四川省草地贪夜蛾适生区将向西向北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适生区分析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四川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