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大熊猫主食竹种群及营养特征差异分析
1
作者 肖梅 郑维超 +6 位作者 何芳 蔡丽君 谌利民 李明富 晋蕾 邹立扣 刘金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8-316,共9页
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食竹(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和糙花箭竹F.scabrid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种群及营养特征。结果表明,(1)各龄级占比均为多年生>二年生&... 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食竹(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和糙花箭竹F.scabrid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种群及营养特征。结果表明,(1)各龄级占比均为多年生>二年生>一年生>当年生>死亡竿,一年生的差异最大。(2)各龄级竿的基径和株高、叶和茎生物量表现出显著种间差异。(3)木质素种间含量差异最大,纤维素差异最小,巴山木竹木质素含量最高,缺苞箭竹纤维素含量最高。(4)脂肪含量种间无显著差异,巴山木竹脂肪和黄酮含量均为最低,巴山木竹和缺苞箭竹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大于糙花箭竹。(5)还原糖、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存在种间差异,巴山木竹竹叶中的还原糖含量最高,缺苞箭竹竹叶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6)糙花箭竹和缺苞箭竹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大于巴山木竹,16种氨基酸中仅甲硫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有显著种间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大熊猫主食竹的基础资料,可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栖息地恢复竹种选择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主食竹 生物量 营养成分 大熊猫国家公园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群体活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白俊 谌利民 +4 位作者 李东睿 何芳 许路 肖梅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77,共6页
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用直接观察与红外相机陷阱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草坪和大草堂区域,对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繁殖周期及群体活动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共获取绿尾虹雉有效探测316次。研究结果表明:1... 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用直接观察与红外相机陷阱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草坪和大草堂区域,对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繁殖周期及群体活动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共获取绿尾虹雉有效探测316次。研究结果表明:1)绿尾虹雉具有季节性群体活动的习性,群体在繁殖期前逐步解散,繁殖期后又逐步聚集,非繁殖期的越冬期会结成大群活动;2)绿尾虹雉的繁殖期为3月下旬—6月中下旬,雌性独自营巢繁殖,雄性多单独活动,也表现为集单性小群体活动;3)繁殖期群体大小为2.58只±0.94只,以单性群为主;非繁殖期群体大小为3.37只±2.30只,以单性群和雌雄混群为主,且两者的遇见率差异不明显;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群体活动方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资料,为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红外相机 群体行为 繁殖周期 遇见率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示范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3
作者 陶剑 《绿色天府》 2020年第2期62-63,共2页
2019年12月5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省林草局授予“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是广元市首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唐家河位于广元市青川县境内,幅员面积4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的自然保护区。唐家河是如... 2019年12月5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省林草局授予“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是广元市首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唐家河位于广元市青川县境内,幅员面积4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的自然保护区。唐家河是如何打造成为四川省生态教育基地和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呢?以完好的生态保护成果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基础唐家河的保护发展历程是一个极具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唐家河经历了从伐木厂损害生态阶段—成立自然保护区后自然保护初级发展阶段—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快速发展阶段—灾后重建自然保护高速全面发展阶段—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转型升华阶段,从最开始的生态被破坏,到资源得到逐步保护,生态得到全面修复,社区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公众得到生态自然体验,全社会参与到自然保护,唐家河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让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发展阶段 生态文明教育 主要保护对象 生态保护 灾后重建 初级发展阶段 广元市 唐家河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六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4
作者 韩一敏 肖梅 +7 位作者 何梦楠 李明富 侯蓉 吴鹏程 何芳 谌利民 胡杰 陈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610,共13页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采用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分析冷季和暖季该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0.80),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为中度重叠(△值为0.50~0.80);(2)毛冠鹿、小麂、中华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且都具有晨昏习性,中华鬣羚偏夜行性,日活动模式为多峰型;(3)在冷季,中华扭角羚的占域率最高(0.70),在暖季,中华斑羚的占域率最高(0.96),中华鬣羚在冷季和暖季的占域率均最低,分别是0.18和0.19;(4)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地距离及距道路距离是影响这6种偶蹄类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在冷季和暖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季节偶蹄类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偶蹄类动物 季节性 活动节律 空间利用 占域模型
下载PDF
生态旅游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刚 龚明昊 +4 位作者 官天培 谌利民 李惠鑫 张翼 周天元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4-733,共10页
旅游活动及伴随的人流、车流逐渐成为野生动物的主要干扰源,威胁着濒危物种的繁殖和生存。准确认识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制定保护对策和提高保护成效的基础,但生态学领域有关旅游对野生动物影响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可借鉴的评... 旅游活动及伴随的人流、车流逐渐成为野生动物的主要干扰源,威胁着濒危物种的繁殖和生存。准确认识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制定保护对策和提高保护成效的基础,但生态学领域有关旅游对野生动物影响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可借鉴的评估方法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比较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前(2000年)和开发后(2012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痕迹点距离路线的平均回避距离和最小回避距离,发现大熊猫对徒步路线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效应,表明近年来的旅游活动对大熊猫确实产生了影响。通过最小回避距离和距离递增法确定旅游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等级和阈值距离。确定了距离徒步路线和自驾路线的第一等级距离阈值分别为0~57m和0~460m、第二等级为57~800m和460~1000m、第三等级为800~1400m和大于1000m。基于距离徒步路线和自驾路线一定范围内的痕迹点分布数量,大熊猫对不同路线两侧每100m的栖息地平均利用频率分别为1.9士0.23和0.8±0.15,通过Mann-WhitneyU检验,发现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Z=-3.48,P=0.000)。通过对每100m海拔区间内大熊猫痕迹距离自驾路线和徒步路线的距离分析,发现二者差异显著(t=3.76,P=0.003),对自驾路线,大熊猫在海拔2000~2100m时回避距离最小,而对徒步路线,最小回避距离发生在2100~2200m。基于本研究,为自然保护区内最小接触区或禁止旅游区的划分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其他保护区探索适合的生态旅游影响评价方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旅游影响 徒步 自驾 回避距离
原文传递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Budorcastibetan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肖梅 何芳 +4 位作者 杨旭 蔡丽君 谌利民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36-43,共8页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06:50—09:10, 14:50—19:50;夏季:06:50—08:00,14:50—20:10;秋季:07:10—10:00, 15:30—19:00;冬季: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h)。四川羚牛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夏季和秋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无显著差异,重叠指数上春季和夏季最高(Δ=0.922),而秋季和冬季最低(Δ=0.829)。四川羚牛活动具有昼行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仅有少量的活动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羚牛 唐家河保护区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核密度估计 重叠指数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冬季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14
7
作者 郑维超 黎大勇 +3 位作者 谌利民 胡刚 陈万里 胡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1,共4页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约60只)川金丝猴群采用直接跟踪观察,并结合植物样方调查对该猴群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猴群的活动位点,设置了75个20m×20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植被类...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约60只)川金丝猴群采用直接跟踪观察,并结合植物样方调查对该猴群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猴群的活动位点,设置了75个20m×20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乔木的胸径、郁闭度、乔木的高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坡形、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研究发现,冬季猴群主要在海拔2000~2500m、乔木平均胸径11~30cm、乔木平均树高为10~29m、乔木密度为20~40棵/20m×20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阳坡中活动,还偏好在郁闭度为25%~49%、坡度为6°~20°、坡形为凸坡和复合坡、坡位为脊中部和下部、距水源距离0~300m的生境中活动。研究表明,冬季的食物资源、气候条件是影响川金丝猴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栖息地选择 冬季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扭角羚环境容纳量 被引量:6
8
作者 官天培 谌利民 +1 位作者 符建荣 宋延龄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69-74,共6页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在近年的监测线路上有较多死亡记录。疾病和饥饿均有可能导致扭角羚异常死亡并与种群数量过大而导致的密度制约效应相关。因此,为了评价唐家河扭角羚的种群数量是否达...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在近年的监测线路上有较多死亡记录。疾病和饥饿均有可能导致扭角羚异常死亡并与种群数量过大而导致的密度制约效应相关。因此,为了评价唐家河扭角羚的种群数量是否达到了饱和状态,自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我们对唐家河扭角羚的种群现状及环境容纳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唐家河扭角羚冬季适宜栖息地中6种植被可提供的总能量值是2.82×1010±1.31×1010千焦,冬季每只成年扭角羚需要总能量为7.24×106千焦,因此可容纳成年扭角羚778只±362只。依据高山草甸种群数量估计,夏季高山草甸扭角羚密度约2.48只·hm-2,可得唐家河范围内高山草甸种群数量约1 324只,尚未达到种群容纳量。建议将唐家河扭角羚种群数量控制在1 500只以内,即5.4只·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种群数量 适宜海拔 能量 疾病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7
9
作者 白洢露 李艳红 +4 位作者 郑维超 陈万里 谌利民 黎大勇 胡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460-4468,共9页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却较缺乏。运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不同季节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四个季节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超过0.8,说明模型预测结果较好。结果显示:(1)影响不同季节川金丝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海拔、河流和道路。(2)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为233.9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48%;夏季的次之,为192.75 km^(2),占48.19%;秋冬季的适宜生境面积相对较低,分别为145.54 km^(2)(占36.39%)和142.63 km^(2)(占35.66%)。(3)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变化。研究揭示保护好完整的森林植被带对川金丝猴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要重视对人为干扰较强的低海拔生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境适宜性 MaxEnt模型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多样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魏俊 郑维超 +4 位作者 杨陈 张潇月 姚小兰 谌利民 郝建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07-1315,共9页
为探究四川盆地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为该区药用植物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于2014至2017年采用覆盖全区的野外样线实地考察、照片收集、走访和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唐家河自然保护... 为探究四川盆地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为该区药用植物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于2014至2017年采用覆盖全区的野外样线实地考察、照片收集、走访和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唐家河保护区药用植物130科399属602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6属36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110科370属563种。在种属构成多样性上,寡种科(2~5个种)优势明显,占总科数的40.77%,共有165种,占总种数的27.41%;单种属有284属,占总属数的71.18%。(2)在生活型多样性上,草本药用植物占有明显的优势,共有450种,占总种数的74.75%。(3)全草(全株)类、根与根茎类是唐家河药用植物的主要药用部位。(4)唐家河药用植物在植物区系上表现为以温带分布为主。研究表明:唐家河保护区药用植物种类丰富,药用植物生活型、部位、功效等类型多样,具有科研、保护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资源 多样性 保护与利用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范元英 黎大勇 +5 位作者 黄小富 李艳红 谌利民 王晓军 夏万才 胡杰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2-836,共5页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地理区域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特点,于2014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岷山山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辅助投食成功的一个川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该猴群共有138只个体,包括16只成年雄性,48只成年雌性...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地理区域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特点,于2014年3—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岷山山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辅助投食成功的一个川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该猴群共有138只个体,包括16只成年雄性,48只成年雌性,11只亚成年雌性,3只亚成年雄性,36只青少年猴以及24只婴幼猴;猴群中成年个体与未成年个体的比例为0.86∶1。唐家河川金丝猴群具有典型的重层社会结构:即由11个一雄多雌单元(one-male units,OMUs)组成2个繁殖分队(breeding band),并分别与1个密切联系的全雄单元(all-male unit,AMU)共同构成。其中,每个OMU分别由6~15只个体组成,平均为10.64只±2.77只;AMU共21只个体,以青少年个体最多,占61.9%。方差分析表明:2个繁殖分队中的OMU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社会结构 岷山山系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研究脊椎动物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尸体分解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刁鲲鹏 李明富 +3 位作者 潘世玥 顾伟龙 张晓鸥 闻丞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623,共8页
通过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死亡的8具动物尸体周围布设红外相机,详细记录了动物尸体在保护良好的自然条件下的分解过程。研究发现,除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外,脊椎动物在尸体分解过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动物尸体会吸引多种... 通过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死亡的8具动物尸体周围布设红外相机,详细记录了动物尸体在保护良好的自然条件下的分解过程。研究发现,除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外,脊椎动物在尸体分解过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动物尸体会吸引多种脊椎动物前来取食,不同脊椎动物对尸体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不一样。其中利用强度最高的动物为野猪Sus scrof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hos,实际贡献率分别为:87.15%、9.08%、3.72%,占所有脊椎动物对尸体取食强度的99.9%,其他动物贡献0.1%,如果子狸Paguma larvata、啮齿动物。(2)野猪有同类相食和拖动尸体的行为;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有采集尸体毛发筑巢的行为;未发现灵长类动物在尸体旁长时间逗留。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保护区在不污染水源的情况下,让自然死亡的尸体自然分解而不作深埋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体分解 食腐动物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鲜方海 喻晓钢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1年第2期17-20,共4页
为了摸清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2003~2007年多次对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及利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基本摸清了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本次调查显示保护区大型真菌有8目39科95属219种,有经济价值的真菌162种,其中可食用真菌149种、... 为了摸清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2003~2007年多次对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及利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基本摸清了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本次调查显示保护区大型真菌有8目39科95属219种,有经济价值的真菌162种,其中可食用真菌149种、药用真菌52种、毒菌31种、木腐菌82种、菌根菌72种。为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保护资源的目的,根据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特点提出保护和综合利用建议,为保护区管理处制定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河 野生真菌 资源种类 保护利用 对策研究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川金丝猴栖息地评价——以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宇静 李沂韦 +4 位作者 俞丹莉 孙治宇 金贵祥 夏万才 黎大勇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4,共4页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中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为了更好的保护川金丝猴,利用MaxEnt模型对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质量主要受海拔、居民点密度、距道...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中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为了更好的保护川金丝猴,利用MaxEnt模型对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质量主要受海拔、居民点密度、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植被等5个环境因子的影响。MaxEnt模型预测的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17.6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0%;次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33.2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109.67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8.3%。川金丝猴偏好于海拔1900~3000m的生境,远离居民点,并且对道路保持一定距离,靠近河流的生境,地势平缓,偏北坡方向,落叶阔叶林有明显的偏好。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栖息地保护管理建议:以上坪地、下坪地等区域为重点,定期开展巡护监测,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破坏;根据川金丝猴的分布和栖息地质量适当调整保护区现有的功能区划;保护区管理部门可利用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观测方法,准确掌握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实际分布和活动规律等信息,因地制宜的制定川金丝猴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栖息地 MaxEnt模型 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冬春季日活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54
15
作者 李明富 李晟 +3 位作者 王大军 William J McShea 官天培 谌利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0-855,共6页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次,春季387次),并分别计算出扭角羚冬季和春季在各时间段的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AI。结果显示,扭角羚在冬季和春季的日活动模式没有显著差异(χ2检验,P>0.1),每天都有3个活跃时期(凌晨、早上和下午)和3个紧随的不活跃时期。其中,冬季日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下午17:00~18:00(RAI=12.42),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3:00~6:00(RAI=0.00);春季最高峰出现在早上6:00~7:00(RAI=20.16),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2:00~5:00(RAI=0.26)。在春季,扭角羚在上午活跃期的活动强度明显高于下午活跃期,而在冬季则相反。春季与冬季相比,扭角羚上午和下午的两个活跃时间段都有提前,可能是由于不同季节气温和光照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机陷阱调查技术是研究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模式和活动节律的有效工具,可为今后深入开展扭角羚行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管理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相机陷阱 日活动模式 相对活动强度指数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 被引量:14
16
作者 谌利民 高正发 +2 位作者 欧维富 陈万里 马文虎 《四川动物》 CSCD 1999年第3期132-134,共3页
本文报道1984—1996 年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和观察到两栖爬行动物标本300 号。其中, 两栖类18 种, 隶10 属7 科2 目, 爬行类19 种, 隶12 属5 科1
关键词 唐家河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调查 名录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周边林缘社区野生动物冲突与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谌利民 熊跃武 +1 位作者 马曲波 张敏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1-783,共3页
对2002~2004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周边林缘社区4个村与野生动物产生冲突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野生动物主要对农作物、林果和家畜家禽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狩猎活动减少、退耕还林后,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多、活动范围扩大,林缘社区出现... 对2002~2004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周边林缘社区4个村与野生动物产生冲突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野生动物主要对农作物、林果和家畜家禽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狩猎活动减少、退耕还林后,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多、活动范围扩大,林缘社区出现自然减员现象,传统防范难见成效。提出解决人与野生动物矛盾和冲突的对策是实施移民、调整种植结构、建立生态旅游小区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发展特色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冲突与管理 林缘社区发展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和生态类群 被引量:9
18
作者 谌利民 欧阳维富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66,共4页
唐家河的鸟类已知有 2 0 4种 ,分隶于 1 3目 4 0科 ,占四川省鸟类 61 5种的 33%。古北种 87种 ,占4 3% ;东洋种 90种 ,占 4 4% ;广布种 2 7种 ,占 1 3%。特产种 2 7种 ,占全国特产鸟类 98种的 2 8% ,占四川省特产鸟类 59种的 4 6%。国... 唐家河的鸟类已知有 2 0 4种 ,分隶于 1 3目 4 0科 ,占四川省鸟类 61 5种的 33%。古北种 87种 ,占4 3% ;东洋种 90种 ,占 4 4% ;广布种 2 7种 ,占 1 3%。特产种 2 7种 ,占全国特产鸟类 98种的 2 8% ,占四川省特产鸟类 59种的 4 6%。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 4种 ,二级保护有 2 6种 ;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 2种 ;我国和日本国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 2 2种。 1 986年 1 2月采获的鹰雕为四川省鸟类新纪录 ,1 998年 1 0月采获的草为川西北新分布 ,以此证明该鸟不仅只分布重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河 鸟类 区系 生态类群 四川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 被引量:6
19
作者 谌利民 欧维富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2期76-81,共6页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知有 2 0 4种 ,分隶于 13目 40科 ,占四川省鸟类 6 15种的 33%。古北种 87种占种数的 43%、东洋种 90种占种数的 44 %、广布种 2 7种占种数的 13%。特产种 2 7种占全国特产鸟类 98种的2 8%、占四川省特产鸟类 ...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知有 2 0 4种 ,分隶于 13目 40科 ,占四川省鸟类 6 15种的 33%。古北种 87种占种数的 43%、东洋种 90种占种数的 44 %、广布种 2 7种占种数的 13%。特产种 2 7种占全国特产鸟类 98种的2 8%、占四川省特产鸟类 5 9种的 46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 4种、二级保护有 2 6种 ,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有 2种 ,我国和日本国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有 2 2种。区内鸟类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途经地和停歇地 ,有候鸟 81种 ,占种数的 40 %,在鸟类组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鸟类资源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扭角羚死亡监测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虎绍勇 谌利民 杨建东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2-985,共4页
扭角羚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大型草食动物。2006~2007年,笔者以在保护区内选择的4条监测样线及前往工作样线途中发现的扭角羚死亡个体为研究对象,对保护区内扭角羚死亡情况、生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扭角羚的科学保护和管理... 扭角羚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大型草食动物。2006~2007年,笔者以在保护区内选择的4条监测样线及前往工作样线途中发现的扭角羚死亡个体为研究对象,对保护区内扭角羚死亡情况、生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扭角羚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2006~2007年间共发现14头扭角羚死亡个体,其中11例为老年个体,2例为成年个体,1例未判断,死亡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自然死亡地在海拔1180~1870m的落叶阔叶林内,坡度为5°~15°,乔木层郁闭度为10%~25%,距水源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死亡 尸体测量 生境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