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传统清鸡汤与市售鸡汤风味成分的比较分析
1
作者 贾晓攀 唐万婷 +6 位作者 吴宝珠 易宇文 关雎 蔡雪梅 吴华昌 乔兴 邓静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1-171,共11页
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电子舌评估和游离氨基酸测定,对四川传统清鸡汤及4种市售鸡汤的风味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GC-IMS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3-甲基-1-丁醇作为四川传统... 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电子舌评估和游离氨基酸测定,对四川传统清鸡汤及4种市售鸡汤的风味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GC-IMS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3-甲基-1-丁醇作为四川传统清鸡汤中的关键香气化合物,显著提升了其独特的风味。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谷氨酸和组氨酸对鸡汤的滋味贡献显著。电子舌评估揭示了5种不同品牌鸡汤在味觉特性上的差异,而PLS-DA模型成功区分了5种鸡汤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识别出特征性气味物质。该研究结果为传统鸡汤的风味优化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食品工业中风味化合物的应用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鸡汤 风味成分 GC-IMS ROAV 电子舌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烹饪熟度对牛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姚力为 邓静 +3 位作者 易宇文 刘阳 朱开宪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3,共7页
为探究烹饪熟度对牛排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文章采用感官分析、电子鼻和GC-IMS分析不同烹饪熟度(生肉、一分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和九分熟)牛排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感官结果表明,随着烹饪熟度的增加,牛排在嫩度、多汁性和外观... 为探究烹饪熟度对牛排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文章采用感官分析、电子鼻和GC-IMS分析不同烹饪熟度(生肉、一分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和九分熟)牛排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感官结果表明,随着烹饪熟度的增加,牛排在嫩度、多汁性和外观上的分数先升高后降低,而在整体风味和整体接受度上其值一直增加,当牛排熟度为九分熟时,整体感官最佳;电子鼻结果表明,样品在T、P传感器上具有较高的值,并且随着烹饪熟度的增加,传感器上的值也在不断增加,说明烹饪熟度会增加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GC-IMS结果表明,在样品中共鉴定出88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并且随着熟度的增加,样品中化合物的浓度增加,通过ROAV共计算出12种特征性风味物质(ROAV>1),对样品整体风味具有较高的贡献作用,并且1-辛烯-3-酮的贡献作用最突出;通过Pearson相关性发现,异戊醇(单体、二聚体)、正己醇(单体、二聚体)和2-乙基-3-甲基吡嗪与传感器T、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文章着重分析了不同熟度下牛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为西餐牛排煎制的烹饪工艺优化和品质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饪熟度 牛排 挥发性风味物质 电子鼻 GC-IMS
下载PDF
3株功能菌在四川保宁醋强化发酵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玉斌 邓静 +6 位作者 吴华昌 乔明锋 易宇文 彭毅秦 刘阳 严梦琴 唐红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5-82,共8页
以产香酵母菌、高产酸醋酸菌以及产多糖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将3株功能菌应用于四川保宁醋中进行接种强化发酵。单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1(接种产香酵母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数及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7.39%、20.23%,达到2... 以产香酵母菌、高产酸醋酸菌以及产多糖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将3株功能菌应用于四川保宁醋中进行接种强化发酵。单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1(接种产香酵母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数及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7.39%、20.23%,达到27种、79.65%;强化组2(接种高产酸醋酸菌)与强化组3(接种产多糖乳酸菌)酸度分别上升了82.75%、155.75%,稳定在3.18%、4.45%,其中有机酸含量增幅在23.46%~389.21%之间;强化组3多糖质量浓度提高了68.43%,高达1 143.78 mg/L。采用混菌设计确定强化发酵最佳接种比例,其结果证明在总接种量1%,接种比例为酵母菌40%、醋酸菌16%、乳酸菌44%条件下,所得食醋的效果最佳,其酸度为5.28%,挥发性物质种数为30种,感官评分85.65。研究结果为改善保宁醋风味、提高出醋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香酵母菌 高产酸醋酸菌 产多糖乳酸菌 保宁醋 强化发酵 混菌设计
下载PDF
温度对四川醉虾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侯智勇 杨静 +3 位作者 卢雪松 王林 刘俊新 蔡雪梅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7-41,共5页
醉虾是一类生食菜肴,特色调味工艺赋予了醉虾独特的风味,为提高四川醉虾的食用品质与延长其保藏期,以感官品质、硬度、弹性、咀嚼性、色泽、菌落总数为主要指标,研究醉制温度对四川醉虾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可延缓醉虾感官品质的下... 醉虾是一类生食菜肴,特色调味工艺赋予了醉虾独特的风味,为提高四川醉虾的食用品质与延长其保藏期,以感官品质、硬度、弹性、咀嚼性、色泽、菌落总数为主要指标,研究醉制温度对四川醉虾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可延缓醉虾感官品质的下降,5℃温度条件下制作的醉虾在各时间点的感官品质优于其他样品,在醉制1 h时综合感官品质最佳。在3h内,随着醉制时间的延长,醉虾的硬度、弹性、咀嚼性指标值呈下降趋势,L、a、b值均在增加,在25℃温度下,醉虾的菌落总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在5℃和15℃条件下,醉虾的菌落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低温有效延缓了四川醉虾的质地品质、色泽的劣化,菌落总数降低,温度越低抑制作用越明显,低温对醉虾的品质产生积极作用,醉虾的品质指标与感官评价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可为四川醉虾的加工保藏及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醉虾 温度 品质影响 调味 质构
下载PDF
开花蚕豆烹饪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雅恬 蔡雪梅 +3 位作者 朱开宪 邓静 乔明锋 苗保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9-229,共11页
为优化开花蚕豆烹饪工艺,选取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4个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并检测色差、质构、营养标签以及挥发性物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开花蚕豆最优工艺为:浸泡温度25℃、浸泡时间15 h、油炸温度180℃和... 为优化开花蚕豆烹饪工艺,选取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4个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并检测色差、质构、营养标签以及挥发性物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开花蚕豆最优工艺为:浸泡温度25℃、浸泡时间15 h、油炸温度180℃和油炸时间6 min。色差特征L^(*)值71.05±1.22、a^(*)值10.59±0.67、b^(*)值29.31±1.46;质构特征酥脆性20.74±1.46 N、硬度26.67±1.33 N;营养标签每100 g开花蚕豆含能量1869.33±0.58 kJ、蛋白质18.83±0.40 g、脂肪26.93±0.21 g、碳水化合物33.40±0.10 g;GC-MS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苯及其衍生物、醇类、烯烃类等,其中空白组37种、最优组40种,两组共有挥发性物质2种,空白组特征物质为对异丙基甲苯,最优组的特征性物质为1-异丙烯基-3-甲基苯;GC-IMS共检测出5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醇类、酯类、杂环类等,其中空白组44种、最优组42种,共有挥发性物质29种;蚕豆烹饪后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酯类和醚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上升,GC-MS和GC-IMS检测结果一致。此工艺优化下的开花蚕豆色泽金黄,酥脆可口,具有丰富的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烹饪 正交试验 品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下载PDF
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想 邓静 +4 位作者 易宇文 关雎 唐英明 张振宇 张浩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6-348,共13页
以雅江鲜松茸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使用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鲜松茸对鸡汤滋味贡献很大,电子舌鲜味强度值从2.1提高到8.0。采... 以雅江鲜松茸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使用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鲜松茸对鸡汤滋味贡献很大,电子舌鲜味强度值从2.1提高到8.0。采用GC-IMS方法共检出45种化合物,加入松茸后醛类含量从47.88%下降到21.13%,由ROAV值(128.08)确认3-甲基-1-丁醇是松茸鸡汤的关键化合物。其中,伞花烃、3-辛醇、正辛醇是松茸鸡汤的特征化合物,使松茸鸡汤呈现独特的汽油味、苔藓清香、坚果香味、蘑菇气味和金属气味。炖煮5 min后,鸡汤中松茸特征风味最明显,达到最佳食用效果。研究结果为雅江松茸鸡汤风味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松茸 炖煮时间 电子舌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特征 滋味特征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微胶囊酸奶的研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娟 于斌 +2 位作者 郭宗明 王懿千 吕常旭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15,共6页
以鲜牛乳为原料,添加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制备酸奶。以产品的酸度、黏度、pH、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主成分分析(PCA)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优化酸奶工艺,且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试验,探究微胶囊酸奶中乳... 以鲜牛乳为原料,添加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制备酸奶。以产品的酸度、黏度、pH、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主成分分析(PCA)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优化酸奶工艺,且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试验,探究微胶囊酸奶中乳酸菌的存活率。结果表明,酸奶的最佳配方为以鲜牛乳为原料,发酵剂添加量0.2%,白砂糖添加量8%,果胶添加量0.2%,微胶囊添加量2%,发酵温度41℃,发酵时间9 h。在此优化条件下制作的酸奶质地细腻,组织状态均匀,感官评分为85分,其黏度、酸度、pH值分别为410 m Pa·s、137°T、5.2,其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体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与添加乳酸菌菌粉制成的酸奶相比,添加乳酸菌微胶囊制成的酸奶经胃液和肠液后,存活率达到67.60%和62.00%,分别增加了36.21%和33.94%。乳酸菌微胶囊添加到酸奶中,为新型酸奶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 微胶囊 酸奶
下载PDF
川西藏区牦牛酸醡肉在番茄汤锅中的应用及风味特征分析
8
作者 肖猛 李杨 +4 位作者 彭毅秦 刘强 王岚 陈兴华 丁捷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59,共8页
为探究牦牛酸醡肉在番茄汤锅中的应用及风味特征分析,以感官评分、质构、色差、烹饪损失率和热量分析为评价指标,以牦牛酸醡肉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肉块厚度、煮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熵权法对综合得分进行评价,得出最佳应用工艺;以... 为探究牦牛酸醡肉在番茄汤锅中的应用及风味特征分析,以感官评分、质构、色差、烹饪损失率和热量分析为评价指标,以牦牛酸醡肉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肉块厚度、煮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熵权法对综合得分进行评价,得出最佳应用工艺;以新鲜牦牛肉为对照,通过电子舌和GC-IMS分析牦牛酸醡肉在番茄汤锅中的风味特征。结果表明,最佳应用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24 h、肉块厚度2.0 cm、煮制时间5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牦牛酸醡肉风味浓厚、大小适宜、口感佳。相比于新鲜牦牛肉,牦牛酸醡肉的酸味值、甜味值、咸味值更高,使得滋味更加浓郁,香气成分增加了酮类、醇类、醛类和酯类等21种物质,风味差异较明显,使得牦牛酸醡肉在番茄汤锅中的风味更加丰富,为牦牛酸醡肉在餐饮业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酸醡肉 番茄汤锅 加工工艺 风味特征分析
下载PDF
甜橙精油-北五味子提取物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冷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
9
作者 刘树萍 李沛钊 +6 位作者 蒋薇薇 张佳美 彭秀文 郭兴 杨铭铎 孙莹 朱开宪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4,共9页
为提高冷鲜猪肉的保鲜能力并延长其货架期,以甜橙精油(orange essential oil,OEO)、北五味子提取物(Schisandra chinensis extract,SCE)为活性成分,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为成膜基质,采用流延法制备复... 为提高冷鲜猪肉的保鲜能力并延长其货架期,以甜橙精油(orange essential oil,OEO)、北五味子提取物(Schisandra chinensis extract,SCE)为活性成分,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为成膜基质,采用流延法制备复合膜。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复合膜的配制方法,以色泽、汁液流失率、pH值、感官评价、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菌落总数探究OEO-SCE复合膜对冷鲜猪肉保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MC-Na添加量为1.0 g/100 mL、SCE添加量为0.9 g/100 mL、OEO添加量为0.2%(V/V)时,制备的复合膜综合性能最佳:断裂伸长率为(63.860±0.120)%,抗拉强度为(8.800±0.049)MPa,水蒸气透过率为(2.360±0.070)g·mm/(m^(2)·h·kPa)。用该膜包裹冷鲜猪肉进行保鲜,与未包膜组相比,色泽及感官评分有明显提升,可以有效降低贮藏期内的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pH值、汁液流失率及菌落总数,贮藏期从6 d延长至8 d。由此可见,OEO-SCE复合膜可以抑制冷鲜猪肉在贮藏期内的腐败变质并延长其贮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橙精油 北五味子提取物 复合膜 冷鲜猪肉 保鲜
下载PDF
五种产香酵母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镰 邓静 +6 位作者 朱建仓 王天杨 吴宝珠 易宇文 乔明锋 钟世荣 吴华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6-282,I0014,I0015,共9页
为探究产香酵母菌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用5种酵母(安琪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耙豌豆进行固态发酵5 d。采用电子鼻结合GC-MS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主成分分... 为探究产香酵母菌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用5种酵母(安琪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耙豌豆进行固态发酵5 d。采用电子鼻结合GC-MS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不同酵母菌发酵耙豌豆的香气进行差异分析。电子鼻分析表明酵母菌发酵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有影响,酵母发酵耙豌豆与未发酵耙豌豆整体风味差异较大。GC-MS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系以醇类和酸类为主,其次为酯类和酮类。5种不同酵母发酵耙豌豆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显著(P<0.05),假丝酵母发酵耙豌豆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丰富,含38种。PLS-DA模型筛选得到12种关键风味物质(VIP>1),主要是异丙醇、异戊醇、2-甲基丁醇和乙酸乙酯等物质,赋予发酵耙豌豆醇香、果香和麦芽香。因此,产香酵母能降低耙豌豆的豆腥味,显著改善耙豌豆的风味。综上,该研究为酵母发酵耙豌豆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发发酵型耙豌豆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发酵 产香酵母 电子鼻 GC-MS 挥发性风味物质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GC-IMS结合多元统计模型分析不同酵母菌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镰 王天杨 +6 位作者 吴宝珠 熊怡玲 易宇文 朱开宪 乔兴 邓静 吴华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2-289,共8页
为研究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未发酵豆汤酱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为研究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未发酵豆汤酱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运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关键风味组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发酵豆汤酱香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种发酵豆汤酱中共检测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酯类和醇类物质,赋予发酵豆汤酱醇香、果香和麦芽香。不同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经酿酒酵母发酵的豆汤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和种类最高。通过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假丝酵母发酵豆汤酱和未发酵豆汤酱6组样品,分别有8、13、9、11、19、7种关键风味物质。对这些关键风味物质进行PCA和PLS-DA分析,发现不同酵母菌发酵的豆汤酱能获得较好区分,发酵豆汤酱与未发酵豆汤酱的整体香气存在明显差异,这与GC-IMS指纹图谱的结果一致。因此酵母发酵具有为豆汤酱提高香气成分的应用潜力,为今后豆汤酱的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发酵 酵母菌 气相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化合物 相对气味活度值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不同等级郫县豆瓣煸炒后风味特征差异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浩 顾思远 +3 位作者 邓静 周剑琴 唐英明 易宇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181,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等级郫县豆瓣煸炒后风味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和GC-离子迁移谱(GC-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使用主成分分析... 为研究不同等级郫县豆瓣煸炒后风味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和GC-离子迁移谱(GC-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使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确定关键化合物。结果表明:SPME-GC-MS鉴定出88种化合物,包含醛类15种、醇类11种、酯类17种、酮类13种、酸类5种、烯烃类5种、烷烃类6种、杂环类7种、苯酚类2种、醚类及其他化合物7种,其中34种为共有化合物;GC-IMS鉴定出57种化合物,并经OPLS-DA得到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的16种关键化合物;OAV结果表明,丁酸乙酯使特级豆瓣呈现苹果香,异戊醛带来麦芽香,异戊酸乙酯使一级豆瓣呈现果香,3-甲硫基丙醛带来烤土豆香和酱香,异丁酸乙酯使二级豆瓣呈现果香,异戊醛、异丁醛带来麦芽香,最终确定煸炒后豆瓣整体呈现果香、酒香、麦芽香、酸香、草香、可可香、杏仁香及酱香。研究结果可用于判定煸炒后豆瓣香气特征,并为感官定量描述法前期设计感官属性描述词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煸炒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3种香辛料对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宝珠 乔明锋 +3 位作者 邓静 熊怡玲 赵志平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探究大蒜、生姜、花椒3种香辛料在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对其有机酸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将香辛料(大蒜、生姜、花椒)分别加入糍粑辣椒中发酵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6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 为探究大蒜、生姜、花椒3种香辛料在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对其有机酸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将香辛料(大蒜、生姜、花椒)分别加入糍粑辣椒中发酵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6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柠檬酸、琥珀酸)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糍粑辣椒在发酵过程中pH总体呈下降趋势,总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发酵末期pH的大小为HJ<SJ<DS<CK,总酸含量的大小为DS=CK<SJ<HJ;由液相色谱分析可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4种糍粑辣椒之间有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苹果酸是4种糍粑辣椒的主要有机酸,在发酵初期样品中苹果酸占总有机酸的比例分别是CK 33%、DS 48%、SJ 26%、HJ 28%,而发酵末期为CK 53%、DS 46%、SJ 51%、HJ 48%;电子舌结果表明,在发酵型糍粑辣椒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大蒜、生姜、花椒对其滋味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HJ在酸味和鲜味传感器上的数值更高。大蒜、生姜、花椒的添加使得糍粑辣椒在发酵过程中有机酸总量增加,其中生姜有利于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琥珀酸的产生,而花椒有利于苹果酸、乳酸、柠檬酸的产生。该研究为发酵型糍粑辣椒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糍粑辣椒 香辛料 发酵过程 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影响及游离氨基酸呈味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浩 顾思远 +4 位作者 姜元华 周剑琴 唐英明 邓静 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8,85,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变化和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使用菜籽油在60,80,100,120,140℃煸炒豆瓣,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 为探寻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变化和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使用菜籽油在60,80,100,120,140℃煸炒豆瓣,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确定不同煸炒温度对豆瓣风味和关键化合物的影响,结合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对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结果表明,煸炒温度在60,80℃时郫县豆瓣化合物开始分解转化,煸炒温度在100,120,140℃时郫县豆瓣化合物大量聚集、浓缩为关键风味化合物。GC-IMS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单体或二聚体),醇类是郫县豆瓣的主要化合物(相对浓度为12.43%~36.89%);其中,2-乙基呋喃使煸炒后的豆瓣呈现焦香风味,1-戊烯-3-醇使豆瓣呈现果香,正戊醛、(E)-2-庚烯醛使豆瓣呈现刺激气味和油脂香气。TAV分析确定120℃为煸炒最佳温度,此时郫县豆瓣的滋味最佳,谷氨酸的鲜味强度最高(TAV为44.38);当煸炒温度达到140℃时,缬氨酸的鲜味强度最高(TAV为18.21),豆瓣开始呈现苦味。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认郫县豆瓣的TAV与OAV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瓣 煸炒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化合物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与电子鼻分析NaCl添加量对产香酵母YC14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15
作者 熊怡玲 吴宝珠 +4 位作者 王天杨 杨镰 易宇文 吴华昌 邓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2-289,共8页
以实验室前期从川南腌菜中分离筛选得到的产香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YC14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NaCl浓度下产香酵母C.parapsilosis YC14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 以实验室前期从川南腌菜中分离筛选得到的产香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YC14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NaCl浓度下产香酵母C.parapsilosis YC14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NaCl添加量下(0、60、90、120、150 g/L)产香酵母YC14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NaCl添加量下YC14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和种类有明显差别。HS-SPME-GC-MS检测出10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35种醇类、13种醛类、28种酯类、2种酮类、12种烯烃、2种烷烃、4种酚类、2种醚类和2种其他物质。GC-IMS共检测出71种挥发物,包括12种醇类、7种醛类、24种酯类、9种酮类、5种烯烃、1种醚、4种吡嗪和9种其他物质。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分别筛选出了31与16个特征风味化合物,包括甲酸甲酯、丁酸乙酯、仲辛酮、丙酸乙酯等。该研究结果可为产香酵母在川南腌菜腌制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香酵母 NACL GC-MS GC-IMS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牦牛肉烤制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对风味物质的影响
16
作者 张浩 易宇文 +3 位作者 朱开宪 邓静 刘阳 周剑琴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57-472,共16页
为研究烤制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变化对牦牛肉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感官描述、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游离氨基酸,通过气味活性值(OAV)、味道强度值(TAV)来确定关键化合物浓度与游离氨基酸呈味阈值间的关系。结... 为研究烤制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变化对牦牛肉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感官描述、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游离氨基酸,通过气味活性值(OAV)、味道强度值(TAV)来确定关键化合物浓度与游离氨基酸呈味阈值间的关系。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分析化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GC-IMS共鉴定出95种化合物,包括:醛类17种、醇类14种、酯类18种、酮类17种、酸类2种、杂环类13种、烯烃类14种。其中,酮类含量21.01%~28.57%,是影响最大的化合物,可使牦牛肉呈现奶香味、果味。其次是杂环类物质含量,在15.26%~22.55%,可使牦牛肉呈现坚果、蘑菇、烤肉风味。游离氨基酸共检测出17种,其中Glu、Ala、Trp含量最高,使牦牛肉呈现鲜甜滋味。Arg是牦牛肉关键呈味氨基酸。PCA分析表明:样品yak-C、D风味最佳,样品yak-B、E、F相似。研究结果为牦牛肉风味特征辨别及氨基酸呈味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肉 中心温度 感官描述 游离氨基酸 风味物质 呈味机理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比较分析花椒芽与香椿芽炒鸡蛋特征风味
17
作者 乔明锋 蔡雪梅 +3 位作者 何莲 熊欢 赵欣欣 苗保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基于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花椒芽与香椿芽炒鸡蛋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的异同。电子鼻分析表明花椒芽和香椿芽炒鸡蛋的风味指纹图谱相似,总体香味响应值区别不大。气质分析表明,烯烃类(69.370%)是花椒芽炒鸡蛋的... 基于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花椒芽与香椿芽炒鸡蛋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的异同。电子鼻分析表明花椒芽和香椿芽炒鸡蛋的风味指纹图谱相似,总体香味响应值区别不大。气质分析表明,烯烃类(69.370%)是花椒芽炒鸡蛋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D-柠檬烯(34.973%)和月桂烯(17.656%)的相对含量较高;酯类(56.057%)是香椿芽炒鸡蛋的主要风味物质,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乙酸乙酯(32.810%)和乙酸异戊酯(17.397%)。花椒芽和香椿芽炒鸡蛋中检测出18种相同的风味物质,其中D-柠檬烯、月桂烯、α-蒎烯等的相对含量比较高,因此花椒芽与香椿芽炒鸡蛋在风味上具有相似之处。花椒芽炒鸡蛋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D-柠檬烯和月桂烯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据此推测花椒芽炒鸡蛋可能还具有一定的药理功能。由于前期实验结果表明两者能被人们接受的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花椒芽炒鸡蛋同样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推广前景。该研究为综合利用花椒叶资源提供了食用开发花椒芽的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芽 香椿芽 电子鼻 气质联用 风味物质
下载PDF
赤藓糖醇玫瑰酒的研制及品质分析
18
作者 陈嘉 何莲 +3 位作者 朱开宪 蔡雪梅 乔明锋 苗保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7期140-148,177,共10页
以食用玫瑰、糯米酒为主要原料,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玫瑰酒的泡制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色差仪、能量分析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仪、全自动氨基酸分... 以食用玫瑰、糯米酒为主要原料,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玫瑰酒的泡制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色差仪、能量分析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其色香味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赤藓糖醇玫瑰酒最佳泡制工艺条件为酒精度25%vol、玫瑰花与酒泡制比例1∶150(g/mL)、赤藓糖醇添加量8%、泡制时间21 d。此工艺条件下,玫瑰酒感官总分最高,色差特征L值为36.09、a值为11.51、b值为5.05;每100 g玫瑰酒含能量910.70 kJ、蛋白质0.47 g、碳水化合物13.97 g;共有18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有6种,占总氨基酸含量的13.45%;GC-IMS检测到6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2-呋喃甲醇、香叶醇、3-甲基-1-丁醇、麦芽酚、β-蒎烯以及己醛占总挥发性物质的46.59%,是构成玫瑰酒的主要特征风味物质。试验得到的低糖型玫瑰酒品质优良、风味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酒 赤藓糖醇 正交试验优化 氨基酸分析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下载PDF
不同热处理对泡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李美善 李凤林 +3 位作者 崔嘉莹 李鲤 卢忠魁 魏登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5-55,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加热处理方式对泡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分析经煮制、蒸制、炒制和微波加热泡椒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差异性。结果利用GC-IMS... 目的研究不同加热处理方式对泡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分析经煮制、蒸制、炒制和微波加热泡椒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差异性。结果利用GC-IMS技术从对照组和处理组泡椒样品中共检测出120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酯类、醇类、烃类、醛类、酸类和酮类为泡椒中的主要贡献物质,其相对含量占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相对含量的91.76%;经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出15种可作为区分不同处理泡椒样品中影响VOCs差异性的最关键特征性变量。结论GC-IMS技术有效地区分出了不同加热处理之后泡椒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基于OPLS-DA可全面、客观地对不同热处理泡椒样品进行区分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椒 加热方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超声处理对糯米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及降低糯米粉血糖生成指数工艺优化
20
作者 郭宇 杨玉婵 +3 位作者 桂祎雯 王东旭 郭元新 邓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15-222,共8页
目的:为研究超声波处理对糯米粉消化特性及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影响。方法:以GI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研究糯米粉乳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干燥温度4个因素对糯米粉消化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超声作用可... 目的:为研究超声波处理对糯米粉消化特性及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影响。方法:以GI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研究糯米粉乳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干燥温度4个因素对糯米粉消化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超声作用可以使淀粉间组分相互转化,提高抗性淀粉含量,并显著(P<0.05)降低糯米粉的GI值。糯米粉乳液浓度30%、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4 min、干燥时间49℃,糯米粉的GI值降低至76.31(比普通糯米粉降低14.22%),与响应面回归方程预测值(76.28)相近,表明该回归模型可用于优化糯米粉超声处理工艺。且超声处理并未改变糯米粉的晶型。结论:该法可以提高糯米粉的抗消化性,可为进一步开发低GI糯米粉提供实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米粉 超声技术 血糖指数 响应面 体外消化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