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长氨甲环酸使用时间有助于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燕 吴凡 +4 位作者 李红 万盛钰 何瑾 朱宾仁 江从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858-5864,共7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手术后会出现大量的隐性失血,减少隐性失血可以降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目的:评估延长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自...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手术后会出现大量的隐性失血,减少隐性失血可以降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目的:评估延长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经急诊收治入院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62例,均在牵引床上闭合牵引复位后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根据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在切开皮肤前15-30 min给予氨甲环酸1 g静脉滴注,3 h后追加1 g;试验组2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第1天再追加氨甲环酸1 g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术前、术后当天、术后第1,3,5天均复查血常规,统计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理论总失血量采用Gross方程计算,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相差较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试验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值、术后第1,3天的红细胞压积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第3天的血红蛋白值为最低值,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值为最低值,然后开始回升;⑤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术后延迟氨甲环酸的使用时间,可能有助于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并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隐性失血 血红蛋白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胡海刚 谭伦 +4 位作者 林旭 吴超 钟泽莅 曾俊 邓佳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椎体...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置钉、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螺钉位置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16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术后发生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率为6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类型、术前矢状面Cobb角、伤椎置钉情况、螺钉位置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是影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出现椎体"空壳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椎体压缩程度和骨密度可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空壳现象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PFNA导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3
3
作者 钟泽莅 张健 +3 位作者 林旭 曾俊 吴超 谭伦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9期845-847,共3页
目的与传统方法置入导针比较,分析"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导针引导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优势。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Evan... 目的与传统方法置入导针比较,分析"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导针引导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优势。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Evans分型为Ⅰ~Ⅳ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采用了"触摸和漏斗"法置入导针(A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67~96岁,平均(78.1±7.8)岁;左侧14例,右侧12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5±1.1)d;依据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24例采用了传统方法置入导针(B组),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66~92岁,平均(77.8±7.2)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6±1.1)d;依据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2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在置入导针步骤平均透视次数,自评优良率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较B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2,P=0.000)。A组手术平均出血量较B组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33,P=0.000)。在置入导针步骤平均透视次数,A组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8,P=0.000)。置入导针时A组自评优良的例数为21例,优良率80.8%,B组优良的例数为9例,优良率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2,P=0.003)。两组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其中A组有1例、B组有2例发生螺旋刀片切割,其余患者骨折骨愈合。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传统方法比较,置入导针时采用"触摸和漏斗"法可明显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置入导针时自评优良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技巧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导针 “触摸和漏斗”法
下载PDF
全股骨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凡 方向 +2 位作者 郎志刚 刘宏远 段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46-1350,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全股骨置换术近年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与全股骨置换术相关的文献报道,分析和总结其手术指征、手术技术、假体设计、手术并发症及分类、术后康复锻炼和功能评价。结果全股骨置换术的适应证是股骨广泛受累或存在跳跃性... 目的总结分析全股骨置换术近年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与全股骨置换术相关的文献报道,分析和总结其手术指征、手术技术、假体设计、手术并发症及分类、术后康复锻炼和功能评价。结果全股骨置换术的适应证是股骨广泛受累或存在跳跃性病灶的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以及伴有严重骨缺损的髋膝关节翻修术。手术切口近端以Watson-Jone切口为主,然后沿大腿外侧,远端延伸至髌骨外侧显露股骨全长,保护好血管神经和髋外展结构,行组配或定制假体置换。假体设计不断进步,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假体。手术并发症多且发生率不一。术后康复锻炼早期以物理治疗为主,负重训练循序渐进。功能评价主要以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主。结论全股骨置换术保肢效果确切,需要继续进行大样本量和长期随访研究,逐渐统一手术适应证和功能锻炼标准,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股骨置换术 股骨肿瘤 翻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