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加强深层次科学研究,使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的成果再上一台阶——大陆动力学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的最新进展(代序) |
许志琴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2
|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张建新
曾令森
姜枚
|
《中国地质》
CAS
CSCD
|
2006 |
229
|
|
3
|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 |
许志琴
杨经绥
嵇少丞
张泽明
李海兵
刘福来
张建新
吴才来
李忠海
梁凤华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69
|
|
4
|
大陆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 |
许志琴
李廷栋
杨经绥
嵇少丞
王宗起
张泽明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44
|
|
5
|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许志琴
王勤
梁凤华
陈方远
许翠萍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60
|
|
6
|
再论“大陆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来自中国大陆科学群钻及苏鲁超高变质带的制约 |
许志琴
梁凤华
杨经绥
张泽明
唐哲民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4
|
|
7
|
大陆板片多重性俯冲与折返的动力学模式——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年龄限定 |
许志琴
曾令森
梁凤华
戚学祥
|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36
|
|
8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40~600m榴辉岩中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出溶结构的特征及对榴辉岩折返动力学过程的意义 |
梁凤华
曾令森
许志琴
陈方远
陈晶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9
|
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CCSD-PP1)橄榄岩地幔属性及动力学意义 |
郑建平
汤华云
张志海
余淳梅
张瑞生
路凤香
杨经绥
李天福
|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10
|
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来自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及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制约 |
许志琴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31
|
|
11
|
板块下的构造及地幔动力学 |
许志琴
赵志兴
杨经绥
袁学诚
姜枚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21
|
|
12
|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
于俊杰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30
|
|
13
|
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折返动力学 |
蔡志慧
许志琴
唐哲民
梁凤华
陈方远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4
|
流变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支柱学科 |
嵇少丞
钟大赉
许志琴
夏斌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29
|
|
15
|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模型 |
彭淼
姜枚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张福彬
唐路特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6
|
大型花岗岩基形成和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滴水构造、钾质火山作用与地表地质过程 |
曾令森
刘静
Jason B Saleeby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17
|
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
王晓先
张进江
闫淑玉
刘江
郭磊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8
|
苏鲁榴辉岩在俯冲峰期-折返早期的递进塑性变形过程及对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动力学的启示 |
梁凤华
许志琴
陈方远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9
|
边界元算法在计算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 |
李忠海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20
|
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 |
杨经绥
许志琴
汤中立
刘嘉麒
戚学祥
张泽明
吴才来
薛怀民
张金昌
张晓西
姜枚
曾载淋
|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