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汇总的延绳钓和围网渔业数据结合海山特征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两种不同捕捞方式的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海山相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两种渔业方式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主要来源于海山区域,海山特征对两种渔业黄鳍金枪鱼的CPUE均产生了极显著性影响(P<0.001)。在延绳钓渔业中,较高的CPUE出现在山顶深度、粗糙度、底面积和海山密度较小、坡度较缓的区域;而在围网渔业中,较高的CPUE则出现在粗糙度较小、山顶深度较大、底面积较大、较陡峭且密集的海山区域。研究探讨了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黄鳍金枪鱼不同群体的影响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探索黄鳍金枪鱼种群分布和资源丰度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与新思路。展开更多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捕捞的重要资源,其资源分布受环境影响明显。为探索环境对鲣渔获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利用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所公布的200...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捕捞的重要资源,其资源分布受环境影响明显。为探索环境对鲣渔获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利用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所公布的2005—2019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综合的1°×1°渔业及海洋环境数据,对标准化后的环境因子及渔获率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传统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相比,考虑环境影响空间异质性问题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和MGWR拟合优度(R^(2))有明显提升,校正后拟合优度(Adjusted R^(2))分别为0.273、0.846和0.871,且拟合结果的空间分布形态更符合真实情况。2)各环境因子对鲣资源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影响。各海洋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分布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各环境变量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水下55 m东西向海流速度(Sea water X velocity at 55 m depth,U55)>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100 m盐度(Sea water salinity at 100 m depth,S100)>55 m南北向海流速度(Sea water Y velocity at 55 m depth,V55)。3)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存在明显尺度效应差异,NPP的作用尺度为44,其次为S100和U55(均为48),SST的为54,V55为全局尺度。4)总体上,S100、NPP、SST、V55和U55对鲣渔获率正向影响比例依次为73.5%、64.8%、66.8%、80.8%和32.3%;其中S100、NPP和SST对鲣渔获率空间分布的影响相似,具体表现为东西向差异,170°E以西主要为正向影响,170°E以东为负向影响;U55为负向影响为主的因子。展开更多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不同深度的水温影响到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获率。文章利用2008—2017年延绳钓生产作业数据,并结合Argo浮标水温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不同深度的水温影响到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获率。文章利用2008—2017年延绳钓生产作业数据,并结合Argo浮标水温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不同深度水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表面(0 m)、200和400 m 3个水层的温度显著影响长鳍金枪鱼的空间分布,最优的GAM模型对渔获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方差解释率为53.3%,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为0.527。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所选取的3个水层温度均呈非线性关系,高渔获区集中分布于17~30℃的表层海域,17~20℃的200 m层海域,9~15℃的400 m层海域,以及他们的交集海线。文章初步得出了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水深断面温度的关系,可为指导长鳍金枪鱼的合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展开更多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大型中上层远洋性鲨鱼,在以金枪鱼等经济鱼种为目标的延绳钓渔业中渔获率较高。根据中国远洋延绳钓渔船2015—2018年在中西太平洋(Western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海域共51个航次采集的兼...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大型中上层远洋性鲨鱼,在以金枪鱼等经济鱼种为目标的延绳钓渔业中渔获率较高。根据中国远洋延绳钓渔船2015—2018年在中西太平洋(Western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海域共51个航次采集的兼捕大青鲨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兼捕到的大青鲨渔获率、性别及叉长(Fork length,FL)特征。结果显示,大青鲨兼捕的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在170°30'E—124°50'W、33°30'N—34°40'S范围内分布较高;2015—2018年间大青鲨兼捕CPUE波动较大,以2017年最高,兼捕CPUE与月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青鲨的雌、雄个体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优势叉长区间均为160~220 cm,各自所占比例为89.26%和85.19%,雌、雄个体的叉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比例为1.75。展开更多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是全球金枪鱼捕捞产量最高的海区。为了解和预测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不同渔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根...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是全球金枪鱼捕捞产量最高的海区。为了解和预测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不同渔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根据1990—2020年世界各国在中西太平洋的围网和延绳钓作业以及海洋尼诺指数(Oceanic Niño index,ONI)数据,分析了常规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和加入ONI标准差为协变量的动态ARIMA模型在渔业资源量研究中的适用性,以及ONI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际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规ARIMA模型能够充分考虑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CPUE的变化特征,可用于黄鳍金枪鱼年CPUE的长期拟合;2)相比常规ARIMA模型,动态ARIMA模型的拟合度更好,拟合值和真实值的相关性更高,同时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更小;3)ONI对中西太平洋赤道南北海域黄鳍金枪鱼的年CPUE影响不同,相对而言,在赤道以北,ONI的影响因素更关键,模型的拟合度更高;4)ONI对中西太平洋不同渔业的黄鳍金枪鱼的年CPUE影响有差别,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存在滞后1~2年的影响,而在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现象时,对围网渔业的影响速度较快,不存在滞后。展开更多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对鲐鱼渔场的不利影响,基于CMIP6气候模式输出的2.5 m (Temp_2.5 m)、25 m (Temp_25 m)和50 m (Temp_50 m)水温数据分析3种未来气候情境下(SSP126、S...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对鲐鱼渔场的不利影响,基于CMIP6气候模式输出的2.5 m (Temp_2.5 m)、25 m (Temp_25 m)和50 m (Temp_50 m)水温数据分析3种未来气候情境下(SSP126、SSP370和SSP585)东海鲐鱼栖息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SSP126情境下,2015—2100年渔场内所有水层温度整体变化幅度较小。SSP370和SSP585情境下,各水层温度均明显上升。3个水层温度在2015—2020、2055—2060和2095—2100年具有明显空间变化。2015—2100年东海鲐鱼渔场的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和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在SSP126、SSP370和SSP585情境下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东海鲐鱼适宜栖息地在2015—2020、2055—2060和2095—2100年3个时间段内主要分布在122°E—126°E、28°N—30°N范围内,不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渔场中部;此外,鲐鱼适宜栖息地重心具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研究表明,在未来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东海海域不易形成适宜的鲐鱼栖息地。展开更多
我国在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金枪鱼围网渔业作业的方式主要分为捕捞自由鱼群(free swimming school,FSC)和人工集鱼群(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是这两种作业...我国在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金枪鱼围网渔业作业的方式主要分为捕捞自由鱼群(free swimming school,FSC)和人工集鱼群(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是这两种作业方式中主要的兼捕鲨鱼。本研究根据2018-2019年我国围网渔业渔船在中西太平洋区域(15°S-15°N,140°E-180°E)共20个作业航次记录的渔捞日志,对FSC和FAD两种状态的捕捞作业下兼捕到的镰状真鲨渔获率、生存状态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FAD作业相比FSC作业兼捕到的镰状真鲨分布范围更广,两种作业方式兼捕到的镰状真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主要分布区域均集中在基里巴斯和瑙鲁专属经济区;(2) FAD和FSC兼捕镰状真鲨CPUE出现较高月份均在5-9月,FAD兼捕镰状真鲨CPUE显著高于FSC (P <0.05);(3) FSC和FAD兼捕镰状真鲨的死亡率范围分别为0.00%~92.86%和20.26%~76.71%,经检验两种作业方式下镰状真鲨死亡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作业方式对鲨鱼兼捕的影响,以实现提高目标鱼种渔获率、降低鲨鱼兼捕率的目的。展开更多
文摘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汇总的延绳钓和围网渔业数据结合海山特征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两种不同捕捞方式的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海山相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两种渔业方式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主要来源于海山区域,海山特征对两种渔业黄鳍金枪鱼的CPUE均产生了极显著性影响(P<0.001)。在延绳钓渔业中,较高的CPUE出现在山顶深度、粗糙度、底面积和海山密度较小、坡度较缓的区域;而在围网渔业中,较高的CPUE则出现在粗糙度较小、山顶深度较大、底面积较大、较陡峭且密集的海山区域。研究探讨了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黄鳍金枪鱼不同群体的影响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探索黄鳍金枪鱼种群分布和资源丰度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与新思路。
文摘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捕捞的重要资源,其资源分布受环境影响明显。为探索环境对鲣渔获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利用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所公布的2005—2019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综合的1°×1°渔业及海洋环境数据,对标准化后的环境因子及渔获率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传统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相比,考虑环境影响空间异质性问题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和MGWR拟合优度(R^(2))有明显提升,校正后拟合优度(Adjusted R^(2))分别为0.273、0.846和0.871,且拟合结果的空间分布形态更符合真实情况。2)各环境因子对鲣资源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影响。各海洋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分布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各环境变量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水下55 m东西向海流速度(Sea water X velocity at 55 m depth,U55)>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100 m盐度(Sea water salinity at 100 m depth,S100)>55 m南北向海流速度(Sea water Y velocity at 55 m depth,V55)。3)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存在明显尺度效应差异,NPP的作用尺度为44,其次为S100和U55(均为48),SST的为54,V55为全局尺度。4)总体上,S100、NPP、SST、V55和U55对鲣渔获率正向影响比例依次为73.5%、64.8%、66.8%、80.8%和32.3%;其中S100、NPP和SST对鲣渔获率空间分布的影响相似,具体表现为东西向差异,170°E以西主要为正向影响,170°E以东为负向影响;U55为负向影响为主的因子。
文摘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不同深度的水温影响到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获率。文章利用2008—2017年延绳钓生产作业数据,并结合Argo浮标水温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不同深度水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表面(0 m)、200和400 m 3个水层的温度显著影响长鳍金枪鱼的空间分布,最优的GAM模型对渔获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方差解释率为53.3%,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为0.527。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所选取的3个水层温度均呈非线性关系,高渔获区集中分布于17~30℃的表层海域,17~20℃的200 m层海域,9~15℃的400 m层海域,以及他们的交集海线。文章初步得出了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水深断面温度的关系,可为指导长鳍金枪鱼的合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文摘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大型中上层远洋性鲨鱼,在以金枪鱼等经济鱼种为目标的延绳钓渔业中渔获率较高。根据中国远洋延绳钓渔船2015—2018年在中西太平洋(Western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海域共51个航次采集的兼捕大青鲨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兼捕到的大青鲨渔获率、性别及叉长(Fork length,FL)特征。结果显示,大青鲨兼捕的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在170°30'E—124°50'W、33°30'N—34°40'S范围内分布较高;2015—2018年间大青鲨兼捕CPUE波动较大,以2017年最高,兼捕CPUE与月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青鲨的雌、雄个体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优势叉长区间均为160~220 cm,各自所占比例为89.26%和85.19%,雌、雄个体的叉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比例为1.75。
文摘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是全球金枪鱼捕捞产量最高的海区。为了解和预测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不同渔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根据1990—2020年世界各国在中西太平洋的围网和延绳钓作业以及海洋尼诺指数(Oceanic Niño index,ONI)数据,分析了常规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和加入ONI标准差为协变量的动态ARIMA模型在渔业资源量研究中的适用性,以及ONI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际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规ARIMA模型能够充分考虑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CPUE的变化特征,可用于黄鳍金枪鱼年CPUE的长期拟合;2)相比常规ARIMA模型,动态ARIMA模型的拟合度更好,拟合值和真实值的相关性更高,同时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更小;3)ONI对中西太平洋赤道南北海域黄鳍金枪鱼的年CPUE影响不同,相对而言,在赤道以北,ONI的影响因素更关键,模型的拟合度更高;4)ONI对中西太平洋不同渔业的黄鳍金枪鱼的年CPUE影响有差别,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存在滞后1~2年的影响,而在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现象时,对围网渔业的影响速度较快,不存在滞后。
文摘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对鲐鱼渔场的不利影响,基于CMIP6气候模式输出的2.5 m (Temp_2.5 m)、25 m (Temp_25 m)和50 m (Temp_50 m)水温数据分析3种未来气候情境下(SSP126、SSP370和SSP585)东海鲐鱼栖息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SSP126情境下,2015—2100年渔场内所有水层温度整体变化幅度较小。SSP370和SSP585情境下,各水层温度均明显上升。3个水层温度在2015—2020、2055—2060和2095—2100年具有明显空间变化。2015—2100年东海鲐鱼渔场的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和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在SSP126、SSP370和SSP585情境下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东海鲐鱼适宜栖息地在2015—2020、2055—2060和2095—2100年3个时间段内主要分布在122°E—126°E、28°N—30°N范围内,不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渔场中部;此外,鲐鱼适宜栖息地重心具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研究表明,在未来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东海海域不易形成适宜的鲐鱼栖息地。
文摘我国在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WCPO)金枪鱼围网渔业作业的方式主要分为捕捞自由鱼群(free swimming school,FSC)和人工集鱼群(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是这两种作业方式中主要的兼捕鲨鱼。本研究根据2018-2019年我国围网渔业渔船在中西太平洋区域(15°S-15°N,140°E-180°E)共20个作业航次记录的渔捞日志,对FSC和FAD两种状态的捕捞作业下兼捕到的镰状真鲨渔获率、生存状态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FAD作业相比FSC作业兼捕到的镰状真鲨分布范围更广,两种作业方式兼捕到的镰状真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主要分布区域均集中在基里巴斯和瑙鲁专属经济区;(2) FAD和FSC兼捕镰状真鲨CPUE出现较高月份均在5-9月,FAD兼捕镰状真鲨CPUE显著高于FSC (P <0.05);(3) FSC和FAD兼捕镰状真鲨的死亡率范围分别为0.00%~92.86%和20.26%~76.71%,经检验两种作业方式下镰状真鲨死亡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作业方式对鲨鱼兼捕的影响,以实现提高目标鱼种渔获率、降低鲨鱼兼捕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