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平等的世界中的人物建构:纳丁·戈迪默的《偶遇者》与世界文学的必要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露西娅·博尔德里尼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4期9-28,共20页
纳丁·戈迪默的《偶遇者》(2001年)讲述了南非白人朱莉和非法移民阿布杜在国际化的、后种族隔离的约翰内斯堡的故事。当阿布杜被驱逐出南非时,朱莉和他一起搬到一个无名阿拉伯国家的沙漠边缘的村庄,他们最终在这个阿布杜渴望逃离的... 纳丁·戈迪默的《偶遇者》(2001年)讲述了南非白人朱莉和非法移民阿布杜在国际化的、后种族隔离的约翰内斯堡的故事。当阿布杜被驱逐出南非时,朱莉和他一起搬到一个无名阿拉伯国家的沙漠边缘的村庄,他们最终在这个阿布杜渴望逃离的地方找到了家园意识和归属感。这部小说关注移民、全球化、家园意识、剥夺个人的地理和历史的不平等,关注羞耻、偏见、假设以及爱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小说采用一种明显尴尬又刻意的叙事声音来探索这些主题,这种叙事声音使现实主义的幻想复杂化,并凸显了模仿和技巧之间的紧张关系,折射出我们理解包含外国人和幽灵他者在内的他人的诉求和方式。戈迪默的小说提出,文学必须承担起作为世界文学的责任,要求我们关注我们所说的语言、被忽视而未说的语言甚至是拒绝听的语言,我们的翻译和我们所承认的不可译性;关注我们在一个经济、法律和历史都不平等的世界中如何被裹挟、传播以及成为同谋;关注我们在所谓的“家”中的陌生感,我们如何造成他人在他们自己家园的陌生感,以及我们如何接受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丁·戈迪默 《偶遇者》 人物 现实主义 移民 全球化 世界文学
下载PDF
语言与图像的符际冲突 被引量:1
2
作者 玛瑞娜.格瑞莎柯娃 李玉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0,共5页
"元表征"指某种表征的表征,它涉及不同媒介间的转化与冲突。元视觉与元语言文本是元表征的重要类型。视觉与语言间的张力来源于虚构行为的双重性质以及讲述与观察功能的差异。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体现了角色—观察者对视... "元表征"指某种表征的表征,它涉及不同媒介间的转化与冲突。元视觉与元语言文本是元表征的重要类型。视觉与语言间的张力来源于虚构行为的双重性质以及讲述与观察功能的差异。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体现了角色—观察者对视觉意义的追寻以及与叙述操控的斗争。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中视觉和语言的张力是与叙述权威的争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角考察,语言与图像的张力是对知识权的争夺,是两种对立的认识论之间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表征 元视觉文本 元语言文本 符号学
下载PDF
《九歌》二题
3
作者 徐志啸 《中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1期27-31,19,共6页
《九歌》原貌 今可见先秦典藉所载“九歌”大致有: 《左传·文公七年》:“……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 《九歌》原貌 今可见先秦典藉所载“九歌”大致有: 《左传·文公七年》:“……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毂谓之六德。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万舞 《招魂》 屈原 《国殇》 夏启 民间祭祀 宫廷祭祀 三闾大夫 左传
下载PDF
文化研究和文化科学(英文)
4
作者 杜威·佛克马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第1期46-53,共8页
本论文从方法论角度对文化研究进行探讨,强调可以从文化的定义、实证研究和理论需求方面进行验证。尽管文化的许多概念都还是似是而非的,但笔者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出发,建议将文化界定为一个规范体系。规范这一概念既包含认知范畴也... 本论文从方法论角度对文化研究进行探讨,强调可以从文化的定义、实证研究和理论需求方面进行验证。尽管文化的许多概念都还是似是而非的,但笔者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出发,建议将文化界定为一个规范体系。规范这一概念既包含认知范畴也包含社会范畴,因而使得文化研究接近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本论文还对一些普通文化和文学规约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审美传统 实证研究 欧洲和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在旅行写作的镜子里:欧洲及其他者(英文)
5
作者 莫妮卡.斯比利登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49,共8页
本文的贡献在于利用西方身份的建构,阐明在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所谓的"野蛮人"形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通过细读默西亚·埃里亚德、勒·克莱齐奥、托马斯·曼的一系列关于真实或想象旅行的日记,试图在质疑文明... 本文的贡献在于利用西方身份的建构,阐明在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所谓的"野蛮人"形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通过细读默西亚·埃里亚德、勒·克莱齐奥、托马斯·曼的一系列关于真实或想象旅行的日记,试图在质疑文明-野蛮这一二元对立的同时,促成对这两个概念重新定义,解构与之相关的刻板印象。显然,相对于欧洲身份的核心范式而言,这三位作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置于边缘,正是基于这一立场,他们的旅行写作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关于野蛮人的现存神话促成了欧洲对于真正野蛮民族态度的形成,而非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蛮人 文明与野蛮 他者 旅行写作 西方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