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云南苍山东坡姬蜂科昆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阳霞 李金库 +4 位作者 谭坤 李延鹏 黄志旁 Alexey RESHCHIKOV 肖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2-699,共8页
【目的】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姬蜂科(Ichneumonidae)昆虫个体数、优势类群和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东坡海拔2300 m区域利用马来氏网法收集天然林和茶园姬蜂科昆虫,分析两种生... 【目的】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姬蜂科(Ichneumonidae)昆虫个体数、优势类群和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东坡海拔2300 m区域利用马来氏网法收集天然林和茶园姬蜂科昆虫,分析两种生境中姬蜂科昆虫生物量、亚科数、群落结构和亚科多样性差异。【结果】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从云南大理苍山东坡天然林和茶园中共收集到姬蜂科昆虫2259头,分属23个亚科,其中天然林中1551头,分属22个亚科;茶园中708头,分属21个亚科。天然林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个体数高于茶园中的,两种生境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亚科数无显著差异;天然林中姬蜂科昆虫月亚科数波动趋势分别在6月和12月呈较高的双峰型,茶园中姬蜂科昆虫月亚科数波动无峰值;两种生境中姬蜂科昆虫群落组成有显著差异,天然林中独有优势亚科为肿跗姬蜂亚科(Anomaloninae),茶园中独有优势亚科为粗角姬蜂亚科(Phygadeuoninae),两种生境中共有优势亚科为缝姬蜂亚科(Campopleginae)和拱脸姬蜂亚科(Orthocentrinae),但出现高峰不同;天然林和茶园中每月姬蜂科昆虫亚科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无显著差异。【结论】苍山东坡低海拔区域茶园与天然林相比,姬蜂科昆虫个体总数降低,姬蜂科昆虫群落结构、优势类群和全年个体数动态发生变化。为保护好姬蜂科昆虫这类生物防治昆虫,建议保护好原始的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蜂科 群落结构 亚科多样性 动态监测 生境退化 苍山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大雪山片区的地面层和林冠层鸟兽多样性
2
作者 胡兴润 房以好 +6 位作者 雷银 李延鹏 曾智 李军杰 赵锐 孙兴旭 谭坤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78-89,共12页
【目的】从森林垂直分层视角调查云南省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雪山片区的鸟兽多样性,分析林冠层与地面层的鸟兽群落组成,探讨林冠层与地面层结合的红外相机监测方法的应用。【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将40台红外相机安装在林... 【目的】从森林垂直分层视角调查云南省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雪山片区的鸟兽多样性,分析林冠层与地面层的鸟兽群落组成,探讨林冠层与地面层结合的红外相机监测方法的应用。【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将40台红外相机安装在林冠层(23台)与地面层(17台),监测大雪山片区(海拔2000~3000 m)的鸟兽多样性。【结果】共监测到42种鸟兽,包括20种鸟类(隶属4目12科)和22种兽类(隶属5目12科)。所有相机拍摄到的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较高的鸟类依次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RAI=1.121)和蓝眉林鸲(Tarsiger rufilatus,1.007),RAI较高的兽类依次为中缅灰叶猴(Trachypithecus melamera,12.873)、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7.212)、云南鼯鼠(Petaurista yunnanensis,5.605)、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3.570)、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2.282)、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1.974)、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1.460)、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1.430)。调查记录到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中缅灰叶猴;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灰林鸮(Strix nivicolum)、白鹇、红面猴、熊猴(M.assamensis)和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等。林冠层拍摄到23个物种(鸟类5、兽类18),地面层拍摄到36个物种(鸟类18、兽类18),t检验结果表明林冠层和地面层拍摄到的鸟兽物种数差异显著(P=0.006),但拍摄鸟兽独立照片数无显著差异(P=0.910)。林冠层与地面层调查的鸟类群落Jaccard相似度指数为0.15,为极不相似;林冠层与地面层的兽类群落Jaccard相似度指数为0.61,为中等相似。中缅灰叶猴(RAI=11.745)是林冠层相对丰富度最高的物种,明显高于地面拍摄(RAI=1.128);地面层相对丰富度最高的物种为帚尾豪猪(7.212)。【结论】大雪山片区有较高的鸟兽多样性,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段的多样性水平相似。中缅灰叶猴是该区域的优势物种和旗舰物种,建议加强其保护和调查。地面层拍摄的物种数高于林冠层,而且林冠层和地面层拍摄的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建议使用红外相机进行森林动物监测和研究时兼顾林冠层和地面层监测,以便全面反映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和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大雪山片区 鸟兽多样性 红外相机 林冠 地面
下载PDF
高黎贡山鸟类物种多样性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学俊 沈秀英 +5 位作者 郭龙洁 李迎春 谭坤 张淑霞 王荣兴 李娜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88-94,共7页
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最重要的环境梯度,同时关注纬度和海拔梯度的影响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实际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在生物热点地区高黎贡山选取不同纬度的姚家坪(25.94°N)、亚坪(27.14°N)和... 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最重要的环境梯度,同时关注纬度和海拔梯度的影响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实际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在生物热点地区高黎贡山选取不同纬度的姚家坪(25.94°N)、亚坪(27.14°N)和独龙江(27.90°N)三个地点,每个地点在2000~2400 m海拔范围采用样线法进行鸟类调查,利用物种丰富度和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海拔梯度和纬度梯度上鸟类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并比较海拔梯度和纬度梯度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纬度梯度上,低纬度的姚家坪鸟类物种数最高,且三个地点之间鸟类物种Jaccard相似性指数均较低,低纬度的姚家坪和亚坪之间鸟类组成相似性略高;(2)在海拔梯度上,姚家坪、亚坪、独龙江鸟类物种数峰值分别出现在2200 m海拔段、2400 m海拔段、2300 m海拔段,且每个地点的不同海拔段间,鸟类物种Jaccard相似性指数均较低;(3)研究区域100 m海拔梯度上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与1°纬度梯度相近。研究结果表明,高黎贡山海拔和纬度空间梯度上鸟类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均较低,整个区域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极大,保护政策需考虑多个地区、多种生境才能较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该地区鸟类群落组成在100 m海拔梯度上的转变与1°纬度梯度相当,证实了气候环境在纬度和海拔梯度变化的地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鸟类物种多样性 纬度梯度 海拔梯度
下载PDF
苍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姬蜂科昆虫多样性和季节动态 被引量:1
4
作者 阳霞 李金库 +3 位作者 谭坤 李延鹏 黄志旁 肖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56-62,共7页
为了解西南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姬蜂科昆虫的数量和季节动态模式的影响,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东坡海拔为2000~2300 m的区域利用马来氏网分别逐月收集全年天然林、人工林和农田内的姬蜂科昆虫。结果发现各土地利用类型内的类群数... 为了解西南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姬蜂科昆虫的数量和季节动态模式的影响,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东坡海拔为2000~2300 m的区域利用马来氏网分别逐月收集全年天然林、人工林和农田内的姬蜂科昆虫。结果发现各土地利用类型内的类群数差异较小,但数量、群落结构、优势类群和季节波动差异显著,月均温和月降雨量都不能解释姬蜂个体数量的月差异。土地利用的改变显著影响了姬蜂昆虫的群落,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蜂 多样性 动态监测 苍山东坡
下载PDF
建筑群间人工林蚂蚁多样性的年周期监测
5
作者 李雅 张传晶 +2 位作者 谭坤 黄志旁 肖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67-75,共9页
蚂蚁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其多样性水平可指示环境的变化。为探究人工林的蚂蚁多样性及采样月份选择对多样性调查结果的影响,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采用地陷阱法(Pitfall-trap method)收集大理大学校园古城校区人工林的蚂蚁,分析蚂蚁... 蚂蚁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其多样性水平可指示环境的变化。为探究人工林的蚂蚁多样性及采样月份选择对多样性调查结果的影响,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采用地陷阱法(Pitfall-trap method)收集大理大学校园古城校区人工林的蚂蚁,分析蚂蚁年周期动态变化及不同月份多样性的变化。共收集到蚂蚁7692头,隶属于4亚科17属31种(包含5个待定种),多样性指数H=2.153±0.413。各月份的人工林蚂蚁物种数、个体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季节动态格局,6月和7月的蚂蚁丰富度和多样性较其他月份高,未来蚂蚁多样性监测建议在此时段进行。本研究发现校园人工林能够较好地保护区域的蚂蚁多样性,未来蚂蚁多样性监测可选择在多样性高的月份开展以提高采样的代表性和不同区域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动态 蚂蚁 校园绿化 人工林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云岭自然保护区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的活动模式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永俊 和育超 +5 位作者 赵娟钧 陈尧 李延鹏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3,共8页
中国西南山地是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重要分布地,但是对该物种的活动模式研究很少。2017年7月—2019年8月,本研究以云南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为研究对象,按照250 m×250 m网格布设218台红外相机,累计... 中国西南山地是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重要分布地,但是对该物种的活动模式研究很少。2017年7月—2019年8月,本研究以云南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为研究对象,按照250 m×250 m网格布设218台红外相机,累计有效拍摄日为36175 d,共获得亚洲黑熊的独立照片(Independent Photograph,IP)77张。亚洲黑熊年节律为单峰型,主要活动在夏天雨季(5—10月),冬眠期为2—4月。日节律为晨昏活动类型,没有昼夜差异。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的主要活动海拔为3100~3400 m,没有垂直迁移。拉沙山亚洲黑熊活动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50%),其次是常绿落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30%)。综合其他区域亚洲黑熊冬眠开始和持续时间,发现亚洲黑熊冬眠的开始时间和总时间存在纬度模式,高纬度区域冬眠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研究结果在大尺度上揭示了亚洲黑熊的冬眠纬度模式,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黑熊 活动模式 冬眠 海拔
下载PDF
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中缅乌叶猴海拔利用偏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栋 李延鹏 +5 位作者 房以好 胡兴润 黄志旁 杨胡花 崔亮伟 肖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3-188,共6页
为了解中缅乌叶猴对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时空分布的行为响应,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片区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食性及其对于非研究人员的行为反应数据,同时每隔30 min记录猴群(20只)的位点。根... 为了解中缅乌叶猴对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时空分布的行为响应,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片区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食性及其对于非研究人员的行为反应数据,同时每隔30 min记录猴群(20只)的位点。根据猴群活动区范围海拔跨度(1700~2300 m)每隔100 m划分6个海拔段,分析中缅乌叶猴对海拔段利用强度差异,检验海拔段利用频次与食物部位取食频次、人类直接干扰次数与强度(人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缅乌叶猴全年海拔利用模式呈单峰型,全年、旱季和雨季对6个海拔段的利用有差异,其中1800~1899 m利用频次最高。猴群雨季利用1800~1899 m和1900~1999 m的频次最高(55.8%),旱季利用1800~1899 m和2000~2099 m的频次最高(52.0%)。各个海拔段都有人类直接干扰,虽然2100~2199 m干扰次数最多,但是1900~2099 m干扰人次最高;猴群全年海拔利用偏好不受人类直接干扰次数和人次影响。猴群全年、旱季和雨季海拔利用偏好均是受取食叶的频次影响,雨季和旱季还分别受取食芽/嫩叶、果实和花频次影响。因此,龙陵小黑山保护区中缅乌叶猴海拔利用偏好主要受食物资源时空分布影响,同时猴群对非研究人员的直接干扰有应激行为,并回避长期干扰的区域,建议加强区域长期人类干扰管理,控制人类干扰区域面积扩展,以保护该物种和区域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偏好 食性 中缅乌叶猴 小黑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8
作者 任宝平 吴瑞东 +2 位作者 黎大勇 Paul AGarber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9,共13页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夜树 夜宿地 移动模式 滇金丝猴
下载PDF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段廷璐 李娜 +3 位作者 黄志旁 李延鹏 沐远 肖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64-4972,共9页
中国国家公园是指在具有显著自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区域内,通过完善自然保护与利用体系,实现保护物种、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基本生态需求、实现可持续利用等目的,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自然保护地并发挥其... 中国国家公园是指在具有显著自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区域内,通过完善自然保护与利用体系,实现保护物种、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基本生态需求、实现可持续利用等目的,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自然保护地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区域。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是实践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途径,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15年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开展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终在2021年正式建立了5个国家公园。收集了2015年以来国家公园相关政策资料,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国家公园较好的实现了初始建设目标,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针对未来国家公园的建设,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完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2)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整合;3)确定东部和西部国家公园最小面积;4)确定国家公园数量上限;5)建立跨境国家公园;6)将文化保护纳入国家公园;7)统一管理体制;8)统一国家公园内部管控区划;9)形成三类保护地差异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随着中国国家公园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体制建设将能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顶层设计 流域单元 差异化发展模式
下载PDF
滇金丝猴消化道种子滞留时间与残留比例
10
作者 姜艳仙 牛鑫 +3 位作者 赖建东 李延鹏 黄志旁 肖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4-659,共6页
动植物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而种子传播是研究食果动物与植物之间互作关系和协同进化关系的途径(Lambert and Garber,1998;Fleming and Kress,2011;Arroyo-Rodriguez et al.,2015)。鸟类、翼手目和灵长类等食果动物是植物种子的主要... 动植物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而种子传播是研究食果动物与植物之间互作关系和协同进化关系的途径(Lambert and Garber,1998;Fleming and Kress,2011;Arroyo-Rodriguez et al.,2015)。鸟类、翼手目和灵长类等食果动物是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Leighton,1993;Martins,2006;Fleming and Kress,2011;李宁等,2021),种子传播具有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更新、群落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维系及植物种群延续等生态功能(Howe and Smallwood,1982;Jordano,2014;Yao et al.,2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滞留时间 残留比例 种子大小
下载PDF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群体规模对冬春季日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浩然 李延鹏 +5 位作者 管振华 任国鹏 杨歆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9,共9页
生态限制模型(Ecological constraints model)认为随种群规模增加,灵长类种群会增加日移动距离、移动时间和取食时间,减少休息时间。果食性灵长类为取食斑块分布的高质量食物资源(如果实)而存在群内分摊竞争(Within-group scramble comp... 生态限制模型(Ecological constraints model)认为随种群规模增加,灵长类种群会增加日移动距离、移动时间和取食时间,减少休息时间。果食性灵长类为取食斑块分布的高质量食物资源(如果实)而存在群内分摊竞争(Within-group scramble competition),很好地验证了生态限制模型。为了检验温带叶食性灵长类是否适用于生态限制模型,于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采用20 min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猴群日活动时间分配,每隔30 min在地形图(1∶50 000)上记录猴群活动位点收集其日移动距离数据,比较了同域分布的黑白仰鼻猴较大群(170只)和较小群(100只)冬春季的日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春季和冬季黑白仰鼻猴较大群比较小群的日移动距离更远;虽然春季较大群减少了社交时间、增加了移动时间,但是冬季两群活动时间分配无差异。此外,春季,较大群相比较小群的成年和青少年个体减少了社交时间,成年雌性增加了移动时间;冬季,较大群仅成年雌性增加了休息时间,其他不同年龄—性别组的活动时间分配无差异。本研究证实了黑白仰鼻猴群内存在分摊竞争,且春季分摊竞争的强度更高,符合生态限制模型。此外,群体规模对成年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影响较大,这与其妊娠期相对高的营养和能量需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仰鼻猴 时间分配 日移动距离 生态限制模型 群体规模
下载PDF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对种子传播潜力的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云丹 牛鑫 +5 位作者 和育超 胡善斌 李延鹏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66-4073,共8页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传播潜力。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采用直接观察法(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的活动时间分配数据,获取每月取食果实的比例;同时每月收集黑白仰鼻猴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分拣猴粪中残留的植物种子,统计有完整种子残留的月份和粪便比例,应用这两种方法评估黑白仰鼻猴种子传播潜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直接观察法收集到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月份数为6个月(7—12月),月均取食果实的比例为(15.31±20.15)%,共取食13种果实;而粪便分析法发现黑白仰鼻猴粪粒内全年都有完整种子残留,粪便中月均完整种子残留比例(35.19±35.43)%,其中9月至第二年1月粪便中种子残留比例都大于50%,共取食18种果实;综合两种方法发现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共取食20种植物果实,具有较高的种子传播潜力。直接观察法可确定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物种数,而粪便分析法能反映其可传播的物种和数量,并发现黑白仰鼻猴全年都取食果实,增加了对黑白仰鼻猴果实性比例和种子传播月份的认识。因此,建议结合两种方法全面评估黑白仰鼻猴及其它灵长类物种的种子传播潜力,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对植物种子传播的有效性及对森林生态系统更新的贡献,为认识灵长类通过种子传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更新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仰鼻猴 种子传播潜力 粪便分析法 直接观察法 拉沙山
下载PDF
不同坡位对GPS项圈定位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温惠 袁学林 +3 位作者 曹引弟 任国鹏 黄志旁 肖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4-210,共7页
GPS项圈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型野生动物的野外定位监测,支持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规划。但由于地形等因素影响,GPS项圈返回的数据可能有定位误差和定位数据缺失偏歧。因此,在进行生境选择等相关生态学研究之前,应对GPS项圈的定位... GPS项圈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型野生动物的野外定位监测,支持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规划。但由于地形等因素影响,GPS项圈返回的数据可能有定位误差和定位数据缺失偏歧。因此,在进行生境选择等相关生态学研究之前,应对GPS项圈的定位性能进行评估。本研究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云南大理苍山5个测试点各静态放置2个GPS项圈,每个项圈收集1个月的数据,分析不同坡位(山谷、山脊和开阔地)对GPS项圈定位成功率、水平定位误差和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 GPS项圈定位成功率受坡位影响,山谷(21.7%,21.9%)和山脊(29.2%, 37.8%)的定位成功率都显著低于开阔地(79.2%);(2)山谷定位误差高于山脊,并远高于开阔地;(3)山谷GPS项圈的定位精度最低(106.3 m),山脊次之(40.9 m),并远低于开阔地(7.3 m)。地形不仅影响GPS项圈的定位成功率,而且影响水平定位误差和定位精度。因此,在山区使用GPS项圈进行野生动物监测时,应考虑到不同坡位定位成功率和定位误差的差异。特别是进行家域行为研究时,建议去除水平定位误差较大的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成功率 二维定位 三维定位 定位误差 坡位 定位精度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学文献计量分析和学科展望
14
作者 肖文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4-710,共7页
该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两个数据库中中国灵长类文献的特征。结果表明,行为、进化和保护是当前中国灵长类研究的主要方向;中英文文献中,猕猴和仰鼻猴都是研究最多的类群,其中... 该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两个数据库中中国灵长类文献的特征。结果表明,行为、进化和保护是当前中国灵长类研究的主要方向;中英文文献中,猕猴和仰鼻猴都是研究最多的类群,其中普通猕猴、金仰鼻猴和黑白仰鼻猴的研究成果最多;与类群相对应,秦岭、太行山、神农架和云南是主要的研究地点;从WOS数据库看,灵长类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很好的国内外机构合作态势,但从CNKI数据库看,国内机构合作还有待加强。未来中国灵长类学发展建议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致化物种中文命名,促进保护和提升研究影响;创新研究方法,开展长期生态监测,覆盖更多物种;加强野外调查,完善中国灵长类多样性和保护信息;加强合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 中文命名 长期生态监测 保护 合作研究
原文传递
云南省三江并流区混种鸟群秋季时空分布格局
15
作者 段廷璐 杨学俊 +7 位作者 沈秀英 郭龙洁 李迎春 谭坤 张淑霞 王荣兴 李娜 肖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32-40,共9页
混种鸟群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鸟类中非常普遍,它的形成对鸟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然而关于混种鸟群局域时空变化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较大的纬度和海拔梯度上。2019年9月13日至10月5日利用样线和样点结合法在秋季对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域的... 混种鸟群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鸟类中非常普遍,它的形成对鸟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然而关于混种鸟群局域时空变化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较大的纬度和海拔梯度上。2019年9月13日至10月5日利用样线和样点结合法在秋季对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域的混种鸟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时间梯度上:一天内的混种鸟群发生频率呈现双峰型,即8:00—11:00和18:00—19:00发生率较高,在8:00—9:00达到顶峰。(2)在纬度梯度上: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鸟群的发生率降低,混种鸟群中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和丰度下降;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鸟群一天中发生的时间分布格局由单峰分布依次向双峰分布、偏峰分布和低频分布转变。(3)在海拔梯度上:以中海拔区域(2400 m~2700 m)集混种群的频率高,同时参与混群的鸟类物种丰富度、丰度呈中海拔单峰分布;纬度也影响混种群在海拔上的发生频率,同时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群在同一海拔上的发生频率降低。(4)混群物种几乎全为食虫性和杂食性鸟类,仅喜山白眉朱雀(Carpodacus thura)为植食性。研究证实了云南省三江并流区混种鸟群具有显著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特点,为较大环境梯度上混种鸟群形成的驱动机制探索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种鸟群 海拔梯度 纬度梯度 时空分布格局
下载PDF
云岭保护区拉沙山滇金丝猴断奶与照料行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明真 和育超 +4 位作者 陈尧 李延鹏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1-329,共9页
灵长类婴幼儿断奶是个体生命的重要过程,即标志着婴幼猴能独立获取营养,也体现雌性繁殖调控和特定环境下物种断奶行为的适应机制。为了解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婴幼猴断奶过程及影响因素,于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以云岭省级自... 灵长类婴幼儿断奶是个体生命的重要过程,即标志着婴幼猴能独立获取营养,也体现雌性繁殖调控和特定环境下物种断奶行为的适应机制。为了解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婴幼猴断奶过程及影响因素,于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以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滇金丝猴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了拉沙山猴群1~26月龄婴幼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及成年个体对婴幼猴的照料(携带和空间距离)数据,并依据婴幼猴行为发育和成年个体照料来判定断奶时间节点。活动时间分配中,婴幼猴1~12月龄期间,成年雌性身体接触照料平均时间为49.59%(携带为47.07%),婴幼猴取食时间为8.45%,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0.09%;13~17月龄,成年雌性接触照料婴幼猴时间为19.62%(携带为4.74%),而婴幼猴取食时间为22.06%,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0.96%;18~26月龄,成年雌性接触照料婴幼猴时间为17.18%(携带为0.82%),而婴幼猴取食时间为38.48%,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1.39%。基于婴幼猴行为发育和成年雌性照料减少判断婴幼猴自13月龄开始断奶,17月龄结束;断奶期处于主要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高的季节,利于提高婴幼猴成活率和成年雌性身体恢复。因此,拉沙山滇金丝猴婴幼猴断奶主要受成年雌性照料与食物可获得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断奶行为 父母照料 拉沙山
原文传递
生态旅游活动中游客噪声对滇金丝猴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金燕 邓静 +5 位作者 和晓斌 谭坤 龙晓斌 李延鹏 黄志旁 肖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1-807,共7页
生态旅游被视为解决保护和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展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的程度和方式还缺乏研究。为研究生态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是否会对滇金丝猴(Rinopithecus bieti)产生影响,2017年7月5日至2018年2月8... 生态旅游被视为解决保护和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展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的程度和方式还缺乏研究。为研究生态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是否会对滇金丝猴(Rinopithecus bieti)产生影响,2017年7月5日至2018年2月8日,在云南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游客噪声、观赏距离、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及其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结果显示,生态旅游行为显著增加了环境噪声值,向游客开放时段的噪声值(52.42 dB)显著高于非开放时段(47.51 dB),且游客数量越多噪声值越大;游客的观赏距离越近可见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越少,且不同观赏距离下可见的滇金丝猴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当观赏距离在11~15 m时,游客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最多(2046只);在1~5 m的观赏距离内,不同年龄-性别组猴的理论可见数量不同,成年雄性猴的理论可见数量最高(2.9只),其次是青少年猴(2.2只),成年雌猴(1.8只)和婴猴(1.6只)最低。推测,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抵抗干扰的能力不同,成年雄性猴抗干扰能力最强,其次是青少年猴个体,成年雌性猴和婴猴抗干扰能力较弱。由此,本研究认为,现阶段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活动增加了环境噪声,且对滇金丝猴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游客观赏距离越近、游客数量越多,干扰越大。建议在未来的生态旅游过程中,严格设立游客观赏距离,且观赏距离应在10 m以上;设立标语,提醒游客保持安静,减少噪音,从而减少对滇金丝猴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生态旅游 噪声 观赏距离 游客数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