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重点任务及实践路径
1
作者 李玉新 于法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6-213,共8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双碳”目标下对乡村生态振兴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双碳”目标与乡村生态振兴结合有更强的理论支撑;总体思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重点应该在“双碳...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双碳”目标下对乡村生态振兴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双碳”目标与乡村生态振兴结合有更强的理论支撑;总体思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重点应该在“双碳”目标下推进乡村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生产生活绿色化转型以及对所带来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该进一步整合目标,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协作体系,借助多领域、全方位的技术研发为乡村生态振兴各项重点任务提供支撑,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并有助于实践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发展 生态产业 绿色发展
下载PDF
生物炭材料特征及其在灰水处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戴畅 何志琴 +5 位作者 李云 王斌 陈晓冬 方菲 秦晓鹏 李志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8-277,共10页
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度高、表面官能团丰富等优点,在灰水处理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介绍了灰水的水质水量特点及常见处理技术,重点对生物炭的性质、改性方法以及生物炭基质在灰水处理方面的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 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度高、表面官能团丰富等优点,在灰水处理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介绍了灰水的水质水量特点及常见处理技术,重点对生物炭的性质、改性方法以及生物炭基质在灰水处理方面的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生物炭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目前应用于灰水处理的生物炭大多是木质源生物炭,木质源生物炭pH处于碱性范围,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孔隙度等优点,其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大多数在0~520 m^(2)/g和48%~83%;众多改性方法中,金属盐生物炭改性的研究较多,采用该方法改性后提高了生物炭的吸附能力,并使其磁化从而方便后期的分离回收;生物炭基质多应用于人工湿地、绿墙等生态处理系统进行灰水处理,在最优运行条件下对灰水中有机物、营养物质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对生物炭在灰水处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加强新污染物去除、生物炭再生及节能减耗3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水处理 基质 生物炭 改性 再生
下载PDF
水稻甲烷排放遥感监测研究综述
3
作者 刘勇丽 赵晨尧 +5 位作者 刘希平 王众 李隆章 陈仁淦 陈水森 曹弘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3-1531,共9页
水稻甲烷排放是农业甲烷排放的重要来源,及时准确地估算水稻甲烷排放可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通过概念辨析和文献调研的方法,综述了水稻甲烷排放遥感监测的数据来源、方法、不确定性,论述了水稻甲烷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水稻甲烷排放是农业甲烷排放的重要来源,及时准确地估算水稻甲烷排放可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通过概念辨析和文献调研的方法,综述了水稻甲烷排放遥感监测的数据来源、方法、不确定性,论述了水稻甲烷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结果表明,遥感技术在水稻甲烷排放监测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不仅能够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直接监测水稻甲烷排放情况,也能结合自下而上的方法实现水稻甲烷排放的间接估算。但如何提高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的准确性,缩小2类方法间的差异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未来,新的遥感技术和性能更优越的传感器可为准确估算水稻甲烷排放提供更多保障;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之间的结合是定量水稻甲烷排放遥感监测不确定性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甲烷 遥感 不确定性 全球变暖
下载PDF
种植模式协同秸秆管理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婷 翟壮 +1 位作者 高镜清 蔡文倩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4-1512,共9页
在浙江省嘉善县选取1.3 hm^(2)稻田,设置节水旱管+秸秆还田/不还田与普通淹灌+秸秆还田/不还田2种种植模式4个处理组(以下简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获取28批次336个稻田甲烷(CH_(4))和氧... 在浙江省嘉善县选取1.3 hm^(2)稻田,设置节水旱管+秸秆还田/不还田与普通淹灌+秸秆还田/不还田2种种植模式4个处理组(以下简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获取28批次336个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数据,同时结合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等6个环境因子12个样品分析结果,探究种植模式协同秸秆管理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CH_(4)累计排放量依次为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N_(2)O累计排放量为普通还田>节水不还田>节水还田>普通不还田。全球增温潜势(GWP)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普通还田最高,分别为7696.03 kg/hm^(2)(以CO_(2)计,全文同)、0.97 kg/kg;节水不还田最低,分别为2110.12 kg/hm^(2)、0.21 kg/kg。2)最小显著差异法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CH_(4)累计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CH_(4)累计排放量与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生物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N_(2)O累计排放量则与硝态氮(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GWP、GHGI与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种植模式与秸秆管理均对CH_(4)累计排放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对CH_(4)累计排放量、N_(2)O累计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水稻节水旱管种植协同秸秆还田措施是一种气候友好型的高产经济种植模式,既可保证粮食安全,降低秸秆离田成本,对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也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旱管 秸秆还田 稻田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GWP)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下载PDF
不同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5
作者 李俊材 侯丹平 +9 位作者 付延峰 刘世琨 毕庆宇 谭金松 余婷 翟壮 邹国燕 杨桂蓉 毕俊国 罗利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8-1493,共6页
为了阐明节水抗旱稻在不同灌溉量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氮素吸收规律,设置100%(0.63 L/kg)、80%(0.51 L/kg)、60%(0.38 L/kg)、40%(0.26 L/kg)和20%(0.14 L/kg)5个灌溉量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 为了阐明节水抗旱稻在不同灌溉量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氮素吸收规律,设置100%(0.63 L/kg)、80%(0.51 L/kg)、60%(0.38 L/kg)、40%(0.26 L/kg)和20%(0.14 L/kg)5个灌溉量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WDR129)和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扬粳4038)这4个供试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熟期根系伤流速率、成熟期干重及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减少,4个供试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根系伤流液速率及干重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与扬粳4038的下降幅度大于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低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影响较小,且氮素积累量高于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和扬粳4038。研究显示,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通过维持较高的根系伤流液速率,保证了在低灌溉量条件下仍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量 节水抗旱稻 产量 伤流液速率 氮素
下载PDF
日本净化槽管理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6
作者 方菲 李志涛 +3 位作者 王斌 秦晓鹏 代旭焕 李云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4年第4期91-98,共8页
净化槽是日本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设施,也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日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净化槽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了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面临着管... 净化槽是日本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设施,也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日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净化槽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了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面临着管理运维机制不健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和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日本净化槽管理制度的相关经验,对我国当前阶段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能够进一步支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详细梳理总结日本净化槽体系发展过程中法律体系、组织管理、财政补贴、运维技术标准和公众激励方面的经验做法,从管理运维机制、技术标准规范和公众参与三个角度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出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制度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日本 净化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