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ALT串联HBsAg和串联HBV DNA识别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非活动性肝炎的性能评价
1
作者 黄丹 陆伟 +2 位作者 张占卿 李海聪 朱召芹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4年第1期12-26,共15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依次经历非活动性肝炎(non-aggressive hepatitis,NAH)和活动性肝炎(aggressive hepatitis,AH)2个分期,但仍缺乏界定HBeAg阳性NAH与AH的可靠...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依次经历非活动性肝炎(non-aggressive hepatitis,NAH)和活动性肝炎(aggressive hepatitis,AH)2个分期,但仍缺乏界定HBeAg阳性NAH与AH的可靠标准。本文根据179例患者的长期随访队列,以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作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指定了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HBV DNA识别HBeAg阳性NAH的功能截断值;在此基础上,评价了ALT串联HBsAg和串联HBV DNA识别HBeAg阳性NAH的性能。结果显示,ALT≤60 IU/L、HBsAg>4.602 log10IU/mL和HBV DNA>7.477 log10IU/mL为识别HBeAg阳性NAH的功能截断值。基于功能截断值,ALT串联HBsAg的患者中,病理学分级≤G1和“分级≤G1且分期≤S2”的构成比均为100%,病理学分期≤S1和“分级≤G2且分期≤S1”的构成比均为68.2%;ALT串联HBV DNA的患者中,病理学分级≤G1和“分级≤G1且分期≤S2”的构成比均为86.2%,病理学分期≤S1和“分级≤G2且分期≤S1”的构成比均为69.0%;ALT串联HBsAg识别病理学分级≤G1和“分级≤G1且分期≤S2”的阳性似然比均为+∞,识别病理学分期≤S1和“分级≤G2且分期≤S1”的阳性似然比均为2.034;ALT串联HBV DNA识别病理学分级≤G1和“分级≤G1且分期≤S2”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3.000和3.068,识别病理学分期≤S1和“分级≤G2且分期≤S1”的阳性似然比均为2.106。以上结果提示,ALT串联HBsAg和串联HBV DNA均可有效识别HBeAg阳性NAH;且ALT串联HBsAg识别HBeAg阳性NAH的性能优于ALT串联HBV 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DNA HBV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自然史 生存分析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黄丹 张占卿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3-477,共5页
虽然有可及的预防性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全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约为3.9%,其中我国约为6.1%[1]。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和肝脏恶性肿瘤是慢性HBV感... 虽然有可及的预防性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全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约为3.9%,其中我国约为6.1%[1]。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和肝脏恶性肿瘤是慢性HBV感染的主要不良结局[2]。从临床视角,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依次经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非显著肝炎活动(NSHA)和显著肝炎活动(SHA)以及HBeAg阴性NSHA和SHA[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自然史 HBEAG血清转换
下载PDF
γ-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比值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可芷 陆伟 +5 位作者 黄丹 李秀芬 王雁冰 周新兰 丁蓉蓉 张占卿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评价γ-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比值(GCR)与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方法本研究纳入1335例HBeAg阳性和1026例HBeAg阴性CHB患者。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将... 目的评价γ-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比值(GCR)与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方法本研究纳入1335例HBeAg阳性和1026例HBeAg阴性CHB患者。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将肝纤维化分期≥S2和=S4分别定义为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结果在HBeAg阳性患者中,发现886例显著肝纤维化,286例肝硬化,在HBeAg阴性患者中,发现556例显著肝纤维化,202例肝硬化;在HBeAg阳性患者,GCR预测显著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95%CI:0.747~0.793),显著大于GPR预测【0.757(0.733~0.780),P<0.05】,GCR预测肝硬化的AUC为0.816(95%CI:0.794~0.837),接近GPR预测【0.808(0.786~0.829)】;在HBeAg阴性患者,GCR预测显著纤维化的AUC为0.761(95%CI:0.733~0.787),接近GPR预测【0.758(0.731~0.784)】,GCR预测肝硬化的AUC为0.838(95%CI:0.814~0.860),接近GPR预测【0.829(0.804~0.851)】;以GCR>0.100和GPR>0.500为截断点,预测HBeAg阳性患者显著纤维化的特异度为81.5%和80.6%,预测HBeAg阴性患者显著纤维化的特异度为81.5%和79.4%,预测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的灵敏度为84.3%和81.5%,预测HBeAg阴性患者肝硬化的灵敏度为79.2%和82.7%。结论无论在HBeAg阳性和阴性CHB患者,GCR预测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效能高于或接近G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Γ-谷氨酰转肽酶 胆碱酯酶 诊断
下载PDF
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状态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正华 金红弟 +4 位作者 张秀华 陆伟 周新兰 王雁冰 张占卿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分别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和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框架内,评价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及其构件指标AST和血小板(platelet,PLT)对... 目的分别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和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框架内,评价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及其构件指标AST和血小板(platelet,PLT)对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脏炎性反应和坏死的预测性能。方法纳入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肝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77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分别为323和254例。应用Hitachi 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水平,应用Sysmex-XT 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PLT计数。肝脏病理学诊断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APRI分值、AST和PLT相对值的正态性转换采用Blom公式。结果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对于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级患者的APRI和AST相对值的正态分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LT计数相对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病理学分期APRI和AST相对值的正态分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T计数相对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HBeAg阳性患者,APRI预测病理学分级≥G2的ROC曲线的AUC(AUROC)为0.805(95%CI为0.757~0.847)显著大于PLT计数的0.623(95%CI为0.568~0.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测病理学分级≥G3的AUROC为0.830(95%CI为0.785~0.870),显著大于AST的0.793(95%CI为0.745~0.836)和PLT计数的0.742(95%CI为0.690~0.7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和0.003);预测病理学分期≥S2、≥S3和≥S4的AUROC分别为0.751(95%CI为0.700~0.797)、0.768(95%CI为0.718~0.813)和0.787(95%CI为0.738~0.830),显著大于AST的0.707(95%CI为0.654~0.756)、0.703(95%CI为0.650~0.752)和0.707(95%CI为0.654~0.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和<0.001)。对于HBeAg阴性患者,APRI预测病理学分级≥G2和≥G3的AUROC分别为0.849(95%CI为0.799~0.890)和0.889(95%CI为0.843~0.924),显著大于PLT计数的0.701(95%CI为0.641~0.757)和0.718(95%CI为0.659~0.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预测病理学分期≥S2的AUROC分别为0.756(95%CI为0.698~0.807),显著大于PLT计数的0.666(95%CI为0.604~0.724,P=0.004);预测病理学分期≥S3和≥S4的AUROC分别为0.810(95%CI为0.756~0.856)和0.821(95%CI为0.769~0.866),显著大于AST的0.764(95%CI为0.707~0.815)和0.760(95%CI为0.702~0.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1)。结论APRI预测肝脏病理状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预测肝脏炎性反应和坏死,其预测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有效性应当是其预测肝脏炎性反应和坏死的关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 乙型肝炎 慢性 病理学 肝硬化 无创诊断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化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凌云 林逸骁 +17 位作者 钱志平 黄丹 张丹丹 李涛 刘敏 宋树丽 王军 张宇一 徐水宝 陈军 张建良 朱同玉 胡必杰 王胜 毛恩强 朱蕾 张文宏 卢洪洲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93-198,共6页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92例成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症患者21例,轻症患者271例...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92例成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症患者21例,轻症患者27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史、基础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92例患者中,重症患者21例,重症率为7.2%,死亡1例,重症病死率为4.8%。21例重症患者年龄为(65.5±15.7)岁,其中男19例(90.5%),11例(52.4%)合并有基础疾病,7例(3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271例轻症患者年龄为(48.7±15.7)岁,其中男135例(49.8%),74例(27.3%)有基础疾病,36例(1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0,χ^2=12.930、5.938、4.744,均P<0.05)。与轻症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入院时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酐、血清胱抑素C、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B型钠尿肽前体、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U=2091.5、1928.0、1215.5、729.0、1580.5、1375.5、947.5、789.5、1209.0、1434.0、638.0、964.5、1747.5、1258.0),而淋巴细胞绝对值、白蛋白、转铁蛋白、CD3^+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U=1263.5,t=4.716,U=1214.0、962.0、1167.5、9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蛋白[比值比(odds ratio,OR)=0.8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75~0.961]、肌红蛋白(OR=1.010,95%CI 1.004~1.016)、C反应蛋白(OR=1.016,95%CI 1.000~1.032)、CD3+T淋巴细胞计数(OR=0.996,95%CI 0.991~1.000)、CD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OR=1.006,95%CI 1.001~1.010)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居多,且多合并有基础疾病。白蛋白、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CD3+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之一,值得更多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重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钆塞酸二钠增强MR T1 mapping成像定量评估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邱天 张占卿 +6 位作者 陈伟波 黄杨卿 章礽荫 施裕新 叶雯 石秀东 陆健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1-1085,共5页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T1 mapping成像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定量评估效能.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在行MRI检查后3个月内均行肝脏穿刺病理活检证实肝...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T1 mapping成像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定量评估效能.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在行MRI检查后3个月内均行肝脏穿刺病理活检证实肝纤维化Scheuer-Ludwig分期.其中S1期38例、S2期30例、S3期33例、S4期49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通过Look-Locker法获取平扫、增强后20 min的T1 mapping图像,测量计算增强后20 min的T1弛豫时间(T1 20 min)、T1弛豫时间减低率(ΔT1 20 min%)和1/T1弛豫时间增加值(ΔR1 20 min%).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S1、S2、S3、S4期患者间的T1 mapping参数进行比较,采用ROC评估T1 20 min、ΔT1 20 min%、ΔR1 20 min%诊断≥S2、≥S3、≥S4期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肝纤维化S1、S2、S3、S4期患者的T1 20 min、ΔT1 20 min%、ΔR1 20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T1 20 min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逐渐升高,ΔT1 20 min%和ΔR1 20 min%均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逐渐降低.T1 20 min、ΔT1 20 min%和ΔR1 20 min%诊断≥S2期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44、0.905、0.869;诊断≥S3期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32、0.907、0.862;诊断≥S4期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53、0.897、0.873.ΔT1 20 min%的诊断效能最佳.结论 钆塞酸二钠增强T1 mapping成像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T1 mapping成像
原文传递
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和血清标志物预测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被引量:40
7
作者 丁荣蓉 陆伟 +4 位作者 王雁冰 周新兰 李秀芬 黄丹 张占卿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和血清标志物用于评估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value,ULN)的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 目的探讨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和血清标志物用于评估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value,ULN)的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胆内科就诊的ALT≤2×ULN的CHB患者284例,患者肝脏活组织检查前一天或当天行FibroScan检查,以及血常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血清纤维化指标检测,依据Scheuer方法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评价,并计算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ST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和FIB-4值。以肝组织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LSM值与APRI和FIB-4值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AUC)。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QR)表示,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284例CHB患者中,男175例,女109例。炎症分级G1级175例、G2级88例、G3级21例,纤维化分期S1期153例、S2期53例、S3期34例、S4期44例。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SM、APRI和FIB-4值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0、0.484和0.317,均P<0.01)。LSM诊断肝纤维化分期≥S2、≥S3、S4期的AUC分别为0.840、0.902和0.942;临界值分别为6.10、8.40和10.10 kPa。APRI和FIB-4值诊断肝纤维化分期≥S2期的AUC分别为0.755和0.638;诊断≥S3期的AUC分别为0.737和0.657;诊断S4期的AUC分别为0.804和0.694。在≤1×ULN、>1~≤2×ULN组LSM诊断≥S2期的AUC分别为0.857和0.813,临界值分别为5.90和7.80 kPa;诊断≥S3期的AUC分别为0.890和0.892,临界值分别为8.10和9.50 kPa;诊断S4期的AUC分别为0.925和0.908,临界值分别为8.40和10.40 kPa。结论LSM能准确地评估ALT≤2×ULN的CHB患者的肝纤维化分期,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度值 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 F1B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