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年画博物馆藏改良年画《荣耀国》
1
作者 王凤 《年画研究》 2023年第1期196-198,共3页
清末民初,中国经历着重大的社会变革。年画艺人一方面意识到国家民族兴旺与个人的关系,自觉地将有关国家时事、揭露社会腐败的新内容纳入年画中;另一方面年画艺人接受了知识分子对改良年画的倡导与宣传,并在民国教育管理机构的敦促和管... 清末民初,中国经历着重大的社会变革。年画艺人一方面意识到国家民族兴旺与个人的关系,自觉地将有关国家时事、揭露社会腐败的新内容纳入年画中;另一方面年画艺人接受了知识分子对改良年画的倡导与宣传,并在民国教育管理机构的敦促和管理下进行了改良年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年画 文学艺术研究 教育管理机构 博物馆藏 冯骥才 清末民初 天津大学 社会变革
原文传递
世界行迹的文化构想——冯骥才文化艺术思想研究之一
2
作者 马知遥 潘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59,共3页
主要分析冯骥才是怎样在世界各国的观察和体验中为中国的文化保护寻找经验和方法。他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为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即中国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应随时从各国先进的保护经验中吸取营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 主要分析冯骥才是怎样在世界各国的观察和体验中为中国的文化保护寻找经验和方法。他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为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即中国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应随时从各国先进的保护经验中吸取营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当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骥才 文化遗产 保护 思想 世界
下载PDF
从口述实录文学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冯骥才口述史方法的共性与嬗变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45-149,共5页
通过介绍冯骥才在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领域的口述史代表作,以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口述史这一学术方法的共性与发展、变化。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广泛运用口述史方法的背景,文章认为,口述史的书写事关每一个普通人的文化话语权,是文... 通过介绍冯骥才在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领域的口述史代表作,以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口述史这一学术方法的共性与发展、变化。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广泛运用口述史方法的背景,文章认为,口述史的书写事关每一个普通人的文化话语权,是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平等、真诚的心灵交流方式。所以,对于口述的源头,即人类记忆的关照应该成为人文学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口述实录 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的应用价值研究——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及其思想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坤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5-318,共4页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历时9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为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年画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影响深远。作为该工程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冯骥才先生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神’"。通过考察冯骥才先生对中...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历时9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为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年画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影响深远。作为该工程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冯骥才先生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神’"。通过考察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研究的背景和基础,分析冯骥才先生在年画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及其独特贡献,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冯骥才先生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木版年画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以期有益于年画学的理论建设以及应用价值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 冯骥才 应用价值 抢救
下载PDF
从“非遗前”走向“非遗后”时代的民间文化保护——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思想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祝昇慧 《民间文化论坛》 2012年第4期57-67,共1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传入中国,与我国开展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民间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相生相伴走过十年历程。值此总结展望之际,冯骥才先生及时地提出了"非遗后"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传入中国,与我国开展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民间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相生相伴走过十年历程。值此总结展望之际,冯骥才先生及时地提出了"非遗后"概念。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思想的爬梳,勾勒出我国民间文化保护从"非遗前"走向"非遗后"时代的艰难进程。同时,对"非遗"与民间文化二者关系的思辨,既涉及到全球化及转型期我国民间文化自身面临的困境与认同的建构,也关系到"非遗"概念"在地化"过程中带来的生机与产生的问题。因而有必要重返民间文化的本源进行反思,为下一阶段的"非遗"工作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骥才 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大美非遗——冯骥才非遗美学思想访谈
6
作者 冯骥才 刘明明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5期129-135,共7页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间文化正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名称进入人类文化保护的视野。20多年来,中国非遗保护从普查入手摸清家底到形成四级保护名录,构建了多样化保护模式,进...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间文化正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名称进入人类文化保护的视野。20多年来,中国非遗保护从普查入手摸清家底到形成四级保护名录,构建了多样化保护模式,进入科学保护阶段。随着非遗学科的建立,非遗从“保护实践”逐步向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转向。然而非遗保护过程中仍存在大量传统文化衰微乃至消失的问题,民众对非遗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民间文化这种粗朴稚拙的草根艺术究竟美不美?作为活态的非遗审美文化有何特殊的美学价值?文章通过对中国非遗研究专家、“民间文化保护第一人”冯骥才关于非遗之美的体验、品藻和鉴赏的访谈,为我们看待非遗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美学 民间审美 地域性 历史美
下载PDF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路径——以天津大学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天凯 李媛 +5 位作者 刘晓 朱佳雷 卢铮松 何芳 李斌 郑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3,共7页
学科交叉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突破传统思维、寻求爆破式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要内推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高频词和发展的着力点。天津大学2019年启动实施的“天智计划”,是针对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也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 学科交叉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突破传统思维、寻求爆破式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要内推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高频词和发展的着力点。天津大学2019年启动实施的“天智计划”,是针对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也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基于“天智计划”的理念与进展,结合专题调查问卷及教育管理经验,围绕落实立德树人、强化顶层设计、重视协同推进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交叉学科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制创立的深远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向云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制创立,也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正式进入我国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里... 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制创立,也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正式进入我国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也是一个标志性和标杆性创举。冯骥才和他所在的天津大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最早的探索者、实践者、倡导者。天津大学“非遗学”创设有其独到的创制实践和教育经验。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天津大学在非遗学学制设立上有三大突出贡献,其学制创立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传承的重大创新。天津大学的非遗学创设历程和发展模式可以说是“独步天下”,但也极具借鉴意义。它的突出特点是:有非遗的通识课程,有开阔的非遗学国际学术互动,有对全国非遗核心问题的突破,有在地性、本土化非遗保护的成功实践。冯骥才将天津大学非遗学范式带给西方,也印证了中国抢救和保护这些遗产的学科性价值、经验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一级学科 冯骥才 学制创设 重大创新
下载PDF
从科学保护到学科保护--冯骥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蒲娇 张丽婷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59-70,共12页
作为在文学、绘画及文化遗产抢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冯骥才于2001年正式担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担负起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后冯骥才不断将自身多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文化思考融汇至其教学理念之中,在此后数十年... 作为在文学、绘画及文化遗产抢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冯骥才于2001年正式担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担负起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后冯骥才不断将自身多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文化思考融汇至其教学理念之中,在此后数十年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美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做出探索。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普遍缺少专业人才的现状,他编著学术著作、举办学术会议、发起文化调查工程、在高校内开展通识教育,并通过多渠道积极献言献策。2021年11月8日,随着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冯骥才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实现了由科学保护到学科保护的历史性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骥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学保护 学科保护 教育理念与实践
下载PDF
把建设非遗学大厦的第一层砖放正放稳放实--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编写启动会上的讲话
10
作者 冯骥才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第2期10-11,共2页
各位专家和媒体的朋友: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够参加非遗学教材编写的启动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会。在我们开始进行非遗学的学科建设时,有必要先做一个回顾。应该说非遗学的历史并不久,非遗学是新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在二十一... 各位专家和媒体的朋友: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够参加非遗学教材编写的启动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会。在我们开始进行非遗学的学科建设时,有必要先做一个回顾。应该说非遗学的历史并不久,非遗学是新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在二十一世纪初(2002年)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各国文化部部长的圆桌会议上,才共同认可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是缔约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材编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科建设 天津大学 伊斯坦布尔 非遗 圆桌会议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的天津皇会传承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蒲娇 马知遥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5-19,共5页
皇会是为海神妈祖诞辰而举行的大型祭典仪式,是天津民间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曾被赞誉为"中国人的狂欢节"。2008年,妈祖祭典仪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媒体及政府的广泛关注。然而,进入了名... 皇会是为海神妈祖诞辰而举行的大型祭典仪式,是天津民间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曾被赞誉为"中国人的狂欢节"。2008年,妈祖祭典仪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媒体及政府的广泛关注。然而,进入了名录后的皇会命运是一劳永逸发展无忧?亦或在社会转型大浪冲击中风雨飘零?本文旨在从"非遗"视角出发,对天津皇会的存在现状及未来命运进行文化深描,并力求在保持其传统精神与传承方式的前提下,尝试提出增强竞争力及活力的合理建议。希望由点及面,以皇会作为研究个案,为中国当前"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 皇会 传承研究 发展研究
下载PDF
圣人情怀和文化责任——论冯骥才的文化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知遥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279-284,共6页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责任和文化的危机同时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目标。然而传统文化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抢救和保护成为第一要务。文化的品格和追求在市场化中如何坚守艺术操守,文化在国家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该如何日益彰显,怎样做到让...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责任和文化的危机同时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目标。然而传统文化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抢救和保护成为第一要务。文化的品格和追求在市场化中如何坚守艺术操守,文化在国家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该如何日益彰显,怎样做到让文化的作用在大国建设中起到推动作用。这都可以在冯骥才先生的文化观念和行动中找到一定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情怀 文化 艺术家 责任
下载PDF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 被引量:5
13
作者 蒲娇 姚佳昌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第5期74-83,共10页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村落因其作为农耕文明的缩影,已经成为了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冯骥才先生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在传统村落保护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其在此领域的保护...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村落因其作为农耕文明的缩影,已经成为了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冯骥才先生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在传统村落保护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其在此领域的保护实践总结及理论方法的梳理,不仅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他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和理念,也可对当前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提供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骥才 传统村落 保护实践 理论探索
下载PDF
方法与文本之间——冯骥才口述史实践的二重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8-63,共6页
传承人口述史是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生成的学术概念。从田野到理论的学术实践中,冯骥才将口述史学的方法属性和文本属性统一起来,在调查方式与叙事手法方面实现了方法论的创新。在借鉴相关学科如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 传承人口述史是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生成的学术概念。从田野到理论的学术实践中,冯骥才将口述史学的方法属性和文本属性统一起来,在调查方式与叙事手法方面实现了方法论的创新。在借鉴相关学科如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和文学等领域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传承人口述史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指向。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和学术研究的开掘,关注文化主体的理念会主导学者建构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体系,为相关学科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文本 冯骥才学术实践
下载PDF
记忆建构视阈下的口述文本研究——以天津老会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洁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传承人口述史作为非物质文化事象存录与研究的新路径,其最终目的并非为非遗史研究提供"辨伪"的证据或使其固化为历史档案,而是通过对传承人记忆的书写使其与历史文献和其它文化线索形成互文,以期从个人记忆和社会记忆的复杂... 传承人口述史作为非物质文化事象存录与研究的新路径,其最终目的并非为非遗史研究提供"辨伪"的证据或使其固化为历史档案,而是通过对传承人记忆的书写使其与历史文献和其它文化线索形成互文,以期从个人记忆和社会记忆的复杂互动中呈现历史事件的时空踪迹和共同的意义结构。故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与书写不是线性、静止、封闭的结论,而是多线、动态、开放的互动过程。口述文本的呈现通常符合"我"和"社会"的共同期待,并因其话语冲突生成开放的文本内涵。由记忆的建构性视角入手,以天津老会传承人口述文本为案例,从历时性回溯与共时性互动两个维度探讨天津老会在时空变迁中得以存续的记忆机制,可以反观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在"非遗后"时代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人口述史 记忆建构 文本分析 非遗保护 天津老会
下载PDF
天津市非遗“双创”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理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蒲娇 张航 谷鑫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想与举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厚,但其中蕴涵的资本优势、产能优势、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想与举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厚,但其中蕴涵的资本优势、产能优势、内生动能与精神引导作用并未得到完全发挥。因此,基于非遗的原真性、地域性、传播性、综合性、学术性等深入阐释其内在发展逻辑,将有助于推动“双创”理念融入当下非遗项目科学保护、传承人能力提升以及管理人群全面发展的现实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创” 乡村振兴 传承人 发展理路
下载PDF
多元到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视野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娜 田文溥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45-54,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多元融合的集成式学科,具有价值认同的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呈现学科整合的吸纳逻辑等特色。在全新的学科站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表现出以非遗技艺为重要对象、以传承人研究为起点、以建档-保护-传承为核...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多元融合的集成式学科,具有价值认同的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呈现学科整合的吸纳逻辑等特色。在全新的学科站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表现出以非遗技艺为重要对象、以传承人研究为起点、以建档-保护-传承为核心的独特的学科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旨在建立田野工作的二元互动和多元合一的新型交叉学科,通过学科整合与明晰学术视角,从多元学科主体出发,突破以往封闭化的学术场域,为非遗具体事项在当代社会的活态与应用性发展提供具体思路,以契合当代社会的变化性、开放性、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视野 多元 价值认同 文化整合
下载PDF
溯源、辨析与传承——清代杨柳青木版美人年画艺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爱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1期53-62,共10页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其中美人题材的创作,风格细腻、形象清雅,彰显着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审美内蕴,在民间木版年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美人形象,从造型、配色、衣饰、发饰,部可见当时市民阶层的女性...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其中美人题材的创作,风格细腻、形象清雅,彰显着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审美内蕴,在民间木版年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美人形象,从造型、配色、衣饰、发饰,部可见当时市民阶层的女性观念与审美理想,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质。同时,清代杨柳青木版美人年画中蕴含着尚雅、尚贤、尚爱、尚德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教育感化、装饰美化的人文价值和具有独特审美系统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画 美人题材 艺术特色
下载PDF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主持召开“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
19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第5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民间美术 冯骥才 中国美术馆 中央美院 文学艺术研究 中国民间文化 印刷精美 学术精品 美术学科 编辑出版工作
下载PDF
田野文本实践的另一种态势——以冯骥才“文化民间”田野文本为个案
20
作者 孙玉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文本实践传统上一直深受文学的影响,然而当前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过于偏重实证性研究,而轻视、排斥文学的过程。身兼作家、学者等多重文化身份的冯骥才的田野写作,以作家的发现力、写作功力、文学立... 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文本实践传统上一直深受文学的影响,然而当前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过于偏重实证性研究,而轻视、排斥文学的过程。身兼作家、学者等多重文化身份的冯骥才的田野写作,以作家的发现力、写作功力、文学立场和文化学者的理性思辨等,对中国的“民间”进行了“跨界”的文本实践,开启了与“微信民族志”这一自媒体时代的知识表达与新型文本实践相悖的另一条文化书写路径,在语言、书写模式等方面给作为“基本研究方式”的民俗志文本书写带来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骥才 田野 文本实践 微信民族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