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人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软骨的T_(2) mapping研究
1
作者 曹娜娜 王莉 +3 位作者 万业达 郭林 胡鹏 何岸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应用T_(2) mapping技术测量健康人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负重区与非负重区各层软骨T_(2)值并分析其差异,探讨膝关节软骨分层、分区域MRI定量研究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2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女各11名,平均年龄(27.05±1.05)岁。... 目的应用T_(2) mapping技术测量健康人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负重区与非负重区各层软骨T_(2)值并分析其差异,探讨膝关节软骨分层、分区域MRI定量研究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2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女各11名,平均年龄(27.05±1.05)岁。共纳入38个膝关节,左膝20个,右膝18个。对志愿者行膝关节MRI矢状面T_(2) mapping检查,选取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负重区35个、非负重区37个,并测量完整关节软骨上最厚处的T_(2)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分别比较股骨内侧髁负重区与非负重区各层软骨的T_(2)值及各区域内关节软骨浅、中、深层的T_(2)值。结果股骨内侧髁负重区及非负重区的软骨各层T_(2)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浅层、中层、深层,除非负重区软骨浅层与中层间的T_(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2层间T_(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负重区软骨中层、深层T_(2)值均小于非负重区(均P<0.05),负重区与非负重区软骨浅层的T_(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人膝关节软骨依据T_(2)值差异可分为3层且负重区软骨T_(2)值更低,对膝关节软骨分层、分区域研究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软骨 磁共振成像 T_(2)mapping 负重区 分层
下载PDF
可视化移动数字X射线摄影在床旁X射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恺 王继刚 +4 位作者 张硕 仲玲珊 丁文龙 赵新骞 邢志珩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4期97-100,共4页
目的:评价可视化移动数字X射线摄影(DR)在床旁X射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8例肺炎患者,根据使用的X射线设备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采用新型可视化移动式DR摄影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非可视化移动... 目的:评价可视化移动数字X射线摄影(DR)在床旁X射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8例肺炎患者,根据使用的X射线设备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采用新型可视化移动式DR摄影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非可视化移动式DR摄影进行检查,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二次曝光情况及单次检查时长。结果:观察组中图像甲级片占比为94.12%(32/34),乙级片占比为5.88%2例(2/34),对照组中甲级片占比为88.24%(30/34),乙级片占比为11.76%(4/34),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二次曝光比例为5.88%(2/34),对照组中二次曝光比例为23.53%(8/3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5)。观察组每完成一次检查的平均耗时为(6.82±1.73)min,对照组为(8.39±2.25)min,观察组平均单次检查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5)。结论:可视化移动DR床旁X射线检查摄影与非可视化移动DR相比,成像质量相当,但检查时长缩短,二次曝光率下降,对床旁X射线检查,尤其对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技术 移动数字X线摄影(DR) 床旁摄影 可视化
下载PDF
COVID-19发病首周胸部HRCT表现对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邢志珩 丁文龙 +5 位作者 王继刚 王恺 赵新骞 张硕 仲玲珊 叶兆祥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7-271,303,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发病首周胸部高分辨力CT(HRCT)表现对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确诊COVID-19病人发病首周胸部HRCT影像及临床资料,男38例,女29例,平均(49.6±17.6)岁,根据病人病程进展情况分...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发病首周胸部高分辨力CT(HRCT)表现对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确诊COVID-19病人发病首周胸部HRCT影像及临床资料,男38例,女29例,平均(49.6±17.6)岁,根据病人病程进展情况分为疾病缓解组[55例,平均年龄(46.1±16.7)岁]和疾病进展组[12例,平均年龄(65.6±12.3)岁]。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征,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性别、年龄及CT征象,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病变范围。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对于疾病进程的预测能力。结果 67例病人中,62例病人呈多肺叶胸膜下区分布并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GGO)(92.54%),多伴有肺实变(74.63%)及含气支气管征(80.6%);少见小叶核心结节、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2组病人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缓解组相比,进展组年龄更大、C反应蛋白(CRP)更高、受累肺叶更多、CT评分更高,更多出现胸膜增厚(均P<0.05),其余CT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年龄、CRP、受累肺叶、CT评分和胸膜增厚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较大(OR=1.082,95%CI:1.018~1.149;P=0.011)及发病首周HRCT受累肺叶较多(OR=2.716,95%CI:1.086~6.790;P=0.033)是提示病人治疗中临床分型升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OVID-19发病首周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年龄大且受累肺叶多者病程中易发展为重症及危重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感染 胸部 肺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