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犁“荷花淀”风格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余志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97,共5页
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新写意小说,兼有传统写意小说与现代性格小说的特点,同时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形成了一种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荷花淀”风格。这种风格上承曹雪芹、蒲松龄、废名、沈从文等的诗化小说传统,下启“... 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新写意小说,兼有传统写意小说与现代性格小说的特点,同时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形成了一种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荷花淀”风格。这种风格上承曹雪芹、蒲松龄、废名、沈从文等的诗化小说传统,下启“荷花淀”风格小说范式的开创,并影响到一大批派外作家如茹志鹃、王汶石、贾平凹、铁凝等的创作,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花淀”风格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影响
下载PDF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郝永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奇妙结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生产文化意义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巴特的"神话学&qu...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奇妙结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生产文化意义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巴特的"神话学"还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对当代文学、文化批评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文学文化批评 “神话学”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国学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0,共4页
从《离魂记》到《牡丹亭》、《聊斋志异》都存在一个兼顾爱情与亲情的传统,《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宝玉也不完全否定这个传统,所以我们不宜再从反传统的角度出发对宝玉出家作太多毫无保留的、非理性的肯定。贾宝玉出家不完全是由于爱情... 从《离魂记》到《牡丹亭》、《聊斋志异》都存在一个兼顾爱情与亲情的传统,《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宝玉也不完全否定这个传统,所以我们不宜再从反传统的角度出发对宝玉出家作太多毫无保留的、非理性的肯定。贾宝玉出家不完全是由于爱情的失意,他也没有完全断绝对家的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化 爱情 亲情 贾宝玉
下载PDF
经典文学文本解读与人文素质的提高 被引量:2
4
作者 肖朗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18-221,共4页
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之本。现代高等教育由于受到科学本质主义的冲击,忽视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科学本质主义的影响下,教育者在文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往往以抽象的理论代替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这种本质主义的教育方式,不利于... 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之本。现代高等教育由于受到科学本质主义的冲击,忽视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科学本质主义的影响下,教育者在文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往往以抽象的理论代替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这种本质主义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可能诱导教师和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信息和方法论意识,进而导致盲目崇拜权威,学术霸权等不良学术态度的产生。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在文科教学中应重视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进而实现审美超越,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本来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科学主义 文学文本 人文素质
下载PDF
从新时期文学声浪中看湖北文学的三次创作潮 被引量:1
5
作者 江胜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4-117,共4页
新时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个异常活跃、成绩显著的时期,而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湖北文学是其重要的构成。从全国文学形势来看,新时期湖北文学总体上与全国文学同步,但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文学特色,具体表现为三次文学创作潮:20... 新时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个异常活跃、成绩显著的时期,而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湖北文学是其重要的构成。从全国文学形势来看,新时期湖北文学总体上与全国文学同步,但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文学特色,具体表现为三次文学创作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湖北文学是众声和鸣,花团锦簇,领全国文学之先;而在中国文学最为活跃的80年代前期和中期,湖北文学明显"失语",远远落后于全国,直到80年代末,挟新写实和"现实主义冲击波"等文学浪潮,后来居上;当90年代全国汹涌着长篇小说创作大潮时,湖北创作界反响寥落,直到新世纪,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湖北才出现蔚为壮观的长篇小说创作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湖北文学 三次创作潮
下载PDF
"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 被引量:4
6
作者 郝永华 《理论与创作》 2005年第2期6-9,共4页
自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个概念之后,"互文性"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志性术语."互文性"作为一个关系性概念,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若干形式--人言己用、拼凑、掉书袋、旁... 自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个概念之后,"互文性"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志性术语."互文性"作为一个关系性概念,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若干形式--人言己用、拼凑、掉书袋、旁征博引、戏拟(parody)、模仿与仿作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基础理论 克里斯蒂 文学作品 旁征博引 创作研究 当代西方 解构主义 理论内涵 概念 后现代 标志性 关系性 文本 戏拟 传统
下载PDF
孝感方言的语气助词“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求是 《孝感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12,85,共4页
孝感方言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副词和语气助词。"在"用作语气助词时可以出现在多种句法结构中,表示对动作持续状态的肯定语气,它对应于普通话中表示陈述语气的"呢",来源于近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qu... 孝感方言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副词和语气助词。"在"用作语气助词时可以出现在多种句法结构中,表示对动作持续状态的肯定语气,它对应于普通话中表示陈述语气的"呢",来源于近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感方言 语气助词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婆婆形象 被引量:2
8
作者 方华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9,共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婆婆是现代作家塑造的一类独特的旧式女性人物形象,作为生存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旧式家长,她们秉承着父权意识的性别歧视,对儿媳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束,总体上呈现出愚昧守旧、矛盾焦虑与变态扭曲的文化性格。
关键词 婆婆 异化 变态 扭曲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被引量:2
9
作者 方华蓉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3期77-79,共3页
留学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有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留学生的异域体验与经历,无疑激活了作家们由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中全新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通过对留学生形象的塑造,作家们既全方位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进程与... 留学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有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留学生的异域体验与经历,无疑激活了作家们由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中全新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通过对留学生形象的塑造,作家们既全方位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进程与弱国子民的苦难人生,同时又借助对这一群体形象的观照,表达了对中西文化的双重思考,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情绪 文化反思 生存困境
下载PDF
从拉斯蒂涅与七哥的比较看西方文学对方方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文初 《孝感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5-60,共6页
七哥和拉斯蒂涅都是野心家,但他们欲望的性质、产生演变的过程和实现的手段或途径不同,原因在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方方的创作受批判现实主义影响之深,虽然"风景"时期和"过程"时期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和... 七哥和拉斯蒂涅都是野心家,但他们欲望的性质、产生演变的过程和实现的手段或途径不同,原因在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方方的创作受批判现实主义影响之深,虽然"风景"时期和"过程"时期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色彩,但批判现实主义是方方创作的更浓郁更持久的底色。这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中庸传统和作者学生时代所受教育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方 七哥 拉斯蒂涅 批判现实主义
下载PDF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文学文本解读教学
11
作者 李天喜 肖朗 彭爱萍 《孝感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9-113,共5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问题更加突出。给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举办人文讲座等,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质;给中文专业学生开设文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问题更加突出。给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举办人文讲座等,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质;给中文专业学生开设文学文本解读课程,引导他们走近和欣赏文学经典,可以帮助他们重建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 文学文本
下载PDF
孝感(孝南)入声字分化的原因
12
作者 王求是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5-57,共3页
文章从孝感入声的性质、入声意义的消失、舒声音节的空位、轻声去化、普通话影响和文白异读几个方面分析了孝感入声分化的原因。
关键词 孝感(孝南) 入声分化 原因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问题探析——兼向童庆炳先生求教
13
作者 贺天忠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8-20,共3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理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依据是层次性质不同的两个范畴,应该从学理上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石时而说成是“三大基石”,时而说成是“五大基石”,时而说成是“六大基石”,由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理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依据是层次性质不同的两个范畴,应该从学理上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石时而说成是“三大基石”,时而说成是“五大基石”,时而说成是“六大基石”,由于前后不统一,出入较大,给人以随意性之感。其中有的属于文学基本原理的层面,有的本身就是文学理论的内容,把它们都放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高度,容易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理论基础相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哲学理论基础 基本观念 理论依据
下载PDF
两种“先锋”都值得肯定——也谈先锋文学的终结与转型
14
作者 余志平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6-58,共3页
先锋文学的转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看待这种转型,如何评价先锋文学的价值与文学史地位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先锋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当代文学从一元走向多元的真正的转折点,而先锋文学的转型... 先锋文学的转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看待这种转型,如何评价先锋文学的价值与文学史地位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先锋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当代文学从一元走向多元的真正的转折点,而先锋文学的转型则是先锋文学的自我调整和超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先锋,转型的成功标志着先锋作家的成熟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文学 终结 转型
下载PDF
文化转型期文学想像力的失落
15
作者 郝永华 《孝感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4-77,共4页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转型时期,以往的价值体系瓦解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走向了价值虚无。笔者 认为文学想像力丧失的现实根源就在于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导致作家无法对现实进行理想的提升和理性的 批判,文学只能匍匐于现实...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转型时期,以往的价值体系瓦解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走向了价值虚无。笔者 认为文学想像力丧失的现实根源就在于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导致作家无法对现实进行理想的提升和理性的 批判,文学只能匍匐于现实去展示它的琐屑与"欲望"。文学想像力的丧失是其对现实的超越性品性的丧失,最典 型地体现于"新写实"和"身体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像力 文化转型 价值虚无
下载PDF
茂盛的森林为何长不出参天大树——制约湖北文学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16
作者 王文初 《孝感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3-56,共4页
新时期湖北文学创作成就辉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失掉了楚文学的浪漫超越品格,缺乏有 国际影响的重量级作家和经得起时间打磨的重量级作品。湖北人特有的世俗精神气质、"九头鸟"文化心理及 由此造成的不够健全的"... 新时期湖北文学创作成就辉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失掉了楚文学的浪漫超越品格,缺乏有 国际影响的重量级作家和经得起时间打磨的重量级作品。湖北人特有的世俗精神气质、"九头鸟"文化心理及 由此造成的不够健全的"作家灵魂",此三者正是制约湖北文学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精神 “九头鸟”心理 作家灵魂
下载PDF
战国策派与民族国家文学的现代建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应平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6-69,共4页
民族国家文学是探讨文学(批评实践)参与民族国家意识建构的文本形态。抗战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从应对民族危机和改造积贫积弱的国民性出发,大力提倡“尚力”主义和“英雄崇拜”,提出关于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改造旧有的柔弱衰萎民族而成... 民族国家文学是探讨文学(批评实践)参与民族国家意识建构的文本形态。抗战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从应对民族危机和改造积贫积弱的国民性出发,大力提倡“尚力”主义和“英雄崇拜”,提出关于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改造旧有的柔弱衰萎民族而成生命力充沛的进取民族,改造受欺凌的民族国家而成具备强大生存竞争力的民族国家。战国策派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虽有矫枉过正的偏颇性,但其挽救民族危亡的文化重建思想仍有超越时代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派 民族国家文学 历史语境
下载PDF
抗战武汉与抗战文学
18
作者 王应平 《孝感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7-69,共3页
作为1938年中国抗战的临时首都,武汉荟萃了来自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大批文化人士,抗战文学得以在此蓬勃兴起。作为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的重要工具,抗战文学以“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实践服务着民众,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形... 作为1938年中国抗战的临时首都,武汉荟萃了来自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大批文化人士,抗战文学得以在此蓬勃兴起。作为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的重要工具,抗战文学以“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实践服务着民众,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意识形态 审美性 大众化
下载PDF
论王昌龄以“三境”说为核心的意境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贺天忠 杨丽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6-151,共6页
王昌龄作为意境概念最早的提出和论述者,他主要就意境的感触发兴及营造意境的方式,提出了"三格说"。他认为意境生成的关键是景意相惬相兼,以至达"境生象外"的无穷韵味。他还就意境的物化生成类型,提出"三境说&... 王昌龄作为意境概念最早的提出和论述者,他主要就意境的感触发兴及营造意境的方式,提出了"三格说"。他认为意境生成的关键是景意相惬相兼,以至达"境生象外"的无穷韵味。他还就意境的物化生成类型,提出"三境说";就意境品格的高低问题,提出了"意高则格高"说的评价标准等等,形成了一个以"三境"说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诗学思想,奠定了古代意境论基本的思想格局和审美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 意境论 “三境”说 “三格”说 景意惬兼 意高则格高
下载PDF
“语文素养”基本理论问题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随仁 李志云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93,共3页
"语文素养"的定义、内涵及核心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然而,两个语文新课程标准都没有对此进行专门表述,这对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和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通过对围绕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 "语文素养"的定义、内涵及核心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然而,两个语文新课程标准都没有对此进行专门表述,这对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和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通过对围绕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各家观点的具体辨析和论述,我们尝试着对"语文素养"的定义、内涵及核心内容提出简要、确切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定义 内涵 核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