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转向:从接纳个人到接纳现实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童敏
邓洁
-
机构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
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
出处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23ASH002)。
-
文摘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化,中国社会工作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异日益凸显,亟需明确自身的伦理依据。接纳一直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一项核心伦理,特别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接纳已经成为建立专业关系和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必要条件。通过梳理西方的研究脉络可以发现,尽管社会工作对接纳内涵的界定与心理学不同,前者关注专业关系建设,后者注重服务对象改变,但是两者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建构的,强调接纳个人。这与中国社会工作社区实践的场景性和多元化现实根本相左,只会加剧服务对象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为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以接纳现实为专业实践的伦理依据创建“中国学派”。
-
关键词
接纳
中国社会工作
伦理转向
基层治理
-
分类号
C916
[经济管理]
-
-
题名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转向
- 2
-
-
作者
童敏
邓洁
-
机构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
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8期139-140,共2页
-
文摘
与机构实践场景发展起来的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不同,我国社会工作是在基层治理的社区现实生活场景开展专业实践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西方的接纳内涵是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建构出来的,即对服务对象采取不批判的态度,并且对服务对象作为人的价值保持尊重。这种接纳的指导原则具有三个显著的功能:一是规范专业关系,二是促进接纳个人,三是秉持专业价值。这种关注对个人进行接纳的伦理原则明显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把个人视为抽象的人,因而无法适应在生活场景中需要做出具体改变的现实中的人。
-
关键词
专业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
个人主义价值观
生活场景
伦理原则
基层治理
服务对象
伦理转向
-
分类号
C916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