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M_(L)4.5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及发震构造分析
1
作者 杨彦明 苏淑娟 王磊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85,共23页
本文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在三维空间内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_(L)4.5地震矩心的空间精细位置为40.131°N, 111.922°E,深度为13 km。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79°,倾角41°,滑动角-... 本文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在三维空间内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_(L)4.5地震矩心的空间精细位置为40.131°N, 111.922°E,深度为13 km。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79°,倾角41°,滑动角-27°;节面Ⅱ为走向30°,倾角72°,滑动角-127°;矩震级MW3.98。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9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表明,主震震源参数为40.136°N, 111.858°E,震源深度为11.718 km;余震序列沿NW—SE方向双向扩展,地下破裂长度约为4.6 km;深度剖面显示,主震位于余震区中部,主破裂同时向上和向下扩展,深度分布范围为4~17 km。利用Hypocenter-Centroid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快速判断,20组测定结果均显示NW走向的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余震序列分布、区域构造应力场及三维地壳结构等研究结果,推断和林格尔M_(L)4.5地震的发震断层是一条沿NW向延伸的隐伏断裂。本次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带正断分量的事件。地震发生于地壳内波速高低转换的过渡区,位于偏高速体一侧。综合分析认为,流体物质的涌入是引发2020年和林格尔M_(L)4.5地震的关键因素,而复杂的断层结构不仅为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且控制着地震的发生及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和林格尔M_(L)4.5地震 Hypocenter-Centroid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鄂尔多斯北缘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S)7.4和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引起的山东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凯 陈其峰 +2 位作者 张军 孙豪 宋磊 《内陆地震》 2023年第2期210-216,共7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 S7.4地震和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引起栖霞鲁07井、枣庄鲁15井和菏泽鲁27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基于秒数据,对比分析3口井水位同震变化形态、幅度与分钟值记录的差异,并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地...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 S7.4地震和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引起栖霞鲁07井、枣庄鲁15井和菏泽鲁27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基于秒数据,对比分析3口井水位同震变化形态、幅度与分钟值记录的差异,并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地震能量密度等方面进行同震响应机理探讨。结果表明,井水位秒数据能够更加完整地记录水震波信息,更加精确展现水位同震变化形态、幅度;井水位对于远场大震的震荡形态主要受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在正常应力背景下,远场大震引起枣庄鲁15井水位同震响应的地震能量密度阈值大约是1.54×10^(-4)J·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同震响应 秒数据
下载PDF
2022年青海杂多Ms5.9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位移场和应变场特征分析
3
作者 贾震 黄少华 +3 位作者 郭宗斌 苏淑娟 陈其峰 刘福顺 《高原地震》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和Levenber-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杂多地震的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用Wells和Coppersmith的统计公式估算出断层面大小和滑动量,进一步计算出主震所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表明:(1)推断节面II(走向34... 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和Levenber-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杂多地震的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用Wells和Coppersmith的统计公式估算出断层面大小和滑动量,进一步计算出主震所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表明:(1)推断节面II(走向342.12°,倾角70.62°,滑动角是-175.99°)是本次地震的主断层面。(2)在水平位移场方面,震中东北物质向震中涌入,西北、东南物质向外涌出;在垂直位移场方面,震中东北部为沉降,东南部为隆升。综合分析认为,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判断此次地震为走滑型。(3)体应变在震中东北侧呈现压缩,在震中西北、东南两侧呈现伸张,北向应变、东向应变、北东向应变在震中均呈现八花瓣样式分布。(4)体应变形态与面应变分布大体相同,表现在面应变继承体应变。本研究可为地震对周围的影响,地震发生原因提供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杂多地震 位移场 应变场
下载PDF
东汉时期地震与社会科学文化的关系——张衡地动仪发明的背景研究
4
作者 卢双苓 于庆民 +3 位作者 钟普浴 王合乾 石晓辉 邹春红 《山西地震》 2023年第1期45-52,共8页
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为切入点,通过对《后汉书》所载东汉历史地震资料的汇总分析,探讨东汉时期地震的频度、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针对地震发生后,朝廷制定的救灾策略和震后救灾实效,研究东汉时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社... 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为切入点,通过对《后汉书》所载东汉历史地震资料的汇总分析,探讨东汉时期地震的频度、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针对地震发生后,朝廷制定的救灾策略和震后救灾实效,研究东汉时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社会文化科学背景,探讨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东汉 地动仪发明 地震救灾措施
下载PDF
基于赫斯特指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磁效应特征分析
5
作者 苏淑娟 杨彦明 +5 位作者 邹春红 孙豪 张耀文 张振晗 贾震 武扬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34,共16页
选取2012-2022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山丹等7个观测台地磁垂直(Z)分量数据,基于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等4个地震事件,利用重标极差法(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与最小二乘法(LSM,Least Square Method)计算地磁Z分量赫斯特指... 选取2012-2022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山丹等7个观测台地磁垂直(Z)分量数据,基于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等4个地震事件,利用重标极差法(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与最小二乘法(LSM,Least Square Method)计算地磁Z分量赫斯特指数(Hurst Exponent,H)值,分析H值的时序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结果表明:①7个观测台地磁Z分量11年时间序列H值的分布范围均为0.5<H<1.0,具有长程相关性与持久性,可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②7个观测台的地磁Z分量H值在4个地震事件前1~3个月迅速下降,直至H<0.5,背离地磁场正常(0.5<H<1.0)变化规律,出现震磁异常现象。震级越大、震中距越小,震磁效应越明显。③H值的反持续性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深部物质流的运移有关。青藏高原二级块体(如松潘-甘孜地块)深部热流的上涌和侧向迁移导致地壳内部应力场改变,从而引起地磁场扰动,进而出现H值异常。基于赫斯特指数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补充震例研究,捕捉与解译震磁异常,研究地磁时序变化与地震活动对应关系,为探索青藏高原东北缘块体内部及边缘的震磁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垂直分量 赫斯特指数 震磁异常 地幔热流运移
下载PDF
自回归分析法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耀文 孙豪 +2 位作者 邹春红 苏淑娟 张振晗 《居业》 2023年第11期79-80,共2页
本文阐述了自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给出了自回归模型最小二乘估计、阶数的确定及参数的求解过程,以工程实际案例为算例,模拟检验了自回归模型的计算过程并推演出了沉降监测点的位移预报方程。算例表明,自回归分析方法用于建筑物监测数据... 本文阐述了自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给出了自回归模型最小二乘估计、阶数的确定及参数的求解过程,以工程实际案例为算例,模拟检验了自回归模型的计算过程并推演出了沉降监测点的位移预报方程。算例表明,自回归分析方法用于建筑物监测数据处理是切实可行的,且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回归分析 沉降监测 最小二乘
下载PDF
基于BERT和LSTM的地震舆情情感倾向分析
7
作者 吴月波 刘克辉 石晓辉 《智能城市》 2024年第10期27-29,共3页
通过Scrapy框架获取近三年(2021—2023年)国内5.0级以上地震震后48 h的相关微博博文和评论,对爬取的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组成数据集,设计基于BERT和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的深度学习地震舆情情感倾向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地震舆情文... 通过Scrapy框架获取近三年(2021—2023年)国内5.0级以上地震震后48 h的相关微博博文和评论,对爬取的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组成数据集,设计基于BERT和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的深度学习地震舆情情感倾向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地震舆情文本情感分析的准确率达到97.8%,具有高效的特征提取能力,能够为地震网络舆情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apy框架 地震舆情 BERT LSTM 情感分析
下载PDF
流体地球化学进展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营 陈志 +13 位作者 胡乐 苏淑娟 郑辰禾 刘兆飞 路畅 赵影 刘洁 何鸿毅 孙凤霞 徐超文 周晓成 杜建国 徐胜 郑国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404-1420,共17页
地震预测是仍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流体地球化学是地震预测的潜在手段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运用.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始终伴随着地下物质运移、能量传输和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流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与演化,进而形成地表... 地震预测是仍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流体地球化学是地震预测的潜在手段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运用.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始终伴随着地下物质运移、能量传输和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流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与演化,进而形成地表可观测到的流体地球化学异常.活动断裂带是地震多发区,同时也是深部流体运移和释放的有利通道.活动断裂带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地壳应力、温压条件和渗透率的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指示构造或地震活动的良好指标.流体地球化学与断裂活动的密切关系使得流体地球化学不仅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解释地震过程中物质来源、能量交换和条件变化的有效手段.此外,新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研究地震前兆机理和地震物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近年来流体地球化学在地震预测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结果和认识,提出未来地震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流体 流体地球化学异常 地震预测
原文传递
古特提斯演化的岩浆作用记录:来自桂东南印支期火山岩证据
9
作者 覃悦 蔡永丰 +4 位作者 刘军 刘希军 周云 李政林 杨栎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40-3154,共15页
为了探讨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是否在华南大陆西南缘保存有岩浆作用记录,本文对桂东南印支期火山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代表性英安斑岩样品分别给出了(245±2)Ma和(247±4)Ma的形成时代,表明桂东南发... 为了探讨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是否在华南大陆西南缘保存有岩浆作用记录,本文对桂东南印支期火山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代表性英安斑岩样品分别给出了(245±2)Ma和(247±4)Ma的形成时代,表明桂东南发育早‒中三叠世火山作用.英安斑岩具有高钾、富铝、贫钛、贫镁的特征,表现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的特征.样品总体富集Rb、Th、U,亏损Ti、Ba、P、Sr,Nb、Ta负异常明显.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Eu具中等负异常.综合分析表明,英安斑岩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的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桂东南与海南岛、金沙江、哀牢山一带的印支早期岩浆岩在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序列和古生物化石方面均具有可对比性,暗示这些地区在印支早期可能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事件,主要受控于古特提斯构造域,推测桂东南于早‒中三叠世进入同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安斑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古特提斯 桂东南钦防地区 岩石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