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质母细胞瘤的复发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寻姝姝 刘宏博 +1 位作者 丁晓 陆海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2203-2208,共6页
目的:探究手术后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的复发模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10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基于连续的影像学表现将肿瘤复发模式划分为局部复发及非局部... 目的:探究手术后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的复发模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10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基于连续的影像学表现将肿瘤复发模式划分为局部复发及非局部复发。进一步收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不同复发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这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包括105例手术切除后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9.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为22.8个月。在49例(67.1%)和24例(32.9%)患者中观察到局部和非局部复发模式。73例复发患者中局部复发患者的中位PFS为4.8个月,非局部复发的患者为9.9个月(P=0.045)。未观察到OS与复发模式之间的相关性(P=0.242)。单因素回归分析示病灶部位(P=0.002)、室管膜下区受侵犯情况(P=0.009)、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况(P=0.013)、 TERT启动子突变状况(P=0.031)、化疗与否(P=0.000)与PFS相关;病灶部位(P=0.003)、化疗与否(P=0.001)、放疗完成与否(P=0.004)与患者的OS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病灶部位(P=0.035)、室管膜下区受侵犯情况(P=0.026)、化疗与否(P=0.036)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P=0.049)为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化疗与否(P=0.005)及放疗完成与否(P=0.005)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BM主要复发在局部,PFS较短。不同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可以影响患者的预后,为医生提供理论参考,以做出更个性化和精确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复发模式 预后 分子指标
下载PDF
18例不可切除IV期胸腺鳞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寻姝姝 孟珂心 陆海军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669-680,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可切除IV期胸腺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18例不可切除IV期胸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资料,并随访至2024年2月29日。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12例... 目的:探讨不可切除IV期胸腺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18例不可切除IV期胸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资料,并随访至2024年2月29日。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发病年龄60岁;TNM分期IVA期9例,IVB期9例;单纯化疗8例,单纯放疗1例,序贯放化疗4例,同步放化疗2例,化疗联合免疫疗法3例。18例患者总进展率66.7%,中位PFS 27 (19~36)个月。IVA期和IVB期进展率分别为33.3%和100.0% (p = 0.009),中位PFS分别为50 (21~79)和21 (5~37)个月(p = 0.008)。单纯化疗,放化疗和化疗联合免疫疗法进展率分别为75.0%,66.7%,和33.3% (p = 0.793),中位PFS分别为24 (16~32),50 (27~73),和10 (4~16)个月(p = 0.057)。结论:不可切除IV期胸腺鳞癌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总体预后差,IVA期较IVB期好,化疗联合放疗或免疫疗法较单纯化疗好,建议对非广泛转移阶段的患者行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鳞癌 IV期 临床特征 预后 进展模式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放疗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杜艳芳 范艳玲 +4 位作者 胡兵 孙雷 刘元建 李宝生 黄伟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序贯行辅助放疗患者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收治的4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序贯行辅助放疗患者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收治的4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患者21例,于放疗前1~3 d皮下注射PEG-rhG-CSF 6 mg;对照组患者22例,放疗前不予PEG-rhG-CSF处理。对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最低值、中性粒细胞减少致放疗中断天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使用支数及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放疗期间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观察组未出现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出现3例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观察组中位ANC最低值为1.56×109/L,高于对照组的1.3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23)。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rhG-CSF使用支数分别为1、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8,P=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放疗中断天数分别为0、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7,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药物所致骨骼肌疼痛患者分别为1例(4.8%)和5例(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6,P=0.208)。结论PEG-rhG-CSF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放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减少由此带来的放疗中断及放疗期间rhG-CSF的使用,有利于放疗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