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脊柱内固定手术中,可以显著提高固定强度,但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是否更具有优势尚缺乏循证医学定论。文章系统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目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脊柱内固定手术中,可以显著提高固定强度,但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是否更具有优势尚缺乏循证医学定论。文章系统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Embase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传统椎弓根螺钉与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相关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8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共20篇文献,包括1566例患者,其中骨水泥强化螺钉组789例,传统螺钉组777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强化螺钉组术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椎间隙高度及融合率均高于传统螺钉组(MD=1.60,95%CI:1.14,2.07,P<0.00001;MD=1.26,95%CI:0.62,1.90,P=0.0001;OR=11.24,95%CI:2.86,44.14,P=0.0005),手术时间长于传统螺钉组(SMD=0.82,95%CI:0.42,1.23,P<0.0001),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螺钉松动率均低于传统螺钉组(MD=-0.50,95%CI:-0.78,-0.21,P=0.0007;SMD=-0.49,95%CI:-0.88,-0.10,P=0.01;OR=0.08,95%CI:0.05,0.12,P<0.00001),两组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时更能有效改善术后融合率及椎间隙高度、降低术后螺钉松动率,提高远期临床疗效。展开更多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在不同载荷下术椎的应力分布变化。方法:通过1例L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和3例L1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分别呈弥散型、团块型、混合型患者的原始CT资料,通过Mimics 19.0、Geomag...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在不同载荷下术椎的应力分布变化。方法:通过1例L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和3例L1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分别呈弥散型、团块型、混合型患者的原始CT资料,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13及Solid Works 2017等软件处理,建立T11~L2椎体功能单元压缩性骨折及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约束L2椎体下表面所有节点的各向活动,于T11椎体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400N面载荷,压力方向垂直向下,模拟正常人体上半身重量;同时在T11椎体上表面于不同方向施加10N·m力矩,模拟正常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运动状态。并在T11表面分别施加0.3MPa(低压力)、1MPa(中压力)、4MPa(高压力)分别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比较4种模型在不同载荷情况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骨水泥注入后,在各级压力下,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对术椎应力明显高于弥散型与混合型,4种模型术椎的应力与压力增加呈正相关,在6种载荷下,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对术椎的应力均明显高于混合型与弥散型,混合型对术椎的应力较低,且在施加0.3、1、4MPa压力下,术椎在前屈载荷下所受应力最大,团块型应力最高,分别为63.295MPa、84.419MPa、174.96MPa;弥散型为62.348MPa、80.974MPa、160.95MPa、混合型为47.667MPa、62.171MPa、124.35MPa。结论: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术椎应力与其所受压力及载荷方向相关,团块型骨水泥是导致术椎应力增高的重要因素,骨水泥呈混合型分布可能是理想的弥散类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脊柱内固定手术中,可以显著提高固定强度,但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是否更具有优势尚缺乏循证医学定论。文章系统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Embase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传统椎弓根螺钉与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相关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8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共20篇文献,包括1566例患者,其中骨水泥强化螺钉组789例,传统螺钉组777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强化螺钉组术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椎间隙高度及融合率均高于传统螺钉组(MD=1.60,95%CI:1.14,2.07,P<0.00001;MD=1.26,95%CI:0.62,1.90,P=0.0001;OR=11.24,95%CI:2.86,44.14,P=0.0005),手术时间长于传统螺钉组(SMD=0.82,95%CI:0.42,1.23,P<0.0001),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螺钉松动率均低于传统螺钉组(MD=-0.50,95%CI:-0.78,-0.21,P=0.0007;SMD=-0.49,95%CI:-0.88,-0.10,P=0.01;OR=0.08,95%CI:0.05,0.12,P<0.00001),两组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退行性疾病时更能有效改善术后融合率及椎间隙高度、降低术后螺钉松动率,提高远期临床疗效。
文摘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在不同载荷下术椎的应力分布变化。方法:通过1例L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和3例L1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分别呈弥散型、团块型、混合型患者的原始CT资料,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13及Solid Works 2017等软件处理,建立T11~L2椎体功能单元压缩性骨折及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约束L2椎体下表面所有节点的各向活动,于T11椎体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400N面载荷,压力方向垂直向下,模拟正常人体上半身重量;同时在T11椎体上表面于不同方向施加10N·m力矩,模拟正常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运动状态。并在T11表面分别施加0.3MPa(低压力)、1MPa(中压力)、4MPa(高压力)分别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比较4种模型在不同载荷情况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骨水泥注入后,在各级压力下,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对术椎应力明显高于弥散型与混合型,4种模型术椎的应力与压力增加呈正相关,在6种载荷下,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对术椎的应力均明显高于混合型与弥散型,混合型对术椎的应力较低,且在施加0.3、1、4MPa压力下,术椎在前屈载荷下所受应力最大,团块型应力最高,分别为63.295MPa、84.419MPa、174.96MPa;弥散型为62.348MPa、80.974MPa、160.95MPa、混合型为47.667MPa、62.171MPa、124.35MPa。结论: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术椎应力与其所受压力及载荷方向相关,团块型骨水泥是导致术椎应力增高的重要因素,骨水泥呈混合型分布可能是理想的弥散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