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亚湾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剑南 林蠡 +4 位作者 翁少萍 王云新 刘付永忠 张海发 何建国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5-80,共6页
用鱼类细胞株SSN-1(斑鳢细胞株1)对分布在大亚湾赤点石斑幼鱼的神经坏死病毒(大亚湾株)进行感染实验。在25℃的培养条件下接种3天后,病毒株可以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细胞变圆,有颗粒,细胞质有空泡,细胞在接种3~6天... 用鱼类细胞株SSN-1(斑鳢细胞株1)对分布在大亚湾赤点石斑幼鱼的神经坏死病毒(大亚湾株)进行感染实验。在25℃的培养条件下接种3天后,病毒株可以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细胞变圆,有颗粒,细胞质有空泡,细胞在接种3~6天后部分或者全部脱落,表明此病毒株对暖水条件比较适应。病毒在组织中的滴度为10m(TCID50)g^-1。分别用HaeⅢ酶和Sau3AI酶对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T2(约870bp)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表明,其结果和日本的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一致。对19株神经坏死病毒部分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276个氨基酸)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株属于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坏死病毒 赤点石斑鱼 病毒株 分离株 外壳蛋白基因 斑鳢 接种 基因型分析 滴度 细胞株
下载PDF
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对花鲈生长、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周立斌 张伟 +2 位作者 王安利 张海发 刘付永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102,共8页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花鲈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影响的研究,设计了5个不同维生素E水平(0.6、24.7、49.0...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花鲈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总补体活性)影响的研究,设计了5个不同维生素E水平(0.6、24.7、49.0、98.8、198.2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对花鲈进行为期/3周的生长实验,每个水平含3个重复,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初始体重为10.1g左右的花鲈20尾。饲养试验在海水网箱(1.5m×1.0m×1.0m)中进行。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以及存活率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mg/kg时,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花鲈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为60.5mg/kg左右;对鱼体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mg/kg时能显著影响鱼体的肝体比指数,鱼体水分、粗脂肪不受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影响,然而对鱼体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由0.6提高到49.0mg/kg时,花鲈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显著升高,但当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49.0mg/kg后,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积累量变化不显著;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E组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显著低于维生素E添加组,花鲈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随着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达到98.8mg/kg时,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较高。综上所述,花鲈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E适宜添加量为60.5—98.8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维生素E 生长 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 免疫
下载PDF
广东沿海4种石斑鱼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舒琥 魏秋兰 +3 位作者 罗丽娟 蔡晓阅 蔡文贵 张海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127,共4页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核型。结果表明,4种石斑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核型为2n=48(2sm+2st+44t),臂数(NF)为50;斜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sm+46t),NF为50;棕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为48;鞍带石斑的核型为2n=48(2sm+6st+40t),NF为50。将此4种鱼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石斑鱼核型作了比较,石斑鱼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斑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核型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云新 黄国光 +7 位作者 刘付永忠 黄锦雄 黄培卫 甘松永 张玉清 张海发 李志强 李景 《渔业现代化》 2003年第6期14-15,共2页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从 1 999年至 2 0 0 2年 ,使用 3.5~ 1 6kg的斜带石斑鱼作亲鱼 ,通过强化培育 ,实现自然产卵 ,培育出 2 .6~ 6cm的鱼苗 66.8万多尾 ,其中 2 0 0 2年 ( 5月 30日前 )出苗37.1万多尾。年产卵量为 1 .6亿粒~ 3....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从 1 999年至 2 0 0 2年 ,使用 3.5~ 1 6kg的斜带石斑鱼作亲鱼 ,通过强化培育 ,实现自然产卵 ,培育出 2 .6~ 6cm的鱼苗 66.8万多尾 ,其中 2 0 0 2年 ( 5月 30日前 )出苗37.1万多尾。年产卵量为 1 .6亿粒~ 3.5亿粒 ,受精率在 69.5 %~ 81 .3%;从仔鱼至出苗 ,最高成活率为 3.3%;每立方育苗水体最高出苗量为 1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人工育苗试验 自然产卵 育苗水体 出苗量
下载PDF
饲料中铁对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立斌 王安利 +2 位作者 马细兰 张伟 张海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3-668,共6页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铁对美国红鱼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免疫反应(血清溶菌酶活性、总补体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组织中铁积累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铁对美国红鱼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免疫反应(血清溶菌酶活性、总补体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组织中铁积累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饲料组美国红鱼的成活率(93.33%-9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铁含量在327.2、368.1mg/kg时饲料效率显著高于285.3、303.5、443.7mg/kg组(P<0.05);随着饲料中铁含量从285.3mg/kg增加到327.2mg/kg,美国红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而饲料中铁含量达到443.7mg/kg之后,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通过回归拟合分析美国红鱼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铁含量为330mg/kg左右。各饲料组肌肉中铁积累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铁含量从285.3mg/kg增加到443.7mg/kg,美国红鱼肝脏中铁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饲料铁含量在368.1mg/kg时血清溶菌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285.3、303.5、327.2mg/kg组(P<0.05);饲料铁含量在327.2、368.1、443.7mg/kg时血清总补体活性显著高于285.3、303.5mg/kg组(P<0.05);饲料铁含量在327.2、368.1mg/kg时血清SOD活性较高,但各饲料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美国红鱼生长和免疫的饲料铁适宜含量为368.1mg/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红鱼 生长 免疫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虎龙斑生长、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灵 李小梅 +2 位作者 舒琥 张海发 石和荣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5-20,共6页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虎龙斑生长、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540尾体重为34 g左右的虎龙斑,随机分为6个组,在基础饲料中拌喂低浓度0.1%的芽孢杆菌、高浓度0.5%的芽孢杆菌、低浓度1%的光合细菌和高浓度5%的光合细菌,...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虎龙斑生长、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540尾体重为34 g左右的虎龙斑,随机分为6个组,在基础饲料中拌喂低浓度0.1%的芽孢杆菌、高浓度0.5%的芽孢杆菌、低浓度1%的光合细菌和高浓度5%的光合细菌,并以2%饲料用量的乳化鱼油包裹,配置成编号为Diet 1、Diet 2、Diet 3、Diet 4四种饲料作为益生菌添加组,再增设乳化鱼油组和对照组。60 d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乳化鱼油组相比,Diet 1和Diet 4组末体重、增重率显著增加,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Diet 2和Diet 3组末体重、增重率极显著增加,饲料系数极显著降低(P<0.01),末体长四个益生菌添加组都显著增加(P<0.05)。不同益生菌对末肝体比、末脏体比、肥满度和成活率影响较小,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和乳化鱼油组,各益生菌添加组虎龙斑的血清总蛋白浓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溶菌酶活性升高,Diet 2组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各益生菌添加组虎龙斑肝脏抗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活性相比于对照组或乳化鱼油组均有提高,Diet 2组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丙二醛水平降低(P<0.05)。哈维氏弧菌攻毒之后,各益生菌添加组的免疫保护率显著提升。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可有效促进虎龙斑的生长、提升虎龙斑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斑 益生菌 生长性能 免疫力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苗中间培育技术探讨
7
作者 黄培卫 王云新 +1 位作者 黄国光 李景 《海洋与渔业》 2006年第9期20-21,共2页
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苗的中间培育技术.试验表明斜带石斑鱼苗在水温25~30℃,从全长2.5cm生长到9cm,约需要2个月时间,成活率81.6%.鱼苗全长2.5~6cm时,适合用小网箱培育,全长6~9cm时,适合用水泥池培育.全长3~5cm时,死亡率最高,每天死... 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苗的中间培育技术.试验表明斜带石斑鱼苗在水温25~30℃,从全长2.5cm生长到9cm,约需要2个月时间,成活率81.6%.鱼苗全长2.5~6cm时,适合用小网箱培育,全长6~9cm时,适合用水泥池培育.全长3~5cm时,死亡率最高,每天死亡0.7%左右,占这培育阶段内总死亡数量的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中间培育 配合饲料
下载PDF
美国红鱼淡化试验报告
8
作者 张玉清 刘付永忠 《水产科技》 2000年第3期11-13,共3页
本文介绍美国红鱼稚鱼淡化技术试验结果及分析。在盐度31‰海水中培育的美国红鱼稚鱼可以直接投放到盐度10‰的海水中,且成活率高达99%;从盐度10‰开始淡化,以1‰和2‰的梯度逐步淡化较佳,成活率分别为88.5%和85... 本文介绍美国红鱼稚鱼淡化技术试验结果及分析。在盐度31‰海水中培育的美国红鱼稚鱼可以直接投放到盐度10‰的海水中,且成活率高达99%;从盐度10‰开始淡化,以1‰和2‰的梯度逐步淡化较佳,成活率分别为88.5%和85%;盐度3‰以上的梯度淡化存活率低,在78%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红鱼 稚鱼 盐度 淡化试验 成活率
下载PDF
曝气生物滤池应用于封闭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晓莉 刘付永忠 石太宏 《环境科技》 2009年第2期9-12,共4页
曝气生物滤池是封闭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的核心设备。现以封闭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中的曝气生物滤池为试验研究对象,考察了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过程及NH3-N初始质量浓度、循环流速、溶解氧(DO)、循环时间及温度对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 曝气生物滤池是封闭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的核心设备。现以封闭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中的曝气生物滤池为试验研究对象,考察了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过程及NH3-N初始质量浓度、循环流速、溶解氧(DO)、循环时间及温度对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该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膜成熟快,当曝气生物滤池在正常养殖状态时,水的循环流速为130L/h可达到NH3-N最大去除率;水的循环流速为80L/h可应对高浓度NH3-N负荷。在污水DO质量浓度为7.0mg/L,温度为34℃时,滤池有最大的NH3-N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生物滤池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 去除氨氮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中间苗培育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锦辉 张海发 《海洋与渔业》 2011年第12期44-45,共2页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名龙胆或龙趸石斑鱼,它体呈椭圆形,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鞍带石斑鱼作为海水养殖的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具有生长快、病害少、市场价值高且稳定等优势。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培育技术 间苗 名贵经济鱼类 黑色斑点 海水养殖 市场价值 椭圆形
下载PDF
人工配合饲料在斜带石斑鱼苗种培育中的应用
11
作者 洪越群 王云新 +7 位作者 张海发 周立斌 梁伟峰 黄锦雄 吴锦辉 沈南南 饶碧波 孙恺辉 《广东饲料》 2010年第6期22-23,共2页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属于能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近两三年取代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eus)成为台湾、广东、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属于能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近两三年取代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eus)成为台湾、广东、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体色艳丽,市场价格高且稳定,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人工配合饲料 苗种培育 应用 养殖鱼类 点带石斑鱼 营养丰富 抗逆性强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精子超微结构及盐度、温度、pH对精子活力及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62
12
作者 赵会宏 刘晓春 +2 位作者 林浩然 刘付永忠 王云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6-292,共7页
选取健康雄性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亲鱼进行人工采精,以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精子超微结构,同时设定盐度梯度、温度梯度和pH梯度,观察其对精子活力的影响。超微观察显示,精子头部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与质膜间的空间较大;... 选取健康雄性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亲鱼进行人工采精,以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精子超微结构,同时设定盐度梯度、温度梯度和pH梯度,观察其对精子活力的影响。超微观察显示,精子头部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与质膜间的空间较大;近端中心粒的长轴与尾部约成120°的夹角;基体位于鞭毛顶端,长轴与精子头部细胞核长轴平行;袖套位于核后端,呈筒状,两侧不对称,分布着数量、大小不等的线粒体和囊泡。尾部细长,长26.0~31.5μm,其主要结构是轴丝,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活力实验显示,精子活力的最适盐度为27~35,盐度33时精子寿命最长,为27min;最适pH为6.5~8.7,pH8.4时精子运动时间最长,为20min;最适温度为25~31℃,29℃时精子寿命最长,为37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精子 超微结构 精子活力 盐度 温度 PH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雌鱼卵巢发育与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生殖周期变化 被引量:27
13
作者 赵会宏 刘晓春 +2 位作者 刘付永忠 王云新 林浩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9,63,共5页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以卵母细胞在卵巢中组成的差异可以把卵巢发育划分为相应6个时期。测定了成熟雌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的生殖周期变化,在生殖季节成熟雌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含量最高。生...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以卵母细胞在卵巢中组成的差异可以把卵巢发育划分为相应6个时期。测定了成熟雌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的生殖周期变化,在生殖季节成熟雌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含量最高。生殖季节成熟雌鱼的平均性腺成熟系数GSI显著高于其它月份,并且血清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季节变化与性腺成熟系数的变化基本一致,都是在生殖季节达到最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雌鱼 卵巢发育 血清性类固醇激素 生殖周期变化 雌二醇 睾酮 人工繁育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血液性状及生化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张海发 王云新 +3 位作者 林蠡 刘付永忠 王宏东 黄国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研究了斜带石斑鱼血液性状及血液生化指标,并对其幼鱼与成鱼、雌鱼与雄鱼的血液性状及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其它的硬骨鱼类相比,斜带石斑鱼的血液性状指标处于较低的水平;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血细胞比容及血细胞数量低于成鱼... 研究了斜带石斑鱼血液性状及血液生化指标,并对其幼鱼与成鱼、雌鱼与雄鱼的血液性状及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其它的硬骨鱼类相比,斜带石斑鱼的血液性状指标处于较低的水平;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血细胞比容及血细胞数量低于成鱼,幼鱼与成鱼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雌雄差异不明显.结果可作为斜带石斑鱼的正常生理常数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血液性状 生化指标 鲈形目 血细胞比容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仔鱼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海发 刘晓春 +5 位作者 林浩然 刘付永忠 王云新 黄国光 王宏东 欧春晖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9-674,共6页
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和无明显节律四种类型。为了解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日摄食量及昼夜摄食规律,对孵化15天的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和无明显节律四种类型。为了解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日摄食量及昼夜摄食规律,对孵化15天的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实验包括自然昼夜组(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和持续黑暗组,各组对轮虫的日摄食量分别为142个/尾、156个/尾和47个/尾;白天摄食量比例分别为总摄食量的91.3%,80.5%和71.7%。对照组在正午(14:00)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持续光照组在下午(16:00~18:00)出现明显的摄食小高峰;黑暗组则未出现明显的摄食峰。持续光照组在夜间的群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黑暗组在白天的群摄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光照组摄食强度小幅度增加,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109.9%;而黑暗组摄食强度则明显下降,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33.1%。综上所述,斜带石斑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的摄食与光照有着紧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仔鱼 摄食节律 日摄食量 昼夜节律
下载PDF
温度、盐度及pH对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67
16
作者 张海发 刘晓春 +5 位作者 王云新 刘付永忠 黄国光 罗国武 王宏东 林浩然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36,共6页
比较观察了不同温度(20、22、24、26、28、30和32℃)、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和45)及不同pH(5.0、5.5、6.0、6.5、7.0、7.5、8.0、8.5、9.0和9.5)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 比较观察了不同温度(20、22、24、26、28、30和32℃)、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和45)及不同pH(5.0、5.5、6.0、6.5、7.0、7.5、8.0、8.5、9.0和9.5)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在以上各种条件下对斜带石斑鱼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0℃,最适温度范围是24—26℃;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15—45,最适盐度范围是20—30;受精卵孵化的适宜pH范围是5.5—8.5,最适pH范围是6.5—7.5。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2℃,最适温度范围是24—26℃;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生存盐度为15—30;仔鱼生存的适宜pH是5.5—9.0,而最适pH是7.0—8.5。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和仔鱼对以上3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 温度 盐度 PH 不投饵存活系数
下载PDF
自然产卵的赤点石斑鱼胚胎及仔鱼形态发育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刘付永忠 王云新 +2 位作者 黄国光 刘晓春 林浩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84,共4页
介绍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人工种苗繁殖生产中,以自然产出的受精卵产出的受精卵为材料,进行 孵化、培育,连续观察该种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及仔鱼的形态,并对其作的详细描述.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受精卵 胚胎发育 仔鱼 形态发育 自然产卵 人工繁殖 水温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被引量:54
18
作者 张海发 刘晓春 +6 位作者 刘付永忠 王云新 林蠡 黄国光 舒琥 罗国武 林浩然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9-699,共11页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仔鱼 稚鱼 幼鱼 形态发育
下载PDF
盐度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余德光 杨宇晴 +4 位作者 王海英 谢骏 郁二蒙 王广军 龚望宝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9-728,共10页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盐度变化(24、14、4及对照34)对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质量(19.59±0.25)g]相关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不同盐度处理后1、3、6和9 d检测鳃丝Na+/K+-ATP酶、血清中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溶菌酶,肝脏超氧...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盐度变化(24、14、4及对照34)对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质量(19.59±0.25)g]相关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不同盐度处理后1、3、6和9 d检测鳃丝Na+/K+-ATP酶、血清中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溶菌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H.E染色观察鳃丝氯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盐度试验组斜带石斑鱼幼鱼的Na+/K+-ATP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均在第3天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至第6天达到稳定。鳃丝氯细胞数量在盐度24试验组中变化不大,在盐度14试验组中则略有减少,在盐度4试验组中鳃丝氯细胞6 d后出现变化,氯细胞数量减少,胞核较大,H.E染色较深,细胞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各盐度试验组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血糖水平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在第6天到达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AST水平在盐度24、盐度4试验组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在第9天后到达各自的最高值,盐度14试验组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SOD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第3天时各试验组达最小值,但试验组间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溶菌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试验组在第6天达到的峰值,随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通过盐度驯养,由盐度34水体逐渐淡化至盐度为24、14、4的水体中,能较快适应盐度低至4的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盐度胁迫 Na+/K+-ATP酶 氯细胞 血糖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溶菌酶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海发 王云新 +4 位作者 刘付永忠 黄国光 欧冲辉 黄培卫 梁伟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6-40,共5页
为建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了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催产及胚胎发育过程。根据性腺检查及催产结果,判定鞍带石斑鱼在广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产卵水温在28-31℃。使用10.12尾雌鱼和3尾雄... 为建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了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催产及胚胎发育过程。根据性腺检查及催产结果,判定鞍带石斑鱼在广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产卵水温在28-31℃。使用10.12尾雌鱼和3尾雄鱼搭配进行催产实验,亲鱼未出现发情和追尾现象,虽能产卵但均未受精,通过人工授精可得受精卵。对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将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7±0.5)℃、盐度31.0、pH7.8的海水中,鞍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5h40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人工繁殖 催产 胚胎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