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师范”背景下人才高质量发展——以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1
作者 李文翎 何亚琼 陈小梅 《高教学刊》 2024年第5期139-144,共6页
在"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紧跟国家的改革步伐,实现“推动卓越培养→规范育人路径→响应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在教书育人方面,强化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优质课程的内涵建设;在实践教学、校-... 在"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紧跟国家的改革步伐,实现“推动卓越培养→规范育人路径→响应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在教书育人方面,强化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优质课程的内涵建设;在实践教学、校-校联合、教-研联动等方面都做出自己的特色。同时指出尚存在高校老师对基础教育了解不足、教学研究重视不够、学科教育教学类专任教师紧缺等问题;期待能推进教师培养本硕一体化,加强与创新U-G-S的协作,共同推进广东省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师范” 培养模式 内涵建设 专业发展 广州大学
下载PDF
高校思政教育的微空间改造与思政满意度调查——以广州大学红色长廊建设为例
2
作者 吴大放 万思琪 +1 位作者 梁逸璇 徐云鹏 《品位·经典》 2024年第6期7-10,共4页
本文以广州大学红色长廊微改造为例,在空间改造方面,红色长廊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升级改造。在思政教育方面,通过实景化、生活化嵌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拉近学生与党史知识的距离。并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其中基本满... 本文以广州大学红色长廊微改造为例,在空间改造方面,红色长廊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升级改造。在思政教育方面,通过实景化、生活化嵌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拉近学生与党史知识的距离。并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其中基本满意度达到95.631%,满意度达到70.874%,说明红色长廊的思政微改造的成果颇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 微改造 满意度 红色长廊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实验设计探讨——以广州大学为例
3
作者 吴大放 陈彩琦 袁浩斌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指出课程的核心在于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空间效率和提高空间品质,围绕核心目标教会学生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随着国家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国土...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指出课程的核心在于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空间效率和提高空间品质,围绕核心目标教会学生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随着国家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为了更适应新的规划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需求,对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设置、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期为课程教学改革适应新规划目标要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实验教学 实验设计
下载PDF
神经科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跨学科实践
4
作者 王敏 朱竑 《华南地理学报》 2023年第1期51-60,共10页
神经科学将人的身体、情感和“非理性”置于主体性地位,尤其“批判神经科学”的出现,更促使神经科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之中。而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神经科学也开始渐渐被应用于解释人地互动过程及其机制的诠释... 神经科学将人的身体、情感和“非理性”置于主体性地位,尤其“批判神经科学”的出现,更促使神经科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之中。而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神经科学也开始渐渐被应用于解释人地互动过程及其机制的诠释中,形成人文地理学的“神经转向”,其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新变化及相应成果也在诸多领域得到实践。论文首先基于具身地理学和非表征理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梳理了神经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接着从空间感知、情感地理和行为实践3个方面解析了相关案例研究,介绍了当前人文地理学与神经科学跨学科实践的尝试,揭示人文地理学与神经科学的跨学科实践的可能性和潜力,以期为人文地理学“神经转向”的跨学科对话进行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学 人文地理学 神经转向 具身地理学 非表征理论
下载PDF
粤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育人导向与时代特色
5
作者 吴志峰 施美彬 +1 位作者 余建清 惠丹 《地理教育》 2024年第11期14-17,共4页
理解并用好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抓手。粤教版新教材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遵循地理学科逻辑特点,构建了基于大单元、核心概念的课程结构体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情境出发,设计... 理解并用好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抓手。粤教版新教材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遵循地理学科逻辑特点,构建了基于大单元、核心概念的课程结构体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情境出发,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方式,为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重点介绍了粤教版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时代特色,以便一线地理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从而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教版地理教材 新课标 核心素养
下载PDF
从师范生到教师:实习中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以G大学地理师范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彩莹 朱竑 《地理教学》 2023年第7期4-9,共6页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关键,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将影响其职业认知与选择。通过对教育实习中的地理师范生进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式分析、词频分析发现: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了实体、语...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关键,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将影响其职业认知与选择。通过对教育实习中的地理师范生进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式分析、词频分析发现: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了实体、语言文化、互动、自我、网络数字等身份建构空间,同侪之间的反思与协作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提供了补充性空间,多元且专业的空间情境能够帮助地理师范生认知与实践、建构与协商其教师专业身份;职业选择动机与教育信念亦对其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地理师范生 教师 专业身份建构
下载PDF
地理科学专业“海洋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与融入
7
作者 陈斌 滕丽 +1 位作者 肖福安 杨木壮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15,共8页
“海洋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讲授与海洋相关地理知识的课程.课程思政明确指出要发挥除思想政治课之外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政育人的目的.在“海洋地理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是从海洋研究进展、国家... “海洋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讲授与海洋相关地理知识的课程.课程思政明确指出要发挥除思想政治课之外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政育人的目的.在“海洋地理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是从海洋研究进展、国家海洋战略、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技术研发与海洋发展历程等角度,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历史文化等素养,从而实现从知识、能力、思维、品格多层次、全方位育人的课程特色.本文主要以“海洋地理学”课程作为研究载体,展示如何在课程各个环节发掘思政元素点,并且有机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科研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海洋地理学 案例构建 教学融入
下载PDF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吉黎 叶玉瑶 +2 位作者 郭杰 许险峰 袁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俊韬 林锦耀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4-21,共8页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0个因子均为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子,其单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影响由强到弱为市区行政中心距离因子、气温因子、GDP因子、坡度因子和海拔因子、降水量因子、建设用地距离因子、道路距离因子、水体距离因子、人口密度因子;10种因子中任意2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降低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化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指数 主成分分析法 广州市
下载PDF
地理学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特征、主题与启示——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为例
10
作者 陈婵 朱竑 杨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44,共11页
重点刊物刊文是反映学科总体发展、内容结构、技术方法与机构分布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内综合性刊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为来源,选取其中193篇地理学研究论文为数据,通过VOSViewer软件和可视化结构图结合的分析方法... 重点刊物刊文是反映学科总体发展、内容结构、技术方法与机构分布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内综合性刊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为来源,选取其中193篇地理学研究论文为数据,通过VOSViewer软件和可视化结构图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载文数量、发文作者、引用情况、研究机构、热点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时空间尺度特征方面对地理学相关领域2001—2021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刊载的地理学论文呈现如下特点:(1)载文数量逐步增加,并呈现自然地理、GIS与遥感科学相对凸显,而人文与经济地理相对弱化的非均衡发展态势;(2)主要研究单位与学者相对集中,未能及时反映出学科发展新动向;(3)研究热点聚类表明传统地理学主题与新技术方法的结合已形成庞大的研究体系,与《地理学报》期刊相比呈现出明显错位;(4)研究方法上,自然地理与GIS、遥感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主流,但人文与经济地理有待进一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5)论文研究的时空间尺度跨度大,更偏向中观、宏观层面的分析,微观层面视角的地理学研究成果目前尚未在该刊出现。总体上,现有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球科学系统内部对地理学的定位与表征方式。未来亟待打破学科间固有的界线和刻板的认知,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成果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地理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VOSViewer
下载PDF
基于社交媒体评论的广州市中心区综合公园游客感知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娴 赵冠伟 《园林》 2024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综合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之一,获取游客对公园的感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为优化公园配置提供依据。使用2006–2022年的大众点评网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游客对广州市中心区10个综合公园的感知特征。结果发现:珠... 综合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之一,获取游客对公园的感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为优化公园配置提供依据。使用2006–2022年的大众点评网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游客对广州市中心区10个综合公园的感知特征。结果发现:珠江公园的游客评分最高,东风公园最低;春、夏季的游客评论量更大,春、冬季的满意度最高;水体、植物、健身设施、古迹建筑、游乐设施、休憩场所类的景点更易被游客感知,而雕塑或科普类的景点感知较少;区位交通、门票、空气质量、内部设施及活动等是游客赋予公园积极评价的主要因素。建议采取完善园内服务配套设施、严格把关环境卫生、加大园内景点宣传、加强园区日常管理等措施,以提升公园空间品质。研究结果对广州市综合公园优化设施配置和提升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社交媒体评论 情感分析 游客公园感知 自然语言处理
下载PDF
基于MSPA分析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退作用——以广州市、深圳市为例
12
作者 刘迅 廖珊慧 +3 位作者 李智恒 林华威 张驰方 林锦耀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相关研究多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空间特征,据此研究不同的绿地景观形态对PM2.5的消退作用,但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绿地数量与结构的量化指标,无法...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相关研究多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衡量绿地空间特征,据此研究不同的绿地景观形态对PM2.5的消退作用,但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绿地数量与结构的量化指标,无法落实到具体空间上。为了解决这一不足,以广州市、深圳市为例,基于MSPA探究不同的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退作用。结果表明:21个研究单元的PM2.5值在时间上变化基本一致,在空间上的高低与附近是否有绿地具有紧密的关系;相关分析中, PM2.5与建设用地面积、孤岛占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核心区占比呈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中,分支占比、孤岛占比、道路密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效果较强;市区的PM2.5受核心区占比、孤岛占比的影响较大,而郊区的PM2.5受不同的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影响不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强保护大型绿色开放空间;整合破碎化绿地,使孤岛绿地形态核心化;构建线状城市绿廊绿道的策略改善PM2.5的污染。基于MSPA揭示了不同绿地形态空间格局对PM2.5的消退作用的机制,所提出的相关策略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绿地形态空间格局 PM2.5 广州市 深圳市
下载PDF
基于时序遥感的撂荒地监测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13
作者 肖文菊 杨颖频 +1 位作者 吴志峰 郑少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幅分割阈值,构建撂荒地识别规则,并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开展耕地撂荒监测试验,分析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对比撂荒地与非撂荒地的NDVI时序曲线形态发现,撂荒地全年NDVI时序曲线变化平缓,变化幅度较小;非撂荒耕地由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候过程,NDVI时序呈现较大的变化幅度。2)通过迭代式选取振幅分割阈值,撂荒地与非撂荒地NDVI振幅的最佳分割阈值为0.42,在该分割阈值下,撂荒地和非撂荒地的识别精度分别为91.83%和90.20%。3)对撂荒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坡头区耕地撂荒面积为14.65 k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1%,撂荒地块普遍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空间上分布零散,少有大面积撂荒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遥感 NDVI时间序列 振幅 空间格局 湛江市
下载PDF
一种DeepLabv3+结构改进的高分遥感影像红树林边界识别方法
14
作者 吴耀炜 龚建周 +2 位作者 陈智勇 袁海威 林颖怡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93-104,共12页
针对红树林自动监测与保护的迫切需求,文章提出一种DeepLabv3+改进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红树林的识别方案。改进方案主要包括在DeepLabv3+的ASPP(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结构中,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和SE(Squeeze and Excitati... 针对红树林自动监测与保护的迫切需求,文章提出一种DeepLabv3+改进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红树林的识别方案。改进方案主要包括在DeepLabv3+的ASPP(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结构中,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和SE(Squeeze and Excitation)注意力机制,以及在解码端加入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机制和多尺度融合技术,以提高模型对红树林关键特征的捕捉和表征能力,从而减少漏检和误检现象。经过严格的精度评价,改进后的DeepLabv3+模型在总体精度上达到了99.60%,在召回率、红树林类交并比(Mangrove-IoU)和类F1-score上也分别达96.05%、95.31%和97.60%。与原始DeepLabv3+、HRNet和PSPNet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在所有主要评价指标上表现更优,红树林的识别准确性和边界提取能力明显提升。应用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应用潜力。研究成果可优化红树林的实时监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边界识别 DeepLabv3+ 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特征融合 语义分割 高分遥感影像
下载PDF
新零售生鲜超市的微区位研究——以广州市盒马鲜生为例
15
作者 邓清华 黎苑 马雪莲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71-81,共11页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商业空间是一个热点议题,“线上+线下+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近年来发展迅速,探讨其微区位特征有利于选址布局的优化。文章基于多源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量统计分析和实地调研方法,分析了广州市盒马鲜生的空间...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商业空间是一个热点议题,“线上+线下+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近年来发展迅速,探讨其微区位特征有利于选址布局的优化。文章基于多源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量统计分析和实地调研方法,分析了广州市盒马鲜生的空间分布和微区位特征。研究发现:①广州市盒马鲜生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总体呈现分散特征;②微区位选址倾向于道路密度较高、公共交通便捷,且人口密度较高、收入水平较高、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的地段;③广州市盒马鲜生与传统实体商业呈现出互补关系,选址上依赖传统的中高等级商圈和商业广场。相对而言,离传统大型超市更近,远离同类型的新零售超市;④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弱化了最佳区位的选址导向,广州市盒马鲜生位于商圈的中等地价位置,并且门店布置以内含型为主,大多数门店不是位于最佳的一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位 盒马鲜生 新零售 广州市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广州市人口空间格局与自然人文因子关系研究
16
作者 郑梓聪 《地理科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格网尺度研究自然人文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Worldpo...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格网尺度研究自然人文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Worldpop数据,分析广州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及自然人文因素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对广州市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生态指数和路网密度,且任意两类自然人文因子叠加作用后都能增强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广州市
下载PDF
网络购物影响下的广州市社区商业空间演变研究
17
作者 邓清华 庄石权 马雪莲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0期16-19,共4页
文章基于广州市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2010—2020年广州市社区商业空间的演变,探讨了网络购物对社区商业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1)广州市社区商业空间总体上由中心城区集中分布向近郊区扩散,聚集度有小幅上升,南... 文章基于广州市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2010—2020年广州市社区商业空间的演变,探讨了网络购物对社区商业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1)广州市社区商业空间总体上由中心城区集中分布向近郊区扩散,聚集度有小幅上升,南北走向态势加强,多中心结构愈加显著;(2)不同类型的社区商业空间分布变化与总体特征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型社区商业变化程度不同;(3)不同类型社区商业受网络购物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演变 社区商业 POI 网络购物 广州
下载PDF
广州大学城不同绿地类型土壤碳通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婷诗 林敏丹 +2 位作者 许展颖 林妙君 陈小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6期150-158,共9页
2018年7月-2019年6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广州大学城内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文教区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等5种功能区内的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年、日变化特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气候环境因子等以揭示大学城... 2018年7月-2019年6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广州大学城内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文教区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等5种功能区内的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年、日变化特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气候环境因子等以揭示大学城不同城市绿地利用类型土壤碳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动态变化特征(P <0.05),均呈湿季高于干季的不规则单峰曲线;(2)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差异显著(P <0.05),文教区绿地、道路绿地(中环、外环)和生产绿地全年土壤碳通量显著高于其他绿地类型;(3)土壤温度与全年土壤碳通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 <0.05),干季时土壤碳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5);土壤碳通量与0~10 cm土壤C、微生物总量呈正相关,与田间持水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大学城不同类型绿地土壤碳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土壤温度是调控绿地土壤碳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碳通量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下载PDF
社区环境感知对居民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
19
作者 古杰 陈建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1-1808,共8页
选取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 568份问卷,研究社区环境感知(环境失序感知、集体效能感知和社会控制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性别、年龄和犯罪受害经历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影响之外,社区环境感... 选取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 568份问卷,研究社区环境感知(环境失序感知、集体效能感知和社会控制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性别、年龄和犯罪受害经历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影响之外,社区环境感知对犯罪恐惧感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失序感知和物理环境失序感知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正向作用;集体效能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社会控制包括正式社会控制和非正式社会控制2个方面,其中正式社会控制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的抑制性作用,非正式控制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恐惧感 社区环境感知 环境失序 社会控制 集体效能
下载PDF
后殖民思潮下巴西的想象地理——基于弗雷雷《热带中国》的分析
20
作者 鲍雨 陈浩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2,共9页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为分析对象,探究弗雷雷认为巴西是“热带中国”的空间他者化过程。研究发现:弗雷雷通过想象巴西的“热带性”和“中国性”,从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2个方面构建其关于巴西的民族国家发展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弗雷雷从“历史科学”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开展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分析,反对当时西方学界最为盛行的“自然科学”环境决定论,重塑了人-地关系框架中的视阈平衡;弗雷雷的“热带中国”概念是巴西后殖民思潮萌芽阶段的突出成果,也是当代中巴交往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聚焦前殖民地国家巴西的想象地理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理解巴西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地理学 后殖民主义 巴西的“热带性”与“中国性” 中国-巴西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