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程伟 刘晓俊 +1 位作者 张娥铿 程桥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12期1778-1781,共4页
目的了解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对照组男48例,女30例,年龄(66.46±9.79)岁;治疗组男47... 目的了解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对照组男48例,女30例,年龄(66.46±9.79)岁;治疗组男47例,女31例,年龄(65.78±8.91)岁。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三级康复治疗(病房床前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康复理疗科继续康复治疗+家庭或社区长时间持续康复治疗)。对患者分别在入组时(M0)及发病1个月后(M1)、3个月后(M3)及6个月后(M6)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并记录数据,再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0、M1时,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3、M6时,治疗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5.21±20.43)分、(46.67±18.61)分,均高于对照组(24.54±19.52)分、(29.56±21.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0时,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1、M3、M6时,治疗组下肢FMA评分分别为(18.34±9.67)分、(25.24±9.82)分、(30.51±6.23)分,均高于对照组(13.41±8.72)分、(17.19±8.78)分、(19.65±11.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治疗 功能障碍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许嘉月 蔡桂元 兰月 《广州医药》 2022年第3期1-6,共6页
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安全无痛、操作简单等优点,日益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各领域。本文基于近年来发表的TMS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成果,对TMS在脑卒中后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和吞咽障碍、脊髓损伤、... 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安全无痛、操作简单等优点,日益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各领域。本文基于近年来发表的TMS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成果,对TMS在脑卒中后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和吞咽障碍、脊髓损伤、帕金森、抑郁症中的应用现状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并对当前TMS在神经康复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TMS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神经康复 应用现状 机制
下载PDF
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3
作者 彭源 张熙斌 +7 位作者 梅伟文 吕艺宸 赵悦涵 潘瑶 张爱华 周洪雨 王奎 王鑫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36-1442,共7页
目的:以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区(premotor cortex,PMC)为刺激靶点,比较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 目的:以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区(premotor cortex,PMC)为刺激靶点,比较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到6周rTMS组、4周rTMS组和2周r TMS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5例。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分(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进行行为学评定,另外以非受累侧PMC为种子点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治疗后,2周rTMS组的FMA-UE和WMFT的评分与4周及6周rTMS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4周rTMS组的FMA-UE和WMFT的评分与6周rTMS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受累侧PMC区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显示,rTMS治疗后非受累侧PMC与同侧中央前回、对侧颞中回和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以非受累侧半球PMC为靶点的低频rTMS治疗可有效促进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与2周rTMS干预和6周rTMS干预相比,4周rTMS干预具有最佳的时间-效益比,这可能与其增强双侧半球间、非受累半球内皮质-皮质间的功能连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刺激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前运动皮质区 功能连接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溶于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徐光青 兰月 +4 位作者 赵江莉 何小飞 张群 张涛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7-241,250,共6页
目的:本文通过评价和比较A型肉毒毒素(BTXA)溶入利多卡因与溶入生理盐水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探讨BTXA联合利多卡因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及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B... 目的:本文通过评价和比较A型肉毒毒素(BTXA)溶入利多卡因与溶入生理盐水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探讨BTXA联合利多卡因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及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BTXA+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BTXA+生理盐水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d、2周、4周和12周进行功能评价,包括: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等。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和12周时,上肢痉挛、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d,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评价就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相反,对照组治疗后1d,肘关节痉挛却加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局部注射BTXA后,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12周时,两组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TXA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偏瘫上肢的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疗效维持更久,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利多卡因 上肢
下载PDF
骶管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根局部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温优良 李智 +1 位作者 梁兴森 杨波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研究骶管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大鼠模型神经根局部炎症因子的作用,以明确骶管注射治疗LDH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中药组(C组)及西药组(D组),每组12只,均作硬膜外腔置管处理,除假... 目的:研究骶管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大鼠模型神经根局部炎症因子的作用,以明确骶管注射治疗LDH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中药组(C组)及西药组(D组),每组12只,均作硬膜外腔置管处理,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复合压迫与炎性刺激两种因素予以造模。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天开始按1 ml/kg剂量标准给予硬膜外注药,A组和B组用生理盐水,C组给予2%利多卡因+复方丹参注射液+生理盐水(2∶2∶16)混合液,D组给予2%利多卡因+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生理盐水(2∶2∶16)混合液。隔1周1次,共计3次。每注射1次1周后,各取4只大鼠处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神经根局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结果:与A组比较,B组造模区神经根组织内TNF-α、PGE2、IL-1和IL-6的含量增高(P<0.01)。C组和D组造模区神经根组织内PGE2、IL-1和IL-6的含量较B组明显减少,且D组比C组更明显(P<0.05),各组造模区神经根组织内TNF-α变化不明显。结论:复合压迫与炎性刺激两种因素可以导致相应神经根组织内产生大量的致炎因子TNF-α、PGE2、IL-1和IL-6。骶管注射治疗通过有效减少神经根压迫区部分炎性介质PGE2、IL-1和IL-6含量而起作用,且糖皮质激素作用比复方丹参注射液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注射 椎间盘移位 炎症因子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骶管注射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温优良 李智 +1 位作者 邓卫兵 梁兴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132-2135,共4页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LDH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骶管注射组(A组)、运动治疗组(B组)及核心肌群稳定...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LDH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骶管注射组(A组)、运动治疗组(B组)及核心肌群稳定性治疗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骶管注射治疗,即通过骶管注射由0.9%氯化钠无菌水溶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及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等组成的混合液体20ml,1次/周,共计3次。B组及C组在骶管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各自的间歇性运动训练,30 min/次,2次/d,连续3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改良腰痛评分法(M-JOA)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M-JOA评分、VAS间无差异(P>0.05);治疗3周后,B组、C组M-JOA评分、VAS低于A组,而M-JOA评分改善率高于A组(P<0.05);C组M-JOA评分改善率高于B组,VAS低于B组(P<0.05)。结论骶管注射治疗后,配合腰背肌或腹肌的相关运动训练均是治疗老年LDH的有效疗法,但骶管注射疗法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的疗效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老年人 骶管注射治疗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瑾 刘月萍 +3 位作者 黄东锋 王东山 陈钰杰 吕渭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病39例,随机分为PNF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Fricton指数法)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功能状况及比较治疗后两组... 目的:探讨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病39例,随机分为PNF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Fricton指数法)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功能状况及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颞下颌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颞下颌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PNF组患者的下颌运动分、肌肉压诊分、肌肉触压痛指数、颞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可明显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各种症状,尤其是在改善下颌运动和缓解肌肉疼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Fricton指数 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被引量:6
8
作者 温优良 邓卫兵 +1 位作者 林吕 梁兴森 《中国康复》 2013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CACR)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及CACR,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SGB治疗。...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CACR)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及CACR,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SGB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量表(NCS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功能评定,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流速(Vm)。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MMSE、NCS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LVA、RVA及MCA的Vm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GB结合CACR可改善脑循环提高脑血流量,促使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及ADL能力恢复,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星状神经节阻滞 脑循环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下载PDF
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功能即时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顺喜 郭永亮 +2 位作者 贺灵慧 吕晓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7-532,共6页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功能的即时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4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6例)、安慰电刺激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功能的即时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4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6例)、安慰电刺激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电刺激组给予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四通道FES助行仪治疗,患者戴机行走5min;刺激肌肉分别为偏瘫侧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安慰电刺激组的电刺激位置及行走时间与电刺激组相同,行走(5min)过程中没有电流输出;对照组不给予电刺激,只让患者行走5min。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5min后接受三维步态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电刺激组的步行周期、支撑时间、步行速度、步频、踝背伸角度、踝关节触地时角度均有改善(P<0.05);安慰电刺激组仅在踝关节背伸和踝关节触地时角度有改善(P<0.05);对照组所有参数均无改善,且跨步长缩短、踝关节背伸角度降低(P<0.05)。三组组间比较:治疗后只有触地时踝关节背伸角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治疗前后变化率的组间比较,发现三组患者患侧步行周期、支撑时间、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跨步长、触地时踝关节背伸角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5min即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即时步行功能,长期效果尚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步态分析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僵硬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瑾 张顺喜 +5 位作者 张光明 王建炜 戈涛 邝炯祥 肖学军 杨运发 《广州医药》 2012年第3期8-12,共5页
目的初步研究动态关节松动术对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僵硬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18例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患者分为动态关节松动术组10例和对照组8例。动态关节松动术组采用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采用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治疗,... 目的初步研究动态关节松动术对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僵硬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18例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患者分为动态关节松动术组10例和对照组8例。动态关节松动术组采用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采用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治疗,3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腕部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动态关节松动术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均优于康复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之间的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动态关节松动术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有效手段,可作为该类患者的康复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关节松动术 桡骨远端骨折 关节僵硬 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
下载PDF
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瑾 张顺喜 +5 位作者 王新亮 鞠洪斌 邓卫兵 刘月萍 王东山 华学锋 《新医学》 2012年第6期369-372,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动态关节松动术(MWM)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短期疗效。方法:将27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MWM组(15例)和对照组(12例)。MWM组予单次MWM治疗,对照组予传统物理治疗——单次超短波和超声波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患侧无痛... 目的:初步探讨动态关节松动术(MWM)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短期疗效。方法:将27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MWM组(15例)和对照组(12例)。MWM组予单次MWM治疗,对照组予传统物理治疗——单次超短波和超声波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患侧无痛握力及健、患侧最大握力,取其比值(无痛握力患侧/最大握力健侧、最大握力患侧/最大握力健侧)作为参数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MWM组患者治疗后的无痛握力患侧/最大握力健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0.80±0.18对比0.55±0.20,P<0.05),也明显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0.80±0.18对比0.58±0.18,P<0.05)。MWM组治疗后VAS明显低于对照组(3.25±1.09对比4.29±0.61,P<0.05)。结论:MWM可快速缓解肱骨外上髁炎的疼痛,有效改善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动态关节松动术 无痛握力
下载PDF
肌内效贴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钰杰 张瑾 张顺喜 《广州医药》 2015年第4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手功能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患者采用肌内效贴扎及腕关节主动活动康复训练,对照组18例采用...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手功能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患者采用肌内效贴扎及腕关节主动活动康复训练,对照组18例采用腕关节主动活动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均采用Gartland-Werley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容积法测量腕关节远端肿胀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疼痛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后2周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定,腕关节远端肿胀程度和VA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技术对改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肿胀,促进患者手功能恢复,改善患肢疼痛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肌内效贴 肿胀 VAS Gartland-Werley评分
下载PDF
品管圈在预防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玉群 唐楚璇 +2 位作者 杨富英 田杏音 叶燕芯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19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预防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康复科2014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住院治疗脑卒中患者2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140例按照常规模式予以程序化护理以及健康宣教... 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预防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康复科2014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住院治疗脑卒中患者2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140例按照常规模式予以程序化护理以及健康宣教;研究组1220例采用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将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误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品管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误吸发生率,对于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误吸 品管圈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为主治疗腓神经损伤36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钰杰 张瑾 《中国康复》 2009年第2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腓神经损伤 神经肌肉电刺激 按摩
下载PDF
紫外线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东山 刘月萍 张瑾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9-950,共2页
目的观察紫外线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5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及观察组26例,对照组给予超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3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TFGS评分82.17... 目的观察紫外线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5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及观察组26例,对照组给予超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3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TFGS评分82.17±13.11,对照组术后TFGS评分71.32±12.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超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的基础上加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能显著提高周围性神经炎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面神经炎 紫外线疗法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两种体外冲击波在治疗肩周炎方面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千帆 张瑾 曹学兵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4期536-539,共4页
目的比较电磁式及液电式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情况,以求为肩周炎的治疗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患者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于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或者住院接受肩周炎相关治疗的患者88例(女性患者4... 目的比较电磁式及液电式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情况,以求为肩周炎的治疗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患者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于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或者住院接受肩周炎相关治疗的患者88例(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39例,年龄45~75岁),简单随机均分成采用电磁式冲击波源(研究组)及液电式冲击波源(对照组)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3次,并均辅予常规功能康复。评定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2.11±0.25)分、(0.89±0.43)分和(2.54±1.02)分、(1.02±0.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7)。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2.03±0.29)分、(0.90±0.35)分和(2.55±1.15)分、(1.01±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4)。研究组和对照组组间在治疗过程中的3个时间点(治疗1、2、3周后),其组间的疼痛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磁式和液电式冲击波在治疗肩周炎方面有相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电磁式冲击波的磁场及能量输出稳定且不产生电火花及噪声,因此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电磁式 液电式 肩周炎 对照研究
下载PDF
颈椎手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世雄 陈钰杰 瞿代虎 《广州医药》 2021年第2期116-122,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椎手法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40例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及超短波治疗...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椎手法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40例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及超短波治疗。实验组除与对照组一样的物理治疗外,还给予手法治疗,包括椎旁软组织放松按摩,颈椎复位及枕后肌群抑制技术。两组的治疗均持续2周,每周5次,总共10次。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评估其咬肌的压痛阈值、最大张口度、咀嚼肌(咬肌和颞肌)在静息状态下表面肌电平均电位、咀嚼肌在最大用力状态下表面肌电峰值均值,并计算咀嚼肌不对称性指数、总体活动不对称性指数。结果组内前后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仅部分咀嚼肌的静息电位、最大张口度和咬肌压痛阈值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所有的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结果显示所有指标改变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静息电位和咀嚼肌不对称性指数下降更多(P<0.05),而最大张口度和咬肌压痛阈值增加得更多(P<0.05)。结论相比单纯运用理疗的方式,采用颈椎手法治疗联合物理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其疗效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颈椎手法治疗 表面肌电图 咀嚼肌不对称性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11
18
作者 温璐璐 加国庆 陈秀明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1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科接受治疗的6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吞咽训练组33例和肌电生物反...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科接受治疗的6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吞咽训练组33例和肌电生物反馈组32例。吞咽训练组采用吞咽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均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及视频吞咽造影功能障碍量表(VD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测定,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SA及VDS评分均降低(P<0.05),肌电生物反馈组降低更明显(P<0.05)。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效率高于吞咽训练组(87.5%比60.6%,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吞咽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下载PDF
单侧后顶叶皮质过度活动对空间定向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张群 徐光青 +3 位作者 兰月 陈正宏 赵江莉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8-722,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后顶叶皮质的过度活动是否会造成对侧同源脑区的功能抑制并影响空间定向功能。方法:按照一定的入选标准选取健康受试者30人,采用兴奋性间歇性短阵快速脉冲刺激,随机对左/右侧后顶叶皮质进行真/假刺激,结合注意网络测试系... 目的:探讨单侧后顶叶皮质的过度活动是否会造成对侧同源脑区的功能抑制并影响空间定向功能。方法:按照一定的入选标准选取健康受试者30人,采用兴奋性间歇性短阵快速脉冲刺激,随机对左/右侧后顶叶皮质进行真/假刺激,结合注意网络测试系统评定受试者视空间注意功能的变化。结果:间歇性短阵快速脉冲刺激右侧后顶叶皮质,可以提高警觉及定向功能(P<0.05);刺激左侧后顶叶皮质,定向功能受损(P<0.05)。结论:右侧后顶叶是空间定向活动的关键脑区,左侧后顶叶过度活动可以导致右侧后顶叶功能抑制。建立双侧半球间新的竞争性平衡,对实现单侧后顶叶损害空间定向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定向 后顶叶 磁刺激 半球间竞争
下载PDF
创伤性或术后膝关节僵硬和非僵硬患者肌肉功能和首诊时间的差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顺喜 张瑾 张雷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或术后膝关节僵硬与非僵硬患者肌肉功能和就诊时间的差异。方法:选取31名膝关节创伤后或术后患者。根据其僵硬情况分为僵硬组和非僵硬组。记录一般资料和关节活动度,进行双侧等速肌力评估。结果:①创伤性膝关节损伤患者... 目的:探讨创伤性或术后膝关节僵硬与非僵硬患者肌肉功能和就诊时间的差异。方法:选取31名膝关节创伤后或术后患者。根据其僵硬情况分为僵硬组和非僵硬组。记录一般资料和关节活动度,进行双侧等速肌力评估。结果:①创伤性膝关节损伤患者患侧肌力和耐力较健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僵硬患者较非僵硬患者首诊时间更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僵硬患者健侧耐力较非僵硬患者耐力更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伸肌群耐力与膝关节僵硬的程度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膝关节炎(包括非僵硬)患者的肌肉功能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康复内容。越早开始功能锻炼,康复效果越好,即使不存在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如非僵硬患者,也要进行专业的评估、康复指导及训练。神经肌肉系统再教育及患侧负重也是一个康复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僵硬 首诊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