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梧州地区近十年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P2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沈巍巍 陈果 +1 位作者 何秀苗 韦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7,共6页
为了解近10年来广西梧州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子进化情况,对2013年—2014年间来自该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法氏囊样品进行IBD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以及课题组2006年—2013年间分离的毒株,... 为了解近10年来广西梧州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子进化情况,对2013年—2014年间来自该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法氏囊样品进行IBD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以及课题组2006年—2013年间分离的毒株,共24株的VP2高变区(vVP2)进行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QX0601等23个分离株在关键氨基酸位点上具有256I、284A、294I等超强毒株(vvIBDV)的分子特征,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23株分离株与UK661、HK46等超强毒参考株同处一个分支中,亲缘关系较近;QX110603在关键性氨基酸位点上则具有256V、284T、294L等弱毒株的特征,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其与BJ836等致弱株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对所有分离株进行氨基酸位点分析发现,该地区IBDV进化出现了新的特点,212D-212N符合国内近年来的分离株的变化趋势,209T-209A、338R-338H、359T-359R则表现出地域特点,未曾见过相似报道。研究结果表明,具有vvIBDV分子特征的分离株是该地区近10年来主要流行毒株,该地区IBDV毒株在vVP2序列上仍处于不断进化中,且带有地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vVP2 序列分析 遗传进化分析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近海产胞外多糖细菌多样性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博文 成鑫花 +7 位作者 廖秋妮 陈艳艳 李尚泉 吴家法 龙寒 禤金彩 刘红全 何秀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35-2342,共8页
【目的】鉴定广西北部湾近海产胞外多糖(EPS)的海洋细菌种类多样性,并测定其EPS生物学活性,为后续研究EPS活性及其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方法】采用黏液比色法、乙醇沉法和苯酚硫酸法初筛产EPS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鉴定细菌种属并进行... 【目的】鉴定广西北部湾近海产胞外多糖(EPS)的海洋细菌种类多样性,并测定其EPS生物学活性,为后续研究EPS活性及其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方法】采用黏液比色法、乙醇沉法和苯酚硫酸法初筛产EPS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鉴定细菌种属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测定EPS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广西北部湾近海海水、沙粒和红树林泥土中共分离出205株产EPS细菌,结合分离株的菌落特征和形态观察结果可将所分离获得的细菌归为28种细菌。对28株代表细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属于2个纲(芽孢杆菌纲和γ-变形菌纲)、4个目(芽孢杆菌目、假单胞菌目、弧菌目和肠杆菌目)、4个科(芽孢杆菌科、莫拉菌科、弧菌科和肠杆菌科)、6个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15个种;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占所鉴定菌株的71.43%,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EPS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种属细菌所产EPS均具有一定的DPPH清除作用,但不同菌株间差异明显,清除率为9.43%~71.10%。【结论】从广西北部湾近海地区共分离鉴定出2纲4目4科6属15种产EPS的海洋细菌,以芽孢杆菌属为主,存在种类多样性,且各类细菌分泌产生的EPS均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胞外多糖 16S RDNA 多样性 抗氧化活性 广西北部湾
下载PDF
新时期下海洋生态学实验课程建设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龙寒 吴霜 +1 位作者 吴家法 禤金彩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8年第4期35-37,共3页
海洋生态学实验课程建设是海洋生态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并超越理论知识,更多地向实践性延伸。在课程建设上,应当明确课程建设目的,结合专业需求,从基础技能出发,立足于自身教学条件,... 海洋生态学实验课程建设是海洋生态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并超越理论知识,更多地向实践性延伸。在课程建设上,应当明确课程建设目的,结合专业需求,从基础技能出发,立足于自身教学条件,尽可能确保实验课程的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实验课程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北海近岸养殖海域3种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盛峰 陈佳 +3 位作者 禤金彩 龙寒 袁汉文 何秀苗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34,共6页
对北海近岸养殖海域的3种弧菌(Vibrio)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鉴定的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通过从北海近岸养殖海域随机采集水样,利用TCBS培养基对所采水样进行弧菌的分离和纯化,采用PCR方法和序列分析对弧菌进行鉴定,并对鉴定出的3种弧菌... 对北海近岸养殖海域的3种弧菌(Vibrio)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鉴定的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通过从北海近岸养殖海域随机采集水样,利用TCBS培养基对所采水样进行弧菌的分离和纯化,采用PCR方法和序列分析对弧菌进行鉴定,并对鉴定出的3种弧菌进行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检测。共分离获得67株疑似弧菌菌株,经鉴定,19株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4株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4株为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耐药性分析研究表明,19株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显示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其中100%的菌株对四环素、卡那霉素和红霉素表现耐药,94.7%的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84.1%的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78.9%的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4株霍乱弧菌和4株河流弧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强,但敏感度低,两者对复方新诺明均表现为中介敏感。本研究提示,北海近岸养殖海域中弧菌种类较多,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大多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对北海近岸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分离 鉴定 养殖海域 耐药性
下载PDF
1株链霉菌BCG36的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甘光华 杨立芳 +4 位作者 姜明国 李西妮 杨桂柳 高春晓 覃春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66-69,共4页
对分离自广西北海红树林根际土壤中的1株放线菌BCG36进行抗菌活性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并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放线菌BCG36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有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活性;牛奶先凝固后冻化,可使硝酸盐还原,不产硫化... 对分离自广西北海红树林根际土壤中的1株放线菌BCG36进行抗菌活性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并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放线菌BCG36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有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活性;牛奶先凝固后冻化,可使硝酸盐还原,不产硫化氢,不产黑色素,不使明胶液化;对大肠埃希菌、普通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6SrDNA测序后比对显示,放线菌BCG36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根际放线菌 鉴定 抗菌活性
下载PDF
白骨壤抗菌蛋白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桂 谢贻冬 +4 位作者 赵钦 吴丹丹 陈欢儿 江蕾 武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72-76,82,共6页
本文以红树植物白骨壤叶为材料,以硫酸铵分级沉淀分离不同的抗菌蛋白,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的方法测定白骨壤抗菌蛋白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抗菌活性,显微观察分析抗菌作用方式机理,进行白骨壤抗菌蛋白对感病香蕉的贮藏防病实验。... 本文以红树植物白骨壤叶为材料,以硫酸铵分级沉淀分离不同的抗菌蛋白,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的方法测定白骨壤抗菌蛋白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抗菌活性,显微观察分析抗菌作用方式机理,进行白骨壤抗菌蛋白对感病香蕉的贮藏防病实验。结果表明:35%、75%、85%硫酸铵沉淀分离的抗菌蛋白(抗菌蛋白Ⅰ、Ⅱ、Ⅲ)具有明显抗菌活性,其抑制菌丝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_(50))分别为:7.93±0.29、6.80±0.28、16.21±0.13μg/m L。100μg/m L的抗菌蛋白(Ⅰ、Ⅱ、Ⅲ)溶液对香蕉炭疽分生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95.5%±0.01%、97.5%±0.03%、92.5%±0.01%。显微观察发现三种抗菌蛋白处理的菌丝分别出现了扭曲、断裂、畸形以及原生质外渗现象。经抗菌蛋白处理后的采后感病香蕉果实具有明显降低发病率的效果。抗菌蛋白Ⅰ、Ⅱ、Ⅲ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4.48%±0.68%、77.24%±0.53%、75.87%±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骨壤 抗菌蛋白 香蕉炭疽病 抗菌活性 抗菌机理
下载PDF
超声波-微波协同H_2O_2降解壳聚糖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毛江江 邓光辉 +2 位作者 李训碧 赵钦 周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92-196,共5页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超声波-微波联合H2O2氧化降解制备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并对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进行红外光谱表征及热稳定性测定。正交实验结果显示,H2O2浓度8%,H2O2氧化10 min,超声-微波联合降解3 min,制备得到平均分子量为3.5...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超声波-微波联合H2O2氧化降解制备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并对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进行红外光谱表征及热稳定性测定。正交实验结果显示,H2O2浓度8%,H2O2氧化10 min,超声-微波联合降解3 min,制备得到平均分子量为3.52 ku的低分子量壳聚糖。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壳聚糖在降解过程中分子骨架结构保持不变,引起了β(1→4)糖苷键部分断裂,降解过程伴随脱乙酰反应发生;差热分析表明降解后的低分子量水溶性壳聚糖的热稳定性低于原料壳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超声波-微波 降解
下载PDF
西番莲颗粒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3
8
作者 龙琰 蓝毅 +4 位作者 陆明忠 陈艳艳 杨善忠 何家康 何秀苗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8,共6页
旨在考察西潘莲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亚慢毒性作用,以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分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给药,测试西番莲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西番莲颗粒以3.3... 旨在考察西潘莲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亚慢毒性作用,以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分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给药,测试西番莲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西番莲颗粒以3.3、1.65、0.825g/kg的剂量对SD大鼠连续灌胃4周,并观察其生理状况及其体重变化情况,在第4周周末对大鼠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西番莲颗粒各剂量组均不引起小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剂量为16.5g/kg体重;在对大鼠的亚慢毒性试验中,连续给药期间未见大鼠有不良反应,试验组大鼠在增重、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或均在95%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在各脏器未发现异常组织病理学变化。说明受试药物西番莲颗粒实际无毒,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番莲颗粒 急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 小鼠 大鼠
下载PDF
火龙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效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翠平 黄慧燕 周桂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60-1567,共8页
【目的】分离鉴定广西采后火龙果果实上的病原真菌,明确病原菌菌株对季铵化壳聚糖(HTCC)的敏感特性,为火龙果果实的采后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火龙果果实上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鉴定后,... 【目的】分离鉴定广西采后火龙果果实上的病原真菌,明确病原菌菌株对季铵化壳聚糖(HTCC)的敏感特性,为火龙果果实的采后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火龙果果实上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鉴定后,依据菌株形态学特性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PI染色法,观察HTCC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及菌丝细胞膜的影响。【结果】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白心火龙果果实上分离到1株丝状真菌菌株E;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E为火龙果采后病害病原真菌;经形态学特性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菌株E鉴定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HTCC对菌株E的作用结果显示,HTCC对菌株E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HTCC浓度呈正相关,0.25、0.50、0.75和1.00 mg/mL HTCC对菌株E的抑菌率分别为20.84%、50.05%、72.91%和83.23%;HTCC处理能破坏菌株E的菌丝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细胞膜的完整性。【结论】新月弯孢菌能引起广西采后火龙果发生真菌病害,依据HTCC对该菌的抑制效果,火龙果采后流通过程中可使用HTCC来减轻病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采后病害 真菌 rDNA-ITS序列 季铵化壳聚糖 细胞膜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分离检测麦芽中大麦芽碱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桂 谢贻冬 +3 位作者 罗珍连 李美兰 贲蓓蓓 邓光辉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8期192-195,共4页
根据大麦芽碱具有增强[Ru(bpy)_3^(2+)]电化学发光信号的作用,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快速分离检测麦芽中大麦芽碱的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Ru(bpy)_3^(2+)]浓度、PBS缓冲液的pH值、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运... 根据大麦芽碱具有增强[Ru(bpy)_3^(2+)]电化学发光信号的作用,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快速分离检测麦芽中大麦芽碱的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Ru(bpy)_3^(2+)]浓度、PBS缓冲液的pH值、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运行缓冲液的浓度和pH值、进样时间和电压及CE分离电压等试验条件对大麦芽碱检测的影响。得到最佳分离检测条件:分离电压13 k V,分离缓冲液浓度10 mmol/L,pH值6. 5,进样时间10 s,检测电位1. 16 V,检测池缓冲液浓度60 mmol/L,pH值8. 0,Ru(bpy)_3^(2+)浓度5 mmol/L。在此条件下,大麦芽碱含量的线性范围为5 000. 00~100 000. 00μg/L,检出限[性噪比(S/N=3)]为60. 00μg/L。对样品进行检测,麦芽中大麦芽碱的含量为(0. 239±0. 021) mg/g,电化学发光强度和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1. 48%和2. 69%,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3. 71%~104. 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 麦芽 大麦芽碱 分离
下载PDF
IBDV分离株JS7的VP3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原核表达
11
作者 何晨 武秀知 +1 位作者 王浩 何秀苗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45-48,共4页
应用RT-PCR技术扩增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离株JS7的VP3基因,并进行了分子特征分析和原核表达。结果显示,JS7的VP3基因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上表现为981P、990A、1005A,既有致弱毒株的990A,又有vvIBDV毒株的981P和1005A,在遗传进... 应用RT-PCR技术扩增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离株JS7的VP3基因,并进行了分子特征分析和原核表达。结果显示,JS7的VP3基因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上表现为981P、990A、1005A,既有致弱毒株的990A,又有vvIBDV毒株的981P和1005A,在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上,JS7更接近于vvIBDV参考株;VP3基因在IPTG的诱导下,在p ET-28a系统中成功表达出32 ku的产物,western-blot检测发现,该表达产物与鸡抗IBDV多抗血清发生反应。说明JS7-VP3成功表达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这为进一步研究IBDV特异性的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VP3在IBDV致病性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VP3蛋白 分子特征 原核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