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诚 徐佳佳 +5 位作者 黄明 杨占风 张娜 江章华 白铁勇 陆福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201,共21页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马街遗址 古洪水事件 考古遗存 宝墩文化
下载PDF
四川成都城乡一体化工程金牛区5号C地点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 被引量:14
2
作者 姜铭 赵德云 +1 位作者 黄伟 赵志军 《南方文物》 2011年第3期68-72,59,共5页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和其他植物遗存的分析发现,金沙遗址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显示出了一种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并存的特点,但是稻作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成都 城乡 一体化工程 金牛区 文物考古 出土 植物遗存 金沙遗址 研究所 中原地区 文化遗存 田野考古 四川大学 世纪 历史文化 功能分区 都城遗址 成都市区 生活区 考古学
下载PDF
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出土漆彩绘陶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颖东 何秋菊 +1 位作者 周志清 崔剑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5,共7页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XRF)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器年代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陶胎以易熔粘土为原料而成;彩绘层是用生漆(大漆)分别加炭黑、朱砂调和结膜而成;髹漆工艺为先髹饰黑色底漆层,然后再用含朱砂的红色颜料漆勾勒图案,黑红相间形成鲜明对比,起到良好装饰效果。这批漆陶的发现表明成都平原地区大漆工艺的使用年代可到西周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桥遗址新一村 漆陶 红外光谱 显微激光拉曼 碳-14
下载PDF
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环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旦辉 汪灵 +4 位作者 叶巧明 邓苗 樊华 孙杰 杨颖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1-545,共5页
为了查明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的物理化学条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古象牙赋存环境(土壤)的物相、化学成分、pH值和Eh值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古象牙的pH值、Eh值等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象牙赋存土壤样品主要... 为了查明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的物理化学条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古象牙赋存环境(土壤)的物相、化学成分、pH值和Eh值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古象牙的pH值、Eh值等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象牙赋存土壤样品主要由粘土及硅酸盐矿物组成,其中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含量达43%~60%,其pH值和E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5和-13.5mV,这种弱酸性还原环境的形成与土壤中含有0.3%左右的腐殖酸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成都金沙古象牙pH和Eh值平均分别为6.46和-15.5mV,与土壤pH和Eh值非常接近;并由于土壤中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封闭作用,能够阻止古象牙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及其对古象牙侵蚀作用,使古象牙能够在一种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得以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象牙 碳羟磷灰石 赋存环境 粘土矿物 蒙脱石 文物保护 成都金沙
下载PDF
文物保护用丙烯酸树脂Paraloid B-72的结构表征与耐老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娟娟 魏燕红 +3 位作者 杨弢 孙杰 赵丽娟 肖嶙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1-84,92,共5页
Paraloid B-72是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但对其结构和耐老化性能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利用核磁共振(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手段探究B-72的分子结构,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监测B-72热老化和光老化过程。结... Paraloid B-72是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但对其结构和耐老化性能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利用核磁共振(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手段探究B-72的分子结构,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监测B-72热老化和光老化过程。结果表明,B-72是甲基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甲酯组成的二元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在光老化过程中其分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羰基和酯基峰强度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因此,未经改性的B-72不宜作为露天文物保护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树脂 光稳定性 热稳定性
下载PDF
成都金沙遗址区古环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傅顺 王成善 +2 位作者 江章华 刘建 李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4,18,共6页
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区孢粉分析方法复原古植被特征,同时结合遗址区广汉亚粘土层古土壤的地球化学行为分析结果得出,金沙遗址文化期内气候总体上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湿润气候, 并有温暖湿润与温暖干旱气候交替现象发生。
关键词 成部市 金沙遗址 古环境 孢粉分析 文物考古
下载PDF
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在成都平原大遗址聚落考古中的实践与收获——以高山古城遗址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周志清 陈剑 +1 位作者 刘祥宇 白铁勇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第6期32-37,共6页
区域系统调查是当前聚落考古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通过对地处成都平原西南山地高山古城遗址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的研究,并为今后成都大遗址考古和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基础材料与实践范例... 区域系统调查是当前聚落考古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通过对地处成都平原西南山地高山古城遗址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的研究,并为今后成都大遗址考古和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基础材料与实践范例。本文对高山古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和相关思考进行回顾,以期为相关大遗址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系统调查 聚落 高山古城遗址 宝墩文化 大遗址
下载PDF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考古: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剑 邱艳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第6期14-25,共12页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所代表的文化早于三星堆,是当时成都平原追溯到的最早的史前文化。这些城址的发现将成都平原的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显示此时成都平原已出现早期文明的萌芽,与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处在同一发展水平。进一步...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所代表的文化早于三星堆,是当时成都平原追溯到的最早的史前文化。这些城址的发现将成都平原的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显示此时成都平原已出现早期文明的萌芽,与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处在同一发展水平。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文明多源一体的考古新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本文对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发现、调查、发掘与综合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 宝墩遗址 高山古城 鱼凫古城 聚落研究 科技考古
下载PDF
先秦地震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的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剑 《民族学刊》 2013年第4期35-53,113-116,共23页
近年来国内史前及商周地震考古工作取得系列新发现与新认识,为龙门山地区这个多断裂带和地震多发区的史前地震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基础和参考样本。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研究应避免"两张皮"的困境,田野工作与整合... 近年来国内史前及商周地震考古工作取得系列新发现与新认识,为龙门山地区这个多断裂带和地震多发区的史前地震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基础和参考样本。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研究应避免"两张皮"的困境,田野工作与整合研究均需要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机融合。龙门山地区史前先民在定居地点选址方面的科学智慧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史前 地震考古 龙门山地区
下载PDF
田野考古视角下的成都大遗址保护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剑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第6期4-13,共10页
在2013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四川成都片区大遗址保护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四线六片一圈"战略格局。这些大遗址大多数均位于成都市行政区划的管辖范围之... 在2013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四川成都片区大遗址保护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四线六片一圈"战略格局。这些大遗址大多数均位于成都市行政区划的管辖范围之内,目前经确认纳入《成都大遗址保护名录》的共有24处35个遗址点。文章着重介绍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配合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展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片区 大遗址保护 田野考古
下载PDF
模糊聚类磁异常分析在金沙遗址文物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李军 王绪本 +1 位作者 李才明 张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针对遗址文物磁源体异常信息通常在性态和类属方面存在一定的中介性,通过实验测试,研究了成都金沙遗址发掘象牙、陶器、动物遗骸等文物遗存样品的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分析了全区高精度磁测异常分布特点,并采用基于传递包的模糊聚类分析方... 针对遗址文物磁源体异常信息通常在性态和类属方面存在一定的中介性,通过实验测试,研究了成都金沙遗址发掘象牙、陶器、动物遗骸等文物遗存样品的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分析了全区高精度磁测异常分布特点,并采用基于传递包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硬划分聚类处理的局限性,由此建立了研究区磁源参数量化特征的模糊相似关系。对研究区异常进行了聚类划分和识别,指出了遗址区三类文物赋存特点和分布状况,为指导该区文物发掘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聚类 磁异常 文物 金沙沙遗址
下载PDF
在希望的田野上:岷江地域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新进展——以2014年度的田野工作为中心
12
作者 陈剑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6年第1期87-112,共26页
2014年,成都平原史前考古取得新突破,高山古城遗址建立成都平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新坐标;宝墩古城遗址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新资料;温江红桥村遗址发现了宝墩文化时期水利设施。岷江流域商周时期考古也有重大突破,三星堆遗址进行了继1... 2014年,成都平原史前考古取得新突破,高山古城遗址建立成都平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新坐标;宝墩古城遗址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新资料;温江红桥村遗址发现了宝墩文化时期水利设施。岷江流域商周时期考古也有重大突破,三星堆遗址进行了继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发掘以来收获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成都平原腹心也发现多处新的十二桥文化遗址。成都平原汉宋明清时期的墓葬考古发掘与研究有了新进展,老官山汉墓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表彰,出土简牍、西汉经穴髹漆人像的整理、释读和研究工作也有初步成果;青白江区城厢镇战国秦汉墓群和新津县宝资山古墓群发掘也收获颇丰。成都中心城区城市考古的新突破,展现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演变历程,复原成都古都风貌。多学科综合研究拓展了田野考古研究的视野,成都平原科技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兴未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地域考古 新进展 田野工作 科技考古
下载PDF
金沙遗址出土象牙、骨角质文物现场临时保护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肖璘 孙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2期26-30,共5页
为寻求一种实际可行、安全可靠的出土象牙、骨角质文物现场加固保护的方法,通过用几种加固剂在象牙等样品上做渗透加固实验,对比、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加固剂,用该加固剂对考古发掘现场的象牙等进行现场临时加固,效果尚可。
关键词 象牙 骨角质 渗透加固 文物保护 金沙遗址
下载PDF
成都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陶俑服饰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颜劲松 《四川文物》 2006年第1期47-57,共11页
成都宋墓随葬有大量人物俑,基本组合有武士俑、文官俑、侍俑、文俑等。这些陶俑刻画逼真写实,服饰类型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代服饰是对唐代服饰的继承,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服饰和衣冠制度。成都宋墓出土人物俑中,武士俑所... 成都宋墓随葬有大量人物俑,基本组合有武士俑、文官俑、侍俑、文俑等。这些陶俑刻画逼真写实,服饰类型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代服饰是对唐代服饰的继承,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服饰和衣冠制度。成都宋墓出土人物俑中,武士俑所着甲胄、文官俑所着冠服,以及平民百姓的一般服饰都与史籍记载相符,北宋与南宋风格特点明显,反映了宋代成都地区的社会历史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宋代墓葬 人物俑 服饰
下载PDF
宝墩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大型聚落考古新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何锟宇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第6期26-31,共6页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目前所见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它的发现和命名对于建立四川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探索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宝墩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中面积最大的一处遗址。文章介绍...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目前所见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它的发现和命名对于建立四川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探索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宝墩古城遗址是宝墩文化中面积最大的一处遗址。文章介绍了近些年来对宝墩古城遗址进行的考古调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研究宝墩遗址的空间结构、聚落形态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成都平原龙山时代的社会复杂化程度以及文明进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史前大型聚落 宝墩文化 宝墩遗址 考古调查
下载PDF
成都市商业街船棺墓葬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锟宇 颜劲松 陈云洪 《四川文物》 2006年第6期42-50,I0002,共10页
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商业街抢救性发掘出战国早期偏晚的一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墓葬,除出土铜器、漆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外,数量众多的动物骨骼出土也为研究成都平原当时的动物资源、生态环境、饮食结构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 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商业街抢救性发掘出战国早期偏晚的一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墓葬,除出土铜器、漆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外,数量众多的动物骨骼出土也为研究成都平原当时的动物资源、生态环境、饮食结构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商业街 船棺葬 动物骨骼 丧葬习俗
下载PDF
三十年来中国陶瓷考古发现与研究述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易立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4-154,共11页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陶瓷考古发现颇丰,围绕这些发现而展开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和细化。本文拟对主要的发现与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初步展现三十年间我国陶瓷考古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 陶瓷考古 发现 研究
下载PDF
黄河长江上游史前文明互动研究的新进展——青藏高原东麓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西部考古协作会记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剑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5-157,共3页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青藏高原 史前考古 协作会 第二届 西部 互动研究 史前文明 长江上游 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3年12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夏商周断代工程 北京大学 进展 黄河 研究中心 2005年 考古学文化 新石器时代 西北大学 四川大学
下载PDF
人种学及古DNA分析在成都金沙遗址及相关诸遗存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毅 颜劲松 《四川文物》 2004年第3期93-95,共3页
人种学与古DNA分析 ,是体质人类学范畴中的重要研究方法 ,将它们互相印证 ,为考古学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介绍了这两种方法在成都金沙遗址及相关诸遗存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人种学 古DNA分析 成都金沙遗址 考古学
下载PDF
成都平原4000aBP以来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罗丽萍 朱利东 +5 位作者 向芳 杨文光 阚瑷珂 罗虹 张擎 朱章义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5-202,共8页
成都平原晚全新世以来沉积的泥质层发现丰富的孢粉。根据孢粉成分组合特征和生态类型可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剖面上6个14C测年数据,提出在过去的4000a研究区植被类型及气候环境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3800—3600aBP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成都平原晚全新世以来沉积的泥质层发现丰富的孢粉。根据孢粉成分组合特征和生态类型可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剖面上6个14C测年数据,提出在过去的4000a研究区植被类型及气候环境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3800—3600aBP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暖偏湿;3600—3400aBP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3400—2600aBP为草/湿地,气温下降,环境更潮湿;2600—900aBP为落叶阔叶林,温度又开始逐渐回升,气候温和偏湿;900—300aBP再次变为草/湿地,偏干冷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气候变化 晚全新世 成都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