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假设市场评价法(CVM)评价农地的外部效益 被引量:44
1
作者 宋敏 横川洋 胡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0年第3期19-22,共4页
农地的外部效益是引起土地市场失败的根本原因。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是用假设市场法对农地的外部效益进行非市场评价 ,从而为采取相应的制度措施提供依据。讨论了用假设市场评价法 (CVM)评价农地的外部效益时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农地 外部效益 假设市场评价法 CVM 评价
下载PDF
利用粳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检测水稻抗亚铁毒胁迫有关性状QTL(英文) 被引量:20
2
作者 万建林 翟虎渠 +2 位作者 万建民 安井秀 吉村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93-898,共6页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 ,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近 70 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 ,矿质营养失调 ,尤以Fe2 + 过量积累 ,对水...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 ,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近 70 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 ,矿质营养失调 ,尤以Fe2 + 过量积累 ,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逆境胁迫作用。培育抗亚铁毒的水稻品种是简便、经济有效地提高稻谷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利用由粳稻品种Asominori与籼稻品种IR2 4杂交衍生的Asominori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SegmentSubstitutionLines,CSSLs)群体为材料 ,检测与抗亚铁毒胁迫有关性状QTL。共检测到与抗亚铁毒胁迫有关性状QTL14个 ,各QTL的LOD值为 2 72~ 6 6 3。其中检测到与抗亚铁毒胁迫直接有关的性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 3个 ,分别位于第 3、9、11染色体C5 15~XNpb2 79、R2 6 38~C12 6 3和G14 6 5~C95 0之间 ,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 16 4 5 %、11 16 %和 2 8 0 2 % ;与其他已发表的定位结果比较发现 ,位于第三染色体C5 15~XNpb2 79间控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的QTL与水稻功能图谱上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的位置一致 ;表明在亚铁毒胁迫条件下 ,水稻在其叶片表面出现棕色斑点 ,叶片衰老 ,产生一些叶绿素降解物或衍生物 ,以提高叶片细胞对亚铁等重金属毒害的耐受力。另外 ,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亚铁毒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 数量性状位点(QTLs)
下载PDF
利用CSSLs群体研究稻米粒型QTL的表达稳定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万向元 刘世家 +4 位作者 王春明 江玲 翟虎渠 吉村醇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75-1283,共9页
利用Asominori×IR2 4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CSSLs)群体 ,对稻米粒长、粒宽和长宽比进行连续两年及 4个地点的QTL表达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 :3个性状“两年四点”的表现型都为连续分布 ,均存在超亲遗传类型 ;共检测到 13个粒型相关QT... 利用Asominori×IR2 4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CSSLs)群体 ,对稻米粒长、粒宽和长宽比进行连续两年及 4个地点的QTL表达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 :3个性状“两年四点”的表现型都为连续分布 ,均存在超亲遗传类型 ;共检测到 13个粒型相关QTL ,其中在 8个环境中都能被重复检测到的QTL有 6个 ,即影响粒长的 qGL 3、控制粒宽的qGW 5a和 qGW 5b以及共同作用于长宽比的qLWR 3、qLWR 5a和 qLWR 5b。这 6个QTL对应置换系的相应性状与背景亲本Asominori的表现型差异在 8个环境中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 0 0 1) ,且同一QTL对应置换系相应性状的表现型在不同环境间呈显著正相关 (r≥ 0 75 ,r0 0 5=0 6 6 6 ) ,说明这 6个QTL表达稳定性较高。由于 qGL 3和 qLWR 3均位于R19 C16 77标记区间 ,qGW 5a和 qLWR 5a位于C2 6 3标记附近 ,qGW 5b和 qLWR 5b被定位在R5 6 9标记附近 ,因此R19、C16 77、C2 6 3和R5 6 9这 4个RFLP标记对优良水稻外观品质的标记辅助选择 (M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观品质 粒型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QTL 稳定性
下载PDF
水稻低温发芽力QTL定位和遗传分析(英文) 被引量:12
4
作者 侯名语 王春明 +3 位作者 江玲 万建民 安井秀 吉村醇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01-706,共6页
以Kinmaze(粳稻 ) /DV85 (籼稻 )的重组自交系F10 世代群体检测了影响水稻低温发芽力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通过测定不同时期的低温发芽率 ,确定了 15℃低温、第 10d为检测低温发芽率的最适处理温度和时间 ,该条件下能够充分检... 以Kinmaze(粳稻 ) /DV85 (籼稻 )的重组自交系F10 世代群体检测了影响水稻低温发芽力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通过测定不同时期的低温发芽率 ,确定了 15℃低温、第 10d为检测低温发芽率的最适处理温度和时间 ,该条件下能够充分检测到品种的差异和分离群体的变异。通过设置对照 ,证明所检测的低温发芽率不受休眠及二次休眠的影响。 15℃低温、第 10d时 ,Kinmaze的发芽率达 35 % ,DV85的发芽率只有 7% ,两亲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该群体 81个家系的低温发芽率变幅在 0 %~ 99%之间。QTL分析结果检测到 5个与低温发芽力相关的基因座 ,分别位于第 2、6、7、11和 12染色体上。位于第 2、6和 11染色体上的 qLTG 2、qLTG 6和 qLTG 11贡献率分别为 2 7 1%、17 1%和 15 0 % ,对低温发芽力性状的增效基因来自DV85 ;位于第 7、12染色体上 qLTG 7和qLTG 12的贡献率分别为 2 2 9%和 8 8% ,增效基因来自Kinmaze。其中 ,qLTG 6和 qLTG 11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已报道的有关低温发芽力QTL位置相似 ,而 qLTG 2、qLTG 7和 qLTG 12为新检测的低温发芽力基因座。上位性分析结果显示 ,第 3与第 5染色体上存在影响低温发芽力的互作位点 ,其互作可以提高低温发芽力 ,而第 7染色体上的两位点之间的互作降低了低温发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低温发芽力 QTL
下载PDF
利用RIL和CSSL群体检测水稻种子休眠性QTL 被引量:32
5
作者 江玲 曹雅君 +3 位作者 王春明 翟虎渠 万建民 吉村醇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3-458,共6页
利用由粳稻品种Asominori与籼稻品种IR2 4的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F1 0 家系 (RecombinantInbredLines,RIL)群体及其衍生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ChromosomeSegmentSubstitutionLines,CSSL)群体 ,进行了种子休眠性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 利用由粳稻品种Asominori与籼稻品种IR2 4的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F1 0 家系 (RecombinantInbredLines,RIL)群体及其衍生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ChromosomeSegmentSubstitutionLines,CSSL)群体 ,进行了种子休眠性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其中CSSL群体有 2个 ,即CSSL1(以Asominori为背景 ,置换片段来自IR2 4)和CSSL2 (以IR2 4为背景 ,置换片段来自Asominori)。在RIL群体上共检测到 3个种子休眠性QTL ,分别位于第 3、6和 9染色体上 ;在CSSL1群体中检测到分布在第 1、3和 7染色体上的 3个休眠性QTL ;而在CSSL2群体上检测到的 3个QTL则分别位于第 1、2和 7染色体上。同时在两套CSSL群体上 ,分别检测到位于第 1、7染色体上位置相近且效应一致的休眠性QTL ,分析表明其所在的Asominori片段含对种子休眠性的增效基因 ,相应的IR2 4片段含有减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休眠性 重组自交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
下载PDF
水稻叶蝉抗性基因回交转育和CAPS标记辅助选择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春明 安井秀 +3 位作者 吉村醇 苏昌潮 翟虎渠 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7-241,共5页
以综合性状好但对黑尾叶蝉 (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敏感的品种台中 6 5作为轮回亲本 ,与抗性品种DV85连续回交 ,得到回交高代BC6F2 群体 ,进行抗叶蝉性状的回交转育。将抗黑尾叶蝉基因Grh2两侧的RFLP标记C189和G14 6 5成功地转换... 以综合性状好但对黑尾叶蝉 (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敏感的品种台中 6 5作为轮回亲本 ,与抗性品种DV85连续回交 ,得到回交高代BC6F2 群体 ,进行抗叶蝉性状的回交转育。将抗黑尾叶蝉基因Grh2两侧的RFLP标记C189和G14 6 5成功地转换为在亲本间具有多态的CAPS标记。在进行表型选择的同时 ,利用CAPS标记对BC6F2 进行了标记辅助选择 ,分析了CAPS标记与Grh2间的遗传距离和标记辅助选择的效果。所选出的个体具有台中 6 5的遗传背景且携带纯合Grh2基因 ,可作为聚合抗叶蝉基因培育新品种的重要中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尾叶蝉 抗虫性 CAPS 标记辅助选择 抗性基因 回交 转育
下载PDF
水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及其对干热处理的响应 被引量:28
7
作者 唐九友 江玲 +5 位作者 王春明 刘世家 陈亮明 翟虎渠 吉村醇 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791-1796,共6页
利用Kinmaze(粳稻)/DV85(籼稻)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F11家系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进行了种子休眠性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抽穗后35 d的种子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81个家系的休眠性表现,利用Wind... 利用Kinmaze(粳稻)/DV85(籼稻)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F11家系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进行了种子休眠性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抽穗后35 d的种子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81个家系的休眠性表现,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3a软件共检测到4个种子休眠性QTL,分别位于第2、5、11染色体上,其中第2染色体存在2个QTL,各QTL的贡献率变幅8.37%~17.40%。进一步研究了这些休眠性基因位点对干热破除休眠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来自DV85增强休眠性的QTL位点qDOR-2-1和qDOR-5,以及来自Kinmaze增强休眠性的QTL位点qDOR-11,易被干热处理破除休眠,这3个QTL效应较强,可在种子休眠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加以利用;而位于第2染色体上标记XNpb227-XNpb132之间的QTL位点qDOR-2-2却不易被干热处理破除休眠,该位点增强休眠性的基因来自DV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定位 种子休眠性 位点 破除休眠 水稻种子 干热处理 抽穗 家系 染色体 基因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下拖拉机侧向稳定性模型实验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硕 李臻 +3 位作者 朱忠祥 毛恩荣 光岡宗司 井上英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58-363,共6页
针对拖拉机斜坡直线行驶工况,基于拖拉机比例模型和3D打印技术,建立了模型拖拉机轮胎-地面载荷实验测试系统。以斜坡上侧车轮-地面载荷为主要参考量,提出了针对拖拉机前、后轮的侧向稳定评价指标(拖拉机前、后轮的斜坡上侧车轮载荷分配... 针对拖拉机斜坡直线行驶工况,基于拖拉机比例模型和3D打印技术,建立了模型拖拉机轮胎-地面载荷实验测试系统。以斜坡上侧车轮-地面载荷为主要参考量,提出了针对拖拉机前、后轮的侧向稳定评价指标(拖拉机前、后轮的斜坡上侧车轮载荷分配系数)。采用田口实验设计方法,选择前后轮轮胎类型、前配重质量、前后轮距和机具位置6个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因子,以E级和F级随机路面作为噪声因子,设计了6因子混合水平的田口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信噪比和均值的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拖拉机斜坡上侧前、后轮侧向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控制因子分别是前配重质量和后轮距;得出基于前、后轮侧向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拖拉机最优配置,为拖拉机的稳定性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也为拖拉机防侧翻预警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比例模型 田口实验设计 随机路面 侧向稳定性 最优配置
下载PDF
检测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菌落PCR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睿 许芳 +2 位作者 张忠美 宫本敬久 朱廷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58-260,共3页
针对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stx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一种菌落PCR方法。菌落PCR模拟实验证实,该方法特异性强,能良好的扩增出O157的stx1和stx2基因,而普通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无PCR扩增产物。应用分子检测... 针对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stx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一种菌落PCR方法。菌落PCR模拟实验证实,该方法特异性强,能良好的扩增出O157的stx1和stx2基因,而普通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无PCR扩增产物。应用分子检测初筛、选择性培养、菌落PCR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实际食品样品,分离检测到一株携带stx1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本实验建立的菌落PCR方法可应用于食品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食品检验 stx基因 菌落PCR
下载PDF
漆酶对木质素磺酸盐生物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耿兴莲 李忠正 +2 位作者 王传槐 近藤隆一郎 坂井克己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4,共4页
本研究用由白腐菌(Coriolusversicolor)液体培养基制得的粗漆酶改性麦草木质素磺酸盐。处理后木质素磺酸盐分子量分布明显向高分子量方向移动,木质素磺酸盐溶液的色度随之加深的同时,其分散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本研究用由白腐菌(Coriolusversicolor)液体培养基制得的粗漆酶改性麦草木质素磺酸盐。处理后木质素磺酸盐分子量分布明显向高分子量方向移动,木质素磺酸盐溶液的色度随之加深的同时,其分散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且在此处理过程中漆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木质素磺酸盐 改性
下载PDF
水稻种子耐低温发芽力的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纪素兰 江玲 +5 位作者 王益华 刘世家 刘喜 翟虎渠 吉村醇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1-556,共6页
利用种植在不同环境[南京(2002)、海南(2002—2003)、南京(2003)]下的Kinmaze/DV85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对水稻种子萌发第10天的低温发芽力进行QTL分析。利用QTLmapping2.0软件共检测到11个QTL,其中qLTG-7和qLTG-11可在3个环境中稳定表... 利用种植在不同环境[南京(2002)、海南(2002—2003)、南京(2003)]下的Kinmaze/DV85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对水稻种子萌发第10天的低温发芽力进行QTL分析。利用QTLmapping2.0软件共检测到11个QTL,其中qLTG-7和qLTG-11可在3个环境中稳定表达,且最大贡献率均达到27.93%,增强低温发芽的基因分别来自Kinmaze和DV85。与前人的研究比较发现,这2个QTL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和遗传背景中稳定表达。进一步上位性分析的结果表明,qLTG-11并不参与上位性互作,而qLTG-7虽参与互作但其贡献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RIL群体 低温发芽力 QTL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抗亚铁毒胁迫的QTLs(英文) 被引量:6
12
作者 万建林 翟虎渠 +2 位作者 万建民 安井秀 吉村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 ,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 6 7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 ,矿质营养失调 ,尤以Fe2 + 过量积累 ,对水稻...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 ,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 6 7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 ,矿质营养失调 ,尤以Fe2 + 过量积累 ,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逆境胁迫作用。培育抗亚铁毒的水稻品种是简便、经济有效地提高稻谷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利用Kinmaze DV85的 81个重组自交家系 (RILs)的作图群体 ,采用水培鉴定方法 ,在亚铁毒条件下 ,检测叶片棕色斑点指数 (LBI)、株高 (PH)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s)。结果表明 ,控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都位于第3染色体上 ,各QTL的LOD值为 3.79~ 5 .89。检测到与亚铁毒胁迫直接有关的性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 2个 ,分别位于第 3染色体的X2 79 C2 5和X1 4 4 X36 2间 ,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 1 7.38%和 2 2 .0 7% ,其中位于第 3染色体X2 79 C2 5间的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与水稻功能图谱第 3染色体上的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位置一致 ;另一个位于X1 4 4 X36 2间的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与水稻功能图谱第 3染色体上的另一个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连锁 ,相距 2 5 .6cM。表明在亚铁毒胁迫条件下 ,水稻在其叶片表面出现棕色斑点 ,叶片衰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群体 水稻 抗亚铁毒胁迫 QTLS 数量性状位点 检测 潜育性水稻田
下载PDF
水稻RFLP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控制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春明 安井秀 +2 位作者 吉村醇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50-653,共4页
用台中 6 5 (粳稻 ) / ARC10 313(籼稻 )的重组近交系 (F1 0 )构建了 RFL P连锁图谱 ,含 113个分布均匀的标记。作成的图谱覆盖全基因组 ,全图总长 14 6 2 .4 c M,图中标记位置与所使用的参照图谱基本符合。利用该重组自交家系材料与亲... 用台中 6 5 (粳稻 ) / ARC10 313(籼稻 )的重组近交系 (F1 0 )构建了 RFL P连锁图谱 ,含 113个分布均匀的标记。作成的图谱覆盖全基因组 ,全图总长 14 6 2 .4 c M,图中标记位置与所使用的参照图谱基本符合。利用该重组自交家系材料与亲本台中 6 5回交得到 BF1 家系 ,用于对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 QTL 分析 ,检测出 3个小穗不育和 1个花粉不育QTL,且有一个小穗不育位点和花粉不育位点重叠于第 7条染色体的标记 R1789处。已知的恢复基因 Rf4与该座位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RFLP 连锁图谱 构建 小穗不育 花粉不育 QTL分析
下载PDF
嫁接方式对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邢国明 亢秀萍 官岛郁夫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0-52,共3页
以野生番茄 Achilles—M为砧木,以日本番茄品种 Momotaro为接穗,进行了 0真叶法(砧木不留真叶)、 1真叶法(砧木留1片真叶)和2真叶法(砧木留2片真叶)3种不同部位嫁接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真叶法... 以野生番茄 Achilles—M为砧木,以日本番茄品种 Momotaro为接穗,进行了 0真叶法(砧木不留真叶)、 1真叶法(砧木留1片真叶)和2真叶法(砧木留2片真叶)3种不同部位嫁接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真叶法嫁接的番茄的株高、叶数、花序数等生长动态指标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方式,前期产量和总产量比0真叶法分别提高54.4%和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嫁接方式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水稻F_2不育和抽穗期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春明 安井秀 +2 位作者 吉村醇 万建民 翟虎渠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9-342,共4页
对台中 6 5 (粳稻 ) /Bhadua(籼稻 )杂交F2 代群体构建了RFLP连锁图谱 ,含 94个分布较为均匀的标记。对F2 小穗不育性状进行单点分析和区间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有两个F2 小穗不育QTL座位分别位于染色体 1的XNpb113~XNpb346之间和染色... 对台中 6 5 (粳稻 ) /Bhadua(籼稻 )杂交F2 代群体构建了RFLP连锁图谱 ,含 94个分布较为均匀的标记。对F2 小穗不育性状进行单点分析和区间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有两个F2 小穗不育QTL座位分别位于染色体 1的XNpb113~XNpb346之间和染色体 8的G187~XNpb397之间 ,而且该两个QTL均为新检测出的座位 ;检测出 5个抽穗期QTL ,其中 3个座位在单点分析和区间分析中的结果一致 ,分别位于染色体 1的XNpb113~XNpb346 ,染色体 4的C891~C335 ,染色体 8的C16 6~C112 1,另外 ,染色体 6的XNpb2 7为单点分析结果 ,染色体 10的R716~C4 0 5为区间分析结果。由于染色体 1上的F2 不育QTL和抽穗期QTL重叠 ,该QTL座位是由于遗传效应所至还是由于环境因素 (迟抽穗 )所至有待构建近等基因系进一步研究。位于染色体 1和 10上的抽穗期QTL座位为新检测的座位。对新检测的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RFLP 小穗不育 抽穗期 QTL分析
下载PDF
蓖麻蚕和栗蚕的性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方洲 向仲怀 +3 位作者 刘绍兰 伴野丰 河口丰 古贺克已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70-174,共5页
根据在蓖麻蚕(philosamiacynthiaricini)(♀)和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减数分裂前期所观察到的x(Z)染色体的长度和在全套染色体中的序号以及栗蚕X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域... 根据在蓖麻蚕(philosamiacynthiaricini)(♀)和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减数分裂前期所观察到的x(Z)染色体的长度和在全套染色体中的序号以及栗蚕X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域等特征,认为蓖麻蚕的XO型可能是由XY型中的Y染色体缺失所致,而栗蚕的X染色体则可能是由X和Y染色体融d合为一条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 栗蚕 XO型 性染色体 演化
下载PDF
空气-磷酸活化木炭制备酸性颗粒活性炭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左宋林 森田光博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16,共4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活化方法,空气-磷酸活化法,利用此方法活化原料木炭制备了酸性颗粒活性炭。通过测定活性炭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温线,分析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采用Boehm酸碱滴定法测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含量。研究结果显... 提出了一种新型活化方法,空气-磷酸活化法,利用此方法活化原料木炭制备了酸性颗粒活性炭。通过测定活性炭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温线,分析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采用Boehm酸碱滴定法测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含量。研究结果显示:空气-磷酸活化是空气和磷酸活化两种活化机制作用的结果。空气活化以形成中孔为主,而磷酸活化则以形成微孔为主;空气-磷酸活化在活性炭中形成了具有强酸性的含磷表面官能团。而且,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改变浸渍时磷酸浓度和活化温度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 木炭 酸性活性炭
下载PDF
中国广东家蚕微粒子孢子在Antheraea eucalypti细胞系的感染增殖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郑祥明 安勇智佐 河原烟勇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0-174,共5页
将中国广东的Nosema bombycis CGS,用02mol/LKOH 处理后,接种感染A.eucalypti 细胞系。孢子的发芽率达87% ,在A.eucalypti 细胞初期感染率为27 % 。发育各阶段具2 核... 将中国广东的Nosema bombycis CGS,用02mol/LKOH 处理后,接种感染A.eucalypti 细胞系。孢子的发芽率达87% ,在A.eucalypti 细胞初期感染率为27 % 。发育各阶段具2 核,可观察到短极丝孢子和二次感染体形成,孢子芽母细胞按二分裂形成2 个双核的孢子芽,具典型 Nosema 属特征。Nosemabombycis CGS 生物学特性、血清学类型与日本Nosema bombycis NIS001 大致相同,但孢子大小、裂殖体的形态、在A.eucalypti 细胞寄生的细胞感染率、每个细胞的产孢数,2 种微孢子虫却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粒子孢子 培养细胞 感染增殖 中国
下载PDF
水稻种子贮藏谷蛋白α-2亚基减少突变体 被引量:15
19
作者 曲乐庆 魏晓丽 +2 位作者 佐藤光 小川雅广 熊丸敏博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1期1167-1171,共5页
通过筛选水稻 (OryzasativaL .)受精卵的甲基亚硝基脲 (MNU)处理后代 ,获得 9个谷蛋白α_2亚基减少 (α_2L)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依据其SDS_PAGE图谱又可分成 3种类型 :α_1显著增加型 (α_1H/α_2L)、β_2减少型 (β_2L/α_2L)和α_3显... 通过筛选水稻 (OryzasativaL .)受精卵的甲基亚硝基脲 (MNU)处理后代 ,获得 9个谷蛋白α_2亚基减少 (α_2L)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依据其SDS_PAGE图谱又可分成 3种类型 :α_1显著增加型 (α_1H/α_2L)、β_2减少型 (β_2L/α_2L)和α_3显著增加型 (α_3H/α_2L)。双向电泳分析揭示了产生突变体α_2L的原因在于缺少了一条pI6 .71/α_2的多肽 ;α_1H和α_3H的原因在于分别形成了一条新的多肽pI6 .5 0 /α_1和pI6 .90 /α_3;而产生 β_2L的原因在于缺少一条pI8.74/ β_2的多肽。pI6 .71/α_2和pI8.74/ β_2多肽同时缺失于同一突变体暗示二者可能来源于同一前体 ,为同一基因的产物。这些突变体为水稻谷蛋白遗传规律、生物合成遗传调控机制、基因功能以及蛋白组学研究不可多得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蛋白 突变体 双向电泳 水稻种子 贮藏成分 α-2亚基缺少
下载PDF
野桑蚕、蓖麻蚕及家蚕基因组的RFLP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常平安 宋方洲 +4 位作者 易发平 鲁成 刘运强 伴野丰 藤井博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5-638,共4页
以家蚕Bombyx mori丝素重链基因、丝胶基因1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13基因为探针,对野桑蚕B.mandarina、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和家蚕B.mori基因组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在野桑蚕、蓖麻蚕基因组中存在... 以家蚕Bombyx mori丝素重链基因、丝胶基因1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13基因为探针,对野桑蚕B.mandarina、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和家蚕B.mori基因组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在野桑蚕、蓖麻蚕基因组中存在着家蚕丝素重链基因、丝胶基因1的同源序列,而在中日野桑蚕以及蓖麻蚕品种间存在着限制性酶切位点差异;丝胶基因1在中国野桑蚕基因组的EcoRⅠ酶切图谱较日本野桑蚕与家蚕更为一致,表明家蚕与中国野桑蚕亲缘关系更近。此外,在野桑蚕基因组中发现了家蚕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13基因的同源序列,并且在家蚕品种间以及中日野桑蚕之间也存在着多态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绢丝昆虫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组发生了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桑蚕 蓖麻蚕 家蚕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